大嘴乌鸦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大嘴乌鸦的图片

大嘴乌鸦(学名:Corvus macrorhynchos,英文名:Large-billed Crow)是雀形目鸦科鸦属的鸟类,又叫巨嘴鸦,俗称老鸦、老鸹。是雀形目鸟类中体型最大的几个物种之一,成年的大嘴乌鸦体长可达50厘米左右。大嘴乌鸦雌雄同形同色,通身漆黑,除头顶、后颈和颈侧之外的其它部分羽毛,带有一些显蓝色、紫色和绿色的金属光泽。大嘴乌鸦是杂食性鸟类,对生活环境不挑剔,无论山区平原均可见到,喜结群活动于城市、郊区等事宜的环境。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中国全境可见。

中文学名:大嘴乌鸦

拉丁学名:Corvus macrorhynchos

英文俗名:Large-billed Crow

命名作者:Wagler, 182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鸦科(Corvidae)

中文属名:鸦属(Corvu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e Eurasia also c, s Malay Peninsula, Su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4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是雀形目鸟类中体型最大的几个物种之一,成年的大嘴乌鸦体长可达50厘米左右。

大嘴乌鸦通身漆黑,无论是喙、虹膜还是双足均是饱满的黑色。除头顶、后颈和颈侧之外的其它部分羽毛,带有一些显蓝色、紫色和绿色的金属光泽。 喙粗且厚,上喙前缘与前额几成直角。额头特别突出,在栖息状态下,这一点是辨识本物种的重要依据。

体大(50厘米)的闪光黑色鸦。嘴甚粗厚。比渡鸦体小而尾较平。与小嘴乌鸦的区别在嘴粗厚而尾圆,头顶更显拱圆形。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单调粗犷,似‘呱-呱-呱’声。粗哑的喉音kaw及高音的awa, awa, awa声;也作低沉的咯咯声。

大嘴乌鸦雌雄的辨识

Wells, D.R. (2007) “The birds of the Thai-Malay Peninsula: Vol. 2 (Passerines)” suggests that there is sex differentiation. Three features are listed for the female:slightly smaller build, less graduated tail and upper mandible less strongly arched.

Amar-Singh HSS摄影并认为图为大嘴乌鸦雌鸟。
Amar-Singh HSS摄影并认为图为大嘴乌鸦雌鸟。

大嘴乌鸦雌雄同形同色,但根据Wells, D.R.的描述,大嘴乌鸦的雌鸟具有三个区别于雄鸟的特征:

(1)体形稍小;(2)尾羽凸出更不明显;(3)上嘴拱形更不明显。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大嘴乌鸦与小嘴乌鸦的区别:

(1)大嘴乌鸦喙更粗厚;

(2)大嘴乌鸦头顶更显拱圆形(额弓明显),提醒稍大一点。但90度的额弓这一特征有待商榷,不确定此特征是否对大嘴乌鸦两性都适用。

(3)大嘴乌鸦尾更圆;

(4)大嘴乌鸦的一个特征:鼻须(鼻毛)没有覆盖住上嘴最顶部,而小嘴乌鸦和渡鸦的鼻须中央都没有露出上嘴顶。

大嘴乌鸦和渡鸦的区别:比渡鸦体小而尾较平,额弓明显。而渡鸦嘴呈直钩形。

小嘴乌鸦:嘴呈锥形
小嘴乌鸦:嘴呈锥形
渡鸦:嘴呈直钩形
渡鸦:嘴呈直钩形
大嘴乌鸦一对:右边的似乎额弓不明显
大嘴乌鸦一对:右边的似乎额弓不明显
大嘴乌鸦鼻须中央则有一显著凹刻,见红圈内部。
大嘴乌鸦鼻须中央则有一显著凹刻,见红圈内部。

地理分布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

分布范围:伊朗至中国、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中国除西北部外的大部地区的常见留鸟。亚种mandschuricus于中国东北;colonorum于华东及华南,包括海南岛和台湾;tibetosinensis于西藏西南部及东部、青藏高原东坡、青海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intermedius在西藏南部。

生活习性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山区、平原均可见到,是我国常见的留鸟。喜欢在林间路旁、河谷、海岸、农田、沼泽和草地上活动,有时甚至出现在山顶灌丛和高山苔原地带。但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在农田、村庄等人类居住地附近活动,有时也出入于城镇公园和城区树上。近年来由于各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和“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的影响,大嘴乌鸦在城市中极为常见,以路旁、公园中的高大乔木为落脚点。

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见和秃鼻乌鸦、小嘴乌鸦混群活动,偶尔也见有数十只甚至数百只的大群。多在树上或地上栖息,也栖于电柱上和屋脊上。

大嘴乌鸦主要以蝗虫、金龟甲、金针虫、蝼蛄、蛴螬等昆虫、昆虫幼虫和蛹为食,也吃雏鸟、鸟卵、鼠类、腐肉、动物尸体以及植物叶、芽、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种子等,属杂食性。

生长繁殖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的繁殖期在每年的3~6月份。在高大乔木上营巢,距地面高5~20米。巢的主体结构以枯枝搭建,用黏土作为黏合剂,内垫柔软材料,有枯草、植物纤维、树皮、草根、毛发、苔藓、羽毛等柔软物质,巢呈碗状。

3月开始营巢,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5枚。卵天蓝色或深蓝绿色、被有褐色和灰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8±1天。雏鸟晚成性,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留巢期26-30天。

鸦嘴卷尾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鸦嘴卷尾的图片

鸦嘴卷尾(学名:Dicrurus annectans,英文名:Crow-billed Drongo)是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

鸦嘴卷尾(学名:Dicrurus annectans)是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体型较黑卷尾稍为大些;嘴厚重似乌鸦,尾叉形,外侧尾羽上翻,体羽灰或黑色。树栖鸟类,善于空中滑翔,捕食空中飞行的昆虫;主要营巢于高大乔木顶端分岔枝处;雌雄亲鸟共同承担营巢、孵卵和育雏;每窝卵2—4枚。分布于中国于云南西部、南部西双版纳及东南部,河口,广西融水三防,为夏候鸟;海南南半部为留鸟。

中文学名:鸦嘴卷尾

拉丁学名:Dicrurus annectans

英文俗名:Crow-billed Drongo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卷尾科(Dicruridae)

中文属名:卷尾属(Dicrurus)

繁殖区:东洋界 : e Himalayas to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7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鸦嘴卷尾
鸦嘴卷尾

中等体型(29厘米)的黑色卷尾。嘴厚重似乌鸦,尾叉形,外侧尾羽上翻。

亚成鸟:下体下部具偏白色横纹。

虹膜-红褐;嘴及脚-黑色。

叫声:卷尾特有叫声,响亮悦耳的哨音及粗哑啭鸣;也发出一连串下降的似harp声。

鸦嘴卷尾:亚成鸟
鸦嘴卷尾:亚成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鸦嘴卷尾与黑卷尾的区别:鸦嘴卷尾的嘴较厚较宽,尾开叉不如其深,体羽具绿色光泽而非蓝色光泽。

地理分布

鸦嘴卷尾
鸦嘴卷尾

分布范围:大部分夏季繁殖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东北部;迁徙至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西藏东南部。罕见冬候鸟于云南西部及海南岛。

生活习性

鸦嘴卷尾
鸦嘴卷尾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森林中,多见单个或成对活动,啄食树上的昆虫,或在林缘的田坝区捕食农田昆虫,偶尔也见在空中飞翔捕食飞虫。

生长繁殖

鸦嘴卷尾:亚成鸟
鸦嘴卷尾:亚成鸟

繁殖季节一般为4~6月,营巢于树杈之间,巢呈杯状,由草丝及茎杆构成。每窝产卵3~4枚。

保护现状

鸦嘴卷尾
鸦嘴卷尾

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海南等地近几年的考察中,尚可见到,但数量较为稀少。主要是农田及经济作物区大量施用农药,鸦嘴卷尾采食了受毒的昆虫以后,间接致毒而造成种群繁殖率下降。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绿巨嘴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绿巨嘴鸟的图片

绿巨嘴鸟(学名:Aulacorhynchus prasinus,英文名:Emerald Toucanet)是巨嘴鸟科绿巨嘴鸟属的鸟类。

绿巨嘴鸟:鸟纲 、鴷形目、巨嘴鸟科、绿巨嘴鸟属。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等部分地区。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绿巨嘴鸟

【中文别名】绿鵎鵼

【拉丁学名】Aulacorhynchus prasinus

【命名时间】Gould, 1834

【英文名称】Emerald Toucanet

【科属分类】鸟纲 、鴷形目、巨嘴鸟科、绿巨嘴鸟属

中文学名:绿巨嘴鸟

拉丁学名:Aulacorhynchus prasinus

英文俗名:Emerald Toucanet

命名作者:Gould, 1833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巨嘴鸟科(Ramphastidae)

中文属名:绿巨嘴鸟属(Aulacorhynchus)

繁殖区:中美洲 : e Mexico to Nicaragu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绿巨嘴鸟
绿巨嘴鸟

绿巨嘴鸟绿巨嘴鸟是中型攀禽,外形略似犀鸟,体羽以绿色为主。棕顶,喙极大,上半为金黄色,下半为黑色,在喙的基部有红斑。不同的亚种喉部不一样,有蓝色、白色之分。鸟喙虽大,但重量较轻,此鸟的嘴尽管很大,但是重量还不足30克。嘴骨构造很特别,它不是一个致密的实体,外面是一层簿壳,中间贯穿着极细纤维,多孔的海绵状组织,充满空气,因此,它丝毫感觉不到沉重的压力。

地理分布

绿巨嘴鸟
绿巨嘴鸟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绿巨嘴鸟
绿巨嘴鸟

绿巨嘴鸟鸣声通常为一连串冗长而不入调的喉音,类似蛙叫和狗吠,以及干涩的卡嗒卡嗒声,亦为最喧闹的森林鸟。居于海拔1,000~3,600米的山林中,喜栖于树梢带。会在朽树上凿洞穴,其巢筑在高高的树洞内。双亲共同照看雏鸟,但夜间没有明确的哪一方负责看雏。大的排泄物和残留物会用喙啄出巢,巢保持得相当整洁。吃东西时总是先用嘴尖把食物啄住,然后仰起脖子,把食物向上抛起,再张开大嘴,准确地将食物接入喉咙里,而不必经过那很长的大嘴,把时间花在“吞”的过程中。杂食性,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有时也掠夺小鸟的巢穴,吃掉卵和雏鸟。

生长繁殖

绿巨嘴鸟
绿巨嘴鸟这种鸟以树洞为巢。—次生2-4枚蛋。光滑白蛋即堆于未衬里的穴中,大约16天孵化;孵出的雏鸟全身赤裸,绿巨嘴鸟至少须经3个星期才能睁眼,孵后约45天开始过自己的生活。

大嘴翡翠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大嘴翡翠的图片

大嘴翡翠(学名:Pelargopsis melanorhyncha,英文名:Great-bill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鹳嘴翡翠属的鸟类。

大嘴翡翠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中文学名:大嘴翡翠

拉丁学名:Pelargopsis melanorhyncha

英文俗名:Great-bill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6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鹳嘴翡翠属(Pelargopsis)

繁殖区:澳洲界 : Sulawesi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大嘴翡翠
大嘴翡翠
大嘴翡翠

【中文别名】黑嘴翡翠

【拉丁学名】Pelargopsis melanorhyncha

【命名时间】Temminck, 1826

【英文名称】Black-billed Kingfisher,Great-billed 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鹳嘴翡翠属

外形特征

大嘴翡翠身长35 cm,体重184 – 203 g。 成鸟头部,颈部,翕,尾部和下体是奶油白色。下腹部和尾巴浅黄色或黄色。眼先黑色。前额、颧、脸颊的羽毛有黑色斑点。背部,肩,翅膀和尾部有一些暗绿色和深褐色。尾部和体侧显示树荫绿色。尾巴边缘的深棕色有白色条纹。嘴黑色,嘴基有一个小红斑。虹膜为深褐色,红棕色的腿。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大嘴翡翠
大嘴翡翠大嘴翡翠分布图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生活习性

大嘴翡翠非常依赖于水生环境,通常栖息于河岸近水的地方,如河流,河口,海湾,红树林,海岸峭壁和繁茂的灌木丛。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大部分的食物来自水生环境,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淡水从里面。主要食螃蟹,还有小龙虾。

生长繁殖

在9月筑巢发生。其他信息不详。

地理分布

1.Pelargopsis melanorhyncha melanorhyncha 分布于苏拉威西和相关群岛

2.Pelargopsis melanorhyncha dichrorhyncha 分布于邦岛。

3.Pelargopsis melanorhyncha eutreptorhyncha 分布于苏拉威西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785f1328c0d255ab6220d9f0e1a657997fe0875c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