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亚种分化
橙胸绿鸠(学名:Treron bicinctus,英文名:Orange-breasted Green Pigeon)是鸽鸠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橙胸鸠、赤胸绿鸠、黄胸青咖追。成对或有时成小群活动。取食于矮小的有果灌丛及果树。具典型的的绿鸠式的抽尾炫耀。喜有林低地及人造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代利杰以南的海岸。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中文学名:橙胸绿鸠
拉丁学名:Treron bicinctus
英文俗名:Orange-breasted Green Pigeon
命名作者:Jerdon, 1840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绿鸠属(Treron)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8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橙胸绿鸠: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9厘米)的绿鸠。黑色的翼上具醒目的黄色纵纹和翼缘。脸前部绿色,颈背及上背灰色。
雄鸟:下体黄绿,上胸淡紫,下胸橘黄;
雌鸟:胸部绿色。尾灰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次端斑。
虹膜-蓝色及红色;嘴-绿蓝;脚-深红。
叫声:抑扬顿挫的哨音接以ko-wrrrook, ko-wrrroook, ko-wrrroook声,告警时发粗哑的呱呱声或kreeeew-kreeew-kreeew。
橙胸绿鸠:雄鸟
橙胸绿鸠:雌鸟
地理分布
橙胸绿鸠: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东南亚、爪哇及巴厘岛。
分布状况:亚种domvilii为罕见留鸟见于海南岛,迷鸟有见于台湾。
生活习性
橙胸绿鸠
橙胸绿鸠主要为留鸟,栖息于山地丘陵和低地上的热带雨林及次生林中。通常单独或成5-6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鸟类混群活动。早晨和傍晚活动最为频繁。喜欢栖息于枯立的树顶枝上。
生长繁殖
橙胸绿鸠
繁殖期为4-7月。发情时上下挥动尾羽,不断地鞠躬和点头。营巢于林中的小树上,也在较高的灌木树上和竹杈上营巢。巢甚为简陋,主要由细的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2枚。
保护现状
橙胸绿鸠
栖息地破坏:原始森林被过度砍伐,使其栖息地越来越少。
1.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2.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生效年代:1996
3.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亚种分化
橙胸绿鸠海南亚种(学名:Treronbicinctadomvilii)。分布于台湾、海南岛等地。
绿皇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绿皇鸠(学名:Ducula aenea,英文名:Green Imperial Pigeon)是鸽鸠科皇鸠属的鸟类。
绿皇鸠(学名:Ducula aenea,英文名:Green Imperial Pigeon)是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别名大绿斑鸠、绿南鸠、大绿鸠、大青咖追。雄鸟头,颈,上背及下体大致为淡灰蓝色,背部、腰部为铜绿色,雌雄鸟外形相似。肩部以及翼覆羽铜绿色或墨绿色。生活于低山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内,春夏季单只或成对活动,秋冬季结小群活动,主要在树上活动,极少下地觅食。食物以各种树木果实为主。留鸟。数量近来急剧减少。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广东等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绿皇鸠
拉丁学名:Ducula aenea
英文俗名:Green Imperial Pige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皇鸠属(Ducul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绿皇鸠:形态特征图
体大(43厘米)的绿色及灰色鸽。体形比绿鸠类和果鸠类大,嘴也较大,嘴基扩张,身体上的杂色通常较少。头、颈及下体浅粉灰色,尾下覆羽栗色,上体深绿并具特征性亮铜色。上背和两肩有时还带有紫红色的红铜色光泽。
虹膜—红褐;嘴—蓝灰;脚—深红。
叫声:响亮的单音oom,洪亮的kruk-kroorr,以及由数种咯咯叫声组成的全响叫声,最后以啭音收尾。
地理分布
绿皇鸠:地理分布图
绿皇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巴基斯坦、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中国有2亚种,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广东亚种分布于广东和海南。这2个亚种的区别主要是体形大小不同,其中云南亚种较大,翅膀的长度为238一252毫米,广东亚种较小,翅膀的长度为215一233毫米。
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大巽他群岛及苏拉威西。
分布状况:低地常绿林中罕见的留鸟。亚种sylvatica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及海南岛;kwantungensis于广东南部(罗孚山)。
生活习性
绿皇鸠
绿皇鸠为留鸟,栖息于平原、河谷和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也出现于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及榕树和橄榄树上。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冬天也成群活动。常在树冠层活动,特别是早晨和黄昏,常栖于大树顶端的枯枝上,一般很少下地,通常仅在需要啄食泥上和沙粒时才下地。飞行快速而有力,多在高空中,但拍翼并不频繁。叫声为“咕,咕,咕,……”,比较深沉,即使在附近鸣叫,听起来也好象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终止前的一声比较延长,声音也很特别,很象是人类窃笑的声音。
主要以榕果等植物果实为食,特别是乌榄,即使体积大于它的头部,也能被它全部吞下。偶尔也吃昆虫。常与其他鸠鸽类在一起觅食,但种类却随着取食场所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在榕树等结小形树果的树上大多与绿鸠类在一起,而在橄榄树以及结大形无花果的树上则大多与山皇鸠等大形鸠鸽类在一起。
生长繁殖
绿皇鸠
繁殖期为4—7月。雄鸟求偶时频频向雌鸟挺胸、点头、松开颈部的羽毛进行炫耀,并且绕着圈子走等。营巢于森林中的树木枝杈上。巢主要由枯枝构成,呈浅盘状,较为简陋,巢内也没有铺垫物。每窝产卵1一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大小为41一51×31一37毫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
保护现状
绿皇鸠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栖息地破坏:森林过度砍伐,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亚种分化
绿皇鸠
绿皇鸠广东亚种(学名:Ducula aenea kwantung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罗浮山一带。
绿皇鸠云南亚种(学名:Ducula aenea sylvatica)。分布于尼泊尔、孟加拉、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绿胸八色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绿胸八色鸫(学名:Pitta sordida,英文名:Hooded Pitta)是八色鸫科八色鸫属的鸟类。是全面迁徙的候鸟,分布于文莱、日本、老挝、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尼泊尔、新加坡和柬埔寨。中等体型(18厘米)的绿色八色鸫。头黑,上体绿色,两翼蓝色而具白色斑纹,头顶至后枕深褐,胸及腹部苹果绿,臀亮红。绿胸八色鸫的平均体重约为57.0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旱林、耕地、种植园、亚热带或热带的沼泽林、亚热带或热带的红树林、乡村花园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云南热带地区。
中文学名:绿胸八色鸫
拉丁学名:Pitta sordida
英文俗名:Hooded Pitta
命名作者:Statius Müller, 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八色鸫科(Pittidae)
中文属名:八色鸫属(Pitta)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Himalayas to New Guine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01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绿胸八色鸫: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8厘米)的绿色八色鸫。头黑,上体绿色,两翼蓝色而具白色斑纹,头顶至后枕深褐,胸及腹部苹果绿,臀亮红。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肉色。
叫声:重复的双哨音pih-pih,间隔极短。
地理分布
国外
绿胸八色鸫分布图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麓的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阿萨姆、孟加拉国及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马来半岛、菲律宾、尼科巴群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
国内
绿胸八色鸫
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绿春大红山、景东林街,云南东南部蒙自、个旧等地,为留鸟。此外还见于宁夏六盘山,可能是迷鸟。
分布于印度至中国西南部、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大巽他群岛及新几内亚。亚种cucullata为罕见夏季繁殖鸟,见于云南南部和东南部以及西藏东南部近边境的地区,高可至海拔2000米。
生活习性
绿胸八色鸫
绿胸八色鸫栖息于海拔700—1300米的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在宁夏为海拔2,000米左右的树林中, 多见在林下荫湿处和水边活动,常在地面扒开落叶,觅食鞘翅目昆虫、蚂蚁、鳞翅目幼虫等。在森林底层活动,翻拣树叶及朽木以寻找无脊椎动物为食。两翼深色而具白色斑纹,飞行时易见。
生长繁殖
绿胸八色鸫喂雏
繁殖在海拔1500米下的热带雨林中,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地上或树枝堆中,修建的巢较为粗糙,主要用细枝、竹叶、树叶、细枝、枯草、苔藓、地衣、草茎和根构成,巢口多开在近地端处,一般多有落叶或其他碎片等隐蔽物将巢掩埋。在由竹子为主的地区,建巢的是主要构材中竹叶就占了很大比例。
每窝产卵3~6枚,颜色从淡红色、暗紫色或白色有所不同。卵的大小为28~23mmx22.5~19.6mm,平均27mmx21mm。雌雄共同建巢、孵化和喂雏的。孵化持续约17天。
亚种分化
1、Pittasordidaabbotti:分布于尼科巴群岛。
2、Pittasordidabangkana:分布于邦加岛和巴拉特岛。
3、绿胸八色鸫云南亚种 Pittasordidacucullata: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印度,缅甸,中国(云南),越南北部,孟加拉国,泰国,老挝和柬埔寨,迁移至苏门答腊和爪哇。
4、Pittasordidaforsteni:分布于苏拉威西岛北部。
5、Pittasordidagoodfellowi:分布于阿鲁岛,沿新几内亚海岸。
6、Pittasordidamefoorana:分布于海尔芬克湾。
7、Pittasordidamulleri:分布于泰国,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和苏禄岛(锡布图)。
8、绿胸八色鸫马来亚种 Pittasordidanovaeguineae:分布于新几内亚,包括巴布亚岛西部。
9、绿胸八色鸫巴拉望亚种 Pittasordidapalawanensis,分布于菲律宾西部(克拉特,布桑加库利昂,巴拉望,巴拉巴克)。
10、Pittasordidarosenbergii:分布于海尔芬克湾的比亚克岛。
11、Pittasordidasanghirana:分布于桑岛。
12、绿胸八色鸫指名亚种 Pittasordidasordida:分布于菲律宾岛是(除卡坦端内斯,马斯巴特,帕奈和巴拉望群岛),包括巴西兰和苏禄岛(霍洛岛,塔威塔威)。
保护现状
绿胸八色鸫
所有亚种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黄脚绿鸠的拼音、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黄脚绿鸠(学名:Treron phoenicopterus,英文名:Yellow-footed Green Pigeon)是鸽鸠科绿鸠属的鸟类。
黄脚绿鸠(读音:huáng jiǎo lǜ jiū)(学名:Treron phoenicoptera)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普通绿鸠。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不丹、孟加拉、中南半岛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多栖息于丘陵及平原地带的森林及薮丛间以及多见于榕果或其他常吃野果丰富的树上。
中文学名:黄脚绿鸠
拉丁学名:Treron phoenicopterus
英文俗名:Yellow-footed Green Pigeon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绿鸠属(Treron)
繁殖区:东洋界 : India to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8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拼音
黄脚绿鸠huángjiǎolǜjiū
外形特征
黄脚绿鸠黄脚绿鸠也叫普通绿鸠,是中型鸟类,体长27-34厘米,体重230-295克。
雄鸟的额部、眼先、颏部、喉部以及前颈等均为黄绿色,头、颈的其余部分为灰色,颈背处有一条宽阔的柠檬黄色横带向两侧扩展到整个上胸部,其后紧接着一条淡紫蓝灰色的横带,同样向两侧延伸向下,并且与下胸部和腹部的大块蓝灰色相融为一体。下背到腰部为黄橄榄绿色。尾上覆羽为纯灰色,尾羽的基部为橄榄黄色,先端黑色。翅膀上有两道明显的黄色横斑。翼角还有一个淡紫红色斑,是它独有的特点。下胸部和腹部为淡蓝灰色,与其他绿鸠类明显不同,肛周及覆腿羽为亮黄色而杂有白色。尾下覆羽为暗紫栗色而具白色端斑。
雌鸟和雄鸟的羽色相似,但飞羽较呈褐色,翅膀上的紫红色范围较小。虹膜的外圈为玫瑰红色,内圈为蓝色。眼周裸露的皮肤为淡绿灰色。嘴的先端为淡灰色,基部为褐灰色。脚黄色,爪灰色,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绿鸠类的特征之一。
生活习性
黄脚绿鸠黄脚绿鸠栖息于丘陵和山脚平原等海拔较低的常绿阔叶林及灌丛中,尤其是榕树等野果丰富的树上,有时也出现于林缘的耕地上。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5—6只的小群,最多时为10余只。清晨和傍晚喜欢站在树顶的枝上,特别是没有树叶的枯枝上鸣叫。叫声为一连串圆润悦耳、抑扬顿挫的哨音似橙胸绿鸠,但更响亮而音低。大多在树上活动,有时会扳着一个低垂到水面的树枝去饮水。
主要以榕树的果实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有时还吃玉米、谷粒等农作物的种子和树木的嫩芽等,也会到地面上去啄取砂粒和含有盐分的泥土等。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一8月,也许一年繁殖2次。雄鸟和雌鸟在3月份就开始进行求偶活动,彼此在树木的枝头相互追逐。雄鸟的求偶行为主要挺胸、两翅低垂、不断地点头和围绕雌鸟走动等,同时发出“咕咕”的叫声。雌鸟也以相似的动作来应答。通常成对营巢繁殖,有时数对集中在一起营巢,曾在一棵树上有3对同时营巢的记录。巢甚围简陋,筑于树木枝杈上。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形状呈浅盘状。每窝产卵2枚,偶尔少至1枚和多至3枚。卵的形状为阔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14天。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保护现状
数量
二十世纪50~60年代初期,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的雨林及季雨林中数量较多。70~80年代考察中已很少见,仅在自然保护区内尚有一定的数量。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热带雨林大量被开垦,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木和作物,致使栖息环境缩小。
过度捕猎:乱捕滥猎。
濒危等级
中l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保护状况
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亚种分化
黄脚绿鸠云南亚种(学名:Treronphoenicopteraviridifrons)。分布于缅甸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丹那沙林。
本文Hash:40f34377201ab41a180a3c018c7787e4af3a20b4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