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眉姬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黄眉姬鹟的图片

黄眉姬鹟(学名:Ficedula narcissina,英文名:Narcissus Flycatcher)是鹟科姬鹟属的鸟类。

黄眉姬鹟(学名:Ficedula narcissina)为雀形目鹟科姬鹟属的鸟类。 其生活于东北亚,冬季飞至泰国南部、马来半岛、菲律宾及婆罗洲。雄性黄眉姬鹟体小(13厘米)的黑色及黄色,指名亚种上体黑色,腰黄,翼具白色块斑,以黄色的眉纹为特征,下体多为橘黄色。亚种elisae的背偏绿,眼先黄,无眉纹,下腹部及尾下覆羽黄色。雌性黄眉姬鹟上体橄榄灰,尾棕色,下体浅褐沾黄。注:亚种elisae可能为一独立种(叫做绿背姬鹟)。

中文学名:黄眉姬鹟

拉丁学名:Ficedula narcissina

英文俗名:Narcissus Flycatch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姬鹟属(Ficedul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through Jav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3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黄眉姬鹟
黄眉姬鹟

雄鸟:体小(13厘米)的黑色及黄色的鹟。指名亚种上体黑色,腰黄,翼具白色块斑,以黄色的眉纹为特征,下体多为橘黄色。亚种elisae(绿背姬鹟)的背偏绿,眼先黄,无眉纹,下腹部及尾下覆羽黄色。

雌鸟:上体橄榄灰,尾棕色,下体浅褐沾黄。与白眉姬鹟的区别在腰无黄色。亚种elisae的雌鸟上体偏绿,下体黄。

虹膜-深褐;嘴-蓝黑;脚-铅蓝。

叫声:冬季通常无声。鸣声悦耳,为重复的啭鸣及三音节哨音如o-shin-tsuk-tsuk,也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眉姬鹟:雄鸟具白色眉纹;雌鸟腰黄色
白眉姬鹟:雄鸟具白色眉纹;雌鸟腰黄色

黄眉姬鹟雄鸟与白眉姬鹟雄鸟的区别:白眉姬鹟眉纹白色,背黑色;黄眉姬鹟眉纹黄色。两者的白色翼斑形状也不同。

黄眉姬鹟雌鸟与白眉姬鹟雌鸟的区别:白眉姬鹟雌鸟腰黄色;黄眉姬鹟腰和上体颜色一致,无黄色。

地理分布

黄眉姬鹟
黄眉姬鹟

繁殖于东北亚;冬季至泰国南部、马来半岛、菲律宾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西伯利亚及日本;迁徙经中国华东、华南及台湾,至菲律宾;部分鸟在海南岛越冬。亚种elisae繁殖于河北及陕西,迁徙至东南亚。通常不常见。

生活习性

黄眉姬鹟
黄眉姬鹟

具鹟类的典型特性,从树的顶层及树间捕食昆虫。

亚种分化

黄眉姬鹟
黄眉姬鹟

黄眉姬鹟东陵亚种(学名:Ficedula narcissina elisae)。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河北、山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河北。

黄眉姬鹟指名亚种(学名:Ficedula narcissina narcissin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保护现状

汤口查获的黄眉姬鹟
汤口查获的黄眉姬鹟

汤口木材检查工作人员在一辆从滦平开往北京的白色金杯车中查获27只黄梅姬翁,属北京一级保护动物。经检查无伤病情况后,当天全放生。

黄眉林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黄眉林雀的图片

黄眉林雀(学名:Sylviparus modestus,英文名:Yellow-browed Tit)属山雀科,自成一属黄眉林雀属。体小(10厘米)而异型的山雀。外形似柳莺或啄花鸟。体羽大致橄榄色,羽冠短,狭窄的黄色眼圈,浅黄色短眉纹有时被覆盖;腿甚显粗壮。与火冠雀的区别在具冠羽而腰部无浅色反差。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黄眉林雀

拉丁学名:Sylviparus modestus

英文俗名:Yellow-browed Tit

命名作者:Burt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Paridae)

中文属名:黄眉林雀属(Sylvipar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c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7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黄眉林雀
黄眉林雀

黄眉林雀为体小(10厘米)而异型的山雀。外形似柳莺或啄花鸟。体羽大致橄榄色,羽冠短,狭窄的黄色眼圈,浅黄色短眉纹有时被覆盖;腿甚显粗壮。与火冠雀的区别在具冠羽而腰部无浅色反差。

虹膜-深褐;嘴-角质色,基部偏灰;脚-蓝灰。

叫声:高调颤音si-si-si-si-si;圆润的哨音piu-piu-piu…

地理分布

黄眉林雀
黄眉林雀

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崇安)、四川(灌县、峨眉山、瓦山、二郎山、宝兴、甘洛、西昌)、云南西部(贡山、泸水、丽江、澜沧)、贵州(江口)、西藏南部(错那、波密、墨脱)及东南部武夷山的针叶、常绿及落叶混交林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500-3000米左右的山地以及冬季可见于平原地区。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支那及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四川、贵州及东南部武夷山的针叶、常绿及落叶混交林。

生活习性

黄眉林雀
黄眉林雀

活跃,行动似山雀。示警时或兴奋时冠羽耸立、浅色眉纹显出。

亚种分化

黄眉林雀
黄眉林雀

黄眉林雀指名亚种(学名:Sylviparus modestus modestus)。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孟加拉、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金黄鹂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金黄鹂的图片

金黄鹂(学名:Oriolus oriolus,英文名:Eurasian Golden Oriole)是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中等体型(24厘米)的黄色及黑色鹂。头全黄色。雄性成鸟眼先、翼及尾基部黑色,其余为鲜亮黄色。杂食性,以昆虫及浆果为主食。性隐蔽,栖于树林活动及有稀疏树木的开阔原野。繁殖期甚吵嚷。飞行呈波状。喜于树林的上层。分布于欧亚大陆至西伯利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东地区、非洲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西藏等地,主要生活于绿洲内的村落附近大树上。

中文学名:金黄鹂

拉丁学名:Oriolus oriolus

英文俗名:Eurasian Golden Oriol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黄鹂科(Oriolidae)

中文属名:黄鹂属(Oriolus)

繁殖区:古北界 : w Eurasia

非繁殖区:Afric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5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金黄鹂
金黄鹂

中等体型(24厘米)的黄色及黑色鹂。头全黄色。雄性成鸟眼先、翼及尾基部黑色,其余为鲜亮黄色。雌鸟较暗淡而多绿色。幼鸟偏绿色,下体具细密纵纹。

虹膜-红色;嘴-红色;脚-灰色。

叫声:鸣声为活泼响亮的笛音oh wheela whee。叫声似松鸦, 粗哑而带鼻音kwa-kwaaek。

地理分布

金黄鹂
金黄鹂

分布范围:繁殖于南欧至印度、蒙古北部及西伯利亚;一些鸟在非洲越冬。

分布状况:不常见至地区性常见于中国极西部。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特克斯及吐鲁番地区;kundoo繁殖于新疆西部从喀什南部至喀喇昆仑山脉。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印度及西藏西南部。

生活习性

金黄鹂
金黄鹂

性隐蔽,栖于树林活动及有稀疏树木的开阔原野。繁殖期甚吵嚷。飞行呈波状。喜于树林的上层。

亚种分化

金黄鹂
金黄鹂

金黄鹂新疆亚种(学名:Oriolus oriolus kundoo)。分布于西伯利亚、帕米尔、喀什米尔、喜马拉雅、印度、斯里兰卡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Dukhum。

金黄鹂指名亚种(学名:Oriolus oriolus oriolus)。分布于欧洲至西伯利亚、中亚地区、印度、非洲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姬苇鳽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姬苇鳽的图片

姬苇鳽(学名:Ixobrychus exilis,英文名:Least Bittern)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

姬苇鳽(学名:Ixobrychus exilis)属鹳形目鹭科苇鳽属,分布于美洲,是一种小型涉禽,只有14英寸高(28~36厘米)。下体和喉部是白色和浅棕色条纹。脸和脖子的两侧浅棕色,眼睛黄色,鸟喙黄色。成年雄鸟有光滑的背羽和墨绿色的顶冠,成年雌鸟这些部分是褐色并有光泽。它们在飞行中,能看到伸展的翅膀具有棕色光泽。

中文学名:姬苇鳽

拉丁学名:Ixobrychus exilis

英文俗名:Least Bitter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苇鳽属(Ixobrychus)

繁殖区:北美洲, 拉丁美洲 : e, sw U南美洲 to se Brazil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姬苇鳽
姬苇鳽

姬苇鳽是一种小型涉禽,只有14英寸高(28~36厘米)。下体和喉部是白色和浅棕色条纹。脸和脖子的两侧浅棕色,眼睛黄色,鸟喙黄色。

成年雄鸟有光滑的背羽和墨绿色的顶冠,成年雌鸟这些部分是褐色并有光泽。它们在飞行中,能看到伸展的翅膀具有棕色光泽。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姬苇鳽和小苇鳽的区别:都具显著黑色上体,但小苇鳽胫部被羽直达关节,而姬苇鳽胫部羽毛未达关节。两者分布没有重叠,小苇鳽分布于欧亚非等地,姬苇鳽分布于美洲。小苇鳽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

姬苇鳽:胫部覆羽未达关节
姬苇鳽:胫部覆羽未达关节
小苇鳽:顶冠黑色,胫部被羽直达关节
小苇鳽:顶冠黑色,胫部被羽直达关节

地理分布

姬苇鳽分布图
姬苇鳽分布图

姬苇鳽分布图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姬苇鳽在香蒲和芦苇丛中寻找鱼和小动物。和所有鹭科动物一样,姬苇鳽比较容易受惊扰。受惊后,姬苇鳽就立刻纹丝不动,将喙指向空中。它们胸前有条深棕色条纹,保持这个姿势,就可以和周围的草丛混合在一起。姬苇鳽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动。如果它们的天敌改变了位置,姬苇鳽会非常缓慢地移动,使胸前的深棕色条纹总是朝向天敌。食物主要是小鱼、以及昆虫。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这些候鸟在冬天从美国北部地区南下到南部海岸地区,在夜间迁移。

生长繁殖

姬苇鳽
姬苇鳽

姬苇鳽巢建于芦苇沼泽、湖边、水塘和水稻田边的芦苇丛和灌丛中,有时也见在小灌木上营巢。巢结构简陋。巢是一个良好的隐蔽的平台,采用沼泽中的香蒲植被和其他建材。雌鸟产4或5枚卵。父母双方共同哺育雏鸟。

亚种分化

姬苇鳽
姬苇鳽

姬苇鳽共5个亚种:

(1)Ixobrychus exilis exilis 分布于北美洲到印度西部、巴西;

(2)Ixobrychus exilis pullus 分布于墨西哥的索诺拉;

(3)Ixobrychus exilis bogotensis 分布于哥伦比亚中部;

(4)Ixobrychus exilis erythromelas 分布于特立尼达岛、亚郡;

(5)Ixobrychus exilis peruvianus 分布于秘鲁沿岸;

保护现状

姬苇鳽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52ebb8b0a647b2408aa9c93f26cfcfc8e8366bc8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