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画眉的图片

画眉(学名:Garrulax canorus,英文名:Chinese Hwamei)是雀形目噪鹛科噪鹛属的鸟类。体型略小,约22厘米,全身棕褐色,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的西南、华中至东南、台湾、海南岛及中南半岛北部。白色眼圈在眼后延长,形成眉纹,鸣声悦耳,种加词canorus即音调佳美之意,画眉是中国常见的鸣禽,性机敏好斗,是一种普遍性留鸟。画眉是中国广东广州市的市鸟。另有台湾画眉(学名:Garrulax taewanus)由画眉台湾亚种 taewanus提升为种,为我国特有鸟类,分布于台湾。

中文学名:画眉

拉丁学名:Garrulax canorus

英文俗名:Chinese Hwamei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噪鹛属(Garrulax)

繁殖区:东洋界 : s, ec China to c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3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画眉:形态特征图
画眉: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22厘米)的棕褐色鹛。特征为白色的眼圈在眼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画眉的名称由此而来)。顶冠及颈背有偏黑色纵纹。

虹膜-黄色;嘴-偏黄;脚-偏黄。

台湾亚种taewanus无白色眉纹,灰色较多且纵纹浓重,现已提升为一个独立鸟种——台湾画眉。

海南亚种owstoni具白色眼纹,但下体较淡,较亚种canorus下体多橄榄色。

叫声:鸣声为悦耳活泼而清晰的哨音,令爱鸟者备加赞美。

画眉鸟雌雄区别

体形:雄画眉鸟一般说来体形比雌画眉鸟为大;胸肌因经常鸣叫锻炼,亦比雌鸟为发达;雄鸟的毛比雌鸟紧;雄鸟体形修长,而雌鸟短而胖。

头形:以头部形状区别,雄性头大而长;而雌鸟则圆而小;雄鸟的头门较宽,即两眼间距离较宽,而雌鸟的头门则窄狭。

羽色:雌鸟的羽色比雄鸟的美丽。而在阳光照射下,可见雄鸟的羽毛比雌鸟的羽毛更富有光泽。

脚形:雄鸟的大腿和跗,要比雌鸟显得粗壮有力,后趾下面的肉瘤也要比雌鸟稍大。

须式:雄画眉与雌画眉在触须的排列上有别,雄鸟排列既细且直,而雌鸟则显得粗而规则。

生活习性

画眉
画眉

画眉留生活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山林地区,喜在灌丛中穿飞和栖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雄鸟在繁殖期极善鸣啭,声音十分宏亮,尾音略似“mo-gi-yiu-”,因而古人称其叫声为“如意如意”。

杂食性,但在繁殖季节嗜食昆虫,其中有很多是农林害虫,如蝗虫、蝽象、松毛虫以及多种蛾类幼虫等;在非繁殖季节以野果和草籽等为食,偶尔也啄食豌豆及玉米等幼苗。

画眉多栖居在山丘灌丛和村落附近或城郊的灌丛、竹林或庭院中。喜欢单独生活,秋冬结集小群活动。性机敏胆怯、好隐匿。常立树梢枝杈间鸣啭,引颈高歌,音韵多变、委婉动听,还善仿其它的鸟鸣声、兽叫声和虫鸣,尤其是在2~7月间,喜欢在傍晚鸣唱。

生长繁殖

画眉鸟蛋
画眉鸟蛋

4~7月繁殖,营巢于地面草丛中、茂密树林和小树上。巢呈杯状或碟状,由树叶、竹叶、草、卷须等构成,内铺以细草、松针、须根之类。每年产卵2巢,每巢3~5枚卵。卵一般为椭圆形,呈宝石蓝绿色或玉蓝色,带有光泽,卵的平均大小为26×20毫米。

地理分布

画眉:地理分布图
画眉: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国华中及东南、台湾、海南岛和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华中、华南及东南的灌丛及次生林,高可至海拔1800米。

保护现状

画眉
画眉

画眉鸟未列入保护动物名单,但中国21世纪生物多样性保护议程将其列为应优先保护种类。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画眉是中国传统笼鸟,大量捕捉或严重影响其种群数量。

白眉姬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眉姬鹟的图片

白眉姬鹟(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英文名:Yellow-rumped Flycatcher)为雀形目鹟科姬鹟属的鸟类,别名:花头黄、黄鹟、三色鹟、鸭蛋黄,英文名直译为黄腰姬鹟。雄鸟上体黑色,下体黄色,具白色眉纹和白色翼斑。雄鸟和黄眉姬鹟区别在于眉纹白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无眉纹。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是中国夏季常见的一种森林鸟类,不仅羽色艳丽,鸣声婉转悠扬,而且全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森林益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西亚。

中文学名:白眉姬鹟

拉丁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

英文俗名:Yellow-rumped Flycatcher

命名作者:Hay,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姬鹟属(Ficedul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through Jav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3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白眉姬鹟:形态特征图
白眉姬鹟:形态特征图

体小(13厘米)的黄、白及黑色的鹟。腰、喉、胸及上腹黄色,下腹、尾下覆羽白色,其余黑色,仅眉线及翼斑白色。

雌鸟:上体暗褐,下体色较淡,腰暗黄。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深喘息声tr-r-r-rt,较红头姬鹟音低。

白眉姬鹟:雄鸟
白眉姬鹟:雄鸟
白眉姬鹟:雌鸟
白眉姬鹟:雌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黄眉姬鹟:雄鸟眉纹黄色,雌鸟无黄色
黄眉姬鹟:雄鸟眉纹黄色,雌鸟无黄色

白眉姬鹟雄鸟与黄眉姬鹟雄鸟的区别:白眉姬鹟眉纹白色,背黑色;黄眉姬鹟眉纹黄色。两者的白色翼斑形状也不同。

白眉姬鹟雌鸟与黄眉姬鹟雌鸟的区别:白眉姬鹟雌鸟腰黄色;黄眉姬鹟腰和上体颜色一致。

地理分布

白眉姬鹟:地理分布图
白眉姬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中国西南;越冬于泰国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aestigma不常见,夏季于西藏南部至四川的丘陵及高山森林,高可至海拔3000米。冬候鸟于云南南部。

生活习性

白眉姬鹟
白眉姬鹟
白眉姬鹟:雌鸟
白眉姬鹟:雌鸟

生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尤其是河谷与林缘地带有老龄树木的疏林中较常见,也出入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内,迁徙期间有时也见于居民点附近的小树丛和果园中。

食性: 白眉姬鹟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拟天牛科成虫、叩头虫、瓢虫、象甲、金花虫等鞘翅目昆虫,以及尺蠖蛾科、松鞘蛾、波纹夜蛾幼虫、毛虫和其他鳞翅目幼虫,雏鸟几乎全部以昆虫幼虫为食。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下层低枝处活动和觅食,也常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捉到昆虫后又落于较高的枝头上。有时也在林下幼树和灌木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雄鸟常躲藏在大树茂密的树冠层中鸣唱,鸣声清脆、委婉悠扬,其声似‘pi-pi, piaokaopi-pilixiao-ao-, pi-, qiciqilili’或‘cikucikuao-xi’,平时叫声低沉而短促,其声似‘xi,xi,xi’。性胆怯而机警,一遇危险,迅速藏匿。

生长繁殖

白眉姬鹟
白眉姬鹟

繁殖: 繁殖期5-7月。通常在4月下旬5月初即见雌雄鸟相互追逐,雄鸟亦开始鸣叫迁徙白眉姬鹟在我国长江以北以及四川和贵州地区主要为夏候鸟,长江以南地区多为旅鸟。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迁来我国繁殖,到达东北繁殖地多在4月末5月初,秋季于9月上中旬开始南迁,少数迟至9月末还未迁走。 晨昏时雄鸟长时间地站在树枝头高声鸣唱,雌鸟时隐时现活动在附近,在雄鸟周围飞来飞去,或出没于天然树洞觅找巢位。通常营巢于阔叶疏林和林缘地带,也营巢于次生林,混交林、果园和人类住宅附近。

保护现状

白眉姬鹟
白眉姬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眉姬鹟是中国夏季常见的一种森林鸟类,不仅羽色艳丽,鸣声婉转悠扬,而且全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森林益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种群数量较丰富,在长白山的调查,每小时遇见率在次生林为2.4只,在阔叶林为2只。

粉眉朱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粉眉朱雀的图片

粉眉朱雀(学名:Carpodacus rodochroa,英文名:Pink-browed Rosefinch)是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

粉眉朱雀(学名:Carpodacus rhodochrous)属雀形目雀科朱雀属,又叫玫红眉朱雀(《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雄鸟具宽阔的粉色前额和眉纹,宽的深红色贯眼纹,下体一般无纵纹。

中文学名:粉眉朱雀

拉丁学名:Carpodacus rodochroa

英文俗名:Pink-browed Rosefinch

命名作者:Vigors,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朱雀属(Carpodac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70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粉眉朱雀
粉眉朱雀

体型略小(14.5厘米)的亮丽粉红色朱雀。腰深粉色。

雄鸟具宽阔的粉色前额和眉纹,宽的深红色贯眼纹,下体一般无纵纹。与红眉朱雀及曙红朱雀的区别在额色较鲜亮,腰粉红色深而腹部粉红色较多。

雌鸟无粉色,上下体均具浓密的纵纹,眉纹及腹部色浅。

虹膜-深褐;嘴-偏褐,嘴端深色;脚-褐粉。

叫声:鸣声甜美轻快。叫声为响亮的per-lee及似金丝雀的sweet声。

生活习性

粉眉朱雀
粉眉朱雀

高山鸟类, 夏季一般在3000-3300m 处活动,冬季下降至低处,生活在松柏、桦、栎等森林下木中,或山坡灌丛中及高山草地中。

见于亚高山林的林下覆盖、林缘及高山草坡。越冬于较低海拔的森林中。

玫红眉朱雀以植物种子为食。

生长繁殖

玫红眉朱雀常营巢于乔木和灌丛中,每窝产卵约5枚。

地理分布

玫红眉朱雀
玫红眉朱雀

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西藏南地区。

国内分布 宁夏(贺兰山,西吉), 西藏(南部拉萨, 樟木,聂拉木, 珠穆朗玛峰邻近地绒辖河谷)

国外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 从克什米尔到锡金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于西藏南部海拔2250~4500米。

保护现状

粉眉朱雀
粉眉朱雀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三道眉草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三道眉草鹀的图片

三道眉草鹀(学名:Emberiza cioides,英文名:Meadow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别名:大白眉、三道眉、犁雀儿、韩鹀、山带子、山麻雀、小栗鹀。共有五个亚种,体长约16厘米,是一种棕色鹀。具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纹和栗色的胸带,以及白色的眉纹。繁殖期雄鸟脸部有别致的褐色及黑白色图纹,胸栗,腰棕。雌鸟色较淡,眉纹及下颊纹黄色,胸浓黄色。三道眉草鹀的冬春季食谱以野生草种为主,夏季以昆虫为主。喜欢在开阔地环境中活动。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蒙古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国。

中文学名:三道眉草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cioides

英文俗名:Meadow Bunting

命名作者:Brandt, JF, 184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0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三道眉草鹀:形态特征图
三道眉草鹀: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16厘米)的棕色鹀。具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纹和栗色的胸带,以及白色的眉纹、上髭纹并颏及喉。

繁殖期雄鸟脸部有别致的褐色及黑白色图纹,胸栗,腰棕。

雌鸟色较淡,眉线及下颊纹皮黄,胸浓皮黄色。

亚种weigoldi较指名亚种鲜艳且栗色较重;tanbagataica的色彩最淡,腰棕色较少,胸带较窄;castaneiceps体型最小而色彩最深,上体较少纵纹。

虹膜-深褐;嘴-双色,上嘴色深,下嘴蓝灰而嘴端色深;脚-粉褐。

叫声:鸣声为短而急的短句似戈氏岩鹀,常由突出的栖处作叫,但开始音tsitt不如戈氏岩鹀的音高。叫声为偏高的zit-zit-zit声,为快速而成串的3~4个音节。

三道眉草鹀爸爸
三道眉草鹀爸爸
三道眉草鹀:为左图雄鸟的孩子
三道眉草鹀:为左图雄鸟的孩子
三道眉草鹀:幼鸟
三道眉草鹀:幼鸟
三道眉草鹀:亚成鸟
三道眉草鹀:亚成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雄雌两性均似鲜见于中国东北的栗斑腹鹀。但三道眉草鹀的喉与胸对比强烈,耳羽褐色而非灰色,白色翼纹不醒目,上背纵纹较少,腹部无栗色斑块。幼鸟色淡且多细纵纹,甚似戈氏岩鹀及灰眉岩鹀的幼鸟但中央尾羽的棕色羽缘较宽,外侧尾羽羽缘白色。

生活习性

三道眉草鹀
三道眉草鹀
三道眉草鹀
三道眉草鹀

夏季多见于丘陵及高山上;冬季抵达山脚或山谷及平原等地。常三道眉草鹀栖息在草丛中,矮灌木间、岩石上,或空旷而无掩蔽的地面、玉米秆上、电线或电杆上等。冬季常见成群活动,由数十只结集在一起;繁殖时则分散成对活动。雄鸟有美妙动听的歌声,特别是在繁殖时期。 到了冬季,它们就会冲到山脚下和平原处生活。在电线杆上、岩石上、空旷的地面上、草丛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如果在天气寒冷的时候,一般它们都是成群结队的集体活动。在进入繁殖期时,它们就会分散找配偶,此时它们的叫声会更加的动听,可以说的上是惟妙惟肖。

鹀属鸟类多系食谷鸟,三道眉草鹀亦不例外。据野外观察,三道眉草鹀冬春季食谱以野生草种为主,夏季以昆虫为主。他们所取食的草籽包括蓼、稗、狗尾草、葶荠、萝卜、鹅观草、稻谷、小麦等的种子;取食的动物性食物包括鞘翅目、直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同翅目昆虫、蜘蛛等,在5-8月的育雏期其食谱几乎全部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

生长繁殖

三道眉草鹀
三道眉草鹀

三道眉草鹀的繁殖开始于每年的4月,在这期间雄鸟开始占区,与雌鸟配对,4月底至5月初间开始营巢,巢呈碗状,以草茎交织而成,内垫马鬃兽毛,平均外径约11厘米,平均内径约6厘米,高10厘米,深6厘米,巢址选择在光线充足的林间灌木中,山坡草丛的地面上,全部营巢工作均由雌鸟完成。本物种产卵期在每年的5-6月间,每巢产卵5枚左右,卵色呈白色或浅天蓝色,表面散布褐色细纹稍具斑点,孵化期12-13天。雏鸟生长迅速,留巢期12-13天。 离巢的雏鸟在亲鸟带领下活动一段时间后于8月末结成2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

每年繁殖二次。营巢于山地的灌丛中,小松树或茶树上,也见于溪边、田边小而密的荆棘丛中,离地多不及1米高。巢为较精巧的杯形构造,用草及细嫩的攀藤、撕碎的高粱叶等作材料,干草是最主要的成分,内垫以特别细嫩的草茎或根等。卵壳色泽变化甚大,浅蓝色或呈橄榄蓝色,或呈浅橄榄褐色,斑纹为棒状、粗线状、丝状等,底斑紫褐色、灰白或稍显红色有斑,表层斑橄榄褐和黑褐色。

地理分布

三道眉草鹀:地理分布图
三道眉草鹀:地理分布图

分布区域:中国北部,西抵新疆,南至福建。西伯利亚南部、蒙古、中国北部及东部,东至日本。

分布状况:亚种castaneiceps为留鸟,见于华中及华东,冬季有时远及台湾与南部沿海。

保护现状

三道眉草鹀
三道眉草鹀

本物种未被列入保护动物目录,其在中国的分布地域虽然非常广泛,种群数量较大。

本文Hash:97eb0b68606ea7bb807930ccbb6946cedfb5cd86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