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拼音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亚种分化
厚嘴绿鸠(学名:Treron curvirostra,英文名:Thick-billed Green Pigeon)是鸽鸠科绿鸠属的鸟类。
厚嘴绿鸠(读音:hòu zuǐ lǜ jiū)是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粗嘴绿鸠、青咖追。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中文学名:厚嘴绿鸠
拉丁学名:Treron curvirostra
英文俗名:Thick-billed Green Pigeo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绿鸠属(Treron)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85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拼音
厚嘴绿鸠厚嘴绿鸠 hòuzuǐlǜjiū
鸟种简介
厚嘴绿鸠厚嘴绿鸠 厚嘴绿鸠属鸟纲、鸽形目、鸠鸽科。又名“粗嘴绿鸠”、“绿斑鸠”,拉丁学名为Treroncurvirostra。
厚嘴绿鸠体长22~28厘米,体重约0.17~0.2公斤。通体羽毛为绿色,嘴基部呈红色,头顶略呈灰色,背部为暗栗红色。飞羽为黑色,大部分覆羽和次级飞羽外缘沾有黄色,中央尾羽呈橄榄绿色,并具有灰色先端,尾羽羽干为黑色。两胁、覆腿羽和肛周均为暗绿色,并杂有白斑。尾下覆羽呈肉桂色。雌鸟背部为暗橄榄绿色,下体较雄鸟羽色略浅,尾下覆羽为暗绿色,并杂有白色斑块。
厚嘴绿鸠通常栖息于阴暗潮湿的丘陵、山地原始密林或次生灌丛地带,喜集群活动。常在树叶丛生或树枝交错的枝条上筑巢,巢穴以树枝、稻草堆聚而成,十分简陋。每年4~9月进入繁殖期,孵化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18天左右。主要以榕树的果实和各种浆果为食。
外形特征
厚嘴绿鸠一种较小型的鸟类,体长为25—28厘米,体重170—190克。它的体型与家鸽差不多,嘴短而厚,呈淡黄绿色或铅白色,嘴基的两侧呈珊瑚红色,脚也是珊瑚红色,爪为角褐色。眼睛内的虹膜分为两圈,外圈为橙红色,内圈灰蓝色,十分别致,眼睛的周围还有铜绿色的裸露皮肤。雄鸟的羽毛从额到头顶略呈灰色,背部为深栗红色,翅膀黑色,并有亮黄色的翼带,中央尾羽呈橄榄绿色,下面为灰褐色,并具有灰色的先端。尾羽的羽干除中央2枚为浅褐色外,其余均为黑色。胁部、腿上的覆羽和肛周均为暗绿色,并杂以白斑,尾下的覆羽为肉桂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背部不呈暗栗红色而为暗橄榄绿色,下体羽色略较雄鸟为浅,尾下的覆羽为暗绿色,并杂以白色的斑块。
地理分布
分布于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菲律宾、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海南五指山、广西龙州和天等、云南西双版纳等地。
生活习性
厚嘴绿鸠是留鸟,喜欢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地丘陵带阴暗潮湿的原始森林、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大多在早晚活动,喜欢栖息于枯立树枝的顶上。由于嗜食榕树的果实,所以经常出现在果树林中,特别是榕树林中。在老榕树丰富的地方往往招致大量的厚嘴绿鸠,甚至在该林地中定居。在一棵榕树上常聚集数十只甚至上百只厚嘴绿鸠,其中往往也混有针尾绿鸠、黄脚绿鸠,甚至八哥、丝光椋鸟和乌鸫等爱吃树果的鸟类。厚嘴绿鸠吃食的时候常常发出喧闹的叫声,或“咕,咕”地像小孩啼哭,或似富有旋律的吹哨声。在村寨附近和山丘的常绿阔叶林等没有榕树的地方,它们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饱餐之后就在树上隐伏休息,黄昏时才离开觅食地到密林深处去过夜。
生长繁殖
每年4—9月进行繁殖,雄鸟求偶时鼓起喉部和胸部,两翅下垂,在雌鸟的前后徘徊不停,或急速地连连点头,轻轻地发出哨音似的鸣叫。这时雌鸟也非常兴奋,随着雄鸟跳起了舞步。雄鸟和雌鸟共同营巢,但雌鸟负担的工作较多,雄鸟则常常为雌鸟外出觅食。巢建在林中小树、灌丛或竹林中的树叶丛生的地方或树枝相互交叉的枝条上,有的巢也建在藤枝缠绕的密丛中,一般离地面有2—3米高,但也有更低和高达9米以上的巢。它们的巢主要由细的枯枝或稻草堆积而成,非常简陋,甚至从下面都可以看到巢中的卵,但亲鸟和孵出的雏鸟却不会从巢中跌落下来。厚嘴绿鸠的护巢性极强,营巢期间常常发生争斗,所以很少能见到两个巢挨得很近的现象。对于入侵巢区的其它鸟类,厚嘴绿鸠更是坚决地给予痛击。它们每窝通常产2枚白色、光滑的卵。孵化期为14天左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进行孵卵和育雏。
保护现状
1.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生效年代: 1989
2.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生效年代: 1996
3.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亚种分化
1、厚嘴绿鸠海南亚种(学名:Treroncurvirostrahainana),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五指山。
2、厚嘴绿鸠云南亚种(学名:Treroncurvirostranipalensis)。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各国、南抵印度至中南半岛以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3、厚嘴绿鸠指名亚种(学名:Treroncurvirostracurvirostra)
黄脚绿鸠的拼音、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黄脚绿鸠(学名:Treron phoenicopterus,英文名:Yellow-footed Green Pigeon)是鸽鸠科绿鸠属的鸟类。
黄脚绿鸠(读音:huáng jiǎo lǜ jiū)(学名:Treron phoenicoptera)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普通绿鸠。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不丹、孟加拉、中南半岛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多栖息于丘陵及平原地带的森林及薮丛间以及多见于榕果或其他常吃野果丰富的树上。
中文学名:黄脚绿鸠
拉丁学名:Treron phoenicopterus
英文俗名:Yellow-footed Green Pigeon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绿鸠属(Treron)
繁殖区:东洋界 : India to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8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拼音
黄脚绿鸠huángjiǎolǜjiū
外形特征
黄脚绿鸠黄脚绿鸠也叫普通绿鸠,是中型鸟类,体长27-34厘米,体重230-295克。
雄鸟的额部、眼先、颏部、喉部以及前颈等均为黄绿色,头、颈的其余部分为灰色,颈背处有一条宽阔的柠檬黄色横带向两侧扩展到整个上胸部,其后紧接着一条淡紫蓝灰色的横带,同样向两侧延伸向下,并且与下胸部和腹部的大块蓝灰色相融为一体。下背到腰部为黄橄榄绿色。尾上覆羽为纯灰色,尾羽的基部为橄榄黄色,先端黑色。翅膀上有两道明显的黄色横斑。翼角还有一个淡紫红色斑,是它独有的特点。下胸部和腹部为淡蓝灰色,与其他绿鸠类明显不同,肛周及覆腿羽为亮黄色而杂有白色。尾下覆羽为暗紫栗色而具白色端斑。
雌鸟和雄鸟的羽色相似,但飞羽较呈褐色,翅膀上的紫红色范围较小。虹膜的外圈为玫瑰红色,内圈为蓝色。眼周裸露的皮肤为淡绿灰色。嘴的先端为淡灰色,基部为褐灰色。脚黄色,爪灰色,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绿鸠类的特征之一。
生活习性
黄脚绿鸠黄脚绿鸠栖息于丘陵和山脚平原等海拔较低的常绿阔叶林及灌丛中,尤其是榕树等野果丰富的树上,有时也出现于林缘的耕地上。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5—6只的小群,最多时为10余只。清晨和傍晚喜欢站在树顶的枝上,特别是没有树叶的枯枝上鸣叫。叫声为一连串圆润悦耳、抑扬顿挫的哨音似橙胸绿鸠,但更响亮而音低。大多在树上活动,有时会扳着一个低垂到水面的树枝去饮水。
主要以榕树的果实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有时还吃玉米、谷粒等农作物的种子和树木的嫩芽等,也会到地面上去啄取砂粒和含有盐分的泥土等。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一8月,也许一年繁殖2次。雄鸟和雌鸟在3月份就开始进行求偶活动,彼此在树木的枝头相互追逐。雄鸟的求偶行为主要挺胸、两翅低垂、不断地点头和围绕雌鸟走动等,同时发出“咕咕”的叫声。雌鸟也以相似的动作来应答。通常成对营巢繁殖,有时数对集中在一起营巢,曾在一棵树上有3对同时营巢的记录。巢甚围简陋,筑于树木枝杈上。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形状呈浅盘状。每窝产卵2枚,偶尔少至1枚和多至3枚。卵的形状为阔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14天。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保护现状
数量
二十世纪50~60年代初期,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的雨林及季雨林中数量较多。70~80年代考察中已很少见,仅在自然保护区内尚有一定的数量。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热带雨林大量被开垦,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木和作物,致使栖息环境缩小。
过度捕猎:乱捕滥猎。
濒危等级
中l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保护状况
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亚种分化
黄脚绿鸠云南亚种(学名:Treronphoenicopteraviridifrons)。分布于缅甸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丹那沙林。
针尾绿鸠的拼音、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针尾绿鸠(学名:Treron apicauda,英文名:Pin-tailed Green Pigeon)是鸽鸠科绿鸠属的鸟类。
针尾绿鸠(读音:zhēn wěi lǜ jiū)是一种中型鸟类,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在1989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中文学名:针尾绿鸠
拉丁学名:Treron apicauda
英文俗名:Pin-tailed Green Pigeon
命名作者:Blyth, 1846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绿鸠属(Treron)
繁殖区:东洋界 : n India to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8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拼音
针尾绿鸠针尾绿鸠 zhēnwěilǜjiū
鸟种简介
针尾绿鸠针尾绿鸠 针尾绿鸠属鸟纲、鸽形目、鸠鸽科。拉丁学名为Treronapicauda。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云南省的西部、南部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地区。
针尾绿鸠体长32~37厘米。头部和颈部为草绿色并沾有黄色,颈后部至背上部呈灰绿色。上体呈暗草绿色,并具有蠹状细斑,上体后部缀有黄色。两翅及大覆羽为黑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羽缘均为黄色。尾羽为暗灰色,中央尾羽沾有绿色。下体呈绿黄色,胸部为棕橙色。
针尾绿鸠通常栖息于低海拔地区的阔叶林中,喜结群活动。主要以榕树的果实和各种酱果为食。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地区。
外形特征
针尾绿鸠针尾绿鸠 针尾绿鸠为中型鸟类,体长31一41厘米(尾长达十多厘米),体重180—257克。雄鸟的头部、颈部为淡黄草绿色,后颈和上背为橄榄绿色而沾灰色,形成一条带状。其余上体、翅膀上有二道明显的乳黄色斑。腰和尾上覆羽的颜色较淡,并缀有亮黄色。尾羽与其他绿鸠类的差异十分明显,为暗葡萄灰色或珠灰色,中央一对尾羽特别延长而尖,末?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604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苏绰躺溆辔灿鸬幕课谏舛司哂姓穆躺鹪怠O绿逦袒粕夭空从蟹酆斐壬N蚕赂灿鹞鸷焐讲嗤饩呖淼牡匕咨鹪怠A叫埠透餐扔鹞德躺右缘匕咨4颇竦挠鹕胄勰裣嗨疲迳习担夭棵挥谐壬灿鸾隙蹋蚕赂灿鹞鸷焐猓负跞课咨鲇杏鸶纱ξ液谏:缒さ哪谌ξ忱渡馊ξ焐Q劬Φ闹芪侠渡W煳堵躺=藕焐?
地理分布
针尾绿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广西、四川木里、云南贡山、潞西、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
生活习性
针尾绿鸠为留鸟,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常组成小群活动于高大的树上,多在树丛之间飞跃,或者站立在树枝上鸣叫,声音大多为富有变化的口哨声,富有音韵,十分悦耳动听。飞行快速而直。主要以榕树和其他植物的果实为食。
叫声:二重唱。一鸟发出轻柔的cuc-coo声,第二鸟接以较高音的huu,重复且越来越快。也发出低吟。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5一8月。雄鸟和雌鸟在3一4月间即有相互追逐的行为。营巢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大多筑巢于开阔地或河岸边的乔木树上。巢呈平台状,由枯枝构成,较为简陋。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
保护现状
1.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生效年代: 1989
2.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3.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亚种分化
针尾绿鸠指名亚种(学名:Treronapicaudaapicauda)。分布于自印度至缅甸以及中国的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东南部。
针尾绿鸠滇南亚种(学名:Treronapicaudalaotinus)。分布于中南半岛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老挝
绿皇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绿皇鸠(学名:Ducula aenea,英文名:Green Imperial Pigeon)是鸽鸠科皇鸠属的鸟类。
绿皇鸠(学名:Ducula aenea,英文名:Green Imperial Pigeon)是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别名大绿斑鸠、绿南鸠、大绿鸠、大青咖追。雄鸟头,颈,上背及下体大致为淡灰蓝色,背部、腰部为铜绿色,雌雄鸟外形相似。肩部以及翼覆羽铜绿色或墨绿色。生活于低山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内,春夏季单只或成对活动,秋冬季结小群活动,主要在树上活动,极少下地觅食。食物以各种树木果实为主。留鸟。数量近来急剧减少。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广东等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绿皇鸠
拉丁学名:Ducula aenea
英文俗名:Green Imperial Pige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皇鸠属(Ducul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绿皇鸠:形态特征图
体大(43厘米)的绿色及灰色鸽。体形比绿鸠类和果鸠类大,嘴也较大,嘴基扩张,身体上的杂色通常较少。头、颈及下体浅粉灰色,尾下覆羽栗色,上体深绿并具特征性亮铜色。上背和两肩有时还带有紫红色的红铜色光泽。
虹膜—红褐;嘴—蓝灰;脚—深红。
叫声:响亮的单音oom,洪亮的kruk-kroorr,以及由数种咯咯叫声组成的全响叫声,最后以啭音收尾。
地理分布
绿皇鸠:地理分布图
绿皇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巴基斯坦、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中国有2亚种,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广东亚种分布于广东和海南。这2个亚种的区别主要是体形大小不同,其中云南亚种较大,翅膀的长度为238一252毫米,广东亚种较小,翅膀的长度为215一233毫米。
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大巽他群岛及苏拉威西。
分布状况:低地常绿林中罕见的留鸟。亚种sylvatica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及海南岛;kwantungensis于广东南部(罗孚山)。
生活习性
绿皇鸠
绿皇鸠为留鸟,栖息于平原、河谷和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也出现于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及榕树和橄榄树上。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冬天也成群活动。常在树冠层活动,特别是早晨和黄昏,常栖于大树顶端的枯枝上,一般很少下地,通常仅在需要啄食泥上和沙粒时才下地。飞行快速而有力,多在高空中,但拍翼并不频繁。叫声为“咕,咕,咕,……”,比较深沉,即使在附近鸣叫,听起来也好象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终止前的一声比较延长,声音也很特别,很象是人类窃笑的声音。
主要以榕果等植物果实为食,特别是乌榄,即使体积大于它的头部,也能被它全部吞下。偶尔也吃昆虫。常与其他鸠鸽类在一起觅食,但种类却随着取食场所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在榕树等结小形树果的树上大多与绿鸠类在一起,而在橄榄树以及结大形无花果的树上则大多与山皇鸠等大形鸠鸽类在一起。
生长繁殖
绿皇鸠
繁殖期为4—7月。雄鸟求偶时频频向雌鸟挺胸、点头、松开颈部的羽毛进行炫耀,并且绕着圈子走等。营巢于森林中的树木枝杈上。巢主要由枯枝构成,呈浅盘状,较为简陋,巢内也没有铺垫物。每窝产卵1一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大小为41一51×31一37毫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
保护现状
绿皇鸠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栖息地破坏:森林过度砍伐,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亚种分化
绿皇鸠
绿皇鸠广东亚种(学名:Ducula aenea kwantung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罗浮山一带。
绿皇鸠云南亚种(学名:Ducula aenea sylvatica)。分布于尼泊尔、孟加拉、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本文Hash:c01ca9b83f57dc842b48c5663994fe1e7087ad87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