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腹锦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国鸟提议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国鸟提议

红腹锦鸡的图片

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英文名:Golden Pheasant)属雉科锦鸡属,别名金鸡,是中国特有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鸟长约1米,雌鸟长约60厘米。雄鸡金黄色,下体通红。头上具金黄色丝状羽冠,极为美丽。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有矮树的山坡及次生的亚热带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栖息于海拔600~1800米的多岩山坡,活动于竹灌丛地带。以蕨类、麦叶、胡颓子、草籽、大豆等为食。3月下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乔木树下或杂草丛生的低洼处,每窝产卵5~9枚,孵卵期22天。产于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有人提议将红腹锦鸡作为中国国鸟。

中文学名:红腹锦鸡

拉丁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

英文俗名:Golden Pheasan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锦鸡属(Chrysolophus)

繁殖区:东洋界 : c, s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1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雄鸟:体型显小但修长(98厘米),头顶及背有耀眼的金色丝状羽;枕部披风为金色并具黑色条纹;上背金属绿色,下体绯红。翼为金属蓝色,尾长而弯曲,中央尾羽近黑而具皮黄色点斑,其余部位黄褐色。

雌鸟:体型较小,为黄褐色,上体密布黑色带斑,下体淡皮黄色。

虹膜-黄色;嘴-绿黄;脚-角质黄色。

声音:雌鸟春季发出cha-cha的叫声。其他雌鸟应叫。雄鸟回以gui-gui, gui或 gui-gu, gu, gu或悦耳的短促gu gu gu…声。飞行时,雄鸟发出快速的zi zi zi…叫声。

雄性红腹锦鸡是色彩最为艳丽的一种雉类,相传中国现代鸟类学研究的泰斗郑作新院士就是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标本馆看到红腹锦鸡的标本之后,为其美丽的外表所震惊从而下定决心返回中国从事鸟类学研究。

红腹锦鸡:雌鸟
红腹锦鸡:雌鸟
红腹锦鸡:雄性亚成鸟
红腹锦鸡:雄性亚成鸟

地理分布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该鸟是中国的特产种类,没有亚种分化。早在200多年前,西方人便把红腹锦鸡引入欧洲饲养。

主要分布地域:红腹锦鸡为中国特有鸟种,分布在中国中部和西部的青海西南部地区、甘肃和陕西南部、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及广西等地,本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据传陕西省宝鸡市的名字就得自本物种。

分布范围:中国中部特有种。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常见于海拔800~1600 米,偶上至2800 米。留鸟,分布在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四川、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生活习性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生态环境:本物种常活动于山地,不喜群居,夏季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于多石和险峻的山坡上,出没于生长在山坡上的矮树丛间,夜间喜寻找针叶林栖宿在树枝上;冬季山间食物缺少,红腹锦鸡不得不在白天结群前往平原地区的农田觅食,夜间则返回山间树上的栖息地。

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也栖息于林缘灌丛、草丛和矮竹林间,冬季到农田附近觅食。夜晚栖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在地上活动。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在森林中游荡觅食。多集成4—5只,或10余只的小群,冬季可达20—30只。极善奔走,但飞翔能力较差。喜有矮树的山坡及次生的亚热带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常被驯养。

用强健的嘴直接啄食或用脚在地表抓扒后在再用嘴啄取。杂食性,以食植物为主,主要取食蕨类植物、豆科植物、草籽亦取食麦叶、大豆等作物。兼食也吃各种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包括草籽、胡颓子、蕨类、青蒿、野蒜、栎树坚果、青岗子、茅栗、苦荞麦、悬钩子、雀麦果穗、红花酢浆果、野豌豆、药枣、大豆、四季豆、小麦。食物种类已记录有30多种。

生长繁殖

红腹锦鸡:雄鸟打架
红腹锦鸡:雄鸟打架
红腹锦鸡:求偶
红腹锦鸡:求偶
红腹锦鸡:当年幼鸟
红腹锦鸡:当年幼鸟

繁殖期为4—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配2—4只雌鸟。雄鸟占据一块山地,经常发出“察、嘎、嘎”的啼叫,吸引雌鸟前来交配。

求偶炫耀十分好看,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它先向雌鸟走过去,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并察颜观色,待站立在雌鸟正前方时,雄鸟身上华丽的羽毛都向外蓬松,彩色的披肩羽盖住了头部,很像抖开的折扇。靠近雌鸟的翅膀稍稍压低,另一侧的翅膀翘起,翅膀上和背、腰上的五彩斑斓的羽毛都展现在雌鸟面前,尾巴也随着倾斜过来,使美丽的尾羽和尾上的覆羽显得十分明亮,双眼向雌鸟脉脉传情。这时,雌鸟已被雄鸟的绚丽羽毛和一系列炫耀动作搞得眼花缭乱,不时地发出“咝咝”的艳羡声。

交配后雌鸟独自在森林中阴蔽处地面做窝产卵,巢的大小为直径16—23×16—17厘米,深6.5—10厘米,每窝产卵5—9枚,最多12枚,卵的颜色为浅黄褐色,大小为39—51.4×30—37.3毫米,卵重23.5—29克。孵化期22天。雏鸟为早成鸟,一孵化便能自行觅食。

红腹锦鸡4月开始繁殖。发情期的雄性常常为争夺雌性发生激烈的冲突;发现中意异性的雄鸟会以雌鸟为圆心环绕雌鸟进行复杂的求爱仪式,包括特定路线的环绕舞蹈、展示美丽羽毛的炫耀行为、扭动身躯的求爱舞蹈等行为,这种表演可以坚持近2个小时时间。据野外调查,红腹锦鸡筑巢于人迹罕至隐蔽性好的深山乱草中,据北京动物园的研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本物种每巢产卵10-15枚,孵化期23-25天雏鸟为早成雏。

保护现状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欧洲自18世纪已普遍饲养繁殖,现在已成为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最常见的饲养雉类。国内各动物园均有饲养繁殖记录,秦岭佛坪已兴建养殖场。

红腹锦鸡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致危因素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非法捕猎是对本物种的最大威胁。

(1)雄性红腹锦鸡美丽的外表使得它成为偷猎者热衷的目标,因其羽色艳丽,雄鸟皮张可外销供装饰用,活鸟供观赏展出用,每年从各产地捕杀数量相当惊人,例如湖南湘西60年代畜产部门收购红腹锦鸡皮张即达6000—8000张(吴至康,1991)。人们常将他们制成标本作为装饰品出售或拔下羽毛制成工艺品出售。

(2)另外中医传统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

国鸟提议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在2008年03月03日举行的《中国鸟》邮票首发式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副理事长孙悦华透露,作为中国稀有特种鸟类,红腹锦鸡将有望当选为国鸟。“目前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定了自己的国鸟。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尽早确定自己的国鸟。”

在所有“国字号”名片的候选对象中,“凤凰”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尽管凤凰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但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却是再真实不过的形象,在精神上早就是中国人的国鸟。不过,由于国鸟评选的特殊意义,凤凰不具备候选资格。“被定为国鸟的,一定是被这个国家民众所喜爱的、珍稀的特产鸟类和具有重要意义的鸟类。”孙悦华说,首先这一种鸟必须在现实中存在,其次必须是本国特有鸟类。

“丹顶鹤是候鸟,在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等国也有分布。此外,朱鹮也存在与丹顶鹤同样的问题,朱鹮的拉丁文学名 Nipponianippon 就是‘日本’之意。”孙悦华表示,因为学名等问题,丹顶鹤和朱鹮作为中国国鸟去参加国际交流不妥当。

“我国的版图就像一只跃然纸上的大公鸡,而中国是世界上雉鸡类鸟类最丰富的国家,以雉鸡类鸟作为国鸟,与之相应。红腹锦鸡分布在我国华中、西北、西南的山地森林里,羽毛绚丽多彩。”孙悦华介绍,红腹锦鸡在我国古代具有“五德”之誉: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上,各国运动员入场式的引导牌上首次绘制了代表该国家禽鸟的美丽图案。由于我国没有确立国鸟,为此在开幕式前,中国鸟类学会等单位反复讨论,最终选择了红腹锦鸡。孙悦华告诉记者,我国的国鸟究竟是哪种鸟类一直悬而未决,因此他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把确定国鸟提上议程。

黑腹军舰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腹军舰鸟的图片

黑腹军舰鸟(学名:Fregata minor,英文名:Great Frigatebird)是军舰鸟科军舰鸟属的大型海鸟,英文名直译为大军舰鸟,但《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翻译为小军舰鸟,或根据其学名minor而来。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海域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西沙群岛、北达江苏、偶见于河北,曾见于台湾等地,一般生活于海岛以及筑巢于树上。

中文学名:黑腹军舰鸟

拉丁学名:Fregata minor

英文俗名:Great Frigatebird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军舰鸟科(Fregatidae)

中文属名:军舰鸟属(Fregata)

繁殖区:热带海洋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7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红色

外形特征

黑腹军舰鸟:形态特征图
黑腹军舰鸟:形态特征图

体长95厘米的暗色军舰鸟。

雄鸟:体羽几乎全黑,仅翼上覆羽具浅色横纹,喉囊绯红。

雌鸟:颏及喉灰白,上胸白色,翼下基部无或极少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粉红。

亚成鸟:上体深褐,头、颈及下体灰白沾铁锈色。

虹膜-褐色;嘴-雄鸟青蓝,雌鸟近粉;脚-成鸟偏红,幼鸟蓝色。

叫声:在营巢地发出嘟嘟的、咯咯的及似卷舌音的叫声。于海上常无声。

黑腹军舰鸟:雄鸟
黑腹军舰鸟:雄鸟
黑腹军舰鸟:雄鸟
黑腹军舰鸟:雄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腹军舰鸟与白斑军舰鸟的区别:黑腹军舰鸟的体型较大,下腹部白色,翼下基部较少白色。

地理分布

黑腹军舰鸟:地理分布图
黑腹军舰鸟:地理分布图
黑腹军舰鸟:世界分布图
黑腹军舰鸟:世界分布图

分布于热带海洋。繁殖于海南岛附近海上岛屿、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地区性常见于中国南海。偶见于中国南部沿海至江苏及河北。极少至台湾兰屿岛。似其他军舰鸟,但更常光顾海岸线。

分布于莱桑岛、夏威夷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特立尼达岛、加拉帕戈斯群岛、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爪哇附近的圣诞岛以及中国东北和东南沿海及其邻近岛屿。

生活习性

黑腹军舰鸟
黑腹军舰鸟

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开阔海洋和沿海地带,繁殖期则多栖于海岛。善飞行。主要在空中生活。能长时间的、毫不知疲倦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常像鹰一样在空中盘旋、翱翔。飞行极为灵活。但不善于游泳,更不会潜水,很少在水面活动。在陆地行走亦较困难。一般亦很少着陆于平地。起飞时需从高处往低处飞。

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海面上低空飞行。捕食不时跃出水而的飞鱼。也捕食飘浮在水面的鱼类废物和其他在海面活动的海洋动物。也常常在空中追赶和胁迫鸥、鲣鸟等其他鸟类将捕得的食物吐出来,在当这些食物未落入水中之前,即被它抢走,有时亦偷吃其他海鸟的卵和幼雏。

生长繁殖

黑腹军舰鸟
黑腹军舰鸟

繁殖期为4一6月,营巢于海岛灌丛上或树上。巢由树枝构成,内垫有草茎和草叶。营巢材料是在飞行中从地上或灌木上采取,也常常偷盗其他海鸟的巢材。求偶时雄鸟极大的使它洋红色的喉囊膨大成半球形,每窝产卵1枚,有时多至2枚。卵白色,大小海65—68×45—16毫米。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刚孵出的雏鸟裸露无羽,但很快即被有厚密的绒羽。亲鸟用已半消化的食物喂雏。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长脚秧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长脚秧鸡的图片

长脚秧鸡(学名:Crex crex,英文名:Corn Crake)是秧鸡科长脚秧鸡属的鸟类。

长脚秧鸡(学名:Crex crex)为鹤形目秧鸡科长脚秧鸡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长脚秧鸡栖息于森林、草地、荒野、半荒漠和农田等各类生境中,常在河岸、湖边高草丛和灌丛中活动。长脚秧鸡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惟一的一个长脚秧鸡标本,保存在马鸣的实验室里。

中文学名:长脚秧鸡

拉丁学名:Crex crex

英文俗名:Corn Crak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长脚秧鸡属(Crex)

繁殖区:古北界 : c, w

非繁殖区:s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11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中等体型(26.5厘米)的黄褐色斑驳型秧鸡。嘴短,上体灰褐,羽干黑色成粗大纵纹,翼上有宽大的棕色块斑。眉宽呈灰色,过眼纹棕色,颏偏白,喉及胸近灰呈两胁及尾下具栗色及黑白色横斑。飞行时锈褐色的长翼为明显特征。飞行时振翅无力,双腿下悬。

虹膜-褐色;嘴-黄褐;脚-暗黄。

叫声:响亮悠远的双音节喘息声crek crek,通常于夜间或清晨鸣叫。有时数鸟同叫。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地理分布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繁殖于欧洲,俄罗斯和亚洲中部,越冬在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等地。在我国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迁徙期间见于西藏西部。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下旬迁来我国,秋季于10月份迁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脚秧鸡尽管在世界上分布较广,但由于欧洲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过去大量的割草和放牧,致使生境遭到破坏,种群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衰减状态,我国由于分布区的范围较小,数量更为稀少。

生活习性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栖息于森林、草地、荒野、半荒漠和农田等各类生境中,常在河岸、湖边高草丛和灌丛中活动。善于藏匿,白天多躲藏在草丛或灌丛中,早晨、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并且经常鸣叫,叫声清脆洪亮,很远都能听见,鸣叫时常常向前伸长脖子并且左右来回摆动。在地面上奔跑时迅速而敏捷,所以常常通过疾速奔跑来逃避敌害。在危急时和通过开阔的水面时也能飞翔,但飞翔的速度不快,两个翅膀扇动缓慢,常常飞不了多远又迅速落入草丛中。由于脚长,又有很长的脚趾,所以在湿地上行走十分方便,但在起飞和飞翔的时候,两条长长的腿只好悬垂在下面。

杂食性,主要以各种昆虫、蠕虫、草籽和谷粒等为食。

生长繁殖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繁殖期为5一7月,配偶为一雄一雌制。通常营巢干岸边富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河谷地带的湿草地上,也在湖边沼泽和森林中营巢,有时甚至营巢在耕地或原野附近的灌木丛或高草丛中。

每窝产卵6一14枚,通常为7一12枚。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为淡赭色,被有红褐色的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为14一15天。

保护现状

长脚秧鸡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惟一的一个长脚秧鸡标本,保存在马鸣的实验室里。有关长脚秧鸡在新疆分布的消息是1934年发表的。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一直无人记录或采集到长脚秧鸡的标本,各种论著均沿袭和引用1934年发表的那份报告,乃至所有的文献记录都大同小异。

长脚秧鸡真的在新疆消失了吗?1998年至2000年,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马鸣对此进行了近3年的野外调查,并欣喜地得出以下结果:长脚秧鸡在新疆有广阔的分布区域,初步估计其存在新疆的种群数量为1500至3000只。

长脚秧鸡和鹌鹑一般大小。它的颌和喉部灰白色,嘴褐色,脚暗黄色。长脚秧鸡的行为诡秘,很难被发现。但其两声一度、大而嘶哑的鸣叫声却十分独特。马鸣在第一次听到长脚秧鸡的叫声时以为是蛐蛐在叫,可拨开草丛一看,一只长脚秧鸡出现了。马鸣在野外调查中惊喜地发现,长脚秧鸡目前不仅在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昌吉州等地有所分布,而且在乌鲁木齐市郊也出没过。

本文Hash:92941478f4fd84af96663d4e8cc4caf470ce788f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