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眉信天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分类争议、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分类争议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黑眉信天翁的图片

黑眉信天翁(学名:Thalassarche melanophris,英文名:Black-browed Albatross)是信天翁科小信天翁属的鸟类。

黑眉信天翁(学名Thalassarche melanophrys)是一种大型及分布最广和普遍的信天翁,眼后黑色,故名“黑眉”。黑眉天翁的翼展达2.3米,经常30多只组成一群,平均寿命23年。黑眉信天翁终年累月地在大海上飞行,在每年的9月间是雌黑眉信天翁的繁殖季节,黑眉信天翁开始返回繁殖地落地定居、筑巢产卵。雌黑眉信天翁到11岁时才开始产卵。经过2到5个月的孵化期,小黑眉信天翁就出世了。再过3个月,小信天翁才能飞行。

中文学名:黑眉信天翁

拉丁学名:Thalassarche melanophris

英文俗名:Black-browed Albatross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8

中文目名: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

中文科名:信天翁科(Diomedeidae)

中文属名:小信天翁属(Thalassarche)

繁殖区:南部海洋 : 广泛分布

外形特征

黑眉信天翁
黑眉信天翁

黑眉信天翁是中等体型,长约80-95厘米,翼展2-2.4米,平均重2.9-4.7公斤。它们的寿命可以超过70岁。

翼面及背部呈鲜粉红色,腹部及臀部呈橙色。

翼底主要是白色,有不规则的黑边。

眼眉黑色,喙黄橙色,尖端呈红橙色。

雏鸟的喙呈深角色,头部及颈围灰色,翼底深色。

生活习性

黑眉信天翁
黑眉信天翁

黑眉信天翁吃鱼类、乌贼、甲壳类、尸体及渔业的丢弃物。它们也会从其他物种中偷取食物。

它们喜欢在大陆架上觅食。福克兰群岛的群落会飞到近巴塔哥尼亚架(PatagonianShelf)过冬;南乔治亚岛的群落则会到南非海域利用本格拉寒流来觅食;智利的群落会飞到巴塔哥尼亚架、智利架(ChileanShelf)及远至新西兰过冬。它们的最有可能在北大西洋出现的信天翁。在美国本土就约有20个观察报告。

生长繁殖

黑眉信天翁一般会在长满草丛的陡坡或峭壁上筑巢。不过在福克兰群岛上,它们却会在岸边的草坪上筑巢。它们每年只会生产一次,约于9月至11月间,每次只会生一只蛋。双亲都会协助孵化,孵化期约需68-71天。雏鸟出生后的120-130天就会换羽。幼鸟2-3岁大就会回到群落中,目的是示爱,到了10岁就可以繁殖。

从福克兰群岛迁徙至南非过冬以后,黑眉信天翁与它们的交配对象在往年占据的巢穴团聚。

分类争议

黑眉信天翁最初是由康拉德·雅各·特明克于1828年基于在好望角发现的标本来描述的,并被分类在信天翁属中。

1998年,有建议将坎伯信天翁从黑眉信天翁中独立出来成为另一物种。有些学者赞同这个说法,也有些并不认同。

地理分布

黑眉信天翁分布在围绕南极的海洋,会在12个岛屿上繁殖。在大西洋,它们分布在福克兰群岛、迭戈拉米雷斯群岛(DiegoRamírezIslands)及南乔治亚岛。在太平洋,它们分布在坎贝尔岛、安蒂波德斯群岛、斯奈尔斯群岛及麦夸里岛。在印度洋,它们分布在克罗泽群岛、凯尔盖朗群岛、赫德岛及麦克唐纳群岛。

于2005年估计它们的数量有1,220,000只,及600,853繁殖对。当中的402,571对是在福克兰群岛;72,102对在南乔治亚岛;120,171对在智利;600对在赫德岛;其余的则有5,409对。

保护现状

黑眉信天翁迁徙归巢
黑眉信天翁迁徙归巢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基于黑眉信天翁的数量大幅下降而将之列为濒危。在近南乔治亚岛的鸟岛,它们繁殖对的数量每年就减少4%,而在凯尔盖朗群岛的数量于1979年至1995年就减少了17%。

在迭戈拉米雷斯群岛的数量于1980年代就不断下降,直到近年才有所回升。但在福克兰群岛的数量于1980年代则有所上升,可能是因大量渔业丢弃物所致。不过近年当地的数量却有大幅的下滑。整体而言,它们的数量在64年间大幅下降了67%。

在南方海洋加剧使用延绳钓是令黑眉信天翁数量减少的主因。事实上,黑眉信天翁是最易被渔业所杀死。另外,拖网捕渔也令黑眉信天翁的数量减少,特别是在巴塔哥尼亚架及南非附近。

黑眉信天翁受到《波昂公约》及《信天翁及海燕保育公约》的保护,其数量受到监察,而繁殖地也受到保护。赫德岛、麦克唐纳群岛、麦夸里岛及新西兰等都被列为世界遗产而获得加以保护。

阿岛信天翁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阿岛信天翁的图片

阿岛信天翁(学名:Diomedea amsterdamensis,英文名:Amsterdam Albatross)是信天翁科信天翁属的鸟类,又译作阿姆斯特丹信天翁。是一种大型信天翁,生活在法属南部领地中的阿姆斯特丹岛上,而且只局限在该岛上一个称作 Plateau des Tourbières 的地方繁殖。阿岛信天翁一直被视为广泛分布的漂泊信天翁(Diomedea exulans)的一个亚种,直至1983年才被分离出来视作一独立种。是极危物种。

中文学名:阿岛信天翁

拉丁学名:Diomedea amsterdamensis

英文俗名:Amsterdam Albatross

命名作者:Roux, Jouventin, Mougin, Stahl & Weimerskirch, 1983

中文目名: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

中文科名:信天翁科(Diomedeidae)

中文属名:信天翁属(Diomedea)

繁殖区:印度洋 : Amsterdam Island

非繁殖区:s 印度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极危物种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

外形特征

阿岛信天翁体重4.8~8千克,体长107~122厘米,翼展达280~340厘米。

体色呈褐色,与一般呈白色体色的其他信天翁不同。此鸟与漂泊信天翁外型上极为相似,其羽色也与漂泊信天翁第三阶段的羽色相同,因此看上去极像幼年的漂泊信天翁。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南极半岛以及南设得兰群岛、南乔治亚岛等若干座岛屿)。生活在印度洋中法属南部领地中的阿姆斯特丹岛上,而且只局限在该岛上一个称作Plateau des Tourbières的地方繁殖。

生活习性

阿岛信天翁
阿岛信天翁

栖息于亚热带沿海地区。没有确切的觅食习性记录,有可能以鱼、鱿鱼和甲壳类为食。

生长繁殖

阿岛信天翁
阿岛信天翁

每两年就会到开阔的沼泽地或湿地进行繁殖。双亲均会照顾幼鸟,孵化期需80天,由双亲每个星期轮流交替。刚孵化出来的幼鸟呈血红色,羽翼丰满则要多花230天。初期双亲会每三天喂食一次,在长出飞羽后开始减少频率。在最高峰时幼鸟的体重可比双亲更重,这些额外的体重主要用作羽毛的生长,因此会逐步减少。幼鸟成熟后会花5年时间在海边觅食生活,而后才首次回到其繁殖地,并在数年后才开始繁殖其下一代。达到性成熟约九年,阿岛信天翁寿命30~40岁。

保护现状

阿岛信天翁
阿岛信天翁

从一开始确认为新种后,就在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极危物种。最开始的种群数目仅有5对繁殖对,在经过对其栖地的保育后,增至2013年左右的18~25对。估计目前共有80头成鸟及总数约130头的阿岛信天翁。虽然数目逐渐增加,但由于其繁殖地极为狭窄,加上外来物种如流浪猫对其存活有很大的威胁。此外捕鱼活动,特别是延绳捕鱼,每年约杀死至少100,000头不同类型的信天翁,数量稀少的阿岛信天翁也是一个威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蓝黑翡翠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蓝黑翡翠的图片

蓝黑翡翠(学名:Todiramphus nigrocyaneus,英文名:Blue-black Kingfisher)是翠鸟科林翡翠属的鸟类。

蓝黑翡翠,色彩五彩斑斓。眼眉延长到脖子上是更为清晰的略浅的蓝色。在眼先、颧骨、面颊,颈部和胸部两侧是黑色。肩胛和披羽黑色,略呈蓝紫色。黑色的尾巴。下颏和喉咙是白色。整个胸部有一大段蓝色。界于胸部和腹部间在一条是白色纹,蓝色的腹部。两翼,大腿,肛门区域和尾巴是黑色。嘴和眼睛黑色,虹膜深棕色,腿部灰黑色。

中文学名:蓝黑翡翠

拉丁学名:Todiramphus nigrocyaneus

英文俗名:Blue-black Kingfisher

命名作者:Wallace, 1862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林翡翠属(Todiramphus)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Guinea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蓝黑翡翠
蓝黑翡翠
蓝黑翡翠蓝黑翡翠

【拉丁学名】Todirhamphus nigrocyaneus

【命名时间】Wallace, 1862

【英文名称】Blue-black 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佛法僧目、翠鸟科、翡翠属

外形特征

蓝黑翡翠身长22 cm,雌鸟体重51-54g,雄鸟体重55-57g。成年雄鸟,前额和头顶是蓝紫色。眼眉延长到脖子上是更为清晰的略浅的蓝色。在眼先、颧骨、面颊,颈部和胸部两侧是黑色。肩胛和披羽黑色,略呈蓝紫色。黑色的尾巴。下颏和喉咙是白色。整个胸部有一大段蓝色。界于胸部和腹部间在一条是白色纹,蓝色的腹部。两翼,大腿,肛门区域和尾巴是黑色。嘴和眼睛黑色,虹膜深棕色,腿部灰黑色。雌鸟的腹部白色接到胸部。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
蓝黑翡翠
蓝黑翡翠蓝黑翡翠分布图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蓝黑翡翠通常栖息于茂密的森林和河岸近水的地方。在树木茂盛的新几内亚中央山脉,经常出现于低地森林,附近的河流,以及桉树林,沼泽,灌木丛及附近小溪。在沿海村庄的花园和林地也能看到其踪影。该蓝黑翠鸟原来相当普遍,现今正逐渐稀少,在它原栖息地巴布亚新几内亚大部分地区已经非常罕见。

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

生长繁殖

没有任何有关其繁殖和社会行为的记录,它的巢和蛋迄今(2008年)从未被描述。其领地意识及声音和林地翡翠很相似,鸣声包括3声尖锐的短节奏,后面紧接着是长而强大的颤音,需时约3秒。

地理分布

1. Todirhamphus nigrocyaneus nigrocyaneus 分布于巴布亚岛西部(巴坦塔,萨拉瓦提),东至海尔芬克湾北和玛丽安海峡南部。

2. Todirhamphus nigrocyaneus quadricolor 分布于印尼的亚彭岛和阿斯特罗莱布湾。

3. Todirhamphus nigrocyaneus stictolaemus 分布于巴布亚的欧文·斯坦利岭西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ba821fbc16809abb4e3b6bdcd62eca5504caf9d4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