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黑水鸡(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英文名:Common Moorhen)属鹤形目秧鸡科水鸡属,又名红冠水鸡、红骨顶、红鸟、江鸡,是中型涉禽。全体大致黑色。嘴红色,嘴尖端黄色,脚绿色。遍及全世界,在北纬32度以南越冬。多见于湖泊、池塘及运河,不善飞,起飞前先在水上助跑很长一段距离。黑水鸡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黑水鸡雏鸟黑色,幼鸟和亚成鸟转为灰白色,至成鸟又转为黑色,注意区别辨识。
中文学名:黑水鸡
拉丁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
英文俗名:Common Moorhe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水鸡属(Gallinula)
繁殖区:古北界, 非洲, 印度洋, 东洋界, 太平洋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2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水鸡
中等体型(31厘米)的水鸟。黑水鸡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黑白色,额甲鲜红色,嘴短,嘴红色,嘴尖端黄色。体羽全青黑色,仅两胁有白色细纹而成的线条以及尾下有两块白斑,尾上翘时此白斑尽显。
虹膜-红色;嘴-暗绿色,嘴基红色;脚-绿色。
叫声:响而粗的嘎嘎作叫pruruk-pruuk-pruuk。
黑水鸡。作者:从容岁月(crsy)。2011年5月。
黑水鸡雏鸟和幼鸟的区别辨识
刚出生的雏鸟全身黑色,头顶裸露一小块,呈肉色,嘴红色,嘴尖黄色。(秧鸡科的雏鸟大多都是全黑色)
幼鸟(亚成鸟)上体灰褐色,和成鸟全黑色差异很大。飞羽黑褐色。喉灰白色,前胸棕褐色,后胸及腹灰白色。嘴部比较暗淡,没有红冠。
黑水鸡:幼鸟
黑水鸡:亚成鸟
黑水鸡:幼鸟
黑水鸡:亚成鸟
黑水鸡雏鸟(左)。作者:帕瓦龙。2009年6月。
黑水鸡亚成鸟。作者:颂涛。2010年。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水鸡与白骨顶的区别:两者外观相似但并不是同属的鸟类。黑水鸡嘴和额甲红色,体型较小,又称红骨顶;而白骨顶嘴和额甲白色,体型较大。
黑水鸡和暗色水鸡的区别:两者是近亲,外形高度相似。暗色水鸡分布于澳洲界,和广泛分布于世界其他地方的黑水鸡基本上分布区域无重叠。两者的区别在于暗色水鸡翼无白斑,脚偏黄色。
白骨顶
暗色水鸡
地理分布
黑水鸡
分布范围:除澳大利亚及大洋洲外,几乎遍及全世界。冬季北方鸟南迁越冬。
分布状况:亚种indica繁殖于新疆西部,包括天山;指名亚种繁殖于华东、华南、西南、海南岛、台湾及西藏东南部的中国大部地区。越冬在北纬32°以南。
为较常见留鸟和夏候鸟。
生活习性
黑水鸡
多见于湖泊、池塘及运河。栖水性强,常在水中慢慢游动,边在水面浮游植物间翻拣找食。不耐寒,一般不在咸水中生活,喜欢有树木或挺水植物遮蔽的水域,不喜欢很开阔的场所。于陆地或水中尾不停上翘。
善于游泳和潜水,受惊时可潜入水底隐藏,用脚抓住植物经久不出,呼吸时在水面露出鼻孔。不善飞翔,起飞前先在水上助跑很长一段距离。飞行缓慢,飞行时头颈和腿均伸直,飞行不远即落下潜入草丛中。
非繁殖期有群聚现象。
杂食性,有小螺蛳、蚊子、甲虫和植物的茎、叶及草籽等。浮萍和水藻,偶见有水生昆虫,水稗、葎草、薄荷、藜、狗尾草、马唐以及稻和芦苇,动物性食物有小鱼、小蛙、飞蝗和蟋蟀。
生长繁殖
黑水鸡育雏。作者:帕瓦龙。2009年6月。
配偶:一夫一妻制,有领域性,有时配对关系可维持数年。但也有1雌2雄建立家庭,或2雌、多雌与1雄合作建巢的记录。
营巢:两性共同营巢,巢筑在草丛或芦苇丛中,用细枝、芦苇或薹草建成碟形或杯形巢,高出水面或漂于水面,偶尔也把巢建在灌丛中或树上。
产卵:黑水鸡如卵丢失可以补产。卵呈椭圆形,白色或乳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两性轮流孵卵,但雌鸟孵卵时间长。
育雏:雏鸟为早成鸟,全身被黑色绒羽,在巢内停留1~2天,3日龄可游泳,8日龄可潜水,雌雄共同喂养照顾雏鸟,有时前窝产的未成年鸟和同窝内的其他成鸟也参与照顾雏鸟。21~25日龄可自行觅食,45~50日龄长出飞羽,72日龄可独立生活。
黑水鸡。作者:帕瓦龙。2009年6月。
黑水鸡雏鸟(左)。作者:帕瓦龙。2009年6月。
保护现状
黑水鸡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绿水鸡的信息、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绿水鸡(学名:Tribonyx mortierii,英文名:Tasmanian Nativehen)是秧鸡科黑尾水鸡属的鸟类。
绿水鸡(学名:Gallinula mortierii )中型涉禽。全体大致灰黑色。嘴黄绿色,善于快速步行,偶尔也会进行短距离的飞行。常栖息于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也常在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活动,故名。性胆小,夜行性,以植物嫩芽、种子、昆虫、蚯蚓以及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分布于澳大利亚。
中文学名:绿水鸡
拉丁学名:Tribonyx mortierii
英文俗名:Tasmanian Nativehen
命名作者:Du Bus de Gisignies, 1840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黑尾水鸡属(Tribonyx)
繁殖区:澳洲界 : Tasmania
信息
中文学名:绿水鸡
绿水鸡
拉丁学名:Gallinulamortieri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鹤形目
科:秧鸡科
属:黑水鸡属
命名者及时间:DuBus,1840
英文名称:TasmanianNativehen
英文名称:TasmanianNative-hen
外形特征
绿水鸡体长43-51厘米,是一种中型涉禽。背羽和翅膀棕色,翅尖夹白色羽毛。腹部青色,嘴长度适中,
绿水鸡绿水鸡(分布图)鼻孔狭
绿水鸡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跖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生活习性
栖息在有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水域附近的芦苇丛、灌木丛、草丛、沼泽和稻田中。不耐寒,一般不在咸水中生活,喜欢有树木或挺水植物遮蔽的水域,不喜欢很开阔的场所。善于游泳和潜水,受惊时可潜入水底隐藏,
绿水鸡用脚抓住植物经久不出,呼吸时在水面露出鼻孔。不善飞翔,飞行缓慢,飞行时头颈和腿均伸直,飞行不远即落下潜入草丛中。非繁殖期有群聚现象。杂食性,食谱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次之。有小螺蛳、蚊子、小鱼、小蛙、飞蝗和蟋蟀甲虫和植物的茎、叶及草籽。如水稗、葎草、薄荷、藜、浮萍、水藻、狗尾草、马唐以及稻和芦苇等。
生长繁殖
在温暖的地区4—9月繁殖,1年产2窝卵;在北方4—7月繁殖,1年产1窝卵。1岁可开始繁殖。单配制,有领域性,有时配对关系可维持数年。但也有1雌2雄建立家庭,或2雌、多雌与1雄合作建巢的记录。两性共同营巢,巢筑在草丛或芦苇丛中,用细枝、芦苇或薹草建成碟形或杯形巢,高出水面或漂于水面,偶尔也把巢建在灌丛中或树上。
绿水鸡.
巢的大小:外径24—30cm,内径14—15cm,巢高18—20cm,巢深3—7cm。每天产1枚卵,每窝可产5—8枚卵,若多于13—14枚可能有2只雌鸟产卵,如卵丢失可以补产。卵呈椭圆形,白色或乳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两性轮流孵卵,但雌鸟孵卵时间长。雏鸟为早成鸟,全身被黑色绒羽,在巢内停留1—2天,3日龄可游泳,8日龄可潜水。雌雄共同喂养照顾雏鸟,有时前窝产的未成年鸟和同窝内的其他成鸟也参与照顾雏鸟。21—25日龄可自行觅食,45—50日龄长出飞羽,72日龄可独立生活。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紫水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紫水鸡(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英文名:Purple Swamphen)为秧鸡科紫水鸡属的鸟类。紫蓝色,红色的嘴形特大,具红色额甲。罕见于云南、广西。栖于多芦苇的沼泽地及湖泊,在水上漂浮植物及芦苇地中行走。有时结小群到漫水的开阔草地、稻田或火烧过后的草地上活动。尾上下抽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2012年3月,厦门鸟友正式确认观测到在厦门消失144年的紫水鸡华南亚种。
中文学名:紫水鸡
拉丁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英文俗名:Purple Swamphe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青水鸡属(Porphyrio)
繁殖区:非洲, 古北界, 东洋界,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2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紫水鸡
体大(42厘米)而壮,紫蓝色,红色的嘴形特大,除尾下覆羽为白色外,整个体羽蓝黑色并具紫色及绿色闪光。具一红色的额甲。
幼鸟:体色比成鸟晦暗,面部、前颈和胸灰色,裸露部分也比成鸟晦暗。
虹膜-红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咕咕咯咯叫个不停;另有带鼻音的号角声wak。
地理分布
紫水鸡
分布范围:古北界至非洲、东亚地区、澳大利亚及大洋洲。
分布状况:亚种poliocephalus为云南西南部的罕见繁殖鸟,可能在西藏极东南部也有分布。云南西部、广西及香港有迷鸟越冬记录。
生活习性
紫水鸡
紫水鸡栖息于芦苇沼泽和富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溪流、水渠、水中岛屿以及沿海沼泽灌丛地带,有时也出入于水稻田中。常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性温顺而胆小,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多躲藏在芦苇丛中。活动时声音较为哨杂,频繁的发出“格、咯”声和“哼哼”声,警觉时尾频繁的上下摆动,显露出白色尾下覆羽。善行走和在地面奔跑。常涉水于水边浅水处。也能攀爬在芦苇茎上,和在飘浮于水面的植物或叶片上行走和停息。一般很少飞行,也很少游泳。被迫飞行时也飞不多远又落下。飞行时两翅煽动缓慢,长长的脚悬垂于后,显得较笨拙。
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为食,吃水生和半水生植物的嫩枝、叶、根、茎、花和种子,如香蒲、藨草、水稻的秧苗、酸模和蓼的种子以及水百合的块茎。动物性食物占小部分,包括软体动物、蚂蟥、小蟹、昆虫及其幼虫、蜘蛛、鱼和鱼卵、蛙和蛙卵、蜥蜴、蛇、鸟和鸟卵及雏鸟、小啮齿类以及腐肉。常在水边、漂浮植物上或稻田中觅食,能用前脚趾抓住和撕碎食物,或用喙移动石块和翻动植物。
生长繁殖
紫水鸡
紫水鸡的繁殖期4~7月。营巢于人难以到达的芦苇丛和水草丛中。巢多置于水面倒伏的芦苇丛上或在飘浮于苇丛间水面上的干芦苇或水草堆上,也在飘浮于水面的百合叶上或苇丛中的土丘上筑巢。巢甚为隐蔽,形状为盘状,主要由于芦苇茎叶或其他水草构成。
每窝产卵3—7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色到红皮黄色,其上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5.7—54.16×34.2—37.2毫米,平均50.5×35.7毫米。
亚种分化
紫水鸡
紫水鸡
1.紫水鸡澳洲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bellus)
2.紫水鸡里海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caspius)
3.紫水鸡印尼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indicus)
4.紫水鸡马达加斯加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madagascariensis)
5.紫水鸡新几内亚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melanopterus)
6.紫水鸡查塔姆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melanotu)
7.紫水鸡帕劳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pelewensis)
8.紫水鸡云南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poliocephalus)
9.紫水鸡指名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porphyrio)
10.紫水鸡菲律宾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pulverulentus)
11.紫水鸡萨摩亚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samoensis)
12.紫水鸡土耳其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seistanicus)
13.紫水鸡华南亚种(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 viridis)
保护现状
紫水鸡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分布于中国的亚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1e79d3c7b41a46364483329e5ee1f6119f9b1ba2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