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眉拟啄木鸟的物种信息、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品种、生活习性、食性、迁徙、保护现状

导读: 物种信息 分类地位 外形特征 叫声 地理分布 鸟类品种 生活习性 食性 迁徙 保护现状

黑眉拟啄木鸟的图片

黑眉拟啄木鸟(学名:Megalaima oorti,英文名:Black-browed Barbet)是拟鴷科拟鴷属的鸟类。

黑眉拟啄木鸟(学名:Megalaima oorti)为须?科拟啄木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门答腊。

中文学名:黑眉拟啄木鸟

拉丁学名:Megalaima oorti

英文俗名:Black-browed Barbet

命名作者:Müller, S, 1836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拟鴷科(Megalaimidae)

中文属名:拟鴷属(Megalaima)

繁殖区:东洋界 : w Malaysia, Sumatra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绿色

物种信息

又名五色鸟(学名:Megalaimaoorti)因其羽毛有五种颜色而得名。该鸟在中国大陆称为“黑眉拟

啄木鸟”。身常约20~23公分,喙基上黑色嘴须发达,身体多为翠绿色,头部大部份为蓝色,额

头和喉部有黄色分布,眼先和前颈有小部份红色,眼部至耳羽上方则为黑色,粗厚嘴部为黑色,脚

铅灰色。叫声单调而大声,类似敲木鱼的“郭、郭郭郭郭……”声,故俗称“花和尚”。在繁殖时

会啄树洞筑巢,和啄木鸟一样。木瓜成熟时常可看到五色鸟在木瓜树上大快朵颐,所以也称作“木

瓜鸟”。

分类地位

黑眉拟啄木鸟
黑眉拟啄木鸟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形目 Piciformes

科: 须?科 Capitonidae

属: 拟啄木属 Megalaima

种: 黑眉拟啄木鸟 M. oorti

黑眉拟啄木鸟
黑眉拟啄木鸟

外形特征

黑眉拟啄木鸟
黑眉拟啄木鸟

体型略小(20厘米)的绿色拟啄木鸟。头部有蓝红黄黑四色。与其他拟啄木鸟区别在于体型略小,眉黑,颊蓝,喉黄,颈侧具红点。亚成鸟色彩较黯淡。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绿。

叫声

tok?tr?trrrrrt的呼唤叫声,约每分钟20次,重音落第三音节。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中国南部、亚洲东南亚、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亚种sini为常见留鸟于广西(瑶山),nuchalis于台湾,faber 于海南岛。栖于海拔1000~2000米的亚热带森林。

黑眉拟啄木鸟
黑眉拟啄木鸟实图

鸟类品种

黑眉拟啄木鸟海南亚种(学名:Megalaimaoortifaber),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

南。

黑眉拟啄木鸟台湾亚种(学名:Megalaimaoortinuchalis),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台湾的

中华鸟会在2009年把该亚种改为独立种(学名:Megalaimanuchalis),中文名为“台湾拟啄木”,从台湾特有亚

种改为台湾特有种。

黑眉拟啄木鸟广西亚种(学名:Megalaimaoortisini)。在中国,分布于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西。

生活习性

典型的冠栖拟啄木鸟。常栖息于海拔1000-2000米的亚热带森林中

食性

黑眉拟啄木鸟以树木果实、昆虫为食

迁徙

黑眉拟啄木鸟为留鸟

保护现状

国家二级保护

宽嘴鹟莺的物种信息、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宽嘴鹟莺的图片

宽嘴鹟莺(学名:Tickellia hodgsoni,英文名:Broad-billed Warbler)是树莺科宽嘴鹟莺属的鸟类。

宽嘴鹟莺,全长100毫米。眼先、头侧暗苍灰色,眉纹淡灰;额和头顶栗色。上体橄榄绿色,腰微沾黄色。尾暗褐色,羽缘橄榄绿色,两对最外侧尾羽内白色。颏、喉、上胸灰色,下体余部鲜黄色。栖于海拔2500米左右茂密常绿林间。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夏候鸟)。

中文学名:宽嘴鹟莺

拉丁学名:Tickellia hodgsoni

英文俗名:Broad-billed Warbler

命名作者:Moore, F, 185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树莺科(Cettiidae)

中文属名:宽嘴鹟莺属(Tickellia)

繁殖区:东洋界 : e Himalayas to n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0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物种信息

宽嘴鹟莺
宽嘴鹟莺中文学名:宽嘴鹟莺

拉丁文名:Tickellia hodgsoni

英文学名:Broad-billed Warbl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Horsfield et Moore, 1854)

分类地位

中文目名: 雀形目

中文亚目名:

中文科名: 莺科

中文亚科名:

中文属名: 宽嘴鹟莺属

同物异名: Abrornis hodgsoni Horsfield et Moore,

中文俗名:

拉丁文目名: PASSERIFORMES

拉丁文亚目名:

拉丁文科名: Sylviidae

拉丁文亚科名: Sylviinae

拉丁文属名: Tickellia

拉丁文种名: hodgsoni

拉丁文亚种名:

外形特征

宽嘴鹟莺
宽嘴鹟莺宽嘴鹟莺的形态特征

体小(10厘米)而色彩艳丽的莺。腿长,头顶棕色;上体绿;脸、喉及胸淡灰,腹部、大腿及尾下覆羽黄色;飞羽及尾近黑;具苍白色的眉纹及眼圈。外表似栗头鹟莺但无黑色侧顶纹,腰及翼斑黄色。极似金头缝叶莺但嘴较短,尾不上翘且具不同姿势。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色浅;脚-偏黄。

叫声

据称鸣声为拖长的尖的单哨音,停顿约10秒钟后又接着两声,第二声较高。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
宽嘴鹟莺
宽嘴鹟莺宽嘴鹟莺的分布图

尼泊尔至中国西南、印度支那北部及婆罗洲西部。

中国主要分布省份:云南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金平分水岭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

分布状况

甚罕见于中国。亚种tonkinensis为云南东南部金屏地区海拔2000~2500米的留鸟,冬季在较低处;指名亚种见于西藏东南部海拔1100~2700米。

生活习性

惧生,多藏匿于湿润山区森林稠密灌丛下的次生植被。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棕鹰鸮的【物种信息】、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分类地位

棕鹰鸮的图片

棕鹰鸮(学名:Ninox rufa,英文名:Rufous Owl)是鸱鸮科鹰鸮属的鸟类。

棕鹰鸮(The Rufous Owl)猫头鹰的一种。鸮又称猫头鹰、枭,是夜行性鸟类,大多数种类几乎专以鼠类为食,是重要的益鸟。

中文学名:棕鹰鸮

拉丁学名:Ninox rufa

英文俗名:Rufous Owl

命名作者:Gould, 1846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鹰鸮属(Ninox)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Guinea, n Australi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鹰鸮鹰鸮

中文目名:鸮形目

中文科名:鸱鸮科

中文属名:鹰鸮属

同物异名:StrixscutulataRaffles,1822,

中文俗名:鸟猫王青叶鸺褐鹰鸮

拉丁文目名:STRIGIFORMES

拉丁文科名:Strigidae

拉丁文属名:Ninox

拉丁文种名:scutulat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Raffles,1822)

英文俗名:BrownHawkOwl

鴞形目鸱鴞科多种猛禽。北方鹰鴞(Surniaulula,即猛鴞)体长约40公分(约16吋),尾长,翅短而尖(与鹰翅相似);脸盘不扩大到眼上,没有耳羽束;吃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白天猎食而不像其他鴞那样夜间猎食;它分布于北欧、北亚和加拿大。其他还有新几内亚鹰鴞丛鹰鴞(Uroglauxdimorpha)和鹰鴞属(Ninox)的18种,白天夜晚均活动。东方鹰鴞(N.scutulata)体长约20公分;分布自印度尼西亚到斯里兰卡、喜马拉雅地区、日本和西伯利亚的东部。大鹰鴞(N.strenua,即猛鹰鴞)见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体大,体长约50公分;捕食鹊、兔、鼠和兔鼠等。

外形特征

中型猛禽。全长30厘米左右。无明显的脸盘和领翎,额基和眼先白色,眼先具黑须。头、后颈、上背及翅上覆羽为深褐色,初级飞羽表面带棕色。胸以下白色,遍布粗重的棕褐色纵纹。尾棕褐色并有黑褐色横斑,端部近白色。嘴铅灰色,跗跖被羽,趾棕黄色,爪黑褐色。大眼睛的深色似鹰样鸮鸟。面庞上无明显特征。上体深褐;下体皮黄,具宽阔的红褐色纵纹;臀、颏及嘴基部的点斑均白。虹膜-亮黄;嘴-蓝灰,蜡膜绿色;脚-黄色。
棕鹰鸮
棕鹰鸮鹰鸮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东北亚、中国、东南亚、苏拉威西、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分布状况: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于中低海拔高度,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ussuriensis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华中及华东,南迁越冬;burmanica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totogo为台湾包括兰屿及澎湖列岛的留鸟;lugubris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棕鹰鸮
棕鹰鸮鹰鸮

国内主要分布省份:北京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云南 陕西 甘肃 台湾 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牛姆林 武夷山(福建) 董寨鸟类 鸡公山 凉水 兴凯湖 后河 长白山 鄱阳湖 鄱阳湖 武夷山(江西) 双台河口 荣成天鹅湖 缙云山 金佛山 哀牢山 大围山 金平分水岭 高黎贡山 清凉峰 天目山(浙江) 瓦屋山 安溪云山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长白山 大别山 桐柏山 天目山 秦岭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地阔叶林中,也见于灌丛地带。常白昼出游,但午夜后才开始鸣叫。飞行迅捷无声,捕食昆虫、小鼠和小鸟等。在我国北方为夏候鸟,在南方为留鸟。活跃,黄昏前活动于林缘地带,飞行追捕空中昆虫。有时以家庭为群围绕林中空地一起觅食。不时鸣叫,尤其是月悬空中时。

叫声:圆润的升调假嗓哨声pung-ok,第二音短促而调高,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有时持续很长时间,通常于晨昏时分

生长繁殖

每年5~6月上旬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2~3枚,卵圆形或椭圆形,呈光滑的白色。

保护现状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分类地位

分类地位:动物界Faun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鸟纲Aves→今鸟亚纲Neornithes→突胸总目Carinatae→鸮形目STRIGIFORMES→鸱鸮科Strigidae→鹰鸮属Ninox

下属分类:|棕鹰鸮Ninoxrufa|猛鹰鸮Ninoxstrenua|吠鹰鸮Ninox

connivens|松巴鹰鸮Ninoxrudolfi|布克鹰鸮Ninoxboobook|斑布克鹰鸮Ninoxnovaeseelandiae|鹰鸮Ninoxscutulata|安达曼鹰鸮Ninoxaffinis|白眉鹰鸮Ninoxsuperciliaris|菲律宾鹰鸮Ninoxphilippensis|赭腹鹰鸮Ninoxochracea|栗鹰鸮Ninoxsquamipila|圣诞岛鹰鸮Ninoxsnatalis|褐鹰鸮Ninoxtheomacha|阿默岛鹰鸮Ninoxmeeki|斑鹰鸮Ninoxpunctulata|俾斯麦鹰鸮Ninoxvariegate|新不列颠鹰鸮Ninoxodiosa|所罗门鹰鸮Ninoxjacquinoti

本文Hash:a2f01e4d4a0fc85817c3b9d23c07132496c9ada9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