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噪鹛的简介、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鸟种简介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黑脸噪鹛的图片

黑脸噪鹛(学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英文名:Masked Laughingthrush)属噪鹛科噪鹛属。眼罩黑色,野外极易识别。是我国特有鸟类,分布于秦岭以南。属杂食性,主要以昆虫为主,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黑脸噪鹛

拉丁学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

英文俗名:Masked Laughingthrush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噪鹛属(Garrulax)

繁殖区:东洋界 : c, e China to c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1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黑脸噪鹛
黑脸噪鹛

体型略大(30厘米)的灰褐色噪鹛。特征为额及眼罩黑色,状如戴的一副黑色眼镜,极为醒目;上体暗褐;外侧尾羽端宽,深褐;下体偏灰渐次为腹部近白,尾下覆羽黄褐。

虹膜-褐色;嘴-近黑,嘴端较淡;脚-红褐。

叫声:联络及告警时的叫声响亮刺耳;唧唧喳喳的群鸟叫声。

黑脸噪鹛:幼鸟
黑脸噪鹛:幼鸟
黑脸噪鹛:幼鸟
黑脸噪鹛:幼鸟

生活习性

黑脸噪鹛
黑脸噪鹛
黑脸噪鹛
黑脸噪鹛

以吵闹的小群于相当密度的植被出现。主要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地灌丛与竹丛中,也出入于庭院、人工松柏林、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和灌丛内,偶尔也进到高山和茂密的森林。

结小群活动于浓密灌丛、竹丛、芦苇地、田地及城镇公园。取食多在地面。性喧闹。 特别是秋冬季节集群较大,可达10多只至20余只,有时和白颊噪鹛混群。常在荆棘丛或灌丛下层跳跃穿梭,或在灌丛间飞来飞去,飞行姿态笨拙,不进行长距离飞行,多数时候多是在地面或灌丛间跳跃前进。性活跃,活动时常喋喋不休地鸣叫,显得甚为嘈杂,所以俗称为‘嘈杂鸫’、‘噪林鹛’或‘七姊妹’等。夏季鸣叫更为频繁,鸣声响亮,单调而粗涩,听后让人难忘,其声似‘diu-diu’或‘ju-diao, ji-dia’。常常一只鸟鸣引起整群甚至其他群的鸟亦跟着鸣叫不息。

黑脸噪鹛属杂食性,但主要以昆虫为主,也吃其他无脊椎动物、植物果实、种子和部分农作物。所吃昆虫主要有象甲、金龟甲、甲虫、蝗虫、蝽象、金花虫、蚂蚁、瓢虫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异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植物果实、种子以及玉米、稻谷、麦粒等农作物,也吃荸荠、番薯和水果。植物性食物多发现在冬季所采集的胃中,夏季则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生长繁殖

黑脸噪鹛
黑脸噪鹛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低山丘陵和村寨附近小块丛林和竹林内,巢多置于距地1米至数米高的灌木、幼树或竹类枝桠上。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草叶、草根、树叶、叶柄、植物卷须、树皮纤维、纸片等材料构成,结构较为粗糙,内垫有细草根、卷须、松叶等柔软物质。巢的大小巢外径13厘米,内径9.2厘米,高11.8厘米,深6.5厘米,距地高约2米。

每窝产卵3~5枚,卵灰蓝色或具有光泽的青白色、光滑无斑或微呈绿白色、缀有赭褐色块斑,尤以钝端较,卵为卵圆形,大小为27~28毫米×19~21毫米。

地理分布

黑脸噪鹛
黑脸噪鹛

分布范围:留鸟于中国华东、华中及华南和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华南及华东的适宜的低地生境,见于从陕西南部往南、四川中部及云南东部往东的除海南岛外的地区。

国内分布:黑脸噪鹛是中国特产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秦岭、山西南部、河南、安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东至江苏、浙江、福建,南至广东、香港、广西,西至四川、贵州和云南东部。

国外分布:国外仅见于越南北部。

保护现状

黑脸噪鹛
黑脸噪鹛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头鸭的简介、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头鸭的图片

黑头鸭(学名:Heteronetta atricapilla,英文名:Black-headed Duck)是鸭科黑头鸭属的鸟类。

黑头鸭是硬尾鸭亚科的成员,有长而坚硬的尾羽,游泳时尾羽可没入水中,而有时尾羽可以竖起。虽然和硬尾鸭类有亲缘关系,但是在外貌上却颇似普通的鸭类。黑头鸭(图3)它缺乏硬尾鸭的那种肿大的鸭喙,非常类似一个典型的潜鸭,羽毛没有特性,是一个黑暗的小鸭子,雄鸭具有黑色的头部和地翕,侧翼和腹部略苍白。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黑头鸭的繁殖方式很独特,营巢寄生,自己不孵卵,而把卵产在潜鸭或骨顶鸡的巢中。

中文学名:黑头鸭

拉丁学名:Heteronetta atricapilla

英文俗名:Black-headed Duck

命名作者:Merrem, 1841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黑头鸭属(Heteronetta)

繁殖区:南美洲 : sc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黑头鸭
黑头鸭

黑头鸭(学名:Heteronetta atricapilla)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南美的黑头鸭,被认为唯一的纯托卵鸟,因至今未曾发现它们自筑的巢。它们不仅将卵产于其他鸭类的的巢内,亦见于鸥类、朱鹭等巢中,甚至发现于小型猛禽鸟类巢里。栖息和在水域活动,善飞行,杂食性。几乎能由水上垂直飞向空中。降落水面时翅膀呈降落伞形,有蹼的脚则如雪橇的作用。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 黑头鸭

黑头鸭
黑头鸭

外文名称: Black-headed Duck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黑头鸭属

拉丁学名: Heteronetta atricapilla

命名时间: Merrem, 1841

外形特征

黑头鸭是硬尾鸭亚科的成员,有长而坚硬的尾羽,游泳时尾羽可没入水中,而有时尾羽可以竖起。虽然和硬尾鸭类有亲缘关系,但是在外貌上却颇似普通的鸭类。它缺乏硬尾鸭的那种肿大的鸭喙,非常类似一个典型的潜鸭,羽毛没有特性,是一个黑暗的小鸭子,雄鸭具有黑色的头部和地翕,侧翼和腹部略苍白,雌鸭整体羽毛浅棕色。

黑头鸭
黑头鸭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栖息于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中,也出现在林缘沼泽和四周有植物覆盖的水塘和溪流中。喜欢隐匿在高草丛中或荷叶下,也成群栖息于水面上。

黑头鸭
黑头鸭

该物种既能在水面觅食,也能潜入水下觅食,有时也到水边地上觅食青草。食物主要为稻谷、作物幼苗、青草和水生植物等植物性食物,也吃昆虫、螺、蜗牛、软体动物、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黑头鸭的繁殖方式很独特,营巢寄生,自己不孵卵,而把卵产在潜鸭或骨顶鸡的巢中。黑头鸭和杜鹃等其它巢寄生的鸟类又有所不同,黑头鸭只是借助其它鸟类来孵化,却不伤害其它鸟类的卵和幼鸟,也不需要其它鸟类来养育幼鸟,而是小鸭子在孵化出之后马上就完全可以独立生活,丝毫不需要成鸟的照顾。这种繁殖习惯在鸟类中是独一无二的。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赤颈鹤的简介、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赤颈鹤的图片

赤颈鹤(学名:Grus antigone,英文名:Sarus Crane)是鹤科鹤属的鸟类。

赤颈鹤(Sarus Crane)全身羽毛大致呈浅灰色,成鸟颈部裸露红色的皮肤。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为黑色,白色而修长的内侧飞羽垂直的覆盖着尾部。嘴灰绿而脚粉红。赤颈鹤栖息于多草的田坝、沼泽湿地及森林边缘。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赤颈鹤

拉丁学名:Grus antigone

英文俗名:Sarus Cran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鹤科(Gruidae)

中文属名:鹤属(Grus)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n India, Southeast Asia, n Austral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8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鸟种简介

赤颈鹤
赤颈鹤

赤顶鹤赤颈鹤是鹤类中体形最大的,体长为140~152厘米,体重12千克左右。头部和颈部裸露,颜色为鲜红色,嘴的基部有一个灰白色的羽斑。眼先有少许黑色的刚毛,颈的基部有时有一个白色的颈环紧邻裸露的上颈部。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延长,覆盖于淡灰色的尾羽上,其余体羽均为灰色。虹膜橙色,嘴灰色或绿角色,脚肉红色或红色。

地理分布

赤颈鹤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南部亚种,分布于云南盈江和西双版纳等地。

生活习性

赤颈鹤为留鸟,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湖边浅滩,以及林缘灌丛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农田地带。常单独或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秋冬季节有时亦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性胆小而机警。主要以鱼、蛙、虾、蜥蜴、谷粒和水生植物为食,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在水边和原野觅食,尤以清晨和傍晚觅食活动最为频繁。

叫声:响亮而持久的喇叭声,通常成对地日夜于地面或飞行时鸣叫。叫时颈伸直,嘴朝向天空。

生长繁殖

7~12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成团的植物丛中,以水生植物茎、叶筑成。每窝产卵2枚,绿色或粉红白色,具褐色和紫色斑点。雌鸟孵卵,雄鸟守卫,孵卵期30天,由双亲共同照料幼雏。

保护现状

濒危等级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濒危因素:栖息地破坏:自1960年以后,将适宜该种营巢的沼泽湿地开垦为农田,靠近田坝区的低山地带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木和作物,使其丧失了栖息地。 过度捕猎:乱捕滥猎致使该种数量下降,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本文Hash:5492945c6f736463243d46640fb95b2a9923a404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