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闪蓝翠鸟(学名:Alcedo quadribrachys,英文名:Shining-blue Kingfisher)是翠鸟科翠鸟属的鸟类。
闪蓝翠鸟的颈部有一块橙色的斑纹,下颏和喉咙奶油色,头部其余部分的羽毛是黑色和蓝色,有光泽。
中文学名:闪蓝翠鸟
拉丁学名:Alcedo quadribrachys
英文俗名:Shining-blue Kingfisher
命名作者:Bonaparte, 1850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翠鸟属(Alcedo)
繁殖区:非洲 : c, w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闪蓝翠鸟【中文名称】闪蓝翠鸟
闪蓝翠鸟.
【拉丁学名】Alcedo quadribrachys
【命名时间】Bonaparte, 1850
【英文名称】Shining-blue 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外形特征
闪蓝翠鸟闪蓝翠鸟
闪蓝翠鸟身长16 cm,雄鸟体重33-36g,雌鸟体重32-40 g。成鸟有菊黄色眼先。颈部有一块橙色的斑纹,下颏和喉咙奶油色,头部其余部分的羽毛是黑色和蓝色,有光泽。上体由深群青蓝色组成,翅膀的羽毛颜色和头部非常相似。纵向地带泛亮蓝紫色。尾部下翼和腹部是红褐色。 虹膜深棕色,腿红橙色。
雌鸟和雄鸟十分相似。.唯一的区别性质是喙基颌骨上的小红色标记。幼鸟不同于成鸟,它的胸部是浅橙色,翅膀的羽毛已完成了深蓝色。体羽是淡蓝色,嘴发白。腿也不同是浅粉红色。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闪蓝翠鸟分布图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闪蓝翠鸟闪蓝翠鸟分布图
生活习性
闪蓝翠鸟该种通常栖息于植物树叶的阴影中,以及河流、池塘、湖泊。也存在于沿海地区,在泻湖、河口、红树林、芦苇、沼泽、各种规模的水库、溪流、河流、草原和耕地。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闪蓝翠鸟.闪蓝翠鸟
生长繁殖
闪蓝翠鸟营巢于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5~6枚。卵色花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繁殖季节略有不同取决于地区,在尼日利亚是9月份,在喀麦隆11月,在加蓬大概12至3月,刚果3月至12月,乌干达2月和4月至7月。
地理分布
1.Alcedo quadribrachys quadribrachys 分布于塞内冈比亚、尼日利亚 。
闪蓝翠鸟
2.Alcedo quadribrachys guentheri 分布于尼日利亚、苏丹、乌干达、安哥拉和赞比亚。
蓝胸翠鸟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蓝胸翠鸟(学名:Ceyx cyanopectus,英文名:Indigo-band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三趾翠鸟属的鸟类。
蓝胸翠鸟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中文学名:蓝胸翠鸟
拉丁学名:Ceyx cyanopectus
英文俗名:Indigo-band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Lafresnaye, 1840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三趾翠鸟属(Ceyx)
繁殖区:东洋界 : Philippines
名称类别
蓝胸翠鸟
中文名称 蓝胸翠鸟
中文别名 青带翠鸟
拉丁学名 Alcedo cyanopecta
命名时间 Lafresnaye, 1840
英文名称 Dwarf River Kingfisher、Indigo-banded Kingfisher
科属分类 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外形特征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翠鸟,头、背、翅膀是较深的宝石蓝色,有黑色斑点和纵纹。下体橙黄色,胸部蓝色、颈项两侧处有桔黄色块斑。眼先、鸟喙、腿爪桔红色。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蓝胸翠鸟分布图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蓝胸翠鸟
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进入水中后,眼睛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生长繁殖
蓝胸翠鸟
营巢于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
地理分布
1.Alcedo cyanopecta cyanopectus 分布于吕宋岛,波利尼西亚,菲律宾 。
2.Alcedo cyanopecta nigrirostris 分布于菲律宾帕奈,内格罗斯和宿务 。
铲嘴翠鸟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铲嘴翠鸟(学名:Clytoceyx rex,英文名:Shovel-billed Kookaburra)是翠鸟科铲嘴翠鸟属的鸟类。
铲嘴翠鸟分布于新几内亚半岛、印尼部分岛屿的东端、巴布亚和米尔恩湾。
中文学名:铲嘴翠鸟
拉丁学名:Clytoceyx rex
英文俗名:Shovel-billed Kookaburra
命名作者:Sharpe, 1880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铲嘴翠鸟属(Clytoceyx)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Guine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褐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铲嘴翠鸟
铲嘴翠鸟
【中文别名】锹嘴翠鸟、勺嘴翠鸟
【拉丁学名】Clytoceyx rex
【命名时间】Sharpe, 1880
【英文名称】Shovel-billed 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外形特征
铲嘴翠鸟
铲嘴翠鸟身长31-34 cm,雌鸟体重245-310 g,雄鸟体重247-325 g。雄鸟头部装饰有许多不同的颜色:深棕色的头顶,橙色的领有红色调,鼻孔为橙色,眼橙色,咽喉白色,侧颈对比鲜明的桔色。背部是黑色,肩胛骨和翅膀是非常深的棕色。尾部亮天蓝色,与深蓝棕色的尾巴鲜明的对比。翅膀的底面、胸部、两翼、下腹部和尾巴,构成一个整体橙色。鸟嘴非常粗壮强大,颌骨深棕色。虹膜深褐色,腿部黄褐色。
雌鸟与雄鸟类似,除了尾巴是棕红色。幼鸟酷似雌鸟,羽毛颜色更暗。颈部和胸部的羽毛有黑褐色的边界。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铲嘴翠鸟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
铲嘴翠鸟分布图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栖息于低地雨林和直到海拔2400米的山地。更广泛的分布于丘陵地区和平原。它们沿着森林山谷和沟壑中所包围的水道,也生活在人们居住的花园。分布于新几内亚半岛、印尼部分岛屿的东端、巴布亚和米尔恩湾。主要食物是大蚯蚓、昆虫及其幼虫、蜗牛、小蜥蜴,也有捕食小蛇的记录。
生长繁殖
铲嘴翠鸟筑巢在高大的树木上,离地面约25至30米。用嘴在树干上挖掘一个非常简短的洞穴,重复使用数年。每年的10月份繁殖,一次下2枚卵,雌鸟育雏,每次喂完雏鸟之后会将尾部朝向巢外排泄。
地理分布
1.Clytoceyx rex rex 分布于新几内亚,从佛吉克普半岛(Vogelkop )、欧文?斯坦利岭。
2.Clytoceyx rex imperator 分布于新几内亚西南部(R Noord to Mt Goliath.)。
小蓝翠鸟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小蓝翠鸟(学名:Alcedo coerulescens,英文名:Cerulean Kingfisher)是翠鸟科翠鸟属的鸟类。
小蓝翠鸟小蓝翠鸟经常活动于河流,运河,水库,湿地,河口,湖泊,广袤的泥土,红树林,鱼塘和灌溉的水稻田。
中文学名:小蓝翠鸟
拉丁学名:Alcedo coerulescens
英文俗名:Cerulean Kingfisher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翠鸟属(Alcedo)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Sumatra to Lesser Sunda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小蓝翠鸟
【中文名称】小蓝翠鸟
小蓝翠鸟
【中文别名】蔚蓝翠鸟、宝石蓝翠鸟
【拉丁学名】Alcedo coerulescens
【命名时间】Vieillot, 1818
【英文名称】Small Blue 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外形特征
小蓝翠鸟小蓝翠鸟小蓝翠鸟是一种体形较小的翠鸟,身长13 cm,体重12-18 g。雄鸟的头部和上部海蓝色。旁侧的颈部和鸟上部的喙基处有白色斑。尾部是明亮的银蓝色调。正体是白色,胸前穿插蓝色宽带。黑嘴,虹膜为深褐色,腿和脚棕红色。翅膀下面是白色的。女性有差别,体羽偏绿色。幼鸟下体灰白色。几乎没有胸带。
小蓝翠鸟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小蓝翠鸟分布图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小蓝翠鸟小蓝翠鸟分布图
生活习性
小蓝翠鸟小蓝翠鸟经常活动于河流,运河,水库,湿地,河口,湖泊,广袤的泥土,红树林,鱼塘和灌溉的水稻田。其栖息地从海平面到800米范围。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小蓝翠鸟
生长繁殖
小蓝翠鸟营巢于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
小蓝翠鸟
本文Hash:c8c4dd5f48b01628aa6494e4d188974eb74a47dd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