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蓝眼鸬鹚(学名:Leucocarbo atriceps,英文名:Imperial Shag)是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
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崖壁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它们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31808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烟油选?/p>
中文学名:蓝眼鸬鹚
拉丁学名:Leucocarbo atriceps
英文俗名:Imperial Shag
命名作者:King, PP, 1828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中文属名:蓝眼鸬鹚属(Leucocarbo)
繁殖区:南美洲 : coasts of s South America, Falkland Is
主要羽色:黑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蓝眼鸬鹚
蓝眼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atriceps
【命名时间】King,1828
【英文名称】Blue-eyedshag、imperialshag
【科属分类】鸟纲、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
外形特征
蓝眼鸬鹚鹚蓝眼鸬鹚是一种水鸟,体长68-76cm,翼展1.24m。黑色的羽毛自头顶沿背部覆盖全身至尾部。白色羽毛则沿脖子、胸部至腹。它有一双明亮的蓝眼睛和和醒目的柑橘色鼻肉冠。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蓝眼鸬鹚分布图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目前全球数量约有10,000对。
蓝眼鸬鹚蓝眼鸬鹚分布图
生活习性
蓝眼鸬鹚蓝眼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崖壁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它们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们借助敏锐的听觉捕捉猎物。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生长繁殖
两性共同营巢,巢用树枝及海藻或水草等筑成,置于海滨或溪河沿岸的岩石上或芦苇间。轮流孵卵。蓝眼鸬鹚4月中旬开始产卵,孵28天左右出雏。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
蓝眼鸬鹚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
斑鸬鹚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斑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varius,英文名:Australian Pied Cormorant)是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斑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varius
英文俗名:Australian Pied Cormorant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中文属名:鸬鹚属(Phalacrocorax)
繁殖区:澳洲界 : Australia, New Zea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斑鸬鹚
斑鸬鹚斑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varius
【命名时间】Gmelin, 1789
【英文名称】Pied Cormorant
【科属分类】鸟纲、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
外形特征
斑鸬鹚斑鸬鹚斑鸬鹚身长66-81cm; 翼展1.5m ;重量2 kg。上体全部为黑色,从眼睛以上自头顶到尾巴。而下体自面孔和所有腹部白色。腿脚黑色。有一个灰色的长而带钩的鸟喙。眼圈蓝色。
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斑鸬鹚斑鸬鹚分布图)
生活习性
斑鸬鹚斑鸬鹚生活区域包括海洋、内陆水域、沼泽和河流。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海岸湖泊的岩石或树枝上。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主要以海鱼,例如梭鱼和比目鱼及蟹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脚蹼和翅膀并用。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生长繁殖
斑鸬鹚几乎是一个完全地沿海哺养的种类,但筑巢却在内地的Kaikoura和Rotorua湖上。巢用海草和树枝等。
斑鸬鹚斑鸬鹚产1—4枚卵,孵28天左右出雏。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
铜鸬鹚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铜鸬鹚(学名:Leucocarbo chalconotus,英文名:Bronze Shag)是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铜鸬鹚
拉丁学名:Leucocarbo chalconotus
英文俗名:Bronze Shag
命名作者:Gray, GR, 1845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中文属名:蓝眼鸬鹚属(Leucocarbo)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Zealand, Stewart Is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黑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铜鸬鹚
铜鸬鹚铜鸬鹚【中文别名】斯图尔特岛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chalconotus
【命名时间】G. R. Gray, 1845
【英文名称】Bronze Shag、Stewart Island Shag
【科属分类】鸟纲、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
外形特征
铜鸬鹚铜鸬鹚铜鸬鹚身长65-75cm。体羽分黑白两色,背部褐黑色的羽毛呈现出古铜色和蓝绿色金属光泽。双翼折叠时可以看到白色的斑纹,具有桃红色的腿脚。它和毛脸鸬鹚的关系非常密切,外形相似,很容易混淆,但实际上它的喙比毛脸鸬鹚更小更短。
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铜鸬鹚铜鸬鹚分布图)
生活习性
铜鸬鹚铜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海岸附近水域的岩石岛屿上。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它们常脚蹼和翅膀并用。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生长繁殖
两性共同营巢,巢用树枝及海藻或水草等筑成,置于海滨沿岸的岩石上。
铜鸬鹚铜鸬鹚轮流孵卵。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
本文Hash:9ef101f627e418946798f8ca18dd74248ffe46ca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