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绿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 exilis,英文名:Pygmy Hanging Parrot)是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鸟类。
绿短尾鹦鹉这种鹦鹉体型纤小,通常栖息于平原、低山地带林木及耕地植物丛地带,喜集成小群活动,一次通常产3-4颗卵。
中文学名:绿短尾鹦鹉
拉丁学名:Loriculus exilis
英文俗名:Pygmy Hanging Parrot
命名作者:Schlegel, 1866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短尾鹦鹉属(Loriculus)
繁殖区:澳洲界 : Sulawesi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绿短尾鹦鹉这种鹦鹉体型纤小,尾部较短,体长约13厘米左右。雄鸟通体羽毛呈绿色,下体颜色明显变淡,头部辉亮。喉部有一红色的块斑。腰部及尾上覆羽为红色,翅膀底面呈蓝绿色。虹膜呈黄色,嘴为红色,脚为黄色。雌鸟喉部无斑块。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生活习性
短尾鹦鹉通常栖息于平原、低山地带林木及耕地植物丛地带,喜集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榕树的果实、花蜜、麻栗种子等为食。因为这种鹦鹉常喜欢悬挂在树枝上休息和嬉戏,所以也称悬挂鹦鹉或悬吊鹦鹉。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在4至8月间.繁殖方式 卵生。一次通常产3-4颗卵,母鸟会在2天内下完蛋,蛋未受精的情形很常见,孵化期约20-22天,幼鸟在1个月大左右羽毛长成。
蓝冠短尾鹦鹉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蓝冠短尾鹦鹉体型纤小,尾部较短,长度大约12cm,平均寿命15年左右,分布于东南亚和菲律宾及其以北的岛屿上。蓝冠短尾鹦鹉栖息在平原或低山地带的林木茂盛地方及耕地的植物丛中,尤其是多花的树木。它们常倒挂在枝条上栖息,所以才有“悬挂的鹦鹉”之称,是丛林中最美丽的雀鸟之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鸟种简介
蓝冠短尾鹦鹉
物种名称:蓝冠短尾鹦鹉
又名:蓝冠悬吊、蓝冠悬挂鹦鹉
拉丁学名: Loriculus galgulus
英文名称: Blue-crowned Hanging Parro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外形特征
蓝冠短尾鹦鹉身高大约12厘米,雄鸟有蓝色顶冠,喉部有鲜红色羽毛,臀部红色,在项上有的一块橙黄斑。雌鸟的羽色较暗,喉部没有红色斑,头顶部的蓝色冠和项上橙黄斑比雄鸟小很多。鸟喙黑色。幼鸟类似雌鸟,但是前额灰蓝色,顶冠没有蓝色,项部也无橙黄色斑。 臀部是绿色的,羽毛边缘红色。鸟喙黄褐色。
地理分布
蓝冠短尾鹦鹉蓝冠短尾鹦鹉分布图
蓝冠短尾鹦鹉分布图分布于东南亚和菲律宾及其以北的岛屿上,包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婆罗洲和相关岛屿。
生活习性
蓝冠短尾鹦鹉栖息在平原或低山地带的林木茂盛地方及耕地的植物丛中,尤其是多花的树木。在野外通常集小群,迅速地飞行与非常快速的拍击双翼。它在飞行中常常大声鸣叫。蓝冠短尾鹦鹉在栖息时跟其它的鹦鹉很不一样,常倒挂在枝条上栖息,所以才有“悬挂的鹦鹉”之称。是丛林中最美丽的雀鸟之一,由于它毛色鲜艳,有极高观赏价值,深受爱雀人士欢迎。饮食包括花、芽、果子、坚果和种子,由于蓝冠短尾鹦鹉的体型小,全身羽毛绿色,在林中很难发现它们。
生长繁殖
筑巢在树洞里,雌鸟每次产3-4枚卵。雌鸟单独孵化,雄鸟喂养。需要大约21天,雏鸟在35天以后长出羽毛。
人工饲养,可以提供它们虎皮鹦鹉使用的巢箱供繁殖,另外也可以在禽舍中放置一些的绿叶植物,它们会自己啄一些无毒的绿叶植物当巢草。繁殖孵化期为20天,幼鸟35天后长成,羽毛与成年雌鸟相似,但羽色更暗。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红尾凤头鹦鹉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红尾凤头鹦鹉(学名:Calyptorhynchus banksii),属鹦形目凤头鹦鹉科黑凤头鹦鹉属,别名红尾黑凤头鹦鹉、红尾黑巴丹、红尾黑巴旦,英文名 Red-tailed Black Cockatoo。红尾黑凤头鹦鹉生性好奇温和。雄鸟全身都是黑色,尾部为鲜红色,因此而得名。雌鸟头部、胸腹部、尾部及翅膀有许多美丽的黄色或橘黄色斑
点与横纹,尾部呈条状分明的橘黄色。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和西部,平时生活在树上,偶尔到地面上活动,群居鸟类。人工繁殖不易,笼养也较为困难。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也会食用水果、坚果、花朵、昆虫。常在桉树上筑巢。
中文学名:红尾凤头鹦鹉
拉丁学名:Calyptorhynchus banksii
英文俗名:Red-tailed Black Cockatoo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
中文属名:黑凤头鹦鹉属(Calyptorhynchus)
繁殖区:澳洲界 : Australi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尾黑凤头鹦鹉生性好奇温和,它们的性别可轻易的由外表判断,雄鸟全身都是黑色,尾部为鲜红色。雌鸟头部、胸腹部、尾部及翅膀有许多美丽的黄色或橘黄色斑点与横纹,尾部呈条状分明的橘黄色,与公鸟尾部是一片鲜红色不同。雌鸟的喙部是肉色,而雄鸟是黑色。
体长从50厘米到68厘米不等,体重能达到600至900克左右。寿命可能达到50年以上。
地理分布
广阔地分布在澳洲各地,昆士兰的东部及北部和其邻近的小岛(包括约克角半岛,整个半岛除了最北的顶点地区,剩下的整个半岛都有分布)、新南韦尔斯的北部有少量的分布、北省的北部及南部、南澳大利亚的北部及西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与西部。
生活习性
红尾黑凤头鹦鹉有迁徙性,北方的族群有季节性迁徙的行为,通常在较潮湿的季节会往内陆迁移,南方的族群则是依食物充足与否而有迁徙的行为。繁殖期外通常成对或一小群聚集活动,但有时也会大量聚集数百只,常和白尾黑凤头鹦鹉与黄尾黑凤头鹦鹉相遇,但不会聚集在一块,在森林区时只在树上觅食,喝水时才会到地面上,在开阔地区或农作物区时则经常在地面上觅食,栖息与筑巢都爱在靠近水源地的树林中,尤其是尤佳利树林。在傍晚入夜时分常大叫,特是在有月光的夜晚。有时与葵花凤头鹦鹉一起在农作物园区内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业损失,尤其是花生田与玉米田,当地政府有限制地允许农民射杀或是捕捉贩卖。
生长繁殖
繁殖期因地方而不同,一窝通常颗卵偶尔颗,孵化期约天,只由雌鸟孵蛋,如果颗蛋皆孵出,较晚孵出的幼鸟常被亲鸟忽略而死亡。幼鸟孵出后,母鸟会待在巢中个星期,雄鸟一天会喂食母鸟次,雏鸟约个月后羽毛长成。
孵化期28天,羽化期3个月,成熟期4年。每次产卵1或2枚,较晚孵化出的幼年可能会被亲鸟忽略。
保护现状
红尾黑凤头鹦鹉世界上的总数量超过万只,受澳大利亚政府法律的保护,野外数量目前似乎算稳定。在澳大利亚以外的国家,红尾黑凤头鹦鹉是非常稀少且昂贵的鹦鹉,它们在黑市的价格往往都非常的高。人工繁殖的非常少,在国际上的繁殖业者与鹦鹉养殖皆很少见,但是在稀少珍贵的黑凤头鹦鹉中,他们却是最常见的黑凤头鹦鹉;新引进的红尾黑凤头鹦鹉在适应环境后会非常健壮,刚开始的饮食改变可能导致一时的饮食适应不良,需要大的鸟舍,过小的笼子或笼舍会使它们沮丧与失去活力,对于过于潮湿与寒冷的环境敏感,提供新鲜树枝供其啃咬。
红耳绿吸蜜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红耳绿吸蜜鹦鹉(学名:Glossopsitta concinna)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
外形特征
红耳绿吸蜜鹦鹉身长:22cm。鹦鹉鸟体为绿色,鸟喙和眼睛之间、前额、眼睛后方横越过耳羽的带状羽毛、颈部两侧
红耳绿吸蜜鹦鹉为红色;头顶和颈部为蓝色;背部古铜棕色,并带有浅绿色;胸前两侧和翅膀内侧分布些黄色的羽毛;翅膀内侧覆羽为黄绿色;尾巴内侧橄榄黄,内侧带有橘红色;鸟喙黑底橘红色,虹膜橙色。幼鸟的鸟喙颜色较深,体色也比较暗,胸部两侧的黄羽分布也较少
生活习性
麝香吸蜜主要栖息於任何充满盛开花朵的树林区、灌木丛、沿著水源处的树木林区、公园、果园等处;偶尔也会前往
红耳绿吸蜜鹦鹉山区森林和人类居住的地方附近。在繁殖季他们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他们通常会定期前往几个固定的觅食地区;时常和其他的吸蜜鹦鹉一起集结活动,或是快速鹦鹉(Swift Parrots)等。他们对人类相当友善,戒心不重,在觅食的时候可以近距离靠近他们,有时候甚至连农夫开枪瞄准射杀他们都不自觉。觅食的时候会彼此发出喋喋不休的交谈,对鸟会紧密的在群体中待在一起,飞行的时候会发出刺耳的鸣叫,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食物:麝香吸蜜主要以花蜜、花粉、花朵(尤其是桉(树)属植物)、软性水果、浆果、种子、植被、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此外,半熟的玉米和谷粒也是他们所喜爱的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澳洲东部和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和袋鼠岛。
生长繁殖
他们在野外的繁殖季为8月到1月,会将巢筑在距离水源很近的空心桉树洞内,有时候他们会和澳洲虹彩吸蜜鹦鹉(Rainbow Lorikeets)、紫冠吸蜜鹦鹉(Purple-crowned Lorikeets)、鳞胸吸蜜鹦鹉(Scaly-breasted Lorikeets)或是迷你吸蜜鹦鹉(Little Lorikeet)在野外产下混血的後代;人工豢养的麝香吸蜜一次会产下2枚卵,可以提供25*25*30公分的厚木巢箱。孵化期为22天,有时候会介于19到27天之间,时间完全视当地的温度而定;亲鸟通常一次只会扶养一只幼雏,因此可以将另外一只取出手养;幼鸟羽毛长成约需48天。12个月大幼鸟就已经成熟,但是要等到2岁以後才能够有繁殖能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6f5e1a27815a6ef0dc652cb897c37dd188fd372b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