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金鸻(学名:Pluvialis fulva,英文名:Pacific Golden Plover)属鸻形目鸻科鸻属的水鸟,又称金斑鸻、太平洋金斑鸻。金斑鸻繁殖羽下体纯黑,上体密杂以金黄色斑点,使整个上体呈黑色与金黄色斑杂状。体侧有一条白带自前额开始经眉、再沿颈侧而下,与胸侧大型白斑相连,在上下两色之间极为醒目。单独或成群活动。栖于沿海滩涂、沙滩、开阔多草地区、草地及机场,尤其是近海机场。 注:有时归入美洲金鸻 P. dominica(参见郑作新,1987)。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伊斯帕尼奥拉岛。
中文学名:金鸻
拉丁学名:Pluvialis fulva
英文俗名:Pacific Golden Plover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金鸻属(Pluvialis)
繁殖区:古北界 : n, also Alaska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8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金鸻: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5厘米)的健壮涉禽。头大,嘴短厚。
非繁殖羽(冬羽):金棕色,过眼线、脸侧及下体均色浅。翼上无白色横纹,飞行时翼衬不成对照。
繁殖期雄鸟:脸、喉、胸前及腹部均为黑色;脸周及胸侧白色。
繁殖期雌鸟:下体也有黑色,但不如雄鸟多。
幼鸟:似非繁殖羽。但上体呈暗黑褐色,具小的白色或淡黄色斑点;白色眉纹长而显著;胸、上腹和两胁呈显著的灰色和白色斑驳状。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灰色。
叫声:清晰而尖厉突发音,单个或双音哨音chi-vit或tu-ee。
金鸻:翅膀
金鸻:头部特写
金鸻
金鸻:繁殖羽
地理分布
金鸻:地理分布图
金斑鴴在中国越冬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岛、香港、自湾和南海岛。迁徙期间见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西至西藏南部、贵州、四川等省。
分布范围:繁殖在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北部及阿拉斯加西北部;越冬在非洲东部、印度、东南亚及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并太平洋岛屿。
分布状况:经中国全境。冬候鸟常见于北纬25°以南沿海及开阔地区、海南岛和台湾。
亚种分化
金鸻
金斑鸻包括以下亚种:
金斑鸻指名亚种(学名:Pluvialis dominica dominica Muller, 1776)
金斑鸻太平洋亚种(学名:Pluvialis dominica fulv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南、华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塔希提岛。
生活习性
金鸻
金斑鴴栖息于沿海海滨、湖泊、河流、水塘岸边及其附近沼泽、草地、农田和耕地上。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羞怯而胆小,遇到危险则立刻起飞,边飞边叫,飞行快速,活动时常不断的站立和抬头观望,行动极为谨慎小心。
主要以甲虫、鞘翅目、鳞翅目和直翅目昆虫、蠕虫、小螺、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生长繁殖
金斑鸻亚成鸟
繁殖期6—7月。营巢于西伯利亚北部和北极苔原地带苔原上,也在苔原沼泽干地上和小山坡上营巢。巢甚简陋,系苔原地上的一小浅坑,内放有干的苔藓和枯草。
每窝产卵4—5枚。卵的颜色为黄色或赭肉桂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或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3—52×30—35毫米,平均48×33毫米。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7天。
保护现状
金鸻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剑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剑鸻(学名:Charadrius hiaticula,英文名: Common Ringed Plover)为鸻科鸻属的鸟类,台湾称为环颈鸻(注意:大陆和台湾对于水鸟的命名存在混乱)。冬候鸟,数量稀少。习性同其他鸻。是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协定中的保护候鸟。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剑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hiaticula
英文俗名:Common Ringed Plov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 n, also ne Canada
非繁殖区:sw 古北界,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剑鸻
中等体型(19厘米)的较丰满的黑、褐及白色鸻。比金眶鸻体型为大,黑色的前顶冠上无白色饰纹,腿橘黄,飞行时翼上具明显白色横纹。
成鸟的黑色斑纹在亚成鸟为褐色,嘴全黑,腿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黄色;脚-黄色。
叫声:圆润的笛音tu-weep , 第二音调高。
剑鸻:繁殖羽
剑鸻:幼鸟
剑鸻
剑鸻:雏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剑鸻与金眶鸻的区别:
剑鸻与长嘴剑鸻的区别:
地理分布
剑鸻
分布范围:繁殖于加拿大、格陵兰及古北界的北极区;冬季南移至南欧,非洲及中东。
分布状况:迷鸟至中国东北,偶有候鸟至香港。可能于其他地方也有出现但被忽视。
生活习性
剑鸻
剑鸻指名亚种剑鸻栖息于沿海海岸、河口沙洲,内陆河流、湖泊岸边及其附近沼泽、农田和草地上。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数十上百只的大群。特别喜欢在水边沙滩和沙石岸边活动。主要以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剑鸻
繁殖期5—8月。营巢于沿海海岸和北极苔原以及内陆河流、湖泊岸边。通常置巢于离水域不远的沙地或沙石地上。巢甚简陋,主要由亲鸟在沙地上刨一浅坑即成,内无任何内垫物,有时垫有少许猫尾草。
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色或灰色,其上被有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2.2—38.3×24—27毫米,平均35.31×25.67毫米。孵化期23—25天。
亚种分化
剑鸻
剑鸻苔原亚种剑鸻指名亚种 Charadrius hiaticula hiaticula
剑鸻苔原亚种 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保护现状
剑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金腰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金腰燕(学名:Cecropis daurica,英文名:Red-rumped Swallow)是燕科斑燕属的鸟类。多见于山间村镇附近的树枝或电线上。其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因此又名赤腰燕。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常常停翔在高空,鸣声较家燕稍响亮。分布于西伯利亚、额尔齐斯、蒙古、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
中文学名:金腰燕
拉丁学名:Cecropis daurica
英文俗名:Red-rumped Swallow
命名作者:Laxmann, 176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科(Hirundinidae)
中文属名:斑燕属(Cecropi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非洲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8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金腰燕:形态特征图
体大(18厘米)的燕。浅栗色的腰与深钢蓝色的上体成对比,下体白而多具黑色细纹,尾长而叉深。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尖叫。
金腰燕飞行图
金腰燕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金腰燕与斑腰燕的区别:两者都在下体具有纵纹,在野外易混淆,注:有著者将斑腰燕也列入此种,参见Vaurie(1951,Annex. Mus. Novitates,1529:1-47)。但区别有:
(1)斑腰燕在中国的分布极有限(指名亚种C. s. striolata,分布于台湾;云南亚种C.s.stanfordi,分布于云南)。
(2)金腰燕颈侧棕栗色向颈背延伸较多,甚至两侧相互连接成环,颈背蓝色边缘多不完整;斑腰燕颈侧棕栗色向颈背延伸较少,颈背蓝色边缘完整,两侧无相互连接。
(3)金腰燕通常腰侧不具纵纹;即使腰侧具纵纹,所有纵纹末端均无点斑;斑腰燕通常腰侧具纵纹,特别是有若干纵纹末端转变成点斑。
金腰燕
斑腰燕
地理分布
金腰燕: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亚大陆及印度的部分地区;冬季迁至非洲、印度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指名亚种繁殖于东北;japonica繁殖于整个东部并为留鸟种群见于广东和福建;nipalensis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云南西部;gephrya繁殖于青藏高原东部至甘肃、宁夏、四川及云南北部;有记录迁徙时经中国东南部。
中国除台湾和西北部外,分布于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多为夏侯鸟。种群数量较多。
生活习性
金腰燕
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栖息于低山及平原的居民点附近,以昆虫为食。生活于山脚坡地、草坪、也围绕树林附近有轮廓的平房、高大建筑物、工厂飞翔、栖在空旷地区的树上以及喜栖在无叶的枝条或枯枝。通常出现于平地至低海拔之空中或电线上。
结小群活动,飞行时振翼较缓慢且比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善飞行,飞行迅速敏捷,主要以昆虫为食,食物种类常见有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虫。
生长繁殖
金腰燕
金腰燕
4~9月繁殖,用泥丸混以草茎筑瓶状巢于建筑物隐蔽处,每年可繁殖2次,每窝产卵4~6枚,卵近白色,具黑棕色斑点。
卵的大小及重量与家燕相同。通常卵产齐后才孵卵,孵化期约17天,在巢期26~28天。
筑巢多在山地村落间,巢多呈长颈瓶状,筑巢精巧,我国民间自古称之为巧燕。
巢址的选择上与家燕有别:家燕主要营巢在屋内,金腰燕主要在屋外墙壁上,且喜选木结构房屋,如在二道白河统计的119对中,营巢在木结构的有116对,砖瓦房仅三对。在此处,还发现巢连着巢的“群居”现象,一木头房上,有26对之多,甚至六对金腰燕把巢堆在一处,宛如蜂窝,是罕见的奇观。
保护现状
金腰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亚种分化
金腰燕
金腰燕
(12种)
1.金腰燕欧亚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rufula)
2.金腰燕指名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daurica)
3.金腰燕普通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japonica)
4.金腰燕西南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nipalensis)
5.金腰燕印度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erythropygia)
6.金腰燕斯里兰卡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hyperythra)
7.金腰燕亚非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domicella)
8.金腰燕喀麦隆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kumboensis)
9.金腰燕埃塞俄比亚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melanocrissus)
10.金腰燕东非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emini)
11.金腰燕青藏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gephrya)
12.金腰燕塞拉里昂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disjuncta)
铁嘴沙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铁嘴沙鸻(学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英文名:Greater Sand Plover)属鸻科鸻属。全长约21cm。与蒙古沙鸻非常相似,但体形较蒙古沙鸻大,嘴亦较其厚而长。常成对活动于海边泥沙滩,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等为食。在中国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及内蒙古中部地区,部分个体在台湾及东南沿海地区越冬。数量较少。喜沿海泥滩及沙滩,与其他涉禽尤其是蒙古沙鸻混群。
中文学名:铁嘴沙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英文俗名:Greater Sand Plover
命名作者:Lesson, 1826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非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铁嘴沙鸻
中等体型(23厘米)的灰、褐及白色鸻。嘴短。繁殖羽特征为胸具棕色横纹,脸具黑色斑纹,前额白色。
雄性成鸟(夏羽):眼先和前头上方黑色,黑色向后延伸至头侧。胸带棕栗色,头上、头后和颈侧略沾染棕色。
雌性成鸟(夏羽):头部缺少黑色;胸部的棕栗色也淡些,胸带有时不完整(中部断开)。
亚成鸟:如同成鸟的冬羽。但上体与翼面覆羽灰褐色,具黄色的羽缘。眉斑淡黄色。胸斑狭窄或断开,泛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黄灰。
叫声:起飞时作低柔的颤音trrrt。
铁嘴沙鸻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铁嘴沙鸻与蒙古沙鸻的区别:铁嘴沙鸻体型较大,嘴较长较厚,腿较长而偏黄色。
铁嘴沙鸻与所有其他越冬鸻类的区别:铁嘴沙鸻缺少胸横纹或领环。
地理分布
铁嘴沙鸻
分布范围:繁殖由土耳其至中东、中亚至蒙古;越冬在非洲沿海、印度、东南亚、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区及内蒙古境内黄河拐弯处以北;迁徙经中国全境,少量鸟在台湾、广东及香港沿海越冬。
生活习性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栖息于海滨沙滩、河口、内陆河流、湖泊岸边以及附近沼泽和草地上。常呈2—3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也集成大群,多喜欢在水边沙滩或泥泞地上边跑边觅食,特别喜欢海岸沙滩。有时出现在荒漠和盐碱草原地区以及山脚岩石平原一带。喜欢在地上奔跑,且奔跑迅速,常常跑跑停停。行动极为谨慎小心。
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小型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的繁殖期为4—7月。营巢于有稀疏植物的沙地或沙石地上。巢甚简单,主要在沙地上扒一凹坑,四周垫以贝壳、小卵石或盐碱土,内垫少许细草茎和千苔藓。每窝产卵3—4枚。常为3枚。卵的颜色为赭土色或灰褐色,被有大的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5.2—40.3×26.5—29.3毫米。
亚种分化
铁嘴沙鸻
1.铁嘴沙鸻西亚亚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columbinus
2.铁嘴沙鸻中亚亚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crassirostris
3.铁嘴沙鸻指名亚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保护现状
铁嘴沙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ec14fa0024339d896c253eccdb88b9af964d98bf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