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基本资料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灰犀鸟(学名:Ocyceros birostris,英文名:Indian Grey Hornbill)是犀鸟科灰犀鸟属的鸟类。
灰犀鸟(Rhinoplax vigil),也叫盔犀鸟,是旧大陆的一类热带鸟,属佛法僧目(树栖鸟类的一个目,主要包括佛法僧、翠鸟、戴胜等),犀鸟科。
中文学名:灰犀鸟
拉丁学名:Ocyceros birostris
英文俗名:Indian Grey Hornbill
命名作者:Scopoli, 1786
中文目名:犀鸟目(Bucerotiformes)
中文科名:犀鸟科(Bucerotidae)
中文属名:灰犀鸟属(Ocyceros)
繁殖区:东洋界 : India, Nepal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基本资料
灰犀鸟
名称:灰犀鸟
英文:Rhinoplax vigil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佛法僧目 Coraciiformes
科: 犀鸟科 Bucerotidae
属:灰犀鸟属 Ocyceros
外形特征
灰犀鸟的外貌特别引人注目,头骨像头盔,套在突出的喙上面。灰犀鸟中体型最小的是红喙野村综合研究所鸟,体长约40厘米。最大的大野村综合研究所鸟,身长达160厘米,它是典型的大头、细颈、宽翅膀、长发展巴鸟。羽毛呈褐色或黑色,上面通常都有明显的白色标记。
生活习性
灰犀鸟喜欢把窝筑在洞穴里,特别是大树的树洞里。除了两种地栖犀鸟外,许多灰犀鸟在找到做窝的洞以后,雌鸟先进去,然后雄鸟就用泥巴把洞封起来,只留下一个能把食物送进去的小孔。等雌鸟把小鸟孵出来以后,它会把泥巴墙凿穿。不过,为了小鸟的安全,它可能又把窝封起来。
保护现状
灰犀鸟的数量在它的栖息地——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和泰国的森林里急剧减少,它们的数量还在下降。各种各种犀鸟中,灰犀鸟已是濒危动物,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平原鹨的基本资料、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平原鹨(学名:Anthus campestris,英文名:Tawny Pipit)是鹡鸰科鹨属的鸟类。
平原鹨(学名:Anthus campestris)为鹡鸰科鹨属的鸟类。分布于古北区的西半部、东至叶尼塞河、南沿前苏联土耳其斯坦东部、从西西伯利亚、穿过欧洲、南至地中海地区、北非、向东至伊朗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宁夏、东北、山西、四川等地,多栖息于河滩、谷地、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平原鹨
拉丁学名:Anthus campestris
英文俗名:Tawny Pipi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鹡鸰科(Motacillidae)
中文属名:鹨属(Anth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w
非繁殖区:非洲, s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1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平原鹨
平原鹨
英文名:Tawny Pipit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鹡鸰科
中文属名:鹨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拉丁文名:Anthus campestris
同物异名:Anthus campestris Linnaeus,1758
外形特征
平原鹨
平原鹨体长约18厘米。甚似理氏鹨但体型略小而腿较短,姿势较平。沙灰色上体的纵纹不明显,浅皮黄色下体几无细纹(除亚成鸟外)。于手中时后爪较理氏鹨显短而弯曲且跗跖较短(<28毫米)。似田鹨但尾较长。
成鸟:额、头顶及后颈深褐色,具黑褐色羽轴纹;肩、背、腰黑褐色;上体具不明显的羽轴纹,尾羽暗褐色,外具棕色狭缘;最外侧一对尾羽棕白色,内近尾基处具暗棕色宽缘;中覆羽毛大覆羽暗褐,具棕色宽缘;飞褐色,具棕白色狭级飞羽暗褐,具淡棕色羽缘,羽缘处色较淡,呈棕白色;下体乳白色;胸部沾棕,并具较大的暗褐色羽轴纹;尾下覆羽沾棕。虹膜暗褐;嘴暗褐;下嘴基、跗躔和趾淡褐色;爪褐色;后爪较淡;呈淡黄色。
虹膜深褐;嘴偏粉;脚浅黄。
生活习性
平原鹨
平原鹨栖息于河滩、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多成对活动,在地上岩枝节走觅食,受惊动即飞向树枝或岩石上,鸣声尖锐。食物几纯为昆虫,多为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的昆虫及细长虫,食物缺乏时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巢筑在水边、河边、沼泽地附的的草地较凹陷的地方或草丛根旁,由草茎、叶构成,内垫以软草、兽毛等;通常产卵5-6枚,呈褐色或淡褐色,并满布以褐色斑点。
外形特征
平原鹨的体形较田鹨细小,上体灰褐色,头顶及上背具暗褐色纵纹;翅和尾暗褐色,具棕白色狭缘;最处侧两对尾羽白色,内具暗褐色宽体棕白色,胸呈沙棕色;跗躔较短。
叫声
平原鹨的鸣声为响亮而忧郁的cher-lee声;叫声包括清晰响亮的tchilip或tzeep及洪亮圆润的chep。
地理分布
平原鹨分布于欧洲至小亚细亚、伊朗、北非,越冬于北非、阿拉伯、阿富汗、印度西北部。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及西部,尤其是天山。冬季南迁。罕见鸟。栖于干旱的开阔地及田野。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点斑林鸽的基本资料、物种信息、外形特征、保护现状、生长繁殖、生活习性
点斑林鸽(学名:Columba hodgsonii)为鸠鸽科鸽属的鸟类。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自克什米尔、尼泊尔、印度、向南至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主要栖息于树栖以及夏时活动在山区较阴湿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基本资料
点斑林鸽
中文学名:点斑林鸽
中文目名:鸽形目
中文科名:鸠鸽科
中文属名:鸽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Columba hodgsonii
英文名:Speckled Wood Pigeon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Vigors,1832
物种信息
点斑林鸽
体型中等(38厘米)的褐灰色鸽。翼覆羽多具白点。与其他所有鸽种的区别在颈部羽毛形长而具端环,体羽无金属光泽。头灰,上背紫酱色,下背灰色。虹膜-灰白;嘴-黑,嘴基紫色;脚-黄绿色,爪艳黄色。叫声为非常深沉的声。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及中国中部。于西藏南部、东南部及东部,云南及四川海拔1800~3300米的常见留鸟。三三两两或成小群活动。基本为树栖性。遇警时凝神不动,以至倒悬。栖于亚高山多岩崖峭壁的森林。分布于甘肃、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西北部和西藏(留鸟)。
外形特征
体形较大,羽毛也很特殊。可供观赏。颈羽延成长尖形。翅下羽毛明显的小白点,下胸和上腹满具浅灰粉红色斑纹。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生长繁殖
卵生
点斑林鸽
生活习性
三三两两或成小群活动。基本为树栖性。遇警时凝神不动,以至倒悬。栖于亚高山多岩崖峭壁的森林。于西藏南部、东南部及东部,云南及四川海拔1800~3300米的常见留鸟
本文Hash:e24fc74697e6ef0f9b1218d97ca0246ea8aa0e74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