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基本资料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鸟种简介
棕颈鸭(学名:Anas luzonica,英文名:Philippine Duck)是鸭科鸭属的鸟类。
棕颈鸭(学名:Anas luzonica)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也出没于海岛滩涂等盐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棕颈鸭
拉丁学名:Anas luzonica
英文俗名:Philippine Duck
命名作者:Fraser, 1839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东洋界 :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棕颈鸭
外文名称:PhilippineDuck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鸭属
分布区域:菲律宾
拉丁学名:Anasluzonica
命名时间:Fraser,1839
外形特征
棕颈鸭身长48–58cm。具黑色顶帽,特殊的头纹,头颈肉桂棕色,与黑色的顶纹及过眼纹形成反差。
棕颈鸭飞行时色彩看似较深,有绿色翼镜,翼边有白缘。绿色的眉纹前后为白色,蓝灰色鸭嘴,而其余的羽毛是棕灰色。两性同色。虹膜深褐色;脚棕灰色。幼鸭羽色不鲜明,具橄榄油与鲜黄色的脸,脖子棕色。
地理分布
菲律宾特有种。偶见于中国台湾南部。
棕颈鸭棕颈鸭分布图
生活习性
栖于沼泽、河流、湖泊、池塘及河口地带。叫声似绿头鸭但声更粗哑。活动多选择在水边沼泽地区的野草丛间。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获得食物,
棕颈鸭以植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主要以沼泽地和湖泊区的植物、蟹、龙虾、虾、蟑螂、潮虫和藤壶为食。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为3月至11月,高峰期是7月和8月。
棕颈鸭用植物草茎营建成一个碗状形巢,鸟巢高于附近的水泽,隐蔽于水草丛中。每巢产卵8至10枚,孵化时间25至26天。幼鸟49天离巢,通常由雌鸭单独孵化,孵化后依然由雌鸭照顾,小鸭跟随雌鸭身后觅食。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易危(VU)。
鸟种简介
描述:体大(63厘米)而易识别的灰色戏水型鸭。具特殊的头纹。头颈赤棕色,与黑色的顶纹及过眼纹成反差。飞行时色彩看似较深,翼下近白,绿色的眉纹前后为白色。两性同色。
虹膜-深褐;嘴-蓝灰;脚-棕灰。
叫声:似绿头鸭但声更粗哑。
分布范围:菲律宾特有种。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etal.,1994)。偶见于中国台湾南部。
习性:栖于沼泽、河流、湖泊、池塘及河口地带。
朱鹂的基本资料、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长繁殖、生活习性、食性、保护现状
朱鹂(学名:Oriolus traillii,英文名:Maroon Oriole)是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
朱鹂,学名Oriolustraillii,黄鹂科的一种。中等的黑色及绛紫红色鹂。冬季南迁或迁往较低海拔的较多落叶林处越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留在树层,有时加入混合鸟群。
中文学名:朱鹂
拉丁学名:Oriolus traillii
英文俗名:Maroon Oriole
命名作者:Vigors, 183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黄鹂科(Oriolidae)
中文属名:黄鹂属(Oriolus)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5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基本资料
朱鹂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黄鹂科
中文属名:黄鹂属
中文俗名:红丝散拉(琼山)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Vigors,1830-31
拉丁文名:Oriolus traillii
同物异名:Pastor traillii Vigors,1830-31(=1832)
英文名:Maroon Oriole
鸟种简介
中等的黑色及绛紫红色鹂,鸣声为圆润的笛音pi-lo-i-lo;叫声为粗重鼻音的kee-ah声,但不如黑枕黄鹂粗哑。也有甚似猫叫的mew声以及有似啄木鸟般的咯咯“笑声”。
罕见于海拔600~4000米的丘陵和山区森林中的落叶林、混交林及常绿林。冬季南迁或迁往较低海拔的较多落叶林处越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留在树层,有时加入混合鸟群。
外形特征
朱鹂体长约26厘米。眼色浅。雄鸟绛紫红色,头、上胸及翼黑色。雌鸟上背及背部深灰色,尾覆羽及尾绛紫红色,腹部及下胸白而密布黑色纵纹。与鹊色鹂幼鸟的区别在上背灰色较深,下体白色较少且纵纹较粗。幼鸟比雌鸟色浅,喉显白。亚种ardens绛紫红色而羽基绯红,不为其他亚种的白色。
虹膜黄色;嘴蓝灰;脚灰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南部、台湾、海南岛及印度支那。罕见于海拔600~4000米的丘陵和山区森林中的落叶林、混交林及常绿林。指名亚种见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部;nigellicauda于云南东南部及海南岛;ardens于台湾。
生长繁殖
朱鹂朱鹂育雏
卵生。每年四~六月间开始繁殖、筑巢,其巢位于树枝上,离地面约10米。
生活习性
朱鹂朱鹂的习性
它们大多栖息于针叶林,杂林或果树林等。冬季南迁或迁往较低海拔的较多落叶林处越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留在树层,有时加入混合鸟群。
食性
杂食性。以昆虫、浆果、果实为食。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海番鸭的基本资料、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黑海番鸭(学名:Melanitta americana,英文名:Black Scoter)是鸭科海番鸭属的鸟类。
黑海番鸭黑海番鸭(学名:Melanitta nigra)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俗名美洲黑凫,是矮胖型深色海鸭。雄鸟全黑,嘴基有大块黄色肉瘤。雌鸟烟灰褐色,头顶及枕黑色,脸和前颈皮灰黄色。飞行时,两翼近黑,翼下羽深色。属于潜水鸭类。多栖息于海洋、海港以及河口。极善游泳和潜水,在陆地上行走就显得笨拙,除繁殖期外多见于海洋中,主要以贝类为食。分布于北半球较冷地区、欧洲、北美洲、亚洲、非洲,包括中国的江苏、福建等地。
中文学名:黑海番鸭
拉丁学名:Melanitta americana
英文俗名:Black Scoter
命名作者:Swainson, 1832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海番鸭属(Melanitta)
繁殖区:北美洲 : n
非繁殖区:w 大西洋. e 太平洋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黑海番鸭
外文名称:BlackScoter,CommonScoter
别称:美洲黑凫
二名法:M.nigr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海番鸭属
拉丁学名:Melanittanigra
命名时间:Linnaeus,1758
鸟种简介
黑海番鸭(学名:Melanitta nigra)为鸭科海番鸭属的鸟类,俗名美洲黑凫。分布于北半球较冷地区、欧洲、北美
黑海番鸭
洲、亚洲、非洲,包括中国大陆的江苏、福建等地,多栖息于海洋、海港以及河口。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国及欧洲大陆北部。黑海番鸭北方亚种(学名:Melanitta nigra americana)。分布于北美洲、西伯利亚东北部及附近岛屿、北美洲、朝鲜、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哈得孙海湾。
外形特征
黑海番鸭身长44-54cm,翼展79-90cm,体重1300-1500g,寿命16年。
黑海番鸭
雄鸟头、颈和上下体均黑色,上体微具光泽。翅下覆羽黑褐色和银灰色,尾黑色,长而尖。
雌鸟头顶和后颈暗褐色,头侧、颈侧、颏和喉灰白色,颈侧缀有细小淡褐色斑点,上体暗灰褐色,具灰白色端斑,胸侧和两胁也具灰白色端斑。胸和腹淡灰褐色,腹具少许不甚明显的灰白色斑纹。腋羽、肛周及尾下覆羽暗褐色;翼下覆羽暗灰褐色而具灰白色狭缘。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
黑海番鸭
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国江苏、福建等地有分布。
生活习性
黑海番鸭繁殖季节栖息在北极苔原和亚北极开阔地带的淡水湖泊、水塘与河流中。非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沿海海面、海湾与河口等咸水水域,偶尔到内陆湖泊,尤其是迁徙期间。
黑海番鸭
性喜集群,一年中几乎都是成群活动。有时雌雄分别集群。雌鸟越冬通常更靠北些。常在海岸和岛屿附近水面活功,有时也见于内陆淡水湖泊。通常密集在一起,成群的自由自在地游泳,偶尔也见单只或成对活功。游泳快而轻盈,尾常翘起。潜水也很好,每次能在水下潜行30秒以上。但在地上行走困难,摇摇摆摆,显得很笨拙。在水面起飞也很灵活,不用过多地在水面拍打助跑即能飞起。飞行快而有力,通常飞行不高,多贴近水面飞行。春季于4月至5月开始迁往繁殖地,迁徙中雌鸟和幼鸟不断加入,也有不参与繁殖的幼鸟不迁徙,留在越冬地。秋季于9一10月迁往越冬地。常成群迁飞。飞行极有力,两翅煽动较快,常发出“呼呼”的声响。
黑海番鸭
通常沿海岸迁飞.有时也飞越相当远距离的陆地。沿水域飞行时一般不高飞,但在陆地飞行时却飞得很高。有时中途也在内陆湖泊作短暂停留。飞行队列常呈紧密的一团,或呈波浪式的一条线。
黑海番鸭主要通过潜水觅食。食物主要为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也吃眼子菜和其他水生植物的根、叶等植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黑海番鸭黑海番鸭(卵)
黑海番鸭通常2龄时性成熟。到达繁殖地时已成对。对通常在冬末和春季迁徙路上形成。
黑海番鸭
营巢于北极和亚北极苔原和苔原森林带。巢通常置于离湖泊、水塘、河流等淡水水域不远的地上草丛或灌木丛中,尤其是多湖泊和水塘的苔原和岛屿。巢系就地可利用的一些干植物构成,四周放有从雌鸟身上拔下的绒羽。每窝产卵6一1O枚,颜色为淡绿褐色或淡黄色。卵的大小为59—72×40一46.5毫米,重60一74克。雌鸟独自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成群飞到海上或巢附近水域换羽。孵化期27—28天。
亚种分化
1.Melanittanigranigra黑海番鸭,分布于冰岛和英国北部,东到奥列尼奥克,西伯利亚。
黑海番鸭
2.Melanittanigraamericana黑海番鸭北方亚种,分布于俄罗斯的雅拿河,西伯利亚,东至阿拉斯加,加拿大东部到纽芬兰。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
黑海番鸭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f2064d3b62387c60c761d9fb43c091c66586b384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