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鹳的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

导读: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生长繁殖

白腹鹳的图片

白腹鹳(学名:Ciconia abdimii,英文名:Abdim’s Stork)是鹳科鹳属的鸟类,分布于非洲。体长73厘米左右,重量大约1公斤,雄鸟略大。生活于非洲东南从埃塞俄比亚到南非,亚洲的阿拉伯半岛西南。栖息于较干旱的地带。食昆虫,尤喜蝗虫,也吃小型爬行动物,两栖类动物,老鼠,螃蟹和蛋类。雌鸟每次产卵2~3枚。非洲土著认为白腹鹳的到来是有雨的预兆,也是好运的象征。

中文学名:白腹鹳

拉丁学名:Ciconia abdimii

英文俗名:Abdim’s Stork

命名作者:Lichtenstein, MHK, 1823

中文目名:鹳形目(Ciconiiformes)

中文科名:鹳科(Ciconiidae)

中文属名:鹳属(Ciconia)

繁殖区:非洲 : se

非繁殖区:e, c, w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生活习性

白腹鹳
白腹鹳

白腹鹳栖息于开阔的沼泽和潮湿草地。步行时举步缓慢,休息时常以一足站立。飞行慢。主要觅食鱼类、蛙类、蜥蜴和昆虫,有时也食野鼠。

地理分布

白腹鹳
白腹鹳

白腹鹳分布在非洲东南从埃塞俄比亚到南非,亚洲的阿拉伯半岛西南。

生长繁殖

白腹鹳
白腹鹳

白腹鹳6 月开始繁殖,营巢于树上。每窝产2~3枚白色卵。卵为圆形乳白色,重150克,雌雄白鹳共同产卵,但以雌鸟为主,卵孵化期约32天左右。

白腹翠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白腹翠鸟的图片

白腹翠鸟(学名:Corythornis leucogaster,英文名:White-belli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科里翠鸟属的鸟类。

白腹翠鸟,佛法僧目翠鸟科动物,营巢于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

中文学名:白腹翠鸟

拉丁学名:Corythornis leucogaster

英文俗名:White-belli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Fraser, 1843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科里翠鸟属(Corythornis)

繁殖区:非洲 : c, w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腹翠鸟
白腹翠鸟

白腹翠鸟身长14cm,雌鸟体重14,5g、雄鸟体重14,7g。体羽艳丽而具光辉,蓝色。体型和外貌和冠翠鸟大体相当,不过腹部为白色,头上的羽毛并不能树立为冠状。脸颊的正面是红色,头部的其他地方均为蓝色。蓝冠,红眉与脸颊相接。白喉,颈部的后端有一块白斑。尾巴是群青色并具光泽。翅膀在覆盖亮群青色的羽毛下泛黑色调。嘴是红橙色,虹膜深棕色。腿红色。雌雄相似。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3、4片最长;尾短圆;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生活习性

白腹翠鸟
白腹翠鸟

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低植被干燥森林、河流,沼泽的红树林、溪涧、湖泊、花园、椰子种植园、池塘。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幼虫的昆虫、水蟑螂、甲虫、白蚁、蚂蚁、黄蜂、蜘蛛蟹,蚯蚓,青蛙,蝌蚪,蜥蜴。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生长繁殖

白腹翠鸟
白腹翠鸟

营巢于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通常一次产卵两个枚。繁殖时间由生活的地区决定,在喀麦隆是7月和10月到12月。在加蓬等岛屿是12月到1月甚至更早。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

白腹灰蕉鹃的简介、食物、生长繁殖、体形、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白腹灰蕉鹃的图片

白腹灰蕉鹃(学名:Corythaixoides leucogaster,英文名:White-bellied Go-away-bird)是蕉鹃科非洲灰蕉鹃属的鸟类。

白腹灰蕉鹃是鸟纲、鹃形目动物。草原蕉鹃的代表之一,也是非常喧噪的鸟。因喜食香蕉等植物性食物而得名。

中文学名:白腹灰蕉鹃

拉丁学名:Corythaixoides leucogaster

英文俗名:White-bellied Go-away-bird

命名作者:Rüppell, 1842

中文目名:蕉鹃目(Musophagiformes)

中文科名:蕉鹃科(Musophagidae)

中文属名:非洲灰蕉鹃属(Corythaixoides)

繁殖区:非洲 : 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白腹灰蕉鹃
白腹灰蕉鹃

蕉鹃科(Musophagidae),蕉鹃是鹃形目中自己孵卵育雏,喜食香蕉等植物性食物的类群。

拉丁文学名:Criniferoides leucogaster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鹃形目 Cuculiformes

科: 蕉鹃科 Musophagidae

属 蓝蕉鹃属(Corythaeola}

冠蕉鹃属(Tauraco)

(Ruwenzorornis)

蕉鹃属(Musophaga)

(Corythaixoides)

(Crinifer)

食物

白腹灰蕉鹃
白腹灰蕉鹃

为什么叫蕉鹃呢?顾名思义,蕉鹃嗜吃香蕉,主要是植食性鸟类,偶尔也吃昆虫,特别是在繁殖季节。

生长繁殖

蕉鹃不同于它的近亲杜鹃有巢寄生现象,蕉鹃自己孵卵育雏。

体形

蕉鹃体长一般40~50厘米,身体色彩艳丽,大蓝蕉鹃体长可达75厘米,体重约1千克,是最大的鹃。

生活习性

森林中的蕉鹃堪称世界上最美丽的鸟类,活跃于雨林中树冠的顶层,它们有着熟练的攀爬技巧。某些种类的蕉鹃甚至可以生活在非洲最高的山峰上。

蕉鹃羽色鲜艳,常有漂亮的羽冠,栖息于非洲的森林和高山地区,有5属12种。

地理分布

蕉鹃是中型攀禽,属于鹃形目、蕉鹃科。是特产于非洲的一个科,世界其它各地都不产蕉鹃。蕉鹃共有23种,主要栖息于非洲萨王纳稀树草原和雨林。白腹灰蕉鹃是草原蕉鹃的代表之一,也是非常喧噪的鸟。

本文Hash:c8efb89e1102495dd0c0cbf6fa2d4bedd7929ade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