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凤头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蓝眼凤头鹦鹉的图片

蓝眼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ophthalmica,英文名:Blue-eyed Cockatoo)是凤头鹦鹉科白凤头鹦鹉属的鸟类。

蓝眼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ophthalmica)是鹦形目凤头鹦鹉科的鸟类,通体有炫目的白色羽毛,头部有向后弯曲的黄白色圆弧状羽冠,具有较亮的蓝色眼圈。主要栖息在森林和其外围,部分栖息在海拔1000米的地区。以种子、浆果、水果、坚果、小昆虫以及其幼虫为主要食物。原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岸毕斯马克群岛的新不列颠岛以及新爱尔兰岛。

中文学名:蓝眼凤头鹦鹉

拉丁学名:Cacatua ophthalmica

英文俗名:Blue-eyed Cockatoo

命名作者:Sclater, PL, 1864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

中文属名:白凤头鹦鹉属(Cacatua)

繁殖区:澳洲界 : Bismarck Archipelago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蓝眼凤头鹦鹉
蓝眼凤头鹦鹉蓝眼凤头鹦鹉体长44-50cm,体重500-570g。是很少见的珍稀种类,有别于葵花凤头鹦鹉,它的头部与冠羽的形状和鲑色凤头鹦鹉较为相似,头部有着向后弯曲的黄白色圆弧状羽冠,耳羽、喉咙和脸颊附近有淡黄色的羽毛,翅膀和尾羽内侧也有黄色的羽毛。眼睛外围有明显蓝色的眼圈,鸟喙为灰黑色,成熟雄鸟的虹膜为深棕色,雌鸟则为红棕色。外型很类似葵花凤头鹦鹉和白凤头鹦鹉,但不同的是葵花凤头鹦鹉头上的羽冠没有圆形弧度,蓝眼凤头鹦鹉头部的羽冠形状比较接近鲑色凤头鹦鹉,顾名思义其眼部的蓝色眼圈也比其他种类凤头鹦鹉更亮更明显。

生活习性

蓝眼凤头鹦鹉
蓝眼凤头鹦鹉主要栖息在森林和其外围,部分栖息在海拔1000米的地区,在低纬度的地区比高山的族群更常见,其数量在新不列颠岛很稀少。通常单独或是成对行动,有的时候也会聚集10-20只左右的小群体,非常吵杂也很容易引人注意,习性和叫声也类似大致和葵花凤头鹦鹉相同,只是蓝眼凤头鹦鹉的叫声频率比较高。主要以种子、浆果、水果、坚果、小昆虫以及其幼虫为食。蓝眼凤头鹦鹉不管在野外还是人工养殖的数量都很稀少,在所有凤头鹦鹉种类中,是最友善也最爱玩的一种,它们是很吵杂的鸟种,有着强而有力的鸟喙,喜欢啃咬,力道也很强劲,蓝眼凤头鹦鹉人工养殖的平均寿命是40年,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野外的平均寿命居然高达50-60年。很可能是因为不当的人工饲养方式让它们的寿命减短。

生长繁殖

蓝眼凤头鹦鹉
蓝眼凤头鹦鹉繁殖期在每年的5月到10月之间,通常一次产下1到2枚卵,由雄鸟与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8天,从羽毛长成到能独立生活需要8-9个月。大部分的蓝眼凤头鹦鹉都非人工繁殖鸟,人工繁殖鸟更是非常昂贵,刚引饲养初期较为胆小害羞,人工繁殖鸟很快可适应新环境,之后即便的强壮,叫声响亮吵杂,破坏力很强,笼舍中宜提供树枝或耐咬的玩具供其啃咬,将它们安置于大的笼舍中较为理想,与其他大型凤头鹦鹉一样,喂食上得提供热量较高的坚果类,日常的混合种子供给与蔬果喂食也少不了。

由于笼养数目非常地稀少所以繁殖成果相当的少,除了少数如英国彻斯特动物园与美国几个繁殖中心外,其成功繁殖相当少见,繁殖的资料也相当有限,可参考葵花凤头鹦鹉与鲑色凤头鹦鹉的繁殖资料,提供较深的坚固巢箱供其使用。

地理分布

原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岸毕斯马克群岛的新不列颠岛以及新爱尔兰岛上。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

红尾凤头鹦鹉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红尾凤头鹦鹉的图片

红尾凤头鹦鹉(学名:Calyptorhynchus banksii),属鹦形目凤头鹦鹉科黑凤头鹦鹉属,别名红尾黑凤头鹦鹉、红尾黑巴丹、红尾黑巴旦,英文名 Red-tailed Black Cockatoo。红尾黑凤头鹦鹉生性好奇温和。雄鸟全身都是黑色,尾部为鲜红色,因此而得名。雌鸟头部、胸腹部、尾部及翅膀有许多美丽的黄色或橘黄色斑
点与横纹,尾部呈条状分明的橘黄色。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和西部,平时生活在树上,偶尔到地面上活动,群居鸟类。人工繁殖不易,笼养也较为困难。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也会食用水果、坚果、花朵、昆虫。常在桉树上筑巢。

中文学名:红尾凤头鹦鹉

拉丁学名:Calyptorhynchus banksii

英文俗名:Red-tailed Black Cockatoo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

中文属名:黑凤头鹦鹉属(Calyptorhynchus)

繁殖区:澳洲界 : Australi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尾黑凤头鹦鹉生性好奇温和,它们的性别可轻易的由外表判断,雄鸟全身都是黑色,尾部为鲜红色。雌鸟头部、胸腹部、尾部及翅膀有许多美丽的黄色或橘黄色斑点与横纹,尾部呈条状分明的橘黄色,与公鸟尾部是一片鲜红色不同。雌鸟的喙部是肉色,而雄鸟是黑色。

体长从50厘米到68厘米不等,体重能达到600至900克左右。寿命可能达到50年以上。

地理分布

广阔地分布在澳洲各地,昆士兰的东部及北部和其邻近的小岛(包括约克角半岛,整个半岛除了最北的顶点地区,剩下的整个半岛都有分布)、新南韦尔斯的北部有少量的分布、北省的北部及南部、南澳大利亚的北部及西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与西部。

生活习性

红尾黑凤头鹦鹉有迁徙性,北方的族群有季节性迁徙的行为,通常在较潮湿的季节会往内陆迁移,南方的族群则是依食物充足与否而有迁徙的行为。繁殖期外通常成对或一小群聚集活动,但有时也会大量聚集数百只,常和白尾黑凤头鹦鹉与黄尾黑凤头鹦鹉相遇,但不会聚集在一块,在森林区时只在树上觅食,喝水时才会到地面上,在开阔地区或农作物区时则经常在地面上觅食,栖息与筑巢都爱在靠近水源地的树林中,尤其是尤佳利树林。在傍晚入夜时分常大叫,特是在有月光的夜晚。有时与葵花凤头鹦鹉一起在农作物园区内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业损失,尤其是花生田与玉米田,当地政府有限制地允许农民射杀或是捕捉贩卖。

生长繁殖

繁殖期因地方而不同,一窝通常颗卵偶尔颗,孵化期约天,只由雌鸟孵蛋,如果颗蛋皆孵出,较晚孵出的幼鸟常被亲鸟忽略而死亡。幼鸟孵出后,母鸟会待在巢中个星期,雄鸟一天会喂食母鸟次,雏鸟约个月后羽毛长成。

孵化期28天,羽化期3个月,成熟期4年。每次产卵1或2枚,较晚孵化出的幼年可能会被亲鸟忽略。

保护现状

红尾黑凤头鹦鹉世界上的总数量超过万只,受澳大利亚政府法律的保护,野外数量目前似乎算稳定。在澳大利亚以外的国家,红尾黑凤头鹦鹉是非常稀少且昂贵的鹦鹉,它们在黑市的价格往往都非常的高。人工繁殖的非常少,在国际上的繁殖业者与鹦鹉养殖皆很少见,但是在稀少珍贵的黑凤头鹦鹉中,他们却是最常见的黑凤头鹦鹉;新引进的红尾黑凤头鹦鹉在适应环境后会非常健壮,刚开始的饮食改变可能导致一时的饮食适应不良,需要大的鸟舍,过小的笼子或笼舍会使它们沮丧与失去活力,对于过于潮湿与寒冷的环境敏感,提供新鲜树枝供其啃咬。

蓝翅金刚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蓝翅金刚鹦鹉的图片

蓝翅金刚鹦鹉(学名:Primolius maracana,英文名:Blue-winged Macaw)是鹦鹉科小金刚鹦鹉属的鸟类。

蓝翅金刚鹦鹉(学名:Propyrrhura maracana)是分布在南美洲东部及中部的金刚鹦鹉。寿命可以长达50-60岁。是面部黄色的金刚鹦鹉,但饲养下的则会变成白色。分布与巴西东部及南部、巴拉圭东部及阿根廷东北部。栖息在常绿林及落叶林。主要吃种子、果实及坚果。蓝翅金刚鹦鹉受到伐林的影响,也曾被捕猎作为宠物,数量下降,列为近危物种。

中文学名:蓝翅金刚鹦鹉

拉丁学名:Primolius maracana

英文俗名:Blue-winged Macaw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6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小金刚鹦鹉属(Primolius)

繁殖区:南美洲 : e, se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蓝翅金刚鹦鹉
蓝翅金刚鹦鹉蓝翅金刚鹦鹉长约40厘米。鸟体大部份为绿色,前额有红色小片的羽毛,下腹部两侧有类似V字型的橘红色羽毛,头顶靠近鸟喙的地方为深蓝色,颈背和脸颊两侧带有点蓝绿色,翅膀和其主要覆羽为蓝色,翅膀边缘则为蓝绿色,翅膀内侧的覆羽为橄榄绿,尾羽为蓝色,尖端并带有一点红棕色,尾羽内侧为橄榄黄,鸟喙为黑色,脸部的裸皮为白色,虹膜为橘红色。成年公鸟的前额红色羽毛比较多,而母鸟前额的红毛则很少。但是幼鸟的前额红色羽毛也很少,所以无法分辨公母。

生活习性

蓝翅金刚鹦鹉
蓝翅金刚鹦鹉

蓝翅金刚鹦鹉主要栖息在热带与亚热带的常青树林与落叶性树林内,特别喜爱栖息于森林边缘地带以及近水源地的林地,在巴西的北部—巴西亚,大多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森林内,空旷的地区较难见到其踪迹,在巴西亚的族群栖息地部分地区与斯皮克斯金刚鹦鹉相邻或重叠。由于栖息地的过度开发及破坏与人为盗捕使其数量大量减少,在巴拉圭的族群已濒临绝种,也受当地政府的法律保护。

喜欢在森林中靠近水源的地方和沿着靠近海岸的森林活动,在繁殖季节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急速的飞行的方式很特别,和一般的小金刚并不相同。叫声粗嘎刺耳,通常早晨和黄昏会定时大声鸣叫。

天然食物有种子、水果等,也会至玉米田与谷物田中觅食,无其它更详尽的记载。

生长繁殖

蓝翅金刚鹦鹉
蓝翅金刚鹦鹉

野生蓝翅金刚鹦鹉2-4岁就达至性成熟。雌鸟每次会生2只蛋,孵化期为29日。它们11个星期大就会学飞,之后会留在双亲身边1年。

蓝翅金刚鹦鹉是最多产的金刚鹦鹉之一,其窝卵数也是金刚鹦鹉中最多的种类之一,在国际间的繁殖成果十分成功,繁殖难度较许多金刚鹦鹉低些,繁殖期间不应时常打扰,它们对巢箱的检查十分敏感,过度的人为干扰行为会使得它们紧张与不安,若饲主在繁殖其间时常开翻巢箱可能会导致亲鸟不小心弄破蛋的情形,一窝约产4-5颗蛋,不同于一般中大型鹦鹉,每颗蛋生出的时间通常间隔3天,与一般中大型鹦鹉的2 天不同,所以孵化后的幼鸟年纪可能相差10天甚至10多天,孵化期约24-26天,10-12周后羽毛长成。

地理分布

蓝翅金刚鹦鹉
蓝翅金刚鹦鹉蓝翅金刚鹦鹉分布图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保护现状

蓝翅金刚鹦鹉
蓝翅金刚鹦鹉蓝翅金刚鹦鹉受到伐林的影响。它们也曾被捕猎作为宠物。它们南部的数量下降,且已从阿根廷的米西奥内斯省消失。故此以往它们被列为易危。根据巴西的资料显示,它们已广泛分布及重新在里约热内卢州发展群落,故被下调为近危。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保护级别:一类。

本文Hash:338fe4bff62b133155a8eed5382a7cd770cf855d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