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哀鸽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白翅哀鸽的图片

白翅哀鸽(学名:Zenaida asiatica,英文名:White-winged Dove)是鸽鸠科哀鸠属的鸟类。

白翅哀鸽白翅哀鸽平均身长30 cm,翼展50 cm,体重 170 g,主要分布于美洲(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到中美洲向巴拿马、加勒比东部至安的列斯群岛)。

中文学名:白翅哀鸽

拉丁学名:Zenaida asiatica

英文俗名:White-winged Dov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哀鸠属(Zenaida)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sw U南美洲 to Panama, also Greater Antille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名称类别

【中文别名】白翅哀鸽 白翅哀鸽

【拉丁学名】Zenaida asiatica
白翅哀鸽
白翅哀鸽

【命名时间】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White-Winged Dove

【科属分类】鸟纲、鸽形目 、鸠鸽科、哀鸽属

外形特征

白翅哀鸽
白翅哀鸽白翅哀鸽白翅哀鸽平均身长30 cm,翼展50 cm,体重 170 g。DNA序列分析(Johnson & Clayton,2000年)确认白翅哀鸽在美洲哀鸽中最为独特,应被视为优良物种。白翅哀鸽是一种棕紫色的鸽子,它的飞羽主要是棕色的,翅膀的边缘有黑色羽毛,翼角和下边缘是一道非常显眼的白色宽纹带。尾巴的近尾羽也呈白色 腿是红色,鸟喙黑色较短。在头下沿喉的正中下边缘,有一处蓝色羽毛,颈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泪滴黑斑。冠和脖子覆羽的紫色光泽较少强烈。哀鸽每只脚有4根脚趾,3根向前,1根向后,腿较短,为淡红色。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美洲(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到中美洲向巴拿马、加勒比东部至安的列斯群岛。白翅哀鸽分布图)
白翅哀鸽
白翅哀鸽分布图

生活习性

白翅哀鸽白翅哀鸽生活在北美洲的索若拉大沙漠的周边,能适应大多数环境,栖息地有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环境,包括城市社区、农田、牧场、草地、疏林地区。能为沙漠中的一种高种仙人掌植物—德州油柱(Carnegiea gigantea)授粉。
白翅哀鸽
白翅哀鸽.

在城市里的树上筑巢,食物绝大部分是种子等素食,占其膳食总量的95%。它们很少吃蜗牛或昆虫。会吃足够的食物来填满嗉囊,然后在飞行的间隙休息时消化食物。

哀鸽常会吞下粗砂,如小砂砾和沙子以帮助消化。它们经常也会在地上和鸟类喂食器中寻找食物,这时它们是行走而不是跳跃。在喂食器附近有很多种鸟,而哀鸽也会被吸引,因此在北美洲任何鸟类都会食用的几类种子的最大生产地聚集了更多的哀鸽。它们对几种植物特别偏爱,如松果、枫香树种子、美洲商陆种子、苋菜种子、金丝雀虉草种子、玉米、芝麻和小麦特别喜爱。当喜爱的食物短缺时,它们会以其他植物的种子为食,包括荞麦、黑麦、八仙草和蓼。

生长繁殖

白翅哀鸽每年,在温暖的月份里都常能听到雄鸟求偶的鸣叫声。如果雄鸟看到中意的雌鸟,它就会把同一枝条上的其他雄鸟赶走;直到求偶成功时,它才会把自己的领地范围确定。一对哀鸽伴侣经常会用喙互相梳理对方的羽毛。

求偶成功后,雄鸟会带着雌鸟去看可以筑巢的地点,雌鸟就会选中其中一个地点安顿下来,接着雄鸟飞出去收集巢材,带回来给雌鸟。雄鸟会站在雌鸟的背上把巢材给雌鸟,然后雌鸟就会用这些巢材筑巢。巢材包括小树枝、针叶或是草叶,因此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建筑。

每天筑巢所用的时间超过10小时,并且需要花费3~4天才能把巢编织好。这些哀鸽有时也会需要其他哀鸽、其他鸟类或者树栖哺乳动物,如松鼠废弃不用的巢。

繁殖的季节在春天到8月,哀鸽每次总是产2枚蛋。哀鸽蛋又小又白,长度约为3厘米。雄鸟和雌鸟都会孵蛋,雄鸟从早晨到下午孵蛋,雌鸟则在白天余下的时间里和夜间孵蛋。孵化需要花费约2周时间。刚孵出的雏鸽很无助,浑身长满绒羽,而父母非常尽责地照料它们。在雏鸽生命最初的三四天里,哀鸽会给雏鸽喂食鸽乳。当雏鸽饥饿时,就会用翅膀轻拍父母的喙,这能刺激成鸟反刍鸽乳。

白翅哀鸽 哀鸽是深爱子女的父母,它们很少把雏鸟单独留在巢中,因此一般来说,至少有一只成鸟留守巢中照料雏鸟们。随着成鸟摄食更多种子和其他食物,鸽乳和种子会同时反刍以喂养雏鸽。雏鸽在出生11~15日后会长出羽毛,这发生于雏鸽成年之前,但羽毛长出不久后它们就有能力消化成鸟吃的食物,而且这时它们可以出巢了,因此成鸟只会给出巢后的雏鸽喂食种子。

一般来说,雏鸽孵化后的前15天内是由雌哀鸽喂养,之后雄哀鸽就会负起喂养雏鸽的责任。它们在羽翼丰满后,仍会在父母身边停留数周,让父母喂养它们。21天大的雏鸽就能独立生存了。大概85天大的哀鸽就能开始繁殖后代了。

哀鸽繁殖力很旺盛,一对哀鸽每年常会产2~3窝蛋,是北美洲繁殖期最长的鸟类。
白翅哀鸽
白翅哀鸽

哀鸽是一夫一妻制,会结合成亲密的伴侣。在繁殖期内,同一地区的哀鸽伴侣有时会各自寻找新的配偶;而有时伴侣会保持固定,相伴越冬。

地理分布

Zenaida asiatica mearnsi 分布于美国亚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州南部至墨西哥。

白翅哀鸽Zenaida asiatica asiatica 分布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巴哈马、古巴、牙买加和波多里哥。

Zenaida asiatica australis 分布于巴拿马西部和格斯达里加西部。

白额蜂虎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额蜂虎的图片

白额蜂虎(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英文名:White-fronted Bee-eater)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

白额蜂虎(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鸟类嘴形细长而下弯,先端尖,嘴峰有棱脊;鼻孔裸露;初级飞羽10片;尾羽12片;体羽质密、正常且无纵纹;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长且端部形狭或尖削,脚细弱,中趾与外趾至少连结至基部第二个关节,与内趾则仅于基部的第一个关节并连;翅长而尖,第一片飞羽细小,第二片最长。羽色艳丽,两性相似,幼鸟似成鸟。生活于村庄附近丘陵林地;树栖性;以空中飞虫为食,特别喜吃蜂类;在山地土壁挖隧道为巢;卵形颇圆,白色。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中文学名:白额蜂虎

拉丁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

英文俗名:White-fronted Bee-eater

命名作者:Smith, A, 1834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蜂虎科(Meropidae)

中文属名:蜂虎属(Merops)

繁殖区:非洲 : sc, s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物种名称】白额蜂虎
白额蜂虎
白额蜂虎

【拉丁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

【命名时间】Smith,1834

【英文名称】White-fronted Bee-eater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

外形特征

白额蜂虎
白额蜂虎白额蜂虎身长22-24cm,体重28-38 g (雄) – 31-35 g (雌) ,雌性成鸟大于雄性。白额蜂虎色彩鲜艳,有一个白色的前额,头部、背部和颈部浅黄褐色。眼眉白色,眼睛、眼纹、脸颊和耳羽部分均由黑色覆盖,下侧有一条白色宽带。下颏白色。上体呈现绿色,下体肉桂色,尾羽是蓝色群青色。初级飞羽有黑色滚边。呈鲜红色的喉与红色胸部和浅黄色腹部形成明显对比。肛周和尾巴蓝色。尾端浅黄色,覆面黑色。鸟喙黑色。虹膜深褐色,脚暗灰色。

嘴较细长,鼻孔裸露;体羽质密、正常且无纵纹;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长且端部形狭或尖削,中趾与外趾常并连至最末一个关节;翅长而尖,第一片飞羽细小,第二片最长。

地理分布

白额蜂虎分布图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整个撒哈拉广泛的赤道非洲;西部非洲:加蓬,刚果,安哥拉;东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南部非洲: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斯威士兰。

生活习性

白额蜂虎白额蜂虎频繁的活动于河流干涸的河床上、灌丛、草地,林地、季节性河流。白额蜂虎分布在非洲亚赤道带的大草原。其栖息地包括辽阔的乡郊,尤其是近水沟的地方。白额蜂虎主要吃蜜蜂,占其食物来源近50%。也会吃其他飞行昆虫,如甲虫、臭虫、苍蝇、蟋蟀、白蚁、蜻蜓、豆娘等。但要视乎季节及猎物的多少。它们会在低树枝位定点捕食,或滑翔而下捕食昆虫。它们的叫声是低沉的嘎声。
白额蜂虎
白额蜂虎

生长繁殖

白额蜂虎的群落平均有200只,会在山崖或堤岸挖穴筑巢。它们的群落可以横跨几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但会回到同一地方栖息、生活及繁殖。它们是鸟类中拥有最复杂的社群系统。白额蜂虎是一对一的社会关系,类群会进行合作生殖,不能生育的成员会帮助其他成员养育雏鸟。它们会帮助建筑超过一半的鸟巢,且会在繁殖的过程中作为帮手,包括挖洞筑巢、喂养雌鸟、孵化及喂哺雏鸟等,对雏鸟出生的数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繁殖季节,雌鸟平均产3-8枚卵,产卵期其因地而异,以降雨和气温决定:在肯尼亚是4至6月,在赞比亚和安哥拉是8月至9月,在津巴布韦是2月和4月,在南非是9月至10月。

地理分布

白额蜂虎(2种)

1.Merops bullockoides bullockoides:分布于半干旱的中部和南部非洲稀树草原。

2.Merops bullockoides randorum:分布于坦桑尼亚南部高地。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蓝胸翠鸟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蓝胸翠鸟的图片

蓝胸翠鸟(学名:Ceyx cyanopectus,英文名:Indigo-band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三趾翠鸟属的鸟类。

蓝胸翠鸟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中文学名:蓝胸翠鸟

拉丁学名:Ceyx cyanopectus

英文俗名:Indigo-band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Lafresnaye, 1840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三趾翠鸟属(Ceyx)

繁殖区:东洋界 : Philippines

名称类别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

中文名称 蓝胸翠鸟

中文别名 青带翠鸟

拉丁学名 Alcedo cyanopecta

命名时间 Lafresnaye, 1840

英文名称 Dwarf River Kingfisher、Indigo-banded Kingfisher

科属分类 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外形特征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翠鸟,头、背、翅膀是较深的宝石蓝色,有黑色斑点和纵纹。下体橙黄色,胸部蓝色、颈项两侧处有桔黄色块斑。眼先、鸟喙、腿爪桔红色。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分布图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

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进入水中后,眼睛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生长繁殖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

营巢于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

地理分布

1.Alcedo cyanopecta cyanopectus 分布于吕宋岛,波利尼西亚,菲律宾 。

2.Alcedo cyanopecta nigrirostris 分布于菲律宾帕奈,内格罗斯和宿务 。

本文Hash:2747c9e0dfffdb0bf4d4e0a674bb2309859a6b24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