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白腹锦鸡 Chrysoloph amherstiae档案信息 白腹锦鸡 Chrysoloph amherstiae标本记录信息
动物百科小编皮卡猫给大家整理了白腹锦鸡 Chrysoloph amherstiae的档案资料,包括白腹锦鸡 Chrysoloph amherstiae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白腹锦鸡 Chrysoloph amherstiae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腹锦鸡 Chrysoloph amherstiae档案信息
物种名:白腹锦鸡
拉丁名:Chrysoloph amherstiae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18
描述:郑作新:1978: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雄鸟头顶、背、胸等均为金属翠绿色;枕冠紫红;披肩白,而具黑色羽缘;下背和腰均棕,向后转朱红;尾长,而具有黑白相杂的云状斑纹;腹白。雌鸟上体及尾大都棕褐,而满杂以黑斑;胸棕而具黑斑;腹纯白。 形态 雄性成鸟(夏羽):头顶被以金属绿色短羽;枕冠狭长,呈紫红色;后颈披以一片白色而具蓝绿和黑色羽缘的扇状羽,其较长的扇状羽更具一条与羽毛边缘几相平行的蓝黑色横斑;背和两肩均呈金属翠绿色,各羽在紧接羽缘处围以黑纹,羽缘闪着鲜绿色;下背羽毛稍阔,略呈长方形,羽基污黑,中部贯以辉绿色横斑,而宽阔的羽端则呈棕黄色,这些羽端大都呈露于外,因而使此部几乎全呈此色;腰羽相似,但在绿色横斑之上散布以白色短斑;较短的尾上覆羽,其在中央部位者黑而具白色横斑,羽端朱红,其在两侧者黑而具宽阔的白端;较长的尾上覆羽自而具蓝黑色粗形横斑,粗斑间杂以波状黑色细纹,羽端细长,而呈橙红色。中央尾羽特别长,羽色与较长的尾上覆羽相同,但无橙红色羽端;外侧尾羽的内翈呈黑白相杂为云石状,外翈银灰,向外缘转为橄榄黄色,全具蓝黑色粗形横斑;两翅的内侧覆羽和飞羽为金属暗蓝色,各羽具黑色边缘,向外转为浓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较浅,并均外缘以白色。脸和喉均黑,散缀以金属绿色闪点;胸与上背同;腹和两胁均白,下胁和肛周杂以褐斑;覆腿羽亦然;尾下覆羽黑,有时稍缀以一些白色,羽缘闪绿。 雄性幼鸟(1960年4月5日采自四川会东):头顶辉绿,枕冠灰,各羽端黑;披肩白,各羽缘以蓝绿和黑色;上体与雌性成鸟相似,但黑斑大都闪绿;尾上覆羽锈红,而具波状黑色横斑;尾羽与雄性成鸟同,但较短得多。喉和前颈污黑,而缀以白色横斑;胸锈红,而具黑色横斑;腹纯白;两胁亦白,而杂以黑褐色横斑;尾下覆羽与尾上覆羽同,但较浅淡。 雌性成鸟(夏羽):额和眉纹部位深棕红色;头顶及后颈和颈侧等均灰棕色,而具黑色横斑;耳羽银灰缀黑;背及两翅的表面均深棕色,而杂以黑色横斑,羽端转棕黄色,下背及两翅的黑斑较粗,并闪蓝辉,而棕黄色羽端部也密缀以黑点;腰及尾上覆羽均棕,而满布着黑褐色虫蠹状细纹和较粗的横斑;尾棕以至棕红色,具不规则的黑褐色横斑及点斑。额和喉白,羽端微缀以棕或黑色;胸浅棕红色,而具黑色横斑;腹白;两胁棕黄,尾下覆羽转浅棕红,均杂以宽阔的黑褐色横斑。 虹膜褐以至淡黄色;眼周裸出部淡灰蓝或蓝白色;嘴和脚均蓝灰色。 量衡度: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5) 675—850 约1180—1,441 29—31 207—214 860—1125 75—78♀♀(5) 624—804 约595—619 26.5—28.5 180—199 294—354 66—70郑作新:1978: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在海拔2,000—4,000米高度的山地,较金鸡所栖的地带为高,分布到更南地区。平时不见于森林中,常栖于多岩而荒芜的山地,出没于多荆棘的灌木丛及矮竹间。单独或成对地活动,有时曾见1雄与2雌同处一起,但至秋冬时通常20—30只结集成群,叫声嘈杂粗涩,与金鸡很相近似。善奔走。它的季节性迁移较金鸡显著;夏栖高山岩嵴,冬季迁到山麓地带。 关于铜鸡的食物,据传因嗜吃竹笋,故民间常称它为“笋鸡”。我们在四川会东于4—5月间剖检8只铜鸡的嗉囊,所含食物中农作物占一半以上。从云南西部于1964年4月间采得1只雄鸟,其胃中含有坚果、草籽及砂粒等。沿山溪边以及杂乱的竹荫间觅食;还涉浅水,翻转石子取食;有时也窜到农田找吃。郑作新:1978:经济意义 经济 义 肉可食,雄鸟皮张供装饰用。活鸟早在前世纪就被帝国主义者引入欧洲。现国内外均多饲养,供观赏用。郑作新:1978:其它信息 饲养管理 人工饲养管理设备条件,犹如饲养白鹇一样,但因此鸟的尾巴较长,活动范围应适当增大。新来到动物园的成年铜鸡,由于不习惯接近人,往往激烈地往笼网冲撞,因而受伤甚至撞死,所以必须给以足够的隐蔽物和宁静的环境。约一个月以后,逐渐适应。 关于饲养方法,每日经常供给各种作物种子,如高梁、玉米渣、麦子、稻子等,盛于饲槽内。如雨季,可将饲料洒于地上,任它自由选食,每天上下午供给蔬菜及动物性饲料,蔬菜最好用叶菜类,加盐1%、骨粉2%。在繁殖期间,应酌量供给昆虫(蝗虫等)及贝壳。每日还应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在冬季天气寒冷时,应常更换饮水,以免结冰。 养在动物园里的铜鸡,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树上,取食时才到地面上来。它能终年地生活在北京的露天条件下,即使到零下17℃左右的严寒,遍地冰雪,只要供给足够的饲料、饮水及防风设备,就毫不畏寒,还经常奔走在雪地上寻觅食物。 在动物园饲养条件下,5—6月间发情时,雄鸟常追逐雌鸟,并展开披肩,竖立羽冠,把靠近雌鸟一边的翅向下压低,另一翅却稍稍向上翘起,展示其背部,尾羽亦向一边倾斜,同时发出低微叫声。卵每产10—20枚,多产于沙地上较低处。卵为椭圆状,而近于梨形,呈浅黄褐色,壳面光滑无斑(图版八:图l8)。卵重31(28—33)克,大小(17个卵)46.7(44.7—49.5)×35(33.5—36)毫米。孵卵期为22—24天。幼雏似金鸡,但嘴为蓝褐色,跗蹠为青灰色。雏鸟饲料以肉类和昆虫为主。
白腹锦鸡 Chrysoloph amherstiae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379
标本号:725010081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amherstiae
动物百科小编骑着马奔跑的驴给大家整理了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档案资料,包括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amherstiae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amherstiae档案信息
物种名:白腹锦鸡
拉丁名:Chrysolophus amherstiae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松鸡科Tetraon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17
描述:白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amherstiae):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60厘米。雄鸟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羽冠紫红色;后颈披肩羽白色,具黑色羽缘;下背棕色,腰转朱红色。飞羽暗褐色。尾羽长,有黑白相间的云状斑纹。腹部白色。嘴和脚蓝灰色。雌鸟上体及尾大部棕褐色,缀满黑斑。胸部棕色具黑斑。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活动于多岩的荒芜山地、灌丛及矮竹间。以农作物、草籽、竹笋等为食,兼食昆虫。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人畜罕至的山坡地面的倒木枯枝下或巨岩缝隙里,以枯叶或残羽为材,非常隐蔽。每窝产卵5-9枚,浅黄褐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孵卵期为21天。 分布于中国和缅甸。
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amherstiae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31CX001200004053
标本号:1037
标本馆:SSTM
国家:中国
采集地:云南省
产地1:YN
采集人:唐启旺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31CX001200004052
标本号:1036
标本馆:SSTM
国家:中国
采集地:云南省
产地1:YN
采集人:唐庆魁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标本记载3
平台号:2131CX001200002297
标本号:1031
标本馆:SSTM
国家:中国
采集地:云南省
产地1:YN
采集人:唐庆魁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chrysolophus amherstiae
动物百科小编メiao炫虎给大家整理了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档案资料,包括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图片、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chrysolophus amherstiae所属门、纲、目、科及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chrysolophus amherstiae描述介绍、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chrysolophus amherstiae标本等与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chrysolophus amherstiae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chrysolophus amherstiae档案信息
物种名:白腹锦鸡
拉丁名:Chrysolophus chrysolophus amherstiae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18
描述:郑作新:1978: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雄鸟头顶、背、胸等均为金属翠绿色;枕冠紫红;披肩白,而具黑色羽缘;下背和腰均棕,向后转朱红;尾长,而具有黑白相杂的云状斑纹;腹白。雌鸟上体及尾大都棕褐,而满杂以黑斑;胸棕而具黑斑;腹纯白。 形态 雄性成鸟(夏羽):头顶被以金属绿色短羽;枕冠狭长,呈紫红色;后颈披以一片白色而具蓝绿和黑色羽缘的扇状羽,其较长的扇状羽更具一条与羽毛边缘几相平行的蓝黑色横斑;背和两肩均呈金属翠绿色,各羽在紧接羽缘处围以黑纹,羽缘闪着鲜绿色;下背羽毛稍阔,略呈长方形,羽基污黑,中部贯以辉绿色横斑,而宽阔的羽端则呈棕黄色,这些羽端大都呈露于外,因而使此部几乎全呈此色;腰羽相似,但在绿色横斑之上散布以白色短斑;较短的尾上覆羽,其在中央部位者黑而具白色横斑,羽端朱红,其在两侧者黑而具宽阔的白端;较长的尾上覆羽自而具蓝黑色粗形横斑,粗斑间杂以波状黑色细纹,羽端细长,而呈橙红色。中央尾羽特别长,羽色与较长的尾上覆羽相同,但无橙红色羽端;外侧尾羽的内翈呈黑白相杂为云石状,外翈银灰,向外缘转为橄榄黄色,全具蓝黑色粗形横斑;两翅的内侧覆羽和飞羽为金属暗蓝色,各羽具黑色边缘,向外转为浓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较浅,并均外缘以白色。脸和喉均黑,散缀以金属绿色闪点;胸与上背同;腹和两胁均白,下胁和肛周杂以褐斑;覆腿羽亦然;尾下覆羽黑,有时稍缀以一些白色,羽缘闪绿。 雄性幼鸟(1960年4月5日采自四川会东):头顶辉绿,枕冠灰,各羽端黑;披肩白,各羽缘以蓝绿和黑色;上体与雌性成鸟相似,但黑斑大都闪绿;尾上覆羽锈红,而具波状黑色横斑;尾羽与雄性成鸟同,但较短得多。喉和前颈污黑,而缀以白色横斑;胸锈红,而具黑色横斑;腹纯白;两胁亦白,而杂以黑褐色横斑;尾下覆羽与尾上覆羽同,但较浅淡。 雌性成鸟(夏羽):额和眉纹部位深棕红色;头顶及后颈和颈侧等均灰棕色,而具黑色横斑;耳羽银灰缀黑;背及两翅的表面均深棕色,而杂以黑色横斑,羽端转棕黄色,下背及两翅的黑斑较粗,并闪蓝辉,而棕黄色羽端部也密缀以黑点;腰及尾上覆羽均棕,而满布着黑褐色虫蠹状细纹和较粗的横斑;尾棕以至棕红色,具不规则的黑褐色横斑及点斑。额和喉白,羽端微缀以棕或黑色;胸浅棕红色,而具黑色横斑;腹白;两胁棕黄,尾下覆羽转浅棕红,均杂以宽阔的黑褐色横斑。 虹膜褐以至淡黄色;眼周裸出部淡灰蓝或蓝白色;嘴和脚均蓝灰色。 量衡度: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5) 675—850 约1180—1,441 29—31 207—214 860—1125 75—78♀♀(5) 624—804 约595—619 26.5—28.5 180—199 294—354 66—70郑作新:1978: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在海拔2,000—4,000米高度的山地,较金鸡所栖的地带为高,分布到更南地区。平时不见于森林中,常栖于多岩而荒芜的山地,出没于多荆棘的灌木丛及矮竹间。单独或成对地活动,有时曾见1雄与2雌同处一起,但至秋冬时通常20—30只结集成群,叫声嘈杂粗涩,与金鸡很相近似。善奔走。它的季节性迁移较金鸡显著;夏栖高山岩嵴,冬季迁到山麓地带。 关于铜鸡的食物,据传因嗜吃竹笋,故民间常称它为“笋鸡”。我们在四川会东于4—5月间剖检8只铜鸡的嗉囊,所含食物中农作物占一半以上。从云南西部于1964年4月间采得1只雄鸟,其胃中含有坚果、草籽及砂粒等。沿山溪边以及杂乱的竹荫间觅食;还涉浅水,翻转石子取食;有时也窜到农田找吃。郑作新:1978:经济意义 经济 义 肉可食,雄鸟皮张供装饰用。活鸟早在前世纪就被帝国主义者引入欧洲。现国内外均多饲养,供观赏用。郑作新:1978:其它信息 饲养管理 人工饲养管理设备条件,犹如饲养白鹇一样,但因此鸟的尾巴较长,活动范围应适当增大。新来到动物园的成年铜鸡,由于不习惯接近人,往往激烈地往笼网冲撞,因而受伤甚至撞死,所以必须给以足够的隐蔽物和宁静的环境。约一个月以后,逐渐适应。 关于饲养方法,每日经常供给各种作物种子,如高梁、玉米渣、麦子、稻子等,盛于饲槽内。如雨季,可将饲料洒于地上,任它自由选食,每天上下午供给蔬菜及动物性饲料,蔬菜最好用叶菜类,加盐1%、骨粉2%。在繁殖期间,应酌量供给昆虫(蝗虫等)及贝壳。每日还应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在冬季天气寒冷时,应常更换饮水,以免结冰。 养在动物园里的铜鸡,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树上,取食时才到地面上来。它能终年地生活在北京的露天条件下,即使到零下17℃左右的严寒,遍地冰雪,只要供给足够的饲料、饮水及防风设备,就毫不畏寒,还经常奔走在雪地上寻觅食物。 在动物园饲养条件下,5—6月间发情时,雄鸟常追逐雌鸟,并展开披肩,竖立羽冠,把靠近雌鸟一边的翅向下压低,另一翅却稍稍向上翘起,展示其背部,尾羽亦向一边倾斜,同时发出低微叫声。卵每产10—20枚,多产于沙地上较低处。卵为椭圆状,而近于梨形,呈浅黄褐色,壳面光滑无斑(图版八:图l8)。卵重31(28—33)克,大小(17个卵)46.7(44.7—49.5)×35(33.5—36)毫米。孵卵期为22—24天。幼雏似金鸡,但嘴为蓝褐色,跗蹠为青灰色。雏鸟饲料以肉类和昆虫为主。
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chrysolophus amherstiae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62C0001200005277
标本号:T13
标本馆:LZU
国家:中国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甘肃省
产地1:GS
采集人:杨友桃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62C0001200001969
标本号:GDzj002
标本馆:LZU
国家:中国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青海省
产地1:QH
采集人:杨志松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兰州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3
平台号:2151C0003200005251
标本号:NCS0000172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采集地:福建省
产地1:FJ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标本记载4
平台号:2151C0003200005250
标本号:NCS0000171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采集地:四川省
产地1:SC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标本记载5
平台号:2151C0003200005249
标本号:NCS0000170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采集地:四川省
产地1:SC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标本记载6
平台号:2151C0003200005248
标本号:NCS0000169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采集地:四川省
产地1:SC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本文Hash:8f60ea454319ffef0b5b6be99ca244bf0cbf98c5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