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角鸬鹚Double crested cormorant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角鸬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动物百科小编_天使兎兎。给大家整理了角鸬鹚的资料,包括角鸬鹚的图片资料、角鸬鹚的形态特征、角鸬鹚的生活习性、角鸬鹚的品种和种类、角鸬鹚的寿命等与角鸬鹚相关的详细信息。
角鸬鹚Double crested cormorant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科: 鸬鹚科 Phalacrocoracidae
属: 鸬鹚属 Phalacrocorax
种: 角鸬鹚 P. auritus
(Lesson, 1831)
分布: 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角鸬鹚(拼音:jiǎo lú cí);
英文名:Double crested cormorant;
学名:Phalacrocorax auritus。
角鸬鹚,又名双冠鸬鹚,是一种栖息于北美洲的游禽,主要于沿海地区、河流及湖泊。鸬鹚会潜水找寻猎物,主要的食物为鱼类,但有时亦会以两栖类及甲壳纲动物为食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游禽沿海湖泊河流主食鱼类迁徙群居黑色
体长: 74-91厘米
身高:
体重: 1.7-2.1公斤
生命: 15岁左右
食性: 肉食,鱼类、两栖类
繁殖: 每窝产卵3-4枚
习性: 群居,会潜入深水捕鱼
分布: 北美洲
角鸬鹚头部特写
角鸬鹚的双冠
角鸬鹚捕鱼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角鸬鹚是黑色的大型鸟类,体长74-91厘米,翼展为132厘米,重量1.7-2.1 kg 。有很长的尾巴及黄色的喉核,而且在特定光度下会显示出绿色的光泽。西方的角鸬鹚的白色的双冠只可以在其极短的繁衍周期时看到,而东方的角鸬鹚的双冠则显得较为深色。未成年的角鸬鹚身体为啡色,脸部、前颈及胸脯为白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角鸬鹚主要于沿海地区、河流及湖泊繁衍。它们在树上、悬崖边缘或小岛的地上筑巢,喜爱群居,经常会与其他水鸟一起出现。角鸬鹚可以潜入深水捕鱼,捕鱼时通常只会看到它们的颈部及头部。角鸬鹚用自身的脚部来在水里推进并可以潜入1.5-7.5深的水里达30-70秒,返回水面后会用一段较长的时间站立起来,并将其翅膀尽量展开,以使其尽快被风干,因为它们的翅膀并不防水。它们会在水面低飞,嘴则会微微翘起,迁移时有时候会出现一大队单行排列的移民队伍。角鸬鹚的食物可以在大海、湖泊及河流里找到。就如其他鸬鹚般,角鸬鹚会潜水找寻猎物,主要的食物为鱼类,但有时亦会以两栖类及甲壳纲动物为食物。当它们捕捉到鱼类后,会将鱼抛起,扔进嘴里,并首先进食鱼类的头部。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角鸬鹚两性共同营巢,巢用树枝及海藻或水草等筑成,置于海滨沿岸的岩石上。每窝产卵3-4枚,孵化期25-29天,雌雄轮流孵卵。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角鸬鹚寿命15岁左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角鸬鹚的活动范围极其广阔,会在任何未被冰封的海岸飞行,最北会飞行至南阿拉斯加州的西海岸及南新英格兰的东海岸,最南可以在墨西哥及巴哈马群岛发现其踪迹。角鸬鹚会在气候严寒时由东加拿大向南迁移,有时候部份离群的更会飞行至欧洲。
角鸬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double-crested cormorant (Phalacrocorax auritus) is a member of the cormorant family of seabirds. It occurs along inland waterways as well as in coastal areas, and is widely distributed across North America, from the Aleutian Islands in Alaska down to Florida and Mexico. Measuring 70–90 cm (28–35 in) in length, it is an all-black bird which gains a small double crest of black and white feathers in breeding season. It has a bare patch of orange-yellow facial skin. Five subspecies are recognized.
角鸬鹚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角鸬鹚(拉丁文名:Phalacrocorax auritus,英文名:Double-crested Cormorant),又名双冠鸬鹚、白冠鸬鹚,是一种栖息于北美洲的游禽,属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是黑色的大型鸟类,长约74–91厘米,翼展为132厘米,有很长的尾巴及黄色的喉核,而且在特定光度下会显示出绿色的光泽。
中文学名:角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auritus
英文俗名:Double-crested Cormorant
命名作者:Lesson, 1831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中文属名:鸬鹚属(Phalacrocorax)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角鸬鹚是黑色的大型鸟类,长约74–91厘米,翼展为132厘米,有很长的尾巴及黄色的喉核,而且在特定光度下会显示出绿色的光泽。西方的角鸬鹚的白色的双冠只可以在其极短的繁衍周期时看到,而东方的角鸬鹚的双冠则显得较为深色。未成年的角鸬鹚身体为棕色,脸部、前颈及胸脯为白色。
地理分布
角鸬鹚的活动范围极其广阔,会在任何未被冰封的海岸飞行,最北会飞行至南阿拉斯加州的西海岸及南新英格兰的东海岸,最南可以在墨西哥及巴哈马群岛发现其踪迹。角鸬鹚会在气候严寒时由东加拿大向南迁移,有时候部份离群的更会飞行至欧洲。
生活习性
角鸬鹚可以潜入深水捕鱼,捕鱼时通常只会看到它们的颈部及头部。角鸬鹚用自身的脚部来在水里推进并可以潜入1.5米- 7.5米深的水里达30秒 – 70秒,上回水面后会用一段较长的时间站立起来,并将其翅膀尽量展开,以使其尽快被风乾,因为它们的翅膀并不防水。它们会在水面低飞,嘴则会微微翘起,迁移时有时候会出现一大队单行排列的移民队伍。
食物:角鸬鹚的食物可以在大海、湖泊及河流里找到。就如其它鸬鹚一样,角鸬鹚也会潜水找寻猎物,主要的食物为鱼类,但有时也会以两栖类及甲壳纲动物为食物。当它们补捉了鱼类后,会将鱼抛起,并首先进食鱼类的头部。
生长繁殖
角鸬鹚主要于沿海地区、河流及湖泊繁衍。它们在树上、悬崖边缘或小岛的地上筑巢,喜爱群居,经常会与其他水鸟一起出现。
保护现状
角鸬鹚于水面上寻觅猎物的情景
1960年代,角鸬鹚的数量曾一度因农药DDT的大量使用而大幅减少。而迁移队伍里的角鸬鹚也经常受到人们的逼害,因为渔夫认为它们与其抢夺渔获。 最近角鸬鹚的数量却史无前例地大幅增长,学者们相信这是因为污染物数量的下降,特别是DDT停止使用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而学者们也相信它们数量增长如此迅速与水产养殖湖泊在北美洲盛行不无关系,因为水产养殖湖泊为角鸬鹚提供了渡过寒冬的食物。此外,大湖地区的角鸬鹚筑巢数量亦大幅增长,学者们相信这是因为大湖里有着一种角鸬鹚很喜爱的鱼类温类鱼及大湖的的环境适合其筑巢与繁衍。但角鸬鹚也会补捉其他鱼类进食,这使得大湖的生态出现失衡。
科学家仍未对此达成一致共识,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角鸬鹚在某些地区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影响鱼类数目的因素。因此,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部门开始采取行动以限制角鸬鹚的繁衍。然而,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部门仍然有点失策,因为法律限制普通市民不可捕猎,因此只靠他们的行动并不足以达成目标,角鸬鹚的数量仍在大幅增长。美国及加拿大的相关政府仍在寻求更佳的对策。
岩鸬鹚
动物百科小编喵不可言给大家整理了岩鸬鹚的资料,包括岩鸬鹚的图片资料、岩鸬鹚的形态特征、岩鸬鹚的生活习性、岩鸬鹚的品种和种类、岩鸬鹚的寿命等与岩鸬鹚相关的详细信息。
岩鸬鹚Rock shag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科: 鸬鹚科 Phalacrocoracidae
属: 鸬鹚属 Phalacrocorax
种: 岩鸬鹚 P. magellanicus
(Gmelin, 1789)
分布: 南美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岩鸬鹚(拼音:yán lú cí);
英文名:Rock shag;
学名:Phalacrocorax magellanicus。
岩鸬鹚,分布于南美洲,飞行力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游禽迁徙海岸主食鱼类潜水鸣叫黑色
体长: 66-71厘米
身高:
体重: 1.5公斤以上
生命:
食性: 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繁殖: 每窝产2-5枚卵
习性: 善于潜水,通常在水面活动
分布: 南美洲
岩鸬鹚休息
岩鸬鹚飞行
岩鸬鹚筑巢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岩鸬鹚体长66-71厘米,翼展92厘米,重量1.5公斤以上。岩鸬鹚是一种黑白海鸟,头、脖子和背部及翅膀是黑色,胸口和腹部以下是白色。腿和脚是桃红色,在额嘴和眼睛附近的裸露的皮肤是桔红色。 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岩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海滨的崖壁或岩石上,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脚蹼和翅膀并用。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岩鸬鹚两性共同筑巢,巢用树枝及海藻或水草等筑成,置于沿岸峭壁光秃的岩石上。繁殖季节是10-12月,每次通常下2-5枚卵,孵28天左右出雏。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岩鸬鹚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岩鸬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rock shag (Phalacrocorax magellanicus), also known as the Magellanic cormorant, is a marine cormorant found around the southernmost coasts of South America. Its breeding range is from around Valdivia, Chile, south to Cape Horn and Tierra del Fuego, and north to Punta Tombo in Argentina. In winter it is seen further north, with individuals reaching as far as Santiago, Chile on the west coast and Uruguay on the east. The birds also breed around the coasts of the Falkland Islands.
本文Hash:3114c590ff6d8642dbe95217539c5e06e60aa45d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