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发现
南亚大草莺(学名:Graminicola bengalensis,英文名:Indian Grassbird)是幽鹛科大草莺属的鸟类。
“大草莺”(Chinese Grassbird),濒危雀鸟,体大而具明显纵纹的草莺。主要出没于大帽山、红花岭和大屿山,栖息于海拔二百至八百呎的草地及低矮竹林。
中文学名:南亚大草莺
拉丁学名:Graminicola bengalensis
英文俗名:Indian Grassbird
命名作者:Jerdon, 186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幽鹛科(Pellorneidae)
中文属名:大草莺属(Graminicola)
繁殖区:东洋界 : n and ne India, s Nepal, s Bhutan and n Bangl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大草莺大草莺濒危雀鸟”大草莺”
大草莺体长约17厘米有明显纵纹,略黑的尾长而凸;三级飞羽色深;近黑色的头顶、颈背及上背具棕色及白色纵纹,眉纹偏白。脸及下体偏白,胸两侧及两胁棕褐;尾下覆羽皮黄具深色细纹。外侧尾羽羽端的白色较宽。冬季新体羽褐色较浓重,因上体羽缘具褐色毛边。外表似沼泽大尾莺但体型较小,尾较短且圆。虹膜-红褐;嘴-上嘴黑,下嘴偏粉;脚-粉褐。鸣声似小蝗莺。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印度东北部、中国南方、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亚种sinica见于广西、广东北部及香港。
生活习性
藏匿于沼泽低洼地区的高芦苇地;也在低矮丘陵山地的高草地。受惊吓则快速扎入覆盖中。
发现
2010年10月香港发现全球数量仅约200只的濒危雀鸟“大草莺”几以香港为家。鸟类专家于上月成功确认两种雀鸟为不同品种。其中极少鸣叫的“大草莺”主要居于大帽山和红花岭等。鸟类专家指出,香港适合该鸟生长的草地减少,威胁其生境,呼吁有关部门制定适当的保育计划。
身为鸟类专家的亚洲生态环境顾问执行董事利雅德及团队据雀鸟叫声、身体结构、羽毛,以及基因序列比较,上月确认两种雀鸟实属不同。目前估计,“大草莺”在香港仅有约五十至一百对,即全球最多约二百只。
“大草莺”现时主要出没于大帽山、红花岭和大屿山,栖息于海拔二百至八百呎的草地及低矮竹林。而红花岭是将释放的边境禁区,规划署已建议将之划为保育区。但该鸟极少鸣叫和歌唱,并于偏远山区出没,较难观察。
利?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5/315248.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诺鲁?003年至2004年年香港郊野公园草地,由二万五千公顷,锐减至二万一千公顷。而香港观鸟会副主席吴敏表示,香港的草地减少,令“大草莺”生存处于危险当中,呼吁有关部门保护“大草莺”生长环境。吴敏说,渔农自然护理署应制订及实施一套物种保育计划,以及研究该鸟的真实数量。
大苇莺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大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英文名:Great Reed Warbler),为苇莺科苇莺属的鸟类,别名苇串儿、芦稿鸟、剖苇。习性同东方大苇莺,但分布无重叠。该物种分布在从欧洲到中亚的广大地区,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大苇莺
拉丁学名: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英文俗名:Great Reed Warbl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苇莺科(Acrocephalidae)
中文属名:苇莺属(Acrocephalus)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非繁殖区: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6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大苇莺
体大(20厘米)的无纵纹苇莺。嘴厚大而端部色深。上体暖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棕色。下体白,胸侧、两胁及尾下覆羽沾暖皮黄。头部略尖,眉纹白色或皮黄色(新羽),无深色的上眉纹。似噪大苇莺但色较深,尾及尾上覆羽棕色较少,下体较白。这几个种在中国的分布无重叠。较东方大苇莺体大,喉无棕纹且两翼较长。
虹膜-褐色;嘴-色深,下嘴基色浅;脚-灰褐。
叫声:响亮刺耳而不连贯的鸣声;喉音甚重,杂以尖厉高叫及低沉的呱呱声。叫声包括生硬的tack及吱声churr。
生活习性
大苇莺
习性:同东方大苇莺。栖于芦苇地及近水灌丛。在芦苇地笨拙地移动,常把芦苇茎弄得乱糟糟。在地面时似鸫类,飞行时尾羽扇开。注:有著者将东方大苇莺包括在本种中(参见郑作新,1987;Sibley & Monroe, 1993)。
地理分布
大苇莺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印度至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高可至海拔2000米。亚种zarudnyi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
大树莺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大树莺(学名:Cettia major,英文名:Chestnut-crowned Bush Warbler)是树莺科树莺属的鸟类。
大树莺(学名:Cettia major)是雀形目莺科树莺属的鸟类,是容易辨认的树莺。特征在于具棕色顶冠和形长的白色上扬型眉纹(紧靠眼前开始,其眼先棕色)。
中文学名:大树莺
拉丁学名:Cettia major
英文俗名:Chestnut-crowned Bush Warbler
命名作者:Moore, F, 185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树莺科(Cettiidae)
中文属名:树莺属(Cetti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3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大树莺
体型略小(13厘米)而色彩斑斓的树莺。具棕色顶冠和形长的白色上扬型眉纹(紧靠眼前开始,其眼先棕色)。上体暗橄榄褐色,耳羽具橄榄色细纹。下体偏白,胸侧及两胁染皮黄色。幼鸟顶冠暗褐,胸多皮黄色。
但注意:有时眉纹上扬不甚明显;耳羽橄榄色细纹不甚明显;眼先棕色虽然有时不慎明显,看不出棕色,但眼先部位的白色眉纹肯定是模糊的。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而下嘴浅;脚-粉红。
叫声:鸣声为由一声引出三或四声爆破颤音的啭声。有似鹀的尖叫声peep。
大树莺的下体
大树莺
大树莺的脚
大树莺的上体
大树莺
大树莺的下体和臀部
大树莺的尾部
大树莺的翅膀
大树莺
大树莺的头部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大树莺的地域分布较为偏远。
大树莺和日本树莺的区别:日本树莺的上体为暖褐色,头顶棕色较淡,眼先皮黄。
大树莺和棕顶树莺的区别:棕顶树莺体型较小而纤弱,嘴细,下体白色较少,且无棕色眼先。大树莺眼先棕色,该处的白色眉纹模糊。
大树莺
棕顶树莺:其眉纹的眼先部分是清晰的
地理分布
大树莺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南;迷鸟至泰国。
分布状况:罕见。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西北部和四川南部。越冬至其分布区的南部。
生活习性
习性:藏于灌丛及林下覆盖区,多见于海拔1500~2200米。
本文Hash:7cec4bcbf5d249be50bffc831a538ebd924d5444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