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黄眼鸽(学名:Columba eversmanni,英文名:Yellow-eyed Pigeon)是鸽鸠科鸽属的鸟类。
黄眼鸽(学名:Columba eversmanni,英文名:Yellow-eyed Pigeon),属于鸽形目鸠鸽科鸽属,又叫做中亚鸽。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 1994)。罕见季候鸟。繁殖在新疆西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栖居于耕地、悬崖及废墟稀疏有树的地。注意分布于非洲的非洲橄榄鸽因为具有黄眼圈过去也被翻译为黄眼鸽,请勿混淆。
中文学名:黄眼鸽
拉丁学名:Columba eversmanni
英文俗名:Yellow-eyed Pigeon
命名作者:Bonaparte, 1856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鸽属(Columba)
繁殖区:古北界 : c, sc
非繁殖区:nw India, Pakistan, Ir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6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黄眼鸽
体小(26厘米)的灰色鸽。背白色,翼上具两道不完整黑色横纹,颈侧有具绿紫色闪光的小块斑。甚似欧鸽,但背部白色;初级飞羽基部的浅色区域大些;头顶粉红,翼下较白,眼色浅而眼圈宽。
虹膜-黄色;嘴-黄色 ;脚-肉色。
叫声:鸣声为三个单音节接着三个双音节的quooh, quooh, quooh-cuu-gooh-cuu-gooh-cuu-gooh声。
地理分布
黄眼鸽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土耳其斯坦至印度西北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 1994)。罕见季候鸟。繁殖在新疆西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
生活习性
黄眼鸽
习性:栖居于耕地、悬崖及废墟稀疏有树的地方。
保护现状
黄眼鸽
数量稀少,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而且现在幸存的鸠鸽类中也有大量的种类被列入濒危物种的名单,我国将鸠鸽科的很多种都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包括绿鸠的所有种,即针尾绿鸠、楔尾绿鸠、红翅绿鸠、红顶绿鸠、黄脚绿鸠、厚嘴绿鸠、灰头绿鸠和橙胸绿鸠等8种;皇鸠的所有种,即绿皇鸠和山皇鸠等2种;鹃鸠的所有种,即斑尾鹃鸠、棕头鹃鸠和乌鹃鸠等3种;以及黑颏果鸠和斑尾林鸽等。
本文Hash:43cdddd992fd63067fe4331ebbfe49867c7a820e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推荐
-
黄喉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黄喉鹀(学名:Emberizaelegans,英文名:Yellow-throatedBunting)属鹀科鹀属。是小型鸣禽,体长约15cm。又称黄蓬头、黄眉子、虎头凤。黄喉鹀无论雄雌,头顶均有一束羽毛高高翘起形成凤头,这是其他许多鹀属鸟类所不具有的,也是本物种的一个鉴别特征。雄鸟具黑色羽冠,眉纹黄白,胸有一半月形黑斑,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羽色较淡,头部黑色转为褐色,前
-
黄眉林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黄眉林雀(学名:Sylviparusmodestus,英文名:Yellow-browedTit)属山雀科,自成一属黄眉林雀属。体小(10厘米)而异型的山雀。外形似柳莺或啄花鸟。体羽大致橄榄色,羽冠短,狭窄的黄色眼圈,浅黄色短眉纹有时被覆盖;腿甚显粗壮。与火冠雀的区别在具冠羽而腰部无浅色反差。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黄眉林雀 拉丁学名:Sylviparusmodestus 英文
-
白眼潜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眼潜鸭(学名:Aythyanyroca,英文名:FerruginousDuck)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俗名白眼凫。雄鸟眼白,尾下白,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多栖息于富有水生生物和苇丛的淡水或半咸水的湖泊、池塘、海湾以及低湿地。怯生谨慎,成对或成小群。分布于西伯利亚、克什米尔、伊朗、土耳其、外高加索、欧洲地中海沿岸、西班
-
黑枕黄鹂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枕黄鹂(学名:Orioluschinensis,英文名:Black-napedOriole)是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俗称黄鹂、黄莺、黄鸟、金衣公子等,属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黑枕黄鹂的体羽大部分呈金黄色,两翅及尾呈黑色,在头部通过眼有一条宽阔的黑纹,嘴呈粉红色,脚呈铅色,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在我国分布于东部地区,由内蒙的东北部、东北、华北地区、往南直到广东、云南,西达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西部等
-
黄嘴白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记录
黄嘴白鹭(学名:Egrettaeulophotes,英文名:ChineseEgret)是鹭科白鹭属的水鸟,是一种覆盖冠毛、有黄色喙的白色白鹭,又叫白老、唐白鹭等。与其他白鹭的区别在于脚黑色,趾黄色。它在俄罗斯、北韩、南韩和中国大陆繁殖,然后向南迁徙,经过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黄嘴白鹭是珍稀鸟类,属于易危物种,最大的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目前估计共有2,600到3,400只
-
理氏鹨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理氏鹨(学名:Anthusrichardi,英文名:Richard’sPipit)是鹡鸰科鹨属的鸟类。在中国分布较广。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河滩、林缘灌丛、林间空地以及农田和沼泽地带。曾经与东方田鹨、非洲鹨、澳洲鹨、新西兰鹨被视作同一物种。 中文学名:理氏鹨 拉丁学名:Anthusrichardi 英文俗名:Richard’sPipit 命名作者:Vieillot,1818 中文目
-
金绣眼鸟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金绣眼鸟(学名:Cleptornismarchei,英文名:GoldenWhite-eye)是绣眼鸟科金绣眼鸟属的鸟类。金绣眼鸟是体型较大的绣眼鸟,全身羽毛呈金黄色或黄绿色,第10根初级飞羽较长,眼部有白色环绕。金绣眼鸟仅在北马里亚那群岛的塞班岛和奥盖吉岛上存在。它们常成对地生活,以果实、昆虫和花蜜为食。由于金绣眼鸟的栖息地面积被缩减得十分少,加之外来物种棕树蛇对金绣眼鸟构成不小的威胁,金绣
-
栗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栗鹀(学名:Emberizarutila,英文名:ChestnutBunting)是雀形目雀科鹀属的鸟类,因雄鸟繁殖期上体栗红色,故俗名大红袍。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我国广大地区均有分布。 中文学名:栗鹀 拉丁学名:Emberizarutila 英文俗名:ChestnutBunting 命名作者:Pallas,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
-
鹊鹂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鹊鹂(学名:Oriolusmellianus,英文名:SilverOriole)是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又叫鹊色鹂。中等体型(28厘米)的黑色及银白色鹂。尾洋红色,雄鸟甚有特色。雌鸟似朱鹂雌鸟,但黑色的头与灰色的背成对比,下体较白且纵纹较窄。虹膜黄色;嘴灰色;脚灰色。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易危物种。
-
藏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藏鹀(学名:Emberizakoslowi,英文名:Tibetan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 藏鹀(学名:Emberizakoslowi)为雀科鹀属的鸟类,是中国特有鸟类。分布于青海、昌都北部澜沧江上游一带等地,主要生活于高山草甸、草原和灌丛鸟类以及栖于青藏高原山柳灌丛地带。藏鹀是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特有的珍稀鸟类,自1900年被发现以来,到1990年代仅有不足10次的目击记录,可以说
-
乌鹃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乌鹃(学名:Surniculusdicruroides,英文名:Fork-tailedDrongo-Cuckoo)是杜鹃科乌鹃属的鸟类,俗名卷尾鹃、乌喀咕,英文名直译为叉尾乌鹃。全身黑色的杜鹃,尾羽开卷如卷尾,幼鸟具不规则白色斑点。雄鸟虹膜褐色,雌鸟虹膜黄色。分布于南至印度半岛、斯里兰卡、东南亚、马来群岛、东至菲律宾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主要栖
-
鹤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鹤鹬(学名:Tringaerythropus,英文名:SpottedRedshank)是鹬科鹬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点斑红脚鹬。中等体型(30厘米)的红腿灰色涉禽。嘴长且直,繁殖羽黑色具白色点斑。冬季似红脚鹬,但体型较大,灰色较深,嘴较长且细,下嘴基红色较少。两翼色深并具白色点斑,过眼纹明显。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大部分省份。常结群活动,喜沼泽或水域浅水处活动,喜淡水,极少出现在盐沼区域,能在水中
-
黑鹮的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黑鹮(学名:Pseudibispapillosa,英文名:Red-napedIbis)是鹮科黑鹮属的鸟类。 黑鹮是脊索动物门,鸟纲,今颚总目鹮科黑鹮属的鸟类。这种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中文学名:黑鹮 拉丁学名:Pseudibispapillosa 英文俗名:Red-napedIbis 命名作者:Temminck,
-
黍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黍鹀(学名:Emberizacalandra,英文名:CornBunting)属鹀科鹀属。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西部,不常见。体大(19厘米)且全身满布纵纹的暗灰褐色鹀。雄雌同色。雄鸟常为多配型。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常见于草地、高山草原地或有稀疏灌木的旷地、以及麦田、谷地和河岸附近的耕地、喜栖于高的树枝或电线上以及或落于墙或篱笆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分布于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