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到骨子里的唐诗(唐诗吃起来好美味)

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繁盛时期,民族融合使各民族的特色饮食也汇入长安,从长安辐射到全国各地,甚至伴随着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唐诗与饮食有关的诗歌层出不穷,诗歌与菜肴的结合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亮丽的风景线,诗句里文人清秀文字描写的美食佳肴总让人垂涎欲滴。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吃货们的诗句时,是该从饮食文化中探究诗词,还是该在诗句中享受触碰味蕾的食材?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唐·李贺《江南弄》

赏析:江南鲈鱼自魏晋以来就为人所珍视,诗人坐江上,微风轻拂,心情大快,尽情的享用着白嫩清香,味道鲜美无腥的鲈鱼带来的唇齿间欢愉,再配上数杯令人陶醉的美酒,已是微醺卧地。美食配美景,着实惹人恋!

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唐·陆龟蒙《润卿遗青饭》

赏析:“青精饭”是中国古代用南烛草液汁浸米后煮成的饭,成品色如碧玉,味道清新,属于道家修炼时服食的特殊食品。诗人早就听说过这道修仙人食用的佳肴,直到朋友送来,才第一次品尝实物并作诗一首,可见味道确实很不一般。宋代时,青精饭进入民间并称之为“乌饭”。而今,将乌饭捶软,制成软糕,再夹上馅料,并切成块状的“乌米糕”则成了立夏时节的必备点心。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赏析:李白平时喜欢吃鸡、鸭、鱼、鹅、牛肉、野味和蔬菜水果等佳肴,在众多美味的菜肴中,他对“烹鸡”情有独钟。一次他到陆安游玩,接到朝廷诏令还想到了肥嫩且味道鲜醇,菜品造形美观,色泽金黄,皮厚油亮的“烹鸡”,不久李白入朝担任翰林职位,后人便称李白喜爱的“烹鸡”为“翰林鸡”。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唐·杜甫《立春》

赏析:春盘是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即为“春盘”,唐朝立春日时兴食春盘 。诗人困居他乡,又到了立春时吃春饼的时候,忽然想起长安、洛阳梅花开时立春的场景。对于背井离乡的人来说,家乡的真味总会在你的脑中留下些许惦念,每一道铭记于心的菜肴都会串联起你所经历的小美好。

移座就菊丛,糕酒前罗列。—— 唐·白居易《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

赏析:至唐宋时,重阳赏菊成为风俗。身处菊花丛中,再配上用米粉或面粉掺和其他材料蒸制而成的糕点,虽无丝竹管弦娱乐,但能与好友碰杯畅聊,谈古至今,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有时候,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跟什么人吃。

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 唐·储光羲《吃茗粥作》

赏析:据唐《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将自带清香的茶粉混入锅中制成米粥,再配上鲜嫩粗壮的蕨叶菜也可作诗一首,不难看出清淡爽口的菜肴也让心灵美而陶醉。食之有味,在于心,而不在于色。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唐·张志和《渔父·松江蟹舍主人欢》

赏析:菰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嫩茎称“茭白”,可做蔬菜,果实称“菰米”。诗题中主人用菰米煮成的饭,配上用菜调和五味做成浓香入味的羹与客人共食。由此可见,主客间的情谊,并不是大鱼大肉的款待,只要彼此心心相惜,野菜做出的饭菜,也是津津有味,欣然相得。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唐·杜甫《槐叶冷淘》

赏析:槐叶冷淘是唐代宫廷中一种供奉食品,作为唐代皇室爽心适口的消暑佳食而享誉整个唐代。将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凉水中浸漂,食用时再加佐料调味,那翠绿鲜艳的颜色照映着夹面的筷子,若再配上鲜嫩的芦笋,堪称完美。当槐叶冷淘吃进嘴里接触唇齿时,就像令人惊艳的夜明珠,真是一种无法言喻美味。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唐·韦应物 《清明日忆诸弟》

赏析:榆荚是榆树的果实,因其形状如同中国古代的铜钱币,又称榆钱。榆荚味微甜,民间常用榆荚和面加糖或盐等做成蒸糕,称之为榆钱糕,或用榆荚和榆树皮磨成的粉煮成榆糕。韦应物的诗歌多是对民间疾苦的反应以及对朝政腐败的抨击,但在清明日时,却因杏粥、榆钱糕等物思人。

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唐·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赏析:秦汉之时,重阳节喝菊花酒的习俗已流传开来,至唐朝时,重阳节除了菊花酒,还流行吃汤饼(汤面),佩插“辟邪翁”的茱萸。至今,重阳节也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寓意深远。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赏析: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鳜鱼味甘、性平、无毒,具有补气血、益脾胃的滋补功效。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想着那般美景再配以鳜鱼的滋味,真令人垂涎三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赏析:美味的食材源于自然,生于自然,经过质朴的双手加工制作,味蕾的触动便是对佳肴最好的判断。将活鲜鲫鱼烹煮的银色鱼肉丝和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的香羹一起食用,口感自带芳甜,回味无穷。

小婢不须催柘弹,且从枝上吃樱桃。——唐· 郑谷《山鸟》

赏析:自古,樱桃就受到文人骚客的喜爱,如珍珠玛瑙般晶莹剔透的樱桃,身姿婀娜玲珑、色泽娇艳光洁、口感甜酸适中,每年4-5月便是樱桃最佳采摘时节。枝上摘下一颗樱桃含入口中,慢慢咀嚼,慢慢品尝,口齿留香啊!

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唐·杜牧《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

赏析:秋季正是吃蟹好时节,翻开螃蟹底盖,连着把蟹背也一同剥开,诱人的蟹黄即刻涌出,再蘸上早已准备好的调料,放进嘴里,细嚼慢咽,那叫一个鲜!那种蟹汛时节的无穷韵味,蟹肥螯美的无限渴望,不由让我们发出亦是此道中人的感叹。

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 唐·白居易《饱食闲坐》

赏析:热乎乎的白米饭配上鲜香美味的鱼肉,抛开山珍海味,心境自然时,因简简单单的青菜时蔬而配置的一日三餐,也是幸福的源泉。

唐诗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代三百年间的社会现实,给予了人们以历史的借鉴和美的享受。饮食盛宴里的唐诗色、香、味俱全,不得不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吃!

,

茶的句子和诗句(诗情茶助爽唐代诗人与日常茗饮中的茶诗)

自古以来,饮酒就是文人名士用以消遣和激发创造力的方式之一。从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到“醉者神全”的庄子,无一不在酣饮和酒醉中抒发诗性。唐代之后,饮酒作诗几乎成了每个诗人的课题。在这方面,“诗仙”李白最有发言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而与之齐名的杜甫同样是爱酒之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直到晚年病痛缠身才终于“潦倒新停浊酒杯”。另一位诗人白居易不仅爱饮酒,还懂得如何饮得惬意——“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事实上,除了爱好饮酒作诗之外,古代的诗人们也善于“以茶入诗”。相比酒文化的繁荣,茶叶在唐代之前还只是中国南方不太起眼的地方特产。8世纪中叶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茶园、茶商不断增多,茶叶开始在各地推广,并被文人墨客奉为会客的佳品。他们发现,茶不仅令人冷静、清醒,而且有助于长时间地坐禅冥思。茗饮的意趣也为许多诗人带来了灵感,创作了一系列以茶为主题和反映茶之美学的“茶诗”。

加拿大学者贝剑铭(James A.Benn)在《茶在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佛教僧侣们对茗饮的传播。在寺院中,僧人出于戒律不可饮酒,只可饮茶,原本不足为奇,但值得一提的是,寺院也是精英们交流思想与文化的重要场所。“以茶代酒”的风俗使僧侣和文人得以聚集在同一方天地,分享相同的审美观念,而不必担心醉酒的危险。

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茶文化、佛教的禅宗与唐代的茶诗一同兴起,相辅相成。在流传至今的茶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人赋予茶的价值,诸如天然、健康、解毒、提神醒脑等,并不是新观点,而是唐代诗人早已提出的。除了关注茶的特性和饮茶的感受外,茶诗中也常常蕴含着诗人们对充满禅意的隐居生活的向往。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从《茶在中国》一书中选取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唐代茶诗》

文 | 贝剑铭 (James A.Benn) 译 | 朱慧颖

茶诗中的宗教及美学意义

据时人所言,茗饮之风始于开元间(713—742)泰山的75降魔藏禅师,然后传遍整个大唐帝国。我们不必对大约与此同时诗歌中突然出现茶而感到惊奇,因为这无非证实了8世纪中叶饮茶大为流行的其他证据,我们也不必讶异于唐诗中茶与寺院、僧人紧密关联。活跃于开元初的诗人蔡希寂提供了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反映了此种关联,他在《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禅寺》的最后一句说到“茶果”是典型的僧人晚餐。这是现存最早言及茶的唐诗,而且很明显作者并不想强调“茶果”是很独特的物品。有趣的是,正如降魔禅师,蔡诗中的湛然也属于北宗禅一派。不管有意无意,禅宗的兴起与茗饮的发展在唐代文献资料中常常连在一起。不过,一位唐代小诗人对寺院用茶的随便一提决不能代表茶与佛教之间全面的相互影响,这一点我们能从更著名更多产的诗人之诗作中窥知。

8世纪一位声名尤著、崇信佛教的诗人王维(701—761)留下了几首咏茶诗。此外,与王维同时代的几位著名的盛唐诗人如岑参(737—792)、李嘉祐(活跃于8世纪)、韦应物(737—792)也写过一些与茶有关的诗歌。从18世纪重要的诗歌选集《全唐诗》中流传下来的茶诗来看,提及茶次数最多的唐代诗人为白居易(772—846)。但是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一事实,因为白居易的茶诗不超过30首,与其诗歌总数(2800多首)相比是一个很小的数目。这一统计数据表明,虽然茶诗的内容与影响或许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但它从盛唐时期诗歌总量的角度看依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类别。

众所周知王维与佛教关系深厚,但其茶诗不见有明显的佛教内涵。王维传世的诗歌中有三首谈及茶。《赠吴官》中有“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荼糜难御暑”。《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曰“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从整首诗的上下文判断,这句诗说到了茶令人不眠的作用:喝茶后会恢复精神,一扫前一晚过度劳累造成的疲乏。在另一首诗《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中,王维描画了“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丛”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推断诗人家中同时用浸泡过花朵的酒和茶待客。从这三个对茶顺便一提的诗句显然可见在王维所处的时期,茶已因为能解渴、御暑和提神而为人喜爱,被广泛用作普通的饮品。王维的诗歌也表明一般人们并不觉得茶应该承载深刻的宗教或美学意义,这样做是诗人们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王维的诗歌只是把茶放在某个背景之下或当作陪衬来描述,那么与其相反,一些同时代的诗人则把茶作为诗歌的核心。韦应物就是这样一位愿意以茶为主角的诗人,其《喜园中茶生》云: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这是一首短诗,但它包含了有趣而新鲜的观念,值得分析。首先,茶树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特点:它性洁,不能被玷污。这一观念很有可能受中古中国佛教认为万物皆有佛性的思想影响。我们知道,这一思想本来仅适用于有感情的生命,但是到了唐代甚至延伸至草木。下一句诗进一步强化了韦应物对茶的理解:茶能“涤尘烦”。在佛教文本中,“尘”通常代表蒙蔽我们本性的妄念与污垢。“烦”字意为“担忧”或“焦虑”,但也是“烦恼”之烦,它在佛教中指“烦恼障”(梵文:klesa)。因此,这些诗句既使茶具有强烈的佛教色彩,同时也呼应了《茶经》中茶能涤烦一说。而且,在诗人笔下茶树和其他植物生长在一起,正如圣人或菩萨虽意识清明,心性澄净,却混迹于凡夫俗子当中。似乎是为了强化这一宗教意味的解读,诗人又告诉我们茶有“灵”味。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寥寥数行看出唐代诗人如何有意识地把佛教教义与他们对茶这一新饮品的赞美相连,精妙的诗句由此构建了围绕茶深有影响的非世俗性审美。

新的文化空间:寺院饮茶

有时诗人把名刹的某种茶当作写作题材,有时他描述和某位高僧一起喝茶,但也有些唐诗将目光投注于在寺院饮茶的经历,这种经历及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对于贯穿后世的对茶的审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盛唐诗人岑参描写了夜宿寺院见一茶园的情形。在作于763年秋的《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中,诗人形容了茶的色与香,令人如临其境:“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对该诗而言,寺院是一个适合静思的地方——而茶最适合静思默想之时。不过,用茶待客的高官通常以人为主题而不是茶自身。例如,李嘉祐的诗歌提到了五种不同情境下的茶:春天的阳羡茶园;与荐福寺老僧“啜茗翻真偈”;送别之茶;独自饮茶;宴席上饮茶。从环境的多样化可知到李嘉祐的时代,茶已进入官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我们来读其中一首以寺院为背景的诗歌:

《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

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磬长。

闲窥数竿竹,老在一绳床。

啜茗翻真偈,然灯继夕阳。

人归远相送,步履出回廊。

除了茶,李诗还提及绳床。诚如柯嘉豪(John Kieschnick)所言,和佛教徒紧密相关的绳床是中国家具史(以及身体姿态史)上的重要创新。文人墨客构建了真正享受茗茶的理想化或审美化场景,文人像僧人那样坐在绳床上边啜茗边看佛偈的形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会看到,优雅、有意义的理想化品茗场景是始终会在明清文人的心中引起共鸣。

唐代诗人经常称赞茶激发了他们的诗兴。在唐代知识分子刘禹锡(772—835)写给白居易的诗歌之一《酬乐天闲卧见寄》中,诗人说“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指出了茶的功能之一——正如酒能增强药效,茶能激发诗情。刘禹锡还进一步抒写了与同伴品茶的经历,即《西山兰若试茶歌》: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刘诗的独特在于他一直关注茶的物质性——其采制、煎煮与分布。它也提供了宝贵的证据,证明顾渚山上一个寺庙的僧房周围生长着茶树。在后面的几章中我们还会遇到顾渚茶,而且我们从其他资料知道,珍稀的茶叶往往长在山寺中或近旁的小块土地上。刘禹锡还述及如何为贵客煮茶——主人亲自采来最嫩的新芽炒制,然后用当地新鲜的泉水煮成一盏香茗。诗人注意到了茶叶的外形与香气,还说这种茶叶好就好在生长在竹子下面长满苔藓的地方,无意中显示了自己的鉴赏能力。有趣的是,他步陆羽后尘,也称神农(诗中呼之为“炎帝”)为茶叶的发现者,不过他把品饮这一堪称“翘英”的春茶的乐趣明确地放在现在而不是远古时期。在诗人笔下,这位僧人是具有“清泠味”之美妙“花乳”的高雅守护者和鉴赏家。他还说,寄递此茶若用“白泥赤印”缄封会有损茶味,唯有山中隐士知其真味。这里又是诗人把涉及茶之美学的许多元素集中在一起,聚焦于远离宦海沉浮的理想化寺院生活。

刘禹锡的另一首诗《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更间接地用茶再现偶遇高僧的经历:

看画长廊遍,寻僧一径幽。

小池兼鹤净,古木带蝉秋。

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

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

在这首诗中,言及茶的仅为茶烟、茶杯之句,但茶的出现显然是为了让读者把茶与僧人静思默观的生活相联结。刘禹锡的这几首诗反映了诗人们如何书写茶——是作为诗歌的主题,抑或是人际交往中用以表情达意的语言宝库中的一个元素。除了上述几例,许多中唐诗人也写诗歌咏茶、寺院、隐士,如孟郊(751—814)经常在诗中提及在寺院饮茶。张籍(767—830)的许多诗涉及隐逸、清寂的概念,并以茶入诗。客观地说,与高僧共饮茗茶的文人形象成为唐诗的惯例。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一书第四章,较原文有删改,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

唐诗宋词适合男孩的名字(唐诗里凸显气质的男孩名字)

名字由父母赐予孩子,因此也包含了父母的各种期待。一个好的名字,总是有着绝妙的寓意。父母对男孩一般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因为男孩子的肩上承担着一个家庭的责任,所以他们得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内心。给男孩起名时,可以在名字中寄予这层意蕴,寓意孩子奋勇拼搏,创造美好未来。

唐诗用作给孩子起名的宝典最为合适,它凝聚了文人的智慧和志向,指引着孩子的未来方向,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同时唐诗也朗朗上口,名字也会更加简洁大气。

益明

出处:章句作雅正,江山益鲜明-赠苏州韦郎中使君-全唐诗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文采的赞美。“益明”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可以理解为在你的笔下江山如画,万事祥和,形容孩子才华横溢、眼界开阔,对未来有着无限的希望。寓意聪明睿智、心中清明。

贤初

出处:崇文德化洽,新殿集贤初-奉和圣制送张说赴集贤院学士赐宴赋得虚字-全唐诗

“贤初”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男孩名字,意思是大殿上聚集了很多有才华的新秀。“贤初”作为起名,赋予了孩子一种才德兼备的气质,寓意孩子能力出众、学识渊博,不会轻易地更改自己的志向,做事严谨细致。

光宸

出处:七重锁未开金钥,五色光先入紫宸-闻迎真身-全唐诗

“光宸”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具有阳光、威严的气质。“光宸”可以理解为光芒从天际照耀在房屋里,形容福运天成,寓意孩子在上天的庇佑下茁壮成长,生命力顽强、阳光有活力,朝气蓬勃。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

自川

出处:山川终不改,桃李自无言-金谷园花发怀古-全唐诗

“自川”选自于句中,表达了诗人坚毅顽强的心性。“自川”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可以理解为目标坚定,如山川大河般始终不会更改自己的内心,寓意孩子坚持初心、独立勇敢,敢于同命运做抗争,是个有格局、有眼界的人。

齐言

出处:玉阶罗幕微有霜,齐言此夕乐未央-楚宫行-全唐诗

“齐言”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可以理解为持相同意见,深谋远虑。“齐”字指完全、同样,用作人名指具有领导能力、治理能力强;“言”字指言论、意见,用作人名指有学识、谈吐不凡。因此,起名“齐言”也有前途无量、飞黄腾达之义。

照墨

出处:月光久逾明,照得笔墨白-秋中寄崔道士-全唐诗

“照墨”选自于句中,可以理解为月光洒在笔墨上,体现了诗人高雅的情志。“照墨”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具有温文尔雅的书生气质,寓意孩子文采斐然,具有聪明才智,适合读书,有悟性。气质出众,举手投足间尽显气质。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

清达

出处: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全唐诗

这两句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感,彼此可以无所顾忌的袒露心迹。“清达”选自于句中,可以理解为宛如清光照耀在身,内心顿时豁然开朗。“清达”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具有敞亮、清雅的气质,寓意孩子明理、端正,拥有宽广的胸怀。

腾霄

出处:飞腾谐素志,霄汉是前程-献中书张舍人-全唐诗

“腾霄”选自于句中,意思是飞黄腾达一向是我的志向,远处的霄汉便是我的前程。“腾霄”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寓意志向远大、胸怀宽广,追求卓越和完美。江南易林认为起名“腾霄”会赋予孩子一种勇气和热情,鼓励他去追寻梦想。

书伦

出处: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发潭州(时自潭之衡)-全唐诗

“书伦”选自于句中,意思是写得一手好文章,文采斐然。“书伦”适合作为男孩名字,给人一种优秀、杰出的气质。“书”字代表知识渊博、气质文雅;“伦”字指明理、杰出,用作人名代表追求卓越,做事井井有条。

景成

出处:任追烟景骑仍醉,知有文章倚便成-和裴司空答张秘书赠马诗-全唐诗

“景成”选自于句中,展现了诗人意气风发的模样。“景成”作为男孩名字合适,“景”字指的是风景,寓意孩子前途光明、风景无限;“成”字在文中指的是文章写成,寓意孩子文采斐然,有不俗的才华。江南易林认为起名“景成”,有前程似锦、大展宏图之义。

一个响亮大气的名字,预示着一个光明璀璨的明天。想让孩子拥有锦绣前程,名字一定要取好!

江南易林,985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内著名易学家。祖父为家乡知名风水命理师,也是江南易林最重要的易学导师之一。著有《周易零基础入门教程 》、《周易命理人生探秘》等书。拥有近二十年的易学实战经验,在八字预测、男女合婚、起名改名、剖腹产择日、梅花易数、算卦解梦等易学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颇深的造诣。

,

本文Hash:1b7b2c011f53183d638b225c9685a1919944a6e6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