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尾苦恶鸟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棕尾苦恶鸟的图片

棕尾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moluccana,英文名:Pale-vented Bush-hen)是秧鸡科苦恶鸟属的鸟类。

棕尾苦恶鸟

中文学名:棕尾苦恶鸟

拉丁学名:Amaurornis moluccana

英文俗名:Pale-vented Bush-hen

命名作者:Wallace, 1865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苦恶鸟属(Amaurornis)

繁殖区:澳洲界 : Lesser Sundas to Australia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棕尾苦恶鸟

【中文别名】

【拉丁学名】Amaurornis moluccanus

【命名时间】Wallace, 1865

【英文名称】Rufous-tailed Bush Hen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

外形特征

一种涉禽,身体短而侧扁,以利于在浓密的植物丛中穿行。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其长度约为跗跖的2/3,嘴形多样。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翅较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短,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第2枚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跗跖细长,其长度短于中趾连爪。体色以素色、暗色或黑色为主,嘴均为黄色或绿色,腿的颜色鲜艳。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地是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繁殖生活于北方,迁南方过冬。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显。

杂食性,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食,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粗喙的种类能扯下植物,吃种子、核果、嫩枝、叶等;瓣蹼鸡属能频繁潜水寻食。也吃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蜘蛛、马陆、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以及小鸟及其卵和雏鸟。

生长繁殖

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善于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配对关系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上不鸣叫。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两性营巢,每窝产卵5—10枚,每年产1—2窝,孵卵期14—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

棕尾漠百灵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棕尾漠百灵的图片

棕尾漠百灵(学名:Ammomanes phoenicura,英文名:Rufous-tailed Lark)是百灵科漠百灵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棕尾漠百灵

拉丁学名:Ammomanes phoenicura

英文俗名:Rufous-tailed Lark

命名作者:Franklin,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百灵科(Alaudidae)

中文属名:漠百灵属(Ammomanes)

繁殖区:东洋界 : India, Pakistan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棕尾漠百灵

棕尾漠百灵【拉丁学名】Ammomanes phoenicurus、Ammomanes phoenicura

【命名时间】Franklin, 1831
棕尾漠百灵
棕尾漠百灵

【英文名称】Rufous-tailed Desert Lark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百灵科、漠百灵属

外形特征

棕尾漠百灵
棕尾漠百灵棕尾漠百灵棕尾漠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棕灰色的上体、前胸和翅膀布满褐色斑纹。腹部以下沙黄色没有斑纹。它们的嘴较粗壮而呈圆锥状。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棕尾漠百灵分布图(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棕尾漠百灵
棕尾漠百灵分布图

生活习性

生活于干燥的大草原,半沙漠或有稀疏植被的沙漠区域。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生长繁殖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建造好的鸟巢杯形,巢一般安置在松软的沙质地形上。巢的外缘由小卵石或沙子等围拢加固,里面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每次产2-3枚卵,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本文Hash:1135ad661721d00ac212d5e967877e5983c07b24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