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脸田鸡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棕脸田鸡的图片

棕脸田鸡(学名:Laterallus xenopterus,英文名:Rufous-faced Crake)是秧鸡科南美田鸡属的鸟类。

棕脸田鸡鸟喙粗短,跗蹠较中趾连爪长度为短。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并与第3枚初级飞羽几等长。第1枚初级飞羽约与第6枚或第7枚等长。棕脸田鸡体羽的颜色上变化较大,但其基本上体褐色并有斑纹,下体为青灰色。头和脖子是棕红色,翅膀褐色上面布满黑白色条纹。白腹,黑喙,黑腿,红眼睛。

中文学名:棕脸田鸡

拉丁学名:Laterallus xenopterus

英文俗名:Rufous-faced Crake

命名作者:Conover, 1934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南美田鸡属(Laterallus)

繁殖区:南美洲 : sc Brazil, c Paraguay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棕脸田鸡
棕脸田鸡
棕脸田鸡

【拉丁学名】Laterallusxenopterus

【命名时间】Conover,1934

【英文名称】Rufous-facedCrake

【科属分类】鸟纲、鹤形目、秧鸡科、南美田鸡属

外形特征

棕脸田鸡鸟喙粗短,跗蹠较中趾连爪长度为短。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并与第3枚初级飞羽几等长。第1枚初级飞羽约与第6枚或第7枚等长。棕脸田鸡体羽的颜色上变化较大,但其基本上体褐色并有斑纹,下体为青灰色。头和脖子是棕红色,翅膀褐色上面布满黑白色条纹。白腹,黑喙,黑腿,红眼睛。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棕脸田鸡
棕脸田鸡棕脸田鸡分布图

生活习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林缘地带的水稻田、溪流、沼泽、草地、苇塘及其附近草丛与灌丛中,有时也出现在林中草地和河流两岸的沼泽及草地上。常在早晨和傍晚出来到开阔的草地上活动,遇到危险时则急速往草丛或水边奔跑,到水边后或是进入水中游泳,或是飞到水域的对岸,有时在受到威胁时常常压低头部和尾部在地面上奔跑,或躲藏于草丛或灌丛中。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推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营巢于稻田地和附近水域岸边草丛与灌木丛中的地面上,也在离水域不远的森林中的小灌木树上营巢。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

棕颈林秧鸡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棕颈林秧鸡的图片

棕颈林秧鸡(学名:Aramides axillaris,英文名:Rufous-necked Wood Rail)是秧鸡科林秧鸡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棕颈林秧鸡

拉丁学名:Aramides axillaris

英文俗名:Rufous-necked Wood Rail

命名作者:Lawrence, 1863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林秧鸡属(Aramide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Mexico to Ecuador, Belize, n 南美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棕颈林秧鸡

棕颈林秧鸡
棕颈林秧鸡棕颈林秧鸡【拉丁学名】Aramides axillaries

【命名时间】Lawrence, 1863

【英文名称】Rufous-necked Wood Rail

【科属分类】鸟纲、鹤形目、秧鸡科、林秧鸡属

外形特征

棕颈林秧鸡是一种中型涉禽嘴峰与跗骨等长,或者较长。体形略似小鸡,但嘴、腿和趾均甚细长,适于涉水。体羽松软,前额羽毛较硬。身体部分基本由三种颜色组成:背部和翅膀为褐色。头、胸、腹棕红色,脖颈处有五块青紫色。腿爪的颜色桔红色。嘴暗黄色,基部深橙红色,嘴长度适中。直而侧扁稍弯曲,嘴长等于或长于跗跖;鼻孔呈缝状,位于鼻沟内。翅短,向后不超过尾长,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的长度介于第6枚和第8枚之间。尾羽短而圆。跗跖长短于中趾或中趾连爪的长度;趾细长。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

棕颈林秧鸡
棕颈林秧鸡棕颈林秧鸡分布图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沼泽地的水草丛中,或湿地的红树林边,奔走迅捷,偶作短距离飞行。主要取食植物嫩芽和种子,兼食昆虫和小型水生动物。

生长繁殖

此秧鸡在树林丛中筑巢,巢搭用美洲宽大的热带雨林植物的枝叉间。用肥厚的大树叶作材料,鸟巢略呈盘状。

棕颈林秧鸡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棕颈林秧鸡的图片

棕颈林秧鸡(学名:Aramides axillaris,英文名:Rufous-necked Wood Rail)是秧鸡科林秧鸡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棕颈林秧鸡

拉丁学名:Aramides axillaris

英文俗名:Rufous-necked Wood Rail

命名作者:Lawrence, 1863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林秧鸡属(Aramide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Mexico to Ecuador, Belize, n 南美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棕颈林秧鸡

棕颈林秧鸡
棕颈林秧鸡棕颈林秧鸡【拉丁学名】Aramides axillaries

【命名时间】Lawrence, 1863

【英文名称】Rufous-necked Wood Rail

【科属分类】鸟纲、鹤形目、秧鸡科、林秧鸡属

外形特征

棕颈林秧鸡是一种中型涉禽嘴峰与跗骨等长,或者较长。体形略似小鸡,但嘴、腿和趾均甚细长,适于涉水。体羽松软,前额羽毛较硬。身体部分基本由三种颜色组成:背部和翅膀为褐色。头、胸、腹棕红色,脖颈处有五块青紫色。腿爪的颜色桔红色。嘴暗黄色,基部深橙红色,嘴长度适中。直而侧扁稍弯曲,嘴长等于或长于跗跖;鼻孔呈缝状,位于鼻沟内。翅短,向后不超过尾长,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的长度介于第6枚和第8枚之间。尾羽短而圆。跗跖长短于中趾或中趾连爪的长度;趾细长。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

棕颈林秧鸡
棕颈林秧鸡棕颈林秧鸡分布图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沼泽地的水草丛中,或湿地的红树林边,奔走迅捷,偶作短距离飞行。主要取食植物嫩芽和种子,兼食昆虫和小型水生动物。

生长繁殖

此秧鸡在树林丛中筑巢,巢搭用美洲宽大的热带雨林植物的枝叉间。用肥厚的大树叶作材料,鸟巢略呈盘状。

黑脸鸨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脸鸨的图片

黑脸鸨(学名:Neotis heuglinii,英文名:Heuglin’s Bustard)是鸨科黑冠鸨属的鸟类。

黑脸鸨

中文学名:黑脸鸨

拉丁学名:Neotis heuglinii

英文俗名:Heuglin’s Bustard

命名作者:Hartlaub, 1859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黑冠鸨属(Neotis)

繁殖区:非洲 : e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黑脸鸨

【中文别名】亨氏鸨

【拉丁学名】Neotis heuglinii

【命名时间】Hartlaub 1859

【英文名称】Heuglin's Bustard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鸨科

外形特征

黑脸鸨的披羽棕色夹有美丽的细纹,白颈,白腿,黑脸,整个大鸟披着华贵的大氅。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跖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生活习性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喜欢选择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作为栖息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小鸨羽毛很松,说明其生活环境气候炎热。繁殖时配对关系通常为单配,但仅在繁殖季节发生。求偶时雄鸟进行地面或空中炫耀并发出沙哑的叫声。在地面由雌鸟挖坑营巢,每窝产1—2枚或2—6枚卵,每年产1窝,孵卵期20—28天,仅由雌鸟孵卵和照顾幼鸟。1—6岁开始繁殖。

本文Hash:30d475fc9455f5f235b9b9c5b540366a34545f5f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