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辉牛鹂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紫辉牛鹂的图片

紫辉牛鹂(学名:Molothrus bonariensis,英文名:Shiny Cowbird)是拟鹂科牛鹂属的鸟类。 分布遍及南美洲大部分地区,最近才扩散到加勒比以及美国,它的扩散威胁到了这些地区的几种濒危鸟类。

中文学名:紫辉牛鹂

拉丁学名:Molothrus bonariensis

英文俗名:Shiny Cowbird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拟鹂科(Icteridae)

中文属名:牛鹂属(Molothrus)

繁殖区:北美洲, 南美洲 : se U南美洲though c 南美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紫辉牛鹂:形态特征图
紫辉牛鹂:形态特征图

紫辉牛鹂雄鸟全身紫黑色,雌鸟全身棕色。

地理分布

紫辉牛鹂:地理分布图
紫辉牛鹂:地理分布图

分布于南美洲。

生活习性

紫辉牛鹂具有巢寄生的习性。

紫辉牛鹂
紫辉牛鹂
一只红领带鹀亲鸟正在喂食一只紫辉牛鹂
一只红领带鹀亲鸟正在喂食一只紫辉牛鹂

褐头牛鹂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褐头牛鹂的图片

褐头牛鹂(学名:Molothrus ater,英文名:Brown-headed Cowbird)是拟鹂科牛鹂属的鸟类。分布于北美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南方的褐头牛鹂一般并不迁徙,而北方的褐头牛鹂则会飞到南方过冬,三月至四月间返回北方。和该属的其它生物一样,褐头牛鹂有巢寄生的习性。它们会把卵产在其它鸟类的巢穴里等待孵化,还会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自己的卵遭到遗弃,就可能攻击寄主。

中文学名:褐头牛鹂

拉丁学名:Molothrus ater

英文俗名:Brown-headed Cowbird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拟鹂科(Icteridae)

中文属名:牛鹂属(Molothrus)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s Canada to s Mexico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褐头牛鹂:形态特征图
褐头牛鹂:形态特征图

褐头牛鹂是典型的牛鹂属鸟类,但其头部和喙更像燕雀,也比其他的同属生物较小。

成年雄性:背部羽毛有闪亮的黑色光泽,头部则是褐色的,因此而得名。

成年雌性:比雄性更小、羽毛也没那么鲜艳,通体呈黯淡的灰色,只有喉部是白色的,其腹部有明显的条纹。

褐头牛鹂体长在16~22厘米(6.3~8.7英寸)之间,翼展平均为36厘米(14英寸)。[5] 体重在30~60克(1.1~2.1盎司)之间,其中雌性平均重38.8克(1.37盎司),雄性则达49克(1.7盎司)。

生活习性

褐头牛鹂
褐头牛鹂

褐头牛鹂一般出现在开阔或半开阔的乡村地区,通常集群飞翔。褐头牛鹂群中有时会混入红翅黑鹂(常见于春季)和食米鸟(常见于秋季),此外普通拟八哥和紫翅椋鸟也可能会出现在褐头牛鹂群中。它们在地表觅食,而又常会跟随牛群或马群来捕食牛马身上的虫子。褐头牛鹂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

生长繁殖

东菲比霸鹟巢穴中出现的褐头牛鹂卵
东菲比霸鹟巢穴中出现的褐头牛鹂卵
褐头牛鹂:幼鸟
褐头牛鹂:幼鸟

成年雄性会互相争斗或比赛歌唱来夺取配偶,而找到合适的雌性之后,褐头牛鹂一般并不会再去寻找更多的配偶。

褐头牛鹂有巢寄生的习性,它们将自己的卵产在其他雀形目鸟类的巢中,而其中又特别偏好杯状巢。有记载的褐头牛鹂寄生物种已经达到220种,一些褐头牛鹂甚至把卵产在蜂鸟和猛禽的巢穴中。它们寄希望于寄生的鸟巢主人会帮它们孵化幼鸟,而已知有超过140种鸟类都会孵化褐头牛鹂卵。一只褐头牛鹂一季可以产下36枚卵。

实际上像旅鸫这样的一些鸟类并不会理会这些外来者的卵,大约95%的灰嘲鸫会拒绝抚育褐头牛鹂。而朱雀这样的一些纯素食鸟类也因为无法给幼年褐头牛鹂提供合适的食物,而只能令它们饿死。

而接受褐头牛鹂的卵对一些鸟类来说还有着致命的威胁。以橙尾鸲莺为例,因为褐头牛鹂的幼鸟叫声过大,饲育有褐头牛鹂的橙尾鸲莺巢有更大的被捕食者发现的危险。但同时也有另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说:因为它们的巢如此容易地就被褐头牛鹂产了卵,其防御性必定也不高。

至于接受褐头牛鹂卵的鸟类巢穴中则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以北美歌雀为例,它们的幼鸟会改变自己的发声频率来契合巢中寄生的褐头牛鹂,而这两种幼鸟也会得公平的哺育。

褐头牛鹂并不是产下卵之后就一飞了之,它们会定期返回产下卵的巢穴去检查状况。如果发现自己的卵被遗弃,有可能就会对这个鸟巢发起攻击。依照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褐头牛鹂攻击弃其卵者巢穴的可能性达56%,它们甚至会直接摧毁寄主巢穴,迫使它们重新建巢,而有85%的褐头牛鹂在此之后又会将卵产入其中。

地理分布

褐头牛鹂:地理分布图
褐头牛鹂:地理分布图

分布于北美地区。

紫寿带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

紫寿带的图片

紫寿带(学名:Terpsiphone atrocaudata,英文名:Japanese Paradise Flycatcher)是王鹟科寿带属的鸟类。

紫寿带(学名:Terpsiphone atrocaudata)属雀形目王鹟科寿带属,又叫紫寿带鸟。紫寿带是候鸟,于日本、南韩、台湾及菲律宾北部的阴凉阔叶森林中繁殖。它们亦会在中国、香港、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及苏门答腊出没,但不会繁殖。 紫寿带的外观像寿带鸟,但较为细小。成年雄鸟胸部的羽毛呈黑灰色,有紫蓝色的光泽。下身则是白色。翼、背部及臀部呈黑栗色。尾巴中央有极长的黑色尾羽,雄雏鸟的此尾羽则较短。它们不像寿带鸟,并没有白色的变种。雌鸟像雄鸟,但胸部呈较深的褐色。它们的脚呈黑色,有一对大眼睛,及细小蓝色的鸟喙。 紫寿带的叫声像“月-日-星”的日文发音,故它们在日本亦被称为“三光鸟”。 近期的研究发现紫寿带急剧减少,这可能是由于森林的消失及冬天栖息地的退化所致。

中文学名:紫寿带

拉丁学名:Terpsiphone atrocaudata

英文俗名:Japanese Paradise Flycatcher

命名作者:Eyton, 183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王鹟科(Monarchidae)

中文属名:寿带属(Terpsiphone)

繁殖区:古北界 : e, also Philippines

非繁殖区:se Asia and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8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紫寿带
紫寿带

中等体型(20厘米,雄鸟计尾长再加20厘米)的黑色而具冠羽的鹟鸟。

虹膜-深褐;眼周裸露皮肤-蓝色;嘴-蓝色;脚-偏蓝。

叫声:似寿带。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紫寿带雄鸟与寿带雄鸟的区别:紫寿带雄鸟翼及尾黑色,背近紫色。

紫寿带雌鸟与寿带雌鸟的区别:紫寿带雌鸟头顶色彩较暗且无金属光泽。

地理分布

紫寿带
紫寿带

繁殖于日本、朝鲜及台湾;越冬在东南亚。

指名亚种繁殖于台湾,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亚种periophthalmica 繁殖于台湾东南部的兰屿岛。

亚种分化

紫寿带
紫寿带

寿带其下有三个亚种:

紫寿带(T. a. atrocaudata)栖息在日本及南韩的大部份地区;

T. a. illex在琉球群岛生活;

黑寿带鸟(T. a. periophthalmica)则只限于台湾东南的兰屿。

生活习性

紫寿带
紫寿带

紫寿带鸟的生活习性与寿带鸟十分相似。

本文Hash:88c89c84d7d9458083792ae1890d5c6fa040dba0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