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红鹳的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地理分布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智利红鹳的图片

智利红鹳(学名:Phoenicopterus chilensis,英文名:Chilean Flamingo)是火烈鸟科火烈鸟属的鸟类。

智利红鹳(学名:Phoenicopterus chilensis,英文名:Chilean Flamingo)又名智利火烈鸟。身长105厘米,属中型涉禽,羽毛粉红色,整个脚除各关节和蹼及爪为红色外,余部为铅色带黄。主要栖息山地盐火湖的浅水地带,海拔高度可达4500米,数量曾经达到约50只。集群,性机警,善游泳,飞翔。主要以甲壳动物、蠕虫、小鱼、蛙、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中文学名:智利红鹳

拉丁学名:Phoenicopterus chilensis

英文俗名:Chilean Flamingo

命名作者:Molina, 1782

中文目名:火烈鸟目(Phoenicopteriformes)

中文科名:火烈鸟科(Phoenicopteridae)

中文属名:火烈鸟属(Phoenicopterus)

繁殖区:南美洲 : s, w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地理分布

智利红鹳
智利红鹳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南美洲的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边泥地,每窝产卵1枚,孵化期28~32天,雌雄轮流孵化,雏鸟晚成性,约3岁性成熟,寿命可达20~30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CITIES 附录II

美洲红鹳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美洲红鹳的图片

美洲红鹳(学名:Phoenicopterus ruber,英文名:American Flamingo)是火烈鸟科火烈鸟属的鸟类。

美洲红鹳(学名:Phoenicopterus ruber),又名加勒比海红鹳,是一种大型的火烈鸟,与大红鹳及智利火烈鸟是近亲。它们与大红鹳以往被认为是同一物种,但现已广泛否定这个说法。虽然它们又名加勒比海红鹳,但其实并非分布在加勒比海,而是有分布在科隆群岛造成误会。

中文学名:美洲红鹳

拉丁学名:Phoenicopterus ruber

英文俗名:American Flamingo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火烈鸟目(Phoenicopteriformes)

中文科名:火烈鸟科(Phoenicopteridae)

中文属名:火烈鸟属(Phoenicopteru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n, Galápagos Islands, also Caribbean,

外形特征

美洲红鹳长1.2~1.4米,雄鹳重2.8公斤,雌鹳重2.2公斤。其羽毛大部份都是粉红色的,而大红鹳的则会较为淡色。翼底是红色的,主飞羽及次飞羽都是黑色的。

它们的喙呈粉红色及白色,尖端有点黑色,脚完全是粉红色。

其叫声像鹅的鸣声。

地理分布

美洲红鹳在科隆群岛、哥伦比亚海岸、委内瑞拉及邻近的岛屿繁殖。它们也会在墨西哥的犹加敦半岛、巴哈马的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古巴及土克凯可群岛繁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南部也有见到它们的踪影,但一般都是走失的。它们是唯一一种天然分布在北美洲的火烈鸟。

生长繁殖

美洲红鹳喜欢栖息在潟湖、潮泥滩及海岸和内陆湖泊的浅水区。它们于5月至8月会在泥丘上生一颗蛋,蛋呈白垩色。孵化期为28~32日。双亲在幼鹳6岁前都会负责哺育,幼鹳到了6岁就达至性成熟。估计它们的寿命可达40岁,是鸟类中最长寿的之一。

保护现状

美洲红鹳是其中一种受到《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所保护的物种之一。

非洲秃鹳的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非洲秃鹳的图片

非洲秃鹳(学名:Leptoptilos crumenifer,英文名:Marabou Stork)是鹳科秃鹳属的鸟类。非洲秃鹳栖居在河流、湖泊、沼泽、草地等地带,甚至靠近人类居住区,集群,日行性,飞翔沉重、缓慢。留鸟。颈下部的膨胀肉垂(喉囊)用于求偶炫耀,主要以各种动物的尸体为食,也捕食昆虫、鱼、鼠和鸟等活猎物。有时会翻食垃圾。

中文学名:非洲秃鹳

拉丁学名:Leptoptilos crumenifer

英文俗名:Marabou Stork

命名作者:Lesson, 1831

中文目名:鹳形目(Ciconiiformes)

中文科名:鹳科(Ciconiidae)

中文属名:秃鹳属(Leptoptilos)

繁殖区:非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生活习性

非洲秃鹳
非洲秃鹳

主要以各种动物的尸体为食,也捕食昆虫、鱼、鼠和鸟等活猎物。有时会翻食垃圾。

地理分布

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生长繁殖

非洲秃鹳
非洲秃鹳

繁殖期不固定,营巢于大树上,每产1~4卵,孵化期29~31天,晚成鸟,3~4岁性成熟。

保护现状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I。

本文Hash:296a8ebe250b8f47fee2571a4ef4f7deb451fa62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