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顶歌鹀的简介、地理分布

导读: 鸟种简介 地理分布

黑顶歌鹀(学名:Poospiza melanoleuca,英文名:Black-capped Warbling Finch)是裸鼻雀科歌鹀属的鸟类。

黑顶歌鹀,雀形目、鹀科鸟类,分布于南美洲。

中文学名:黑顶歌鹀

拉丁学名:Poospiza melanoleuca

英文俗名:Black-capped Warbling Finch

命名作者:d’Orbigny & Lafresnaye, 183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裸鼻雀科(Thraupidae)

中文属名:歌鹀属(Poospiza)

繁殖区:南美洲 : sc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名:黑顶歌鹀拉丁名:Poospizamelanoleuca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棕黑歌鹀的简介、地理分布

棕黑歌鹀的图片

棕黑歌鹀(学名:Poospiza nigrorufa,英文名:Black-and-rufous Warbling Finch)是裸鼻雀科歌鹀属的鸟类。

棕黑歌鹀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

中文学名:棕黑歌鹀

拉丁学名:Poospiza nigrorufa

英文俗名:Black-and-rufous Warbling Finch

命名作者:d’Orbigny & Lafresnaye, 183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裸鼻雀科(Thraupidae)

中文属名:歌鹀属(Poospiza)

繁殖区:南美洲 : se, sc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名:棕黑歌鹀

拉丁名:Poospizanigrorufa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棕肋歌鹀的简介、地理分布、鹀科介绍

棕肋歌鹀分布于南美洲,鹀科。

鸟种简介

中文名:棕肋歌鹀

拉丁名:Poospizarubecula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鹀科介绍

鹀科Emberizidae(鹀读音wú)有72属321种。小型鸣禽。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大多为圆锥形,与雀科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种类众多,在栖息地、食性、行为和羽饰上有各种各样的变异,有些种类为雌雄异色。分布在古北界的典型种类,体羽大多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产卵4~6枚,一般由雌鸟孵化12~13天,雏期约等于孵化期。遍布全球。除朱鹀属Urothraupis、凤头鹀属Melophus、蓝鹀属Latoucheornis、鹀属Emberiza、铁爪鹀属Calcarius、雪鹀属Plectrophenax分布于古北界外,其它属均产于美洲,尤其是新热带界。我国有5属30种,其中3个特有种。

本文Hash:de8d71e32292284fcaf7aacb97bb29fb52a124a6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