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鹤形目鸟类大全
鹤形目(学名:Gruiformes)是生物分类学上鸟纲的1目。除少数种类外,都为涉禽。包括11科58属203种。中国共有4科33种。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国野生鸟类:
外形特征
除少数种类外,概为涉禽。眼先被羽或裸出;翅大都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短;尾短,有12枚尾羽。颈和脚均较长,胫的下部裸出;脚趾一般细长,后趾不发达或完全退化,存在时位置亦较高;趾间无蹼,有时具瓣蹼。不具真正的嗉囊,盲肠较发达。鸣管由气管与支气管的一部分构成;鹤的气管发达,能在胸骨和胸肌间构成复杂的卷曲,有利于发声共鸣。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域附近的沼泽草地或草原,涉水或奔走取食小型脊椎动物、蠕虫、软体动物、昆虫以及植物的嫩芽和种子,较少飞翔。繁殖期常有复杂的求偶炫耀,尤以鹤类和大鸨最著。两性共同筑巢。在湿地以干草茎编成简陋的板状或皿状巢,或仅在土穴中敷以少许茎叶。巢多置于水草丛中或地表;一些生活于热带雨林中的种类主要在树上筑巢;极少数(如喇叭鹤)能在树洞中营巢。大型种每窝产卵2~3枚,小型种产卵4~10枚。卵的形状和色泽多种多样。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少数种类(如三趾鹑和领鹑)由雄鸟孵卵。小型种类孵卵期为10余天,大型种类28~36天。刚出壳雏鸟被有暗色密绒,短时间内即有离巢能力,为早成性。已离巢的幼鸟尚需亲鸟饲喂数天至1个月。多成家族群聚活动,直至迁徙。
保护现状
鹤形目中的三趾鹑和秧鸡类是著名的猎禽。大鸨在19世纪是著名的猎禽,但由于滥捕,使数量剧减,现已列为保护鸟类。鹤类大多为珍禽,其中的丹顶鹤、黑颈鹤、白头鹤、白枕鹤、白鹤和蓑羽鹤等在中国东北、内蒙古自治区、青海、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繁殖。长江流域是多种鹤类的越冬地。
鹤形目鸟类大全
鹤形目:侏秧鸡科
学名:Sarothruridae
鹤形目:日鷉科
学名:Heliornithidae
鹤形目:秧鸡科
学名:Rallidae
鹤形目:喇叭鸟科
学名:Psophiidae
鹤形目:鹤科
学名:Gruidae
鹤形目:秧鹤科
学名:Aramidae
鹤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鹤鹬(学名:Tringa erythropus,英文名:Spotted Redshank)是鹬科鹬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点斑红脚鹬。中等体型(30厘米)的红腿灰色涉禽。嘴长且直,繁殖羽黑色具白色点斑。冬季似红脚鹬,但体型较大,灰色较深,嘴较长且细,下嘴基红色较少。两翼色深并具白色点斑,过眼纹明显。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大部分省份。常结群活动,喜沼泽或水域浅水处活动,喜淡水,极少出现在盐沼区域,能在水中游泳。以各种水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鱼、虾等为食。
中文学名:鹤鹬
拉丁学名:Tringa erythropus
英文俗名:Spotted Redshank
命名作者:Pallas, 1764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鹬属(Tringa)
繁殖区: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sw 古北界, 非洲,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4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鹤鹬: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30厘米)的红腿灰色涉禽。嘴长且直,繁殖羽黑色具白色点斑。冬季似红脚鹬,喜鱼塘、沿海滩涂及沼泽地带。但体型较大,灰色较深,嘴较长且细,下嘴基红色较少。两翼色深并具白色点斑,过眼纹明显。飞行时区别在后缘缺少白色横纹,脚伸出尾后较长。注意:鹤鹬可以游泳。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红色;脚-橘黄。
叫声:飞行或歇息时发出独特的、具爆破音的尖哨音chee-wik;告警时发出较短的chip声。
鹤鹬:游泳
鹤鹬:游泳,似鸭子一样倒立水中觅食
鹤鹬:飞行图
鹤鹬:飞行图
鹤鹬:繁殖羽
鹤鹬:非繁殖羽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非繁殖期的鹤鹬与红脚鹬的区别:
(1)红脚鹬体型稍小,矮胖;
(2)红脚鹬嘴比鹤鹬短厚,嘴基红色较多;
(3)红脚鹬飞行时可见翼后缘白色,而鹤鹬翼后缘无白色边缘。
红脚鹬:嘴更短厚,纵纹延至腹部
红脚鹬飞行图:腰白、翼后缘白
地理分布
鹤鹬: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在欧洲;迁至非洲、印度及东南亚越冬。
分布状况:于新疆西北部天山有繁殖记录。迁徙时常见于中国的多数地区,结大群在南方各省、海南岛及台湾越冬。
生活习性
鹤鹬:能在水中游泳
似红脚鹬。喜鱼塘、沿海滩涂及沼泽地带。常结群活动,喜沼泽或水域浅水处活动,喜淡水,极少出现在盐沼区域,能在水中游泳。以各种水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鱼、虾等为食。
保护现状
鹤鹬:非繁殖羽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蓑羽鹤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蓑羽鹤(学名:Grus virgo,英文名:Demoiselle Crane)是鹤科鹤属的鸟类,又名闺秀鹤。是世界现存15种鹤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型异常纤瘦,头、颈、胸黑色。颊部两侧各生有一丛白色长羽,蓬松分垂,状若披发,故称蓑羽鹤。蓑羽鹤性羞怯,不善与其他鹤类合群,每多独处。其举止娴雅、稳重端庄,故又名闺秀鹤。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每年会从中国与蒙古边境地区往南迁徙,飞越过喜马拉雅山到印度塔尔沙漠地区过冬。中国繁殖于新疆、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迁徙期间见于河北、青海、河南、山西等省;越冬于西藏南部。蓑羽鹤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蓑羽鹤
拉丁学名:Grus virgo
英文俗名:Demoiselle Cran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鹤科(Gruidae)
中文属名:鹤属(Gr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非繁殖区:c 非洲,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01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蓑羽鹤: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105厘米)而优雅的蓝灰色鹤,是鹤类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头顶白色,白色丝状长羽的耳羽簇(蓑羽)与偏黑色的头、颈及修长的胸羽成对比。三级飞羽形长但不浓密,不足覆盖尾部。胸部的黑色羽较灰鹤的更为长垂。
虹膜-雄鸟红色,雌鸟橘黄;嘴-黄绿;脚-黑色
叫声:叫声如号角似灰鹤,但较尖而少起伏。
蓑羽鹤:头部特写
蓑羽鹤:雏鸟
生活习性
蓑羽鹤
蓑羽鹤:飞行图
环境: 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草甸沼泽、芦苇沼泽、苇塘、湖泊、河谷、半荒漠和高原湖泊草甸等各类生境中,有时也到农田地活动,特别是秋冬季节。栖息地高度最高可达5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区。以水生植物和昆虫为食,也兼食鱼、蝌蚪、虾等。
迁徙: 春季于3月中旬到达吉林西部繁殖地,3月末4月初到达黑龙江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秋季于10月中下旬南迁,成家族群或小群迁飞。每年会从中国与蒙古边境地区往南迁徙,飞越过喜马拉雅山到印度塔尔沙漠地区过冬,迁徙时面临海拔高、温度低、气流强等恶劣环境,以及金雕等天敌。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呈家族群或小群活动。有时亦见单只活动的。常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水域附近地势较高的羊草草甸上。性胆小而机警,善奔走,常远远地避开人类,亦不愿与其他鹤类合群。
地理分布
蓑羽鹤:地理分布图
现存数量16万只。中国繁殖于新疆、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迁徙期间见于河北、青海、河南、山西等省;越冬于西藏南部。国外繁殖于欧洲南部和东部,一直到中亚西部、中部、阿尔泰和贝加尔湖西部;越冬于非洲北部、印度、缅甸北部,偶尔到日本。
分布范围:北非的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几乎绝种,鸟类学者在摩洛哥的雷茨附近发现大约6只蓑羽鹤在春季繁殖),西古北界的东南部至中亚及中国。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及西北。越冬在西藏南部。为高原、草原、沼泽、半荒漠及寒冷荒漠的鸟种,分布至海拔5000米。
生长繁殖
蓑羽鹤:成鸟和亚成鸟(右)
蓑羽鹤:鸟卵
雌性蓑羽鹤每年3月中旬从越冬地飞回繁殖地,在草原上和沼泽地里成小群活动,4月下旬开始占区繁殖。它们不营巢而把卵直接产在光秃秃的、干燥的,周围长着稀蔬的苇草的地上。一般产两枚卵,有时一枚。卵呈椭圆形,卵壳坚实,呈淡紫色并带有深紫褐色的不规则斑点。卵重127克左右。孵化期30天。
蓑羽鹤出生不到半天就可以站立。它们的父亲完成孵化任务后就远走高飞,留下母亲单独照顾孩子。蓑羽鹤经过两个多月后才能飞翔,而在这两个多月里,母亲收起翅膀,陪着孩子在草原、沼泽里悠闲地踱步,寻找水草、鱼虾或软体动物,嘴对嘴地喂给它们吃。
蓑羽鹤一年产一次卵,通常一次产卵两枚。孩子出生后,蓑羽鹤母亲会和几只成年雄性、以及几只失去孩子的雌性,再次组成一个小群落。在严寒的冬天来临之前的6个月时间里,这个小群落在卡尔梅克干草原上自由觅食、显得那么和谐、安宁和幸福。
保护现状
蓑羽鹤:鸟群
蓑羽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蓑羽鹤容易驯养,齐齐哈尔市的扎龙和吉林的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已进行了人工驯养并获得了成功。
栖息地破坏:工业、水利、捕鱼、放牧、开荒、放水养苇与割苇等,破坏了其栖息地。
天敌动物:天敌吃掉其卵和幼雏,如猛禽、渡鸦、黄鼬、艾虎、狼、赤狐等。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宋书·五行志》载:“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十月,知润州程文庆献鹤,颈毛如垂缨。” 是蓑羽鹤在历史上的唯一记载。
鹭鹤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价值意义、保护现状、分类地位
鹭鹤(学名:Rhynochetos jubatus,英文名:Kagu)是鹭鹤科鹭鹤属的鸟类。
鹭鹤(Rhynchetos jubatus) ,又名卡古鸟,鹭鹤科下鹭鹤属的唯一现存种,是新喀里多尼亚特有的一种鸟类。脚长,羽毛呈蓝灰色,栖息在山区密林之中。它们差不多不能飞,在地上以树枝筑巢。鹭鹤因受到掠食已接近灭绝的边缘。
中文学名:鹭鹤
拉丁学名:Rhynochetos jubatus
英文俗名:Kagu
命名作者:Verreaux, J & Des Murs, 1860
中文目名:日鳽目(Eurypygiformes)
中文科名:鹭鹤科(Rhynochetidae)
中文属名:鹭鹤属(Rhynochetos)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Caledoni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外形特征
鹭鹤
鹭鹤身长约55厘米,体型矮胖。头上有冠羽,身上呈石板灰色,喙和脚呈桔红色。
羽毛呈灰色及白色,对比其他生活在森林底层的鸟类并不寻常。那些粉羽毛可以帮助保持干爽及隔热。蓬松的翅膀羽毛上有黑、白赤褐色的隐纹。
它们的双眼都是红色的。眼睛的位置令它们拥有双眼视觉,可以在叶堆中寻找食物,在夜间的森林中看清。
鹭鹤是两性异形的。它们的鼻孔上有结子,其属名也是因此而来。
与其他鸟类相比,它们只有三分之一数量的红血球,而红血球内的血红素却有三倍之多。
生活习性
鹭鹤鹭鹤在地面上静默不动的监视猎物
每逢繁殖季节,鹭鹤会张开翅膀,展现上面的色彩,跳起优美的舞蹈。晚上能够听到它们响亮的刺耳的叫声。它们主要食森林中的蜗牛和昆虫。
它们似乎不能飞行,双翼只是用来示爱及帮助奔跑,也可用来滑翔。它们的双翼不像其他不能飞的鸟般退化,只是没有用以飞行的肌肉。
鹭鹤是完全肉食性的,吃多种小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蜗牛及蜥蜴。它们也吃小虫,像蜘蛛、蜈蚣及昆虫如草蜢及甲虫。可见大部份的食物来自叶堆或土壤,其他的则来自植物中、旧树木及岩石下。它们会在地面上静默不动的监视猎物。有时也到浅水区觅食。
鹭鹤刚刚出壳的鹭鹤雏鸟
一夫一妻制,且每次只生一只蛋,蛋呈灰色,重60-75克。双亲轮流孵蛋,每隔24小时约在午时倒换。孵卵时卧下不动,只在其间快速觅食或呼唤伴侣换手时才会离开。孵化期33-37天,以蛋的大小估算是较长的时间。年长的幼鸟会帮助喂养雏鸟。
鹭鹤具地盘性,占约10-28公顷。它们的巢很简单,仅是一堆叶子,有时甚至只在地上生蛋。它们并不会收藏鸟巢,但会选择在靠近树干或植物的位置筑巢。
价值意义
鹭鹤是新喀里多尼亚的特有象征。其独特的歌声每晚也会在电视上播放。它们的生存对当地的经济及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现状
鹭鹤鹭鹤张开翅膀,展现上面的色彩,跳起优美的舞蹈
鹭鹤是一种陆禽,大小如小鸡,栖息在新喀里多尼亚的森林及丛林。现已处于非常危急的濒危状态,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把狗引进了新喀利索尼亚,给鹭鹤带来了灭顶之灾。
对野生鹭鹤的保护到1948年才受到关注。新喀里多尼亚在人类到来前,岛内只有很少哺乳动物,后来它们就受到入侵的野猫、猪及狗的威胁。而大家鼠是雏鸟死亡的主因,大概占了55%。它们开始急剧衰落的缘头却是人们不断的猎杀及捕获它们作为宠物。鹭鹤还受到栖息地失去的威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濒危物种,在新喀里多尼亚受到全面的保护。
分类地位
鹭鹤的分类有很多争议,最初因其粉羽毛、形态及DNA-DNA杂交数据而被分类在鹭科中;很多时与鹤形目连上。一般认为,鹭鹤与新西兰已灭绝的adzebill及南美洲的日鳽科是近亲。研究发现日鳽是鹭鹤的姊妹分类,但这项研究的分类没有用上传统的鹤形目,而是使用了包括麝雉、鸠鸽科、夜鹰目、火烈鸟、鹲属、雨燕目、沙鸡科及??科的一个新分支。所以该分支是一个集大成的分支,其内部关系没有明确解释。不论怎样,鹭鹤及日鳽组成了一个冈瓦那大陆的鸟类分支。
本文Hash:d814cfd13ee00db1d67939dbd0fd38ece2f96531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