鹗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神话故事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生长繁殖 神话故事

鹗的图片

鹗(学名:Pandion haliaetus,英文名:Western Osprey)是鹰形目鹗科鹗属的鸟类,又名鱼鹰、吃鱼鹰、亚巴拉格-额力女、鱼雕、鱼鸿、鱼江鸟。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其中分布于澳洲界的东方鹗已从其亚种提升为独立鸟种。雄鸟和雌鸟相似,体长约65厘米。一种大型无害的鹰,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上体深褐色,下体大部纯白,建有巨大的巢,常年复一年地使用,用盘旋和急降的方法捕食水中的鱼。

中文学名:鹗

拉丁学名:Pandion haliaetus

英文俗名:Western Osprey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鹗科(Pandionidae)

中文属名:鹗属(Pandion)

繁殖区:Worldwide : 广泛分布,except 澳洲界 and Sulawesi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55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鹗

中等体型(55厘米)的褐、黑及白色鹰。头及下体白色,特征为具黑色贯眼纹。上体多暗褐色,深色的短冠羽可竖立。亚种区别在头上白色及下体纵纹多少。

虹膜-黄色;嘴-黑色,蜡膜灰色;裸露跗蹠及脚-灰色。

叫声:繁殖期发出响亮哀怨的哨音。巢中雏鸟见亲鸟时发出大声尖叫。

鹗:飞行(仰视图)
鹗:飞行(仰视图)
鹗:飞行(俯视图)
鹗:飞行(俯视图)
鹗:下体
鹗:下体
鹗:上体
鹗:上体

生活习性

鹗

鹗:捕鱼
鹗:捕鱼

鹗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等地,尤其喜欢在山地森林中的河谷或有树木的水域地带,冬季也常到开阔无林地区的河流、水库、水塘地区活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期间也常集成3—5只的小群,多在水面缓慢的低空飞行,有时也在高空翱翔和盘旋。停息时多在于水域的岸边枯树上或电线杆上。性情机警,叫声响亮。

主要以鱼类为食,有时也捕食蛙、蜥蜴、小型鸟类等其他小型陆栖动物。它的外侧脚趾能向后反转,使四趾变成两前两后,加上脚下的粗糙突起,可以象钳子一样牢牢地抓住粘滑的鱼的身体,然后飞到水域附近的树上或岸边岩石上用利嘴撕裂后吞食。它平时常在水面上空缓慢地煽动两翅成圆圈状飞行,两眼注视着水中的鱼类,在距离水面30—90米之间时,还能够迅速地振动双翅,迎风悬停在空中,以便仔细地观察水中猎物的情况。发现猎物时,则两翅折合,急速降到水面,伸出两只长脚将鱼抓起,一边溅起高高的水花,一边用双脚提着“战利品”腾空飞起,还在空中抖落着身上的水珠,如同一个精神抖擞的“渔夫”一般。

有时鱼见到天空中有黑影落下,本能地向深水中逃走,鹗就会立即潜入水中捕猎,直到1米以下,水面上常常只留下一个翼尖。我国古人对于神态威猛、目光锐利的鹗极为推崇,将目四顾形容为“鹗视”或者“鹗顾”,把推荐贤人称为“鹗荐”,汉朝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孔融写的《荐弥衡表》中还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来形容弥衡的才华出众。

地理分布

鹗

鹗在国外分布于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亚洲等广大地区,共分化为6个亚种,我国仅产指名亚种,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西藏为夏候鸟,北京、河北、山东、山西为旅鸟,上海、浙江、台湾、广东、广西为冬候鸟,海南为留鸟。迁徙时间大致为春季于3月上旬到达东北繁殖地,9月中旬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

分布范围:全世界。

分布状况:分布广泛但一般罕见。留鸟分布在中国多数地区,夏候鸟于东北及西北。

生长繁殖

鹗

鹗育雏(注:图为东方鹗)
鹗育雏(注:图为东方鹗)

繁殖期在我国南方通常为2—5月,在东北地区大多为5—8月。雄鸟和雌鸟配对以后常常比翼双飞,鸣声不断。经专家考证,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诗经·小雅》中妇孺皆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象征爱情的“雎鸠”鸟,就是鹗,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鹗的婚飞别具一格,雄鸟首先在空中翱翔,身体呈一个很陡的角度,爪子上紧紧地抓着一条鱼或者一根骨头,一边吃力地飞行,一边摇晃着双脚,有时甚至向后倒着飞行,同时发出一种激昂的叫声。雌鸟则高声地应和着,与雄鸟一起上下翻飞。通常营巢于水边的树冠之上,也在水边的悬崖峭壁和岩石上营巢。在食物丰富的地方,会有很多巢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据说在一个面积不到1200公顷的区域上就曾发现300多个巢。

巢都是用粗大的树枝搭成,如果繁殖成功和无干扰,巢可多年使用,甚至有使用长达18年的巢,但每年都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巢材,因此巢的结构较为庞大。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树枝、灌木枝、枯草等堆集而成,内铺以树皮、枯草、羽毛和碎纸。雄鸟和雌鸟共同参与营巢,每窝产卵2—3枚,偶尔有多至4枚的。

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为灰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亲鸟轮流参与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孵卵期为32—40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42天后才能离巢。亲鸟对巢中的雏鸟关怀备至,如果有大型的雕类、鸥类天敌企图偷袭,就会飞到巢的上空,作出摇摆不定,似乎就要摔下来的样子,同时发出“切利利,切利利”的叫声,分散天敌的注意力,直到把它们引走。

神话故事

鹗

在《山海经·西次山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钟山山神烛龙有个叫鼓的儿子,和另一个叫钦丕的家伙合伙将一个叫祖江的天神杀死在昆仑山的东南方,黄帝知道这事后很生气,将他们杀死在钟山南面的瑶崖。钦丕戾气不散,化做一只像雕的大鸟,白头红嘴,虎爪,背上有黑色斑纹,鸣叫的声音像鹄,它出现在世上,世上就一定会有大的战乱。”这东西就叫做鹗。

马岛翠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马岛翠鸟的图片

马岛翠鸟(学名:Corythornis vintsioides,英文名:Malagasy Kingfisher)是翠鸟科科里翠鸟属的鸟类。

马岛翠鸟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

中文名称   马岛翠鸟

中文别名   马达加斯加岛翠鸟

拉丁学名   Alcedo vintsioides

命名时间   Eydoux and Gervais, 1836

英文名称   Madagascar Kingfisher

科属分类   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中文学名:马岛翠鸟

拉丁学名:Corythornis vintsioides

英文俗名:Malagasy Kingfisher

命名作者:Eydoux & Gervais, 1836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科里翠鸟属(Corythornis)

繁殖区:非洲 : Madagascar region

外形特征

马岛翠鸟
马岛翠鸟

马岛翠鸟身长 16cm,雄鸟体重16,5-21g,雌鸟体重18-22g,雌雄完全类似。它们的额头和颈后羽毛一般由黑色、绿色和淡蓝色相杂。冠和枕由黑色、蓝色、淡绿色组成。冠顶形成一种几乎不明显的峰,前面标有一个小线或红斑。下颏和喉白色。脸颊和脖子的两侧及前胸是桔红色。翅膀和尾部的覆羽是蓝色。尾巴的背面是苍白色。腹部黄色。嘴是黑褐色,喙基红色。虹膜为深褐色,腿部橙红色。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马岛翠鸟
马岛翠鸟

分布图

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生活习性

栖息于马岛和科摩罗岛上有河流的开阔的森林空地环境中,或沼泽、稻田、椰林、红树林、海岸的河口、池塘、海滩、河流。不远离水源,特别是在西南地区的干旱马达加斯加那里看到密度稀疏的马岛翠鸟在沿海擦洗。在科摩罗鸟,这是一个火山岛,没有永久的河流,它们定居在沿海和火山口边缘的湖泊。这种翠鸟的食物是小鱼、青蛙、甲壳类动物、海洋和淡水水生昆虫,也吃蟋蟀,臭虫,苍蝇和甲虫。

生长繁殖

雌雄共同筑巢,在河岸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巢穴5厘米高,40厘米深。雌鸟将3至6枚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繁殖季节在科摩罗产卵期开始于10月,在马达加斯加是11月,但持续到4月。

地理分布

1.Alcedo vintsioides johannae 分布于科摩罗岛。

2.Alcedo vintsioides vintsioides 分布于马达加斯加。

彩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彩鹬的图片

彩鹬(学名:Rostratula benghalensis,英文名:Greater Painted-snipe)为彩鹬科彩鹬属的鸟类。彩鹬特征鲜明,野外容易辨识。通常鸟类的雄鸟比雌鸟羽色更艳丽漂亮,但彩鹬是特例,雌性不仅更漂亮,而且更高大,体重更重。彩鹬实行一雌多雄制。

中文学名:彩鹬

拉丁学名:Rostratula benghalensis

英文俗名:Greater Painted-snip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彩鹬科(Rostratulidae)

中文属名:彩鹬属(Rostratula)

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7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彩鹬:左雌右雄
彩鹬:左雌右雄

体型略小(25厘米)而色彩艳丽的沙锥样涉禽。尾短。

雌鸟:头及胸深栗色,眼周白色,顶纹黄色;背及两翼偏绿色,背上具白色的”V”形纹并有白色条带绕肩至白色的下体。

雄鸟:体型较雌鸟小而色暗,多具杂斑而少皮黄色,翼覆羽具金色点斑,眼斑黄色。

虹膜-红色;嘴-黄色;脚-近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但雌鸟求偶时叫声深沉,也作轻柔声。

彩鹬:雄鸟
彩鹬:雄鸟
彩鹬:雌鸟
彩鹬:雌鸟雌鸟和雄鸟的区别

通常鸟类的雄鸟比雌鸟羽色更艳丽漂亮,但彩鹬似乎是特例,雌性不仅更漂亮,而且更高大,体重更重。

彩鹬:雌鸟
彩鹬:雌鸟
飞翔的彩鹬:雌鸟
飞翔的彩鹬:雌鸟

地理分布

彩鹬:地理分布图
彩鹬:地理分布图

彩鹬在中国留居于西南和沿海地区,西自云南西部,西藏南部、四川中部、东抵长江下游、台湾,南至海南岛。夏季往北延伸至陕西、华北东部和东北南部一带。

在国外,彩鹬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

分布范围:非洲、印度至中国及日本、东南亚、菲律宾、巽他群岛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适宜生境下的区域性常见留鸟和季候鸟,高可至海拔900米。指名亚种繁殖于辽宁南部、河北至华东及长江以南所有地区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北方鸟群至长江以南地区越冬。漂鸟至西藏南部;在西藏东南部应为留鸟。

生活习性

彩鹬:雌鸟
彩鹬:雌鸟

彩鹬栖息于平原、丘陵和山地中的芦苇水塘、沼泽、河渠、河滩草地和水稻田中。性隐秘而胆小,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多隐藏在草丛中,受惊时通常也一动不动的隐伏着,直至当人走至跟前,才突然飞起,边飞边叫。飞行速度较慢,飞行时两脚下垂,飞不多远又落下。在开阔地区则通过快速奔跑。也能游泳和潜水,通常单独或呈松散的小群活动和觅食。

彩鹬以昆虫、蝗虫、蟹、虾、蛙、蚯蚓、软体动物、螺、植物叶、芽、种子和谷物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为食。

生长繁殖

彩鹬:雄鸟
彩鹬:雄鸟

彩鹬的繁殖期为5~7月。

营巢于浅水处芦苇丛或水草丛中,也在水稻田中营巢。巢主要由枯草构成。通常置巢于芦苇或水草或稻秧间浅水处的草堆上或土台上。

每窝产卵3—6枚,通常为4—5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和梨形,颜色为棕黄色和黄色,被有红褐色,黑褐色或血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2—40×22—26毫米,平均36×26毫米。

一雌多雄制。一个雌鸟与数个雄鸟交配,并产数窝卵分别由不同雄鸟孵化,孵化期约19天。

本文Hash:24ac8d4133107a93086ce726cbb2218672665b99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