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麦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白头麦鸡的图片

白头麦鸡(学名:Vanellus albiceps,英文名:White-crowned Lapwing)是鸻科麦鸡属的鸟类。

白头麦鸡属于中型涉禽,与鸻类相比,体型较大,腿较长。鼻孔线形,位于鼻沟里;鼻沟的长度超过嘴长的一半;翅形圆;有后趾,很小或者萎缩。食蝗虫、蛙类、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分布于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等非洲地区。

中文学名:白头麦鸡

拉丁学名:Vanellus albiceps

英文俗名:White-crowned Lapwing

命名作者:Gould, 1834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麦鸡属(Vanellus)

繁殖区:非洲 : se, wc, w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头麦鸡
白头麦鸡

白头麦鸡体形中等,头以灰色为主,前额至顶白色;背棕色;下体至腹部白色;飞羽黑色,具大型白色翼斑。尾上覆羽及尾羽基部白色,翼角具黑色的距。尾端黑色。颏、喉黑色;颊灰白色,下腹部两微侧各有一缕黑羽。无后趾。翅膀和尾巴由黑色和白色组成醒目的图案,腿部黄色。

生活习性

白头麦鸡
白头麦鸡

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和草原地带的湖泊、水塘、沼泽、溪流和农田地带。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善飞行,常在空中上下翻飞,飞行速度较慢,两翅迟缓地扇动,飞行高度亦不高。有时亦栖息于水边或草地上,当人接近时,伸颈注视,发现有危险则立即起飞。

主要吃甲虫、鞘翅目、鳞翅目昆虫、金花虫、天牛幼虫、蚂蚁、石蛾、蝼蛄、水生昆虫、蝗虫、蚱蜢。也吃虾、蜗牛、螺、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大量杂草种子及植物嫩叶。

生长繁殖

白头麦鸡
白头麦鸡

繁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通常成对或成松散的小群在一起营巢。多营巢草地及河流附近的暴露着砂卵石的地上,巢甚简陋,系利用地上凹坑或将地上泥土扒成一圆形凹坑即成,内无铺垫或仅垫少许苔草草茎和草叶。积极维护巢穴并勇敢地驱逐所有入侵者,甚至包括河马。

每窝产卵2-3枚。卵呈梨形或尖卵圆形,灰绿色或米灰色、被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雌雄鸟轮流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5-28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的第二天即能离巢行走,奔跑迅速,遇人后先急速奔跑,然后隐藏在杂草根部不动,亲鸟则在空中来回飞行鸣叫。

地理分布

白头麦鸡
白头麦鸡白头麦鸡分布图

分布于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南非,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赞比亚,津巴布韦。

保护现状

白头麦鸡
白头麦鸡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纲——低危(LC)。

凤头距翅麦鸡的外形特征、种类、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凤头距翅麦鸡的图片

凤头距翅麦鸡(学名:Vanellus chilensis,英文名:Southern Lapwing)是鸻科麦鸡属的鸟类。

凤头距翅麦鸡(学名Vanellus chilensis)是鸻科的一种涉禽,乌拉圭的国鸟。它们广泛分布在南美洲,但不包括密林地区(如亚马逊雨林)、安地斯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及西岸的干旱海岸。它们在拉普拉塔盆地尤为普遍。

中文学名:凤头距翅麦鸡

拉丁学名:Vanellus chilensis

英文俗名:Southern Lapwing

命名作者:Molina, 1782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麦鸡属(Vanellus)

繁殖区:南美洲 : 广泛分布

外形特征

凤头距翅麦鸡
凤头距翅麦鸡

凤头距翅麦鸡是南美洲的唯一的冠涉禽。它们身长32-38厘米,约重425克。体型较大,腿较长。鼻孔线形,位于鼻沟里;鼻沟的长度超过嘴长的一半;翅形圆;有后趾,很小或者萎缩。 上身主要呈褐灰色,肩膀有青铜色光泽。前额及喉咙黑色,一直伸延至胸部,头部主要灰色,灰色与黑色之间有白边。下身白色,眼环、脚及喙是粉红色的。在飞行时,可以看到它们双翼上的白斑纹。其臀部是白色的,而尾巴是黑色的。虹膜红色,鸟喙靠喙基的半部粉红色,喙尖黑色,腿红色。

种类

凤头距翅麦鸡
凤头距翅麦鸡

凤头距翅麦鸡有4个亚种,以头的颜色及叫声来做区分。

巴塔哥尼亚的Vanelluschilensisfretensis有时会被包含在指名亚种V.c.chilensis之内。

亚马逊河北部的V.c.cayennensis及南部的V.c.lampronotus有时会被分类为独立的物种Vanelluscayennensis。这两个亚种的头部也较为褐色,面上白间不会延伸到冠中央。

在乌拉圭的群落则多是过渡阶段。

生活习性

凤头距翅麦鸡
凤头距翅麦鸡

凤头距翅麦鸡主要栖息于秘鲁太平洋沿岸,向北至亚马逊地区。出现于靠近水的地方和沼泽开放地区,并经常居住于农田附近。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和草原地带的湖泊、水塘、沼泽、溪流。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善飞行,常在空中上下翻飞,飞行速度较慢,两翅迟缓地扇动,飞行高度亦不高。有时亦栖息于水边或草地上,当人接近时,伸颈注视,发现有危险则立即起飞。

凤头距翅麦鸡主要吃甲虫、鞘翅目、鳞翅目昆虫、金花虫、天牛幼虫、蚂蚁、石蛾、蝼蛄、水生昆虫、蝗虫、蚱蜢。也吃虾、蜗牛、螺、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大量杂草种子及植物嫩叶。

地理分布

凤头距翅麦鸡
凤头距翅麦鸡凤头距翅麦鸡分布图(绿色为栖息地、粉红色为漂泊地)

栖息:阿根廷,阿鲁巴,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荷属安的列斯,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乌拉圭,委内瑞拉。

漂泊:巴巴多斯,哥斯达黎加,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墨西哥。

生长繁殖

凤头距翅麦鸡的繁殖期为5-7月。一雌一雄制,通常成对或成松散的小群在一起营巢。多营巢于草地或沼泽草甸边的盐碱地上,巢甚简陋,系利用地上凹坑或将地上泥土扒成一圆形凹坑即成,内无铺垫或仅垫少许苔草草茎和草叶。5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约4枚。卵呈梨形或尖卵圆形,灰绿色或米灰色、被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雌雄鸟轮流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5-28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的第二天即能离巢行走,奔跑迅速,遇人后先急速奔跑,然后隐藏在杂草根部不动,亲鸟则在空中来回飞行鸣叫。

保护现状

凤头距翅麦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纲——低危(LC)。

长脚秧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长脚秧鸡的图片

长脚秧鸡(学名:Crex crex,英文名:Corn Crake)是秧鸡科长脚秧鸡属的鸟类。

长脚秧鸡(学名:Crex crex)为鹤形目秧鸡科长脚秧鸡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长脚秧鸡栖息于森林、草地、荒野、半荒漠和农田等各类生境中,常在河岸、湖边高草丛和灌丛中活动。长脚秧鸡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惟一的一个长脚秧鸡标本,保存在马鸣的实验室里。

中文学名:长脚秧鸡

拉丁学名:Crex crex

英文俗名:Corn Crak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长脚秧鸡属(Crex)

繁殖区:古北界 : c, w

非繁殖区:s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11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中等体型(26.5厘米)的黄褐色斑驳型秧鸡。嘴短,上体灰褐,羽干黑色成粗大纵纹,翼上有宽大的棕色块斑。眉宽呈灰色,过眼纹棕色,颏偏白,喉及胸近灰呈两胁及尾下具栗色及黑白色横斑。飞行时锈褐色的长翼为明显特征。飞行时振翅无力,双腿下悬。

虹膜-褐色;嘴-黄褐;脚-暗黄。

叫声:响亮悠远的双音节喘息声crek crek,通常于夜间或清晨鸣叫。有时数鸟同叫。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地理分布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繁殖于欧洲,俄罗斯和亚洲中部,越冬在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等地。在我国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迁徙期间见于西藏西部。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下旬迁来我国,秋季于10月份迁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脚秧鸡尽管在世界上分布较广,但由于欧洲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过去大量的割草和放牧,致使生境遭到破坏,种群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衰减状态,我国由于分布区的范围较小,数量更为稀少。

生活习性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栖息于森林、草地、荒野、半荒漠和农田等各类生境中,常在河岸、湖边高草丛和灌丛中活动。善于藏匿,白天多躲藏在草丛或灌丛中,早晨、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并且经常鸣叫,叫声清脆洪亮,很远都能听见,鸣叫时常常向前伸长脖子并且左右来回摆动。在地面上奔跑时迅速而敏捷,所以常常通过疾速奔跑来逃避敌害。在危急时和通过开阔的水面时也能飞翔,但飞翔的速度不快,两个翅膀扇动缓慢,常常飞不了多远又迅速落入草丛中。由于脚长,又有很长的脚趾,所以在湿地上行走十分方便,但在起飞和飞翔的时候,两条长长的腿只好悬垂在下面。

杂食性,主要以各种昆虫、蠕虫、草籽和谷粒等为食。

生长繁殖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繁殖期为5一7月,配偶为一雄一雌制。通常营巢干岸边富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河谷地带的湿草地上,也在湖边沼泽和森林中营巢,有时甚至营巢在耕地或原野附近的灌木丛或高草丛中。

每窝产卵6一14枚,通常为7一12枚。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为淡赭色,被有红褐色的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为14一15天。

保护现状

长脚秧鸡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惟一的一个长脚秧鸡标本,保存在马鸣的实验室里。有关长脚秧鸡在新疆分布的消息是1934年发表的。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一直无人记录或采集到长脚秧鸡的标本,各种论著均沿袭和引用1934年发表的那份报告,乃至所有的文献记录都大同小异。

长脚秧鸡真的在新疆消失了吗?1998年至2000年,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马鸣对此进行了近3年的野外调查,并欣喜地得出以下结果:长脚秧鸡在新疆有广阔的分布区域,初步估计其存在新疆的种群数量为1500至3000只。

长脚秧鸡和鹌鹑一般大小。它的颌和喉部灰白色,嘴褐色,脚暗黄色。长脚秧鸡的行为诡秘,很难被发现。但其两声一度、大而嘶哑的鸣叫声却十分独特。马鸣在第一次听到长脚秧鸡的叫声时以为是蛐蛐在叫,可拨开草丛一看,一只长脚秧鸡出现了。马鸣在野外调查中惊喜地发现,长脚秧鸡目前不仅在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昌吉州等地有所分布,而且在乌鲁木齐市郊也出没过。

本文Hash:2d40d3e300f1bb002c202d23844191ac4d720f03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