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嘲鸫的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导读: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小嘲鸫的图片

小嘲鸫(学名:Mimus polyglottos)属雀形目嘲鸫科小嘲鸫属,或称北方嘲鸫(Northern Mockingbird)、北美反舌鸟、模仿鸟,是一种善于模仿各种声音的鸟,是北美洲受欢迎的鸣禽,是美国5个州的州鸟。小嘲鸫大量生息于城郊,常栖息于高处鸣啭,能奋力保卫其领域,甚至在夜间也鸣叫。主要活动于美国德州附近,以及加拿大、加勒比海区域。

中文学名:小嘲鸫

拉丁学名:Mimus polyglottos

英文俗名:Northern Mockingbir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嘲鸫科(Mimidae)

中文属名:小嘲鸫属(Mimus)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s Canada to s Mexico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生活习性

小嘲鸫
小嘲鸫

嘲鸫族Mimini分布限于美洲,有34种,小嘲鸫 Mimus polyglottos 是北美洲受欢迎的鸣禽,是美国5个州的州鸟。极擅长鸣叫和模仿,英文名即模仿鸟之意。

地理分布

小嘲鸫
小嘲鸫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棕背鸫的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棕背鸫的图片

棕背鸫(学名:Turdus kessleri,英文名:Kessler’s Thrush),属雀形目鸫科鸫属,又名黑头棕背鸫。体大(28厘米)的黑色及赤褐色鸫。是稀少罕见的留鸟。冬季成群。

中文学名:棕背鸫

拉丁学名:Turdus kessleri

英文俗名:Kessler’s Thrush

命名作者:Przewalski, 18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鸫属(Turdus)

繁殖区:东洋界 : w China to se Tibe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1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地理分布

棕背鸫
棕背鸫

体大(28厘米)的黑色及赤褐色鸫。头、颈、喉、胸、翼及尾黑色,体羽其余部位栗色,仅上背皮黄白色延伸至胸带。雌鸟比雄鸟色浅,喉近白而具细纹。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褐色。

叫声:告警时发出粗哑的咯咯声似白颈鸫;叫声为轻柔的dug dug声。鸣声由多声短音组成,似槲鸫。

棕背鸫:幼鸟
棕背鸫:幼鸟
棕背鸫:幼鸟(雄性)
棕背鸫:幼鸟(雄性)
棕背鸫:刚会飞的幼鸟(雄性)
棕背鸫:刚会飞的幼鸟(雄性)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棕背鸫与灰头鸫的区别:棕背鸫似灰头鸫但区别在头、颈及喉黑色而非灰色。

地理分布

棕背鸫
棕背鸫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中国中北部;有迷鸟冬季至尼泊尔及喜马拉雅山脉。

分布状况:甚稀少罕见的留鸟,见于西藏东部、甘肃、青海、四川及云南西北部。越冬于西藏南部。繁殖在海拔3600~4500米林线以上多岩地区的灌丛,冬季下至2100米。

生活习性

棕背鸫
棕背鸫

冬季成群,在田野取食。于地面上低飞,短暂的振翼后滑翔。喜吃桧树浆果。

槲鸫的简介、地理分布、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槲鸫的图片

槲鸫(学名:Turdus viscivorus,英文名:Mistle Thrush)是鸫科鸫属的鸟类。

槲鸫(学名:Turdus viscivorus)属雀形目鸫科鸫属,体大(28厘米)的褐色鸫,雌雄同色,下体皮黄白而密布黑色点斑。槲鸫的中文名反映了其以槲寄生为食的特点,而学名的种加词viscivorus的意思也是“食槲寄生者”。数量稀少,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注意与欧歌鸫区别,和宝兴歌鸫的分布区域不重叠。

中文学名:槲鸫

拉丁学名:Turdus viscivorus

英文俗名:Mistle Thrus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鸫属(Turd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w, also n Africa

非繁殖区:n Africa and s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1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槲鸫
槲鸫

体大(28厘米)的褐色鸫,下体皮黄白而密布黑色点斑。雌鸟似雄鸟。

虹膜-褐色;嘴-黑色,基部黄色;脚-粉褐。

叫声:叫声为干涩的颤音zerrrrr,鸣声为凄凉且抑郁的下降笛音。似乌鸫。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槲鸫与欧歌鸫的区别:两者在中国都仅分布于新疆等地,且下体都具有仅圆形的黑色点斑。

(1)槲鸫体型较大(28cm);欧歌鸫体型较小(22cm)。

(2)槲鸫上体褐色较浓,外侧尾羽端白,翼下白。覆羽边缘白色。胸腹黄或白色,比欧歌鸫浅很多。

(3)槲鸫胸侧可出现块状黑斑。

地理分布

槲鸫
槲鸫

分布范围:欧洲及亚洲北部至中亚、西伯利亚中部及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亚种bonapartei繁殖于新疆西南部及西北部的天山。

分类地位

槲鸫
槲鸫

此物种是由林奈在其1758年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naturae)被首次描述,使用了目前的学名。

2007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槲鸫与羽色相近的欧歌鸫(T.philomelos)和宝兴歌鸫(T.mupinensi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三种鸫从遍布世界的鸫中分化出形成的分支较早,因此槲鸫与欧洲其他的鸫比如乌鸫(T.merula)亲缘较远。

生活习性

槲鸫
槲鸫

槲鸫为候鸟,冬天会从北方到南方越冬,迁徙时会形成小型鸟群。杂食动物,以多种昆虫、蚯蚓、蜗牛、蛞蝓和浆果为食,尤喜食槲寄生的果实,故因此而得名。冬季时槲鸫会占据果树,并且拒绝其他种类的鸫前来觅食。生性胆小谨慎,站立时体态正直。

叫声为干涩颤音“zerrrrr”及凄郁的下降笛音,似乌鸫,不如欧歌鸫的鸣声婉转。天气恶劣或在夜间,雄性会在树木、屋顶或高高的栖木上发出响亮婉转的鸣叫,一般是在多雨的早春。

生长繁殖

槲鸫
槲鸫

树上筑巢,在以草叶、草根和泥土编织,内铺有干草的杯状巢中产卵,一窝4-5枚卵,卵白色,上有灰褐或红褐色斑点。

本文Hash:6922af4030009cd4f9474e3d8709e9ac2bb9bcb2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