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扇尾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白眉扇尾鹟的图片

白眉扇尾鹟(学名:Rhipidura aureola,英文名:White-browed Fantail)是扇尾鹟科扇尾鹟属的鸟类。具有粗大显著的白色眉纹。国内罕见于云南。

中文学名:白眉扇尾鹟

拉丁学名:Rhipidura aureola

英文俗名:White-browed Fantail

命名作者:Lesson,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扇尾鹟科(Rhipiduridae)

中文属名:扇尾鹟属(Rhipidur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7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眉扇尾鹟:形态特征图
白眉扇尾鹟: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7厘米)的灰色扇尾鹟。宽宽的眉纹及前额白色,尾有白色宽边。髭纹白色,与黑色的脸及喉成对比;下体余部白色。扇尾鹟习性,色彩独特。

虹膜-褐色;嘴-褐黑;脚-褐黑。

叫声:带间隔的悦耳笛音,4个上升音及2~3个下降音。

白眉扇尾鹟:尾部(摄于印度)
白眉扇尾鹟:尾部(摄于印度)
白眉扇尾鹟:幼鸟(摄于印度)
白眉扇尾鹟:幼鸟(摄于印度)

地理分布

白眉扇尾莺:地理分布图
白眉扇?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4966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草海旱乩矸植纪?/span>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见于云南西部。栖于高可至海拔1500米的无树草地。

生活习性

白眉扇尾鹟(摄于斯里兰卡)
白眉扇尾鹟(摄于斯里兰卡)

扇尾鹟的典型特性。

白喉扇尾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白喉扇尾鹟的图片

白喉扇尾鹟(学名:Rhipidura albicollis,英文名:White-throated Fantail)是扇尾鹟科扇尾鹟属的鸟类。全身深灰,喉白,眉纹白,尾端白。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

中文学名:白喉扇尾鹟

拉丁学名:Rhipidura albicollis

英文俗名:White-throated Fantail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扇尾鹟科(Rhipiduridae)

中文属名:扇尾鹟属(Rhipidur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7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喉扇尾鹟:形态特征图
白喉扇尾鹟: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9厘米)的深色扇尾鹟。几乎全身深灰色(野外看似黑色),颏、喉、眉纹及尾端白色,下体深灰而有别于白眉扇尾鹟,但有个别个体下体色浅。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鸣声高而薄,三个间隔相等的tut声接以三个或更多的降音;也发出尖声的cheet音。

地理分布

白喉扇尾鹟:地理分布图
白喉扇尾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东南部、中国西南部及海南岛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湿润山区森林。

生活习性

白喉扇尾鹟
白喉扇尾鹟

似其他扇尾鹟。加入混合鸟群,常栖于竹林密丛。

棕尾褐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棕尾褐鹟的图片

棕尾褐鹟(学名:Muscicapa ferruginea,英文名: Ferruginous Flycatcher)属鹟科鹟属。体型略小(13厘米)的红褐色鹟。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西藏、贵州、广东、福建、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棕尾褐鹟

拉丁学名:Muscicapa ferruginea

英文俗名:Ferruginous Flycatcher

命名作者:Hodgson,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鹟属(Muscicap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c China, Taiwan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3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棕尾褐鹟
棕尾褐鹟

体型略小(13厘米)的红褐色鹟。眼圈皮黄,喉块白,头石板灰色,背褐,腰棕色,下体白,胸具褐色横斑,两胁及尾下覆羽棕色。通常具白色的半颈环。三级飞羽及大覆羽羽缘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轻柔的低颤音si-si-si。冬季一般无声。鸣声可能为粗哑的高音tsit-tittu-tittu。

地理分布

棕尾褐鹟
棕尾褐鹟

分布范围: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方及北部湾西北部;冬季南迁,远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台湾、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西部及西藏东南部。冬季南迁,部分鸟留在台湾及海南岛越冬。于内陆稀少但在台湾甚常见。

生活习性

棕尾褐鹟
棕尾褐鹟

性惧生,喜林间空地及溪流两侧,栖息于针阔混交林或稀疏树林及灌丛,以昆虫为食。

本文Hash:9f4463e13e3ceb4a9428087f3391cd93ec50fc54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