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物种名称】 鸟种简介
太平洋鹦哥(学名:Forpus coelestis,英文名:Pacific Parrotlet)是鹦鹉科福普斯鹦哥属的鸟类。
青绿锥尾鹦鹉,又叫太平洋鹦哥,分布于墨西哥以及尼加拉瓜等地,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胸和下腹部带有点黄色;有些鸟的头部会散布些零星的红色羽毛;翅膀内侧的覆羽为暗黄绿色。
中文学名:太平洋鹦哥
拉丁学名:Forpus coelestis
英文俗名:Pacific Parrotlet
命名作者:Lesson, 1847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福普斯鹦哥属(Forpus)
繁殖区:南美洲 : w Ecuador, nw Peru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物种名称】
青绿锥尾鹦鹉
【又名】 太平洋鹦哥
【拉丁学名】 Aratinga holochlora
【英文名称】 Green Conure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锥尾鹦鹉族
鸟种简介
学名:身长:依照不同亚种从32到34公分不等(12.5到13.5吋)
亚种:目前有4种已知亚种,分别为
1.Green Conure(Aratinga h.holochlora )
2.Brewster’s Green Conure(Aratinga h.brewsteri)
3.Nicaraguan Green Conure(Aratinga h.strenua)
4.Socorro Green Conure(Aratinga h.brevipes)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胸和下腹部带有点黄色;有些鸟的头部会散布些零星的红色羽毛;翅膀内侧的覆羽为暗黄绿色;飞行羽和尾巴内侧为橄榄黄色;眼睛周围带有点灰红色;鸟喙底色为肉色,两侧尖端并带有些黑色的小斑点;虹膜为橘红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青绿锥尾鹦鹉主要栖息於乾燥、热带的低纬度森林地带,充满棘丛和树木的平原、以及纬度约2600米的松木山林区;有时候他们也会前往农耕区以及果园觅食。他们通常都成群活动,平常会聚集约20到30只左右,群聚数量的多寡完全视食物的多寡充足与否而定,通常他们在清晨和黄昏往返栖息的树木之间才会被看见,尽管他们飞行的高度比较高,但是仍然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他们的叫声非常吵杂。
食物:青绿锥尾鹦鹉的主要食物为种子、水果、坚果、浆果等。有时候也会去农耕区和果园觅食榖类和青蔬等作物,也因此常造成农作物的损坏,使得当地的农民捕捉射杀他们。
【地理分布】 墨西哥以及尼加拉瓜等地
仙人掌鹦哥的【物种名称】、【又名】、【拉丁学名】、【英文名称】、简介、地理分布
仙人掌鹦哥(学名:Eupsittula cactorum,英文名:Caatinga Parakeet)是鹦鹉科欧普锥尾鹦鹉属的鸟类。
仙人掌鹦哥脊索动物门,鹦形目,分布于巴西东北。
中文学名:仙人掌鹦哥
拉丁学名:Eupsittula cactorum
英文俗名:Caatinga Parakeet
命名作者:Kuhl, 1820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欧普锥尾鹦鹉属(Eupsittula)
繁殖区:南美洲 : e Brazil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物种名称】
仙人掌锥尾鹦鹉
【又 名】
仙人掌鹦哥
【拉丁学名】
Aratinga cactorum
【英文名称】
Cactus Conure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锥尾鹦鹉族
鸟种简介
身长:25公分(10吋)
亚种:目前有一种已知亚种为Pale Cactus Conure(Aratinga c.caixana)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额以及额头、脸颊为棕色,颜色沿著喉咙和前胸慢慢变成浅棕色,头顶带有点蓝色;胸部下方以及下腹部为橘黄色;翅膀外缘的飞行羽为蓝绿色,两侧、大腿以及翅膀内侧的覆羽为黄绿色,内侧的飞行羽为灰色;尾羽为绿色尖端带有蓝色,内侧为橄榄黄;眼睛周围有一圈白色的裸皮,鸟喙为灰白色,虹膜为橘色。幼鸟的体色一惚冉锨砛,下腹部为黄绿色,大部分的羽毛均有橘黄色的滚边。
栖息环境和习性:仙人掌锥尾鹦鹉主要栖息于刺丛、灌木生长的干燥地区、多汁植物的植被地区、以及非常生性林地【注:以上地区也就是笔者上文所提到的卡亭嘎Caatinga】、平原地区和开阔的干燥森林等地。他们通常成对活动,或是在繁殖季会组成小群体行动;生性好动,在林间很活耀,有时候在老远就可以听见他们的叫声,但是因为他们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护,所以在茂密的枝叶和灌木丛间有时候相当难以发现他们的踪迹;有时候会和家族中另外一种桃顶锥尾鹦鹉(Peach-fronted Conure)交互出现,但这两种鹦鹉都不会出现在相同的地区。
食物:仙人掌锥尾鹦鹉的主食为种子、水果、浆果、坚果、花朵等;他们也时常在地面和灌木丛间觅食,有时候会到玉米、谷物、稻米等田地觅食。
地理分布
巴西东北
威氏吸蜜鹦鹉的物种名称、简介
威氏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 wilhelminae)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物种名称
威氏吸蜜鹦鹉
威氏吸蜜鹦鹉点击查看大图
【又名】威廉明纳氏吸蜜
【拉丁学名】Charmosyna wilhelminae
【英文名称】Wilhelmina`s Lorikee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族
鸟种简介
威氏吸蜜鹦鹉
身长:13公分(5吋)
亚种:目前并无已知亚种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顶和颈部为紫棕色;颈部带有蓝色条纹,颈部後方带有浅橄榄色;胸部和腹部为黄绿色,胸部分布著黄色的条纹状羽毛;尾巴红底,其他均为绿色;尾部上方臀部为蓝紫色;背部下方、翅膀内侧覆羽和飞行羽内侧的宽阔条状羽毛均为红色;鸟喙橘红色,尖端黄色;虹膜橙色到红色。母鸟背部下方和飞行羽内侧没有任何红羽。幼鸟颈部没有蓝色条纹,年幼的公鸟背部下方为深紫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威廉明纳氏吸蜜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森林边缘、介于1000米到2200米之间连接热带平原的地区、次要植被区,偶尔会被发现在较低纬度的森林地区活动。在繁殖季他们大多成对或是组成小群体活动,时常和其他种类的吸蜜鹦鹉一起集结活动,偶尔数量会高达上百只;偏好在花朵盛开的树顶和灌木丛觅食;生性相当活泼,在枝叶间会灵活的用鸟喙辅助到处攀爬,在树枝间灵巧的来回移动;飞行的时候会伴随高频率的叫声,有点类似同样体型娇小的侏儒鹦鹉(Pygmy parrots)。
食物:威廉明纳氏吸蜜主要以花粉、花蜜、花朵等为食。
【地理分布】新几内亚境内大部分的高地、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
【繁殖】
因为他们的数量稀少,因此野外的繁殖季节不详;人工豢养的威廉明纳氏吸蜜因为难度高,加上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因此目前并无任何资料可以参考。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fbbad2488779af554ed2505f382f4866f6c66af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