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情侣鹦鹉的【物种名称】、地理分布、【繁殖】

导读: 【物种名称】 地理分布 【繁殖】

灰头情侣鹦鹉的图片

灰头情侣鹦鹉(学名:Agapornis canus)为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在希腊语中“Agape”是爱的意思,而“Ornis”则是雀鸟的意思,故又称为“爱情鸟”。是一种非常喜欢群居及深情亲切的鹦鹉。体长一般在14厘米左右,体重26克。喙白色,眼黑色。生活在非洲热带丛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树洞中营巢繁殖,以各种植物种子、水果和桨果为食。在野外,该鸟常集群危害农作物及果园,遭到当地农民驱赶。由于这种鸟羽色艳丽,常被捕捉饲养,致使野生数量越来越少。

【物种名称】

灰头情侣鹦鹉

【又 名】灰头爱情鸟、马达加斯加爱情鸟、加南情侣鹦鹉。

【拉丁学名】 Agapornis canus

【英文名称】 Grey-headed Lovebird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非洲鹦鹉族

【整体概述】

身长:14公分(5.5吋)

亚种:目前有一种已知亚种为Blue-washed Grey-headed Lovebird(Agapornis c. ablectaneus)

外型:小型鹦鹉。全长约30厘米。体羽以绿色为主,上体草绿色。头部铅灰色;后颈和颈侧有一铜绿色领环;眼先及贯眼纹近蓝黑色;颊下有一黑带。鸟体为绿色,头部、胸部和颈部为浅灰色;腹部、身体两侧和尾巴内侧覆羽黄绿色;翅膀内侧覆羽为黑色;鸟喙灰白色,虹膜棕色。母鸟的头部和翅膀覆羽均为绿色。幼鸟和成鸟的体色很类似,年幼的公鸟颈部带有绿色,偶尔会像母鸟那样全部皆为绿色,鸟喙则为灰黑底。

其雄鸟头部以及脖子背部与胸部为灰色,绿色的体毛在翅膀和后部变深绿色,羽下后翅变为黑色,亮灰白色的喙和浅灰色的脚爪. 雌鸟与雄鸟的不同在于全部是绿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灰头爱情鸟主要栖息於开阔的乡村地区、灌木丛地区、森林的边缘地带和开垦过的地区;也会前往刺丛平原、乾燥草地以及农耕区活动;偶尔会前往郊外的花园或是公园活动。在繁殖季他们会组成5到20只左右的群体,偶尔会高达80只;在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刺耳的鸣叫,相当显而易见;他们一天 中的大部份时间都花在地面上觅食,非常谨慎小心且难以接近;平时大多和雀科鸟类一起集结活动,如果受到惊扰或是有掠食者逼近,他们会发出尖声的鸣叫然後赶快飞离;平时偏好栖息於树木最高的枝干上,有时候甚至会栖息於电线杆上。

食物:灰头爱情鸟主要以地面上的草类种子、从路上行驶的农作物运输车上掉下来的的谷粒和黍粒等为食;也会在郊外或是村落捡拾乾燥的米粒进食。

地理分布

栖息地:马达加斯加低地和沿海地区,曾经引进马斯卡瑞尼(Mascarene)和科摩洛群岛(Comoro)、席赛尔群岛、桑吉巴和马非亚群岛(Mafia Islands)

【繁殖】

他们在野外的繁殖季为2月到3月,在科摩洛群岛(Comoro)则为11月到隔年4月,会在枯死的树洞内筑巢;人工繁殖的灰头爱情鸟难度并不高,只需要提供他们较隐蔽的鸟舍让他们有足够安全感即可,可以提供20*20*30公分的厚木巢箱。;在室内鸟舍一整年都可以繁殖,他们一次会产下5到7枚卵,孵化期为21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38天,如果照顾得宜,一年可以繁殖数次,但是位了亲鸟的建康状况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红颏吸蜜鹦鹉的【物种名称】、简介、地理分布、【繁殖】

红颏吸蜜鹦鹉的图片

红颏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 rubrigularis)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物种名称】

红颏吸蜜鹦鹉
红颏吸蜜鹦鹉

【又名】红颏吸蜜鹦鹉

【拉丁学名】Charmosyna rubrigularis

【英文名称】Red-chinned Lorikee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族

鸟种简介

身长:17公分(7吋)

亚种:目前有一种已知亚种为

卡卡红颏吸蜜鹦鹉Karkar Red-chinned Lorikeet(Charmosyna rubrigularis krakari)

外型:这种鹦鹉的鸟体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黄绿色;下鸟喙和喉咙附近有一块红色的羽毛,边缘经常带有黄色;耳羽蓝绿色,并带有浅绿色的条纹状羽毛;翅膀内侧覆羽黄绿色,内侧飞行羽带有黄色的条状;尾巴上方为红底绿色,尖端带有很宽的黄色;鸟喙橘红色,虹膜橙色。母鸟的下巴部分红色羽毛比较稀少。幼鸟的鸟喙红色较浅,尾羽较短。

红颏吸蜜(Red-chinned Lorikeet)因为鸟喙下方有著一块红色羽毛而得名。他们的外型和同属中的棕榈吸蜜鹦鹉(Palm Lorikeet)十分神似,因为体形相同,全身也都以绿色为主。可以作为区别的是,红颏吸蜜的下巴红羽非常明显,面积较大,耳羽附近带点蓝绿色;棕榈吸蜜的下巴红色羽毛比较不明显,耳羽为绿色。红颏吸蜜在宠物市场和繁殖界属於相当罕见的鸟种,在众多羽色鲜艳的吸蜜鹦鹉中他们并不具知名度。红颏吸蜜对饲养环境的卫生条件,要求的相当严苛,因为他们非常容易感染黴菌性疾病,尤其是刚引入新环境的鸟,除了会十分怕人和容易受到惊吓以外,因为紧迫而抵抗力下降染病的比率非常高,超过90%以上的红颏吸蜜都会在人工豢养的环境下毫无徵兆的暴毙,饲养难度很高。此外,均衡的饮食对红颏吸蜜来说也非常的重要,他们对於温度相当敏感,饲养环境至少需要维持於摄氏24度以上。饲养难度颇高也是他们在市面上如此罕见的原因。

关於红颏吸蜜的亚种卡卡红颏吸蜜(Karkar Red-chinned Lorikeet),争议颇多,这种於1915年由鲁斯柴德(Rothschild)和哈特(Hartert)两人所描述的亚种目前已经相当难以分辨其特徵了,有些鸟类学家也并未将其纳入亚种中。卡卡红颏吸蜜(Karkar Red-chinned Lorikeet)主要也栖息於新不列颠和新爱尔兰岛上,他们的外型和红颏吸蜜(Red-chinned Lorikeet)十分类似,但是下巴部分的红羽延伸面积更大也更广泛,边缘也带有黄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红颏吸蜜主要栖息於主要栖息於森林地区,大部分皆为岛内山区林地;此外,高大的次要植被区和其他充满树木的地区也见的到他们的踪迹;他们在低地相当罕见,在山区林地比较容易被发现。他们平时大多成对或是小群体行动,有时候会组成至多10只的小群体;他们大部份被人看见都是飞越过树顶,或是在棕榈树顶和其他较高的枝叶上觅食的时候;隐身於浓密林中的时候则相当难以被察觉,因为全身皆为绿色,成为相当好的掩蔽;有时候他们会和虹彩吸蜜鹦鹉(Rainbow Lory)或是其他以花蜜为主食的生物一起集结活动;在觅食的时候戒心不重,非常友善,可以在很近的距离接进观察;平时则个性相当谨慎小心,无法接近;在觅食的时候他们也会发出轻声的鸣叫,飞行的时候会伴随比较尖锐的叫声,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食物:红颏吸蜜主要以花粉、花蜜、花粉、软性水果、昆虫和其幼虫等为食。

地理分布

新不列颠(New Britain)、新爱尔兰(New Ireland)、新几内亚北方沿海的卡卡岛(Karkar Island)

【繁殖】

在野外因为他们的数量相当稀少,因此繁殖资料不详;人工豢养方面,因为饲养难度颇高,也未曾听闻有任何成功的饲养纪录,所以并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

地鹦鹉的物种名称、分类地位、地理分布

地鹦鹉的图片

地鹦鹉(学名:Pezoporus wallicus,英文名:Eastern Ground Parrot)是鹦鹉科地鹦鹉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地鹦鹉

拉丁学名:Pezoporus wallicus

英文俗名:Eastern Ground Parrot

命名作者:Kerr, 1792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地鹦鹉属(Pezoporus)

繁殖区:澳洲界 : se Australia, Tasmani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物种名称

中文名:地鹦鹉

拉丁名:Pezoporus wallicus

英文名:Ground Parrot

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鹦形目->->->鹦鹉科->->->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本文Hash:4c398c9e464605938b97aa8e93096112f07aba22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