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鹩鹛的介绍、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介绍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长嘴鹩鹛的图片

长嘴鹩鹛(学名:Rimator malacoptilus,英文名:Long-billed Wren-Babbler)是幽鹛科长嘴鹩鹛属的鸟类。

体小(13厘米)尾短、体羽蓬松的褐色而具皮黄色纵纹的鹩鹛。嘴长而下弯,与纹胸鹪鹛的区别在嘴长且无显著眉纹。下体深褐,喉皮黄白色,胸具淡皮黄色纵纹。

中文学名:长嘴鹩鹛

拉丁学名:Rimator malacoptilus

英文俗名:Long-billed Wren-Babbler

命名作者:Blyth, 184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幽鹛科(Pellorneidae)

中文属名:长嘴鹩鹛属(Rimator)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from ne India to s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6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介绍

毫微米:

长嘴鹩鹛
长嘴鹩鹛

长嘴鹩鹛

英文名:Long-billed Wren-babbler

雀形目 > 莺科 > 鹩鹛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Rimator malacoptilus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粉红。

叫声:在缅甸,据报道为动听的哨音;也作轻柔的吱吱叫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苏门答腊。

地理分布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指名亚种不常见,但也可能是常被忽视,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900~2500米的山区森林。此亚种最近还见于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据Robson介绍)。亚种pasquieri见于越南的黄连山省,也应留意有可能在云南东南部的金屏地区出现。

生活习性

栖于地面或近地面处,跳动于浓密地表植被中。

白头曲嘴鹪鹩的简介、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头曲嘴鹪鹩的图片

白头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albobrunneus,英文名:White-headed Wren)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

白头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 -19 cm。成鸟整个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大部分是纯白色无斑点。肛门区和大腿棕灰色色调。肩膀,背部,臀部和尾巴正面是均匀暗灰褐色,有时在肩上一些白色的羽毛。尾部羽毛显示很细的深褐色的波纹斑。初级和中级飞羽都是比较暗的棕黑色,相同的部位还有背部和尾巴。双翼的下部是灰白色。虹膜各不相同有褐色和深红色。下颌骨上层是深褐色,下颌骨是灰白色。腿铅灰色。白色的头和脸常常有污染或呈褐色色调。

中文学名:白头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albobrunneus

英文俗名:White-headed Wren

命名作者:Lawrence,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曲嘴鹪鹩属(Campylorhynchu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Panama, Colomb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白头曲嘴鹪鹩: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羽被柔软厚密,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斑。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

外文名称:White-headedWre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鹪鹩科

属:曲嘴鹪鹩属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

命名时间:Lawrence,1862

外形特征

白头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19cm。成鸟整个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大部分是纯白色无斑点。肛门区和大腿棕灰色色调。肩膀,背部,臀部和尾巴正面是均匀暗灰褐色,有时在肩上一些白色的羽毛。尾部羽毛显示很细的深褐色的波纹斑。初级和中级飞羽都是比较暗的棕黑色,相同的部位还有背部和尾巴。双翼的下部是灰白色。虹膜各不相同有褐色和深红色。下颌骨上层是深褐色,下颌骨是灰白色。腿铅灰色。白色的头和脸常常有污染或呈褐色色调。
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活动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干燥的地区,栖息于光秃的寄生性植物顶端、雨林树干、并往往以洞穴取代。尤其是在树木的中间层和上层可以观察到,很少离开这种高度。它的生活以家庭聚小群,定居。
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白头曲嘴鹪鹩分布图

喜栖于阴暗潮湿的林区、灌丛、沼地、岸边等地。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

生长繁殖

营巢于树洞、岩洞、建筑物、岸边洞隙、杂草丛、灌丛上等多种环境。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圆屋顶状。繁殖期在11月—2月左右,产卵2—6枚,褐色有斑点。

地理分布

(2种)

1.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albobrunneusw分布于巴拿马,从运河区东部到西达里恩。

2.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harterti分布于巴拿马东部、哥伦比亚。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棕头钩嘴鹛的介绍、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棕头钩嘴鹛的图片

棕头钩嘴鹛(学名: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英文名:Red-billed Scimitar Babbler)是画眉科钩嘴鹛属的鸟类。

棕头钩嘴鹛(学名:)是雀形目画眉科钩嘴鹛属鸟类的一种,嘴为特征性猩红色。不常见,分布于印度、中国及东南亚,常栖息于竹林中。

中文学名:棕头钩嘴鹛

拉丁学名: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

英文俗名:Red-billed Scimitar Babbler

命名作者:Walden, 187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画眉科(Timaliidae)

中文属名:钩嘴鹛属(Pomatorhinus)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60

介绍

棕头钩嘴鹛,摄影过客
棕头钩嘴鹛,摄影过客

描述:中等体型(23厘米)的褐色钩嘴鹛。下体白或皮黄,喉及眉纹白,嘴为特征性猩红色。与红嘴钩嘴鹛的区别在白色的眉纹上无黑色线条;胸白(亚种stenorhynchus为暖皮黄色),嘴多橙红色且较细长。

虹膜-浅褐;嘴-橙红;脚-褐色。

叫声:深沉似流水般的单音或双音tu-lip及带回声的的双音节唿声hoop-hoop。告警时发出似责骂的金属嘟音,较灰头钩嘴鹛声音粗哑。

地理分布

棕头钩嘴鹛,摄影过客
棕头钩嘴鹛,摄影过客

不常见。指名亚种为留鸟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亚种stenorhynchus见于云南西部(潞西、永德)及西藏东南部。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至中国西南及东南亚。

生活习性

棕头钩嘴鹛,摄影过客
棕头钩嘴鹛,摄影过客

栖于海拔1220~2400米的竹林。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有时加入混合鸟群。

本文Hash:87cc19ff15a3fac24c1501add7a822a96cfda95b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