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苇鹪鹩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印加苇鹪鹩的图片

印加苇鹪鹩(学名:Pheugopedius eisenmanni,英文名:Inca Wren)是鹪鹩科苇鹪鹩属的鸟类。

苇鹪鹩属是一些小型鸣禽,身长在9-15厘米之间。共有28种123个亚种。分布于美洲地区。栖息环境具有多样性,从海平面到2000米的高度均有活动。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和昆虫。

中文学名:印加苇鹪鹩

拉丁学名:Pheugopedius eisenmanni

英文俗名:Inca Wren

命名作者:Parker, TA & O’Neill, 198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苇鹪鹩属(Pheugopedius)

繁殖区:南美洲 : Peru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印加苇鹪鹩外文名称:Inca Wren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目:雀形目

属:苇鹪鹩属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科:鹪鹩科

种:Thryothorus eisenmanni命名时间:Parker and O’Neill, 1985

外形特征

印加苇鹪鹩
印加苇鹪鹩

印加苇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成鸟上体和翅膀红棕色,头顶黑色,自脸颊至胸部是黑白两色组成的各种斑点和放射状斑纹。白眼眉又宽又长,自喙基延至颈。黑喙、黑腿爪。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印加苇鹪鹩分布图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栖息范围很广泛具有多样性。沿溪流和河岸,主要是灌木、树木繁茂的地区,也活动于密布的耕地和郊区环境,经常流连于其他植被类型,如各种松树,杨树等林区。不是特别胆小的鸟类,甚至接近人类的居住区。喜欢鸣叫。飞行高度距地面低,距离短。在地面落叶中搜寻食物。定居,部分迁徙。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和昆虫。

生长繁殖

印加苇鹪鹩
印加苇鹪鹩

营巢于天然溶洞的各种石隙里,也在森林中筑巢。或在建筑物的窗台外、棚屋、谷仓筑巢。巢杯状,呈开放或半开放状态。雌雄双方共同营建,但是,当第二窝雏鸟开始孵育,雄鸟会主动离开去帮助孵第二窝的幼鸟。巢的大小视情况而定,但一般规模是长6.5厘米,直径4.5厘米深,以细枝、草叶、苇叶、羽毛等物交织而成。每巢产白色卵3至8枚,有黑斑和褐色斑。

科拉苇鹪鹩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科拉苇鹪鹩的图片

科拉苇鹪鹩(学名:Pheugopedius coraya,英文名:Coraya Wren)是鹪鹩科苇鹪鹩属的鸟类。

苇鹪鹩属是一些小型鸣禽,身长在9-15厘米之间。共有28种123个亚种。分布于美洲地区。栖息环境具有多样性,从海平面到2000米的高度均有活动。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和昆虫。

中文学名:科拉苇鹪鹩

拉丁学名:Pheugopedius coraya

英文俗名:Coraya Wre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苇鹪鹩属(Pheugopedius)

繁殖区:南美洲 : n, c Amazon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科拉苇鹪鹩
科拉苇鹪鹩

中文名称: 科拉苇鹪鹩

外文名称: Coraya Wren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鹪鹩科

属: 苇鹪鹩属

种: Thryothorus coraya

命名时间: Gmelin, 1789

外形特征

科拉苇鹪鹩
科拉苇鹪鹩

科拉苇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2 -14 cm,翼展29 cm,体重18 – 22 g,寿命6年。成鸟,头顶、背部、臀部至尾巴以上是有光泽的板栗褐色。肩膀和翎羽也是褐色并有小白斑系列覆盖。初级飞羽较暗但更明显。尾部羽毛褐色。白眼眉延续向下到肩上。脸颊有灰色斑点。在下颏和喉处是一尘不染的灰色,到胸部和腹部两侧转变为浅黄色,浅黄色的光泽度降低。虹膜红褐色。上下颚骨和喙基是柠檬色。较低的下颌骨是柠檬白。腿是果肉色。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科拉苇鹪鹩分布图分布于委内瑞拉、东厄瓜多尔、圭亚那、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哥伦比亚东南和秘鲁。

生活习性

栖息范围很广泛具有多样性。包括那些由人类活动明显改变的环境。沿溪流和河岸,主要是橡木林,松栎混交林,榆树、杨树和胡桃木组成的树木繁茂的地区,也活动于密布的耕地和郊区环境,不是特别胆小的鸟类,甚至接近人类的居住区。喜欢鸣叫。飞行高度距地面低,距离短。在地面落叶中搜寻食物。定居,部分迁徙。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和昆虫(甲虫,半翅目,蝗虫,蚱蜢,蜘蛛,蚂蚁,蜜蜂和黄蜂)。还消耗小型脊椎动物,蜥蜴,树蛙和小蛇。也偶尔吃植物(果肉,花生,各种种子)。

生长繁殖

营巢于天然溶洞的各种石隙里,也在森林中筑巢。巢位于离地面1至3米以上,有时高更但很少超过10米。或在建筑物的窗台外、棚屋、谷仓筑巢。巢杯状,呈开放或半开放状态。雌雄双方共同营建,但是,当第二窝雏鸟开始孵育,雄鸟会主动离开去帮助孵第二窝的幼鸟。巢的大小视情况而定,但一般规模是长6.5厘米,直径4.5厘米深,以细枝、草叶、苇叶、羽毛等物交织而成。每巢产白色卵3至6枚,有黑斑和褐色斑。

地理分布

1. Thryothorus coraya albiventris 分布于秘鲁北部。

2. Thryothorus coraya amazonicus 分布于秘鲁东部。

3. Thryothorus coraya barrowcloughianus 分布于委内瑞拉西南部。

4. Thryothorus coraya cantator 分布于秘鲁中部。

5. Thryothorus coraya caurensis 分布于哥伦比亚东南部、委内瑞拉南部和巴西北部。

6. Thryothorus coraya coraya 分布于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和毗邻的巴西北部。

7. Thryothorus coraya griseipectus 分布于厄瓜多尔东部、秘鲁东北部和毗邻的巴西西北端。

8. Thryothorus coraya herberti 分布于巴西北部和亚马逊南部。

9. Thryothorus coraya obscurus 分布于委内瑞拉东部。

10. Thryothorus coraya ridgwayi 分布于委内瑞拉东部)和圭亚那西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白头曲嘴鹪鹩的简介、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头曲嘴鹪鹩的图片

白头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albobrunneus,英文名:White-headed Wren)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

白头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 -19 cm。成鸟整个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大部分是纯白色无斑点。肛门区和大腿棕灰色色调。肩膀,背部,臀部和尾巴正面是均匀暗灰褐色,有时在肩上一些白色的羽毛。尾部羽毛显示很细的深褐色的波纹斑。初级和中级飞羽都是比较暗的棕黑色,相同的部位还有背部和尾巴。双翼的下部是灰白色。虹膜各不相同有褐色和深红色。下颌骨上层是深褐色,下颌骨是灰白色。腿铅灰色。白色的头和脸常常有污染或呈褐色色调。

中文学名:白头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albobrunneus

英文俗名:White-headed Wren

命名作者:Lawrence,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曲嘴鹪鹩属(Campylorhynchu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Panama, Colomb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白头曲嘴鹪鹩: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羽被柔软厚密,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斑。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

外文名称:White-headedWre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鹪鹩科

属:曲嘴鹪鹩属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

命名时间:Lawrence,1862

外形特征

白头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19cm。成鸟整个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大部分是纯白色无斑点。肛门区和大腿棕灰色色调。肩膀,背部,臀部和尾巴正面是均匀暗灰褐色,有时在肩上一些白色的羽毛。尾部羽毛显示很细的深褐色的波纹斑。初级和中级飞羽都是比较暗的棕黑色,相同的部位还有背部和尾巴。双翼的下部是灰白色。虹膜各不相同有褐色和深红色。下颌骨上层是深褐色,下颌骨是灰白色。腿铅灰色。白色的头和脸常常有污染或呈褐色色调。
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活动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干燥的地区,栖息于光秃的寄生性植物顶端、雨林树干、并往往以洞穴取代。尤其是在树木的中间层和上层可以观察到,很少离开这种高度。它的生活以家庭聚小群,定居。
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白头曲嘴鹪鹩分布图

喜栖于阴暗潮湿的林区、灌丛、沼地、岸边等地。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

生长繁殖

营巢于树洞、岩洞、建筑物、岸边洞隙、杂草丛、灌丛上等多种环境。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圆屋顶状。繁殖期在11月—2月左右,产卵2—6枚,褐色有斑点。

地理分布

(2种)

1.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albobrunneusw分布于巴拿马,从运河区东部到西达里恩。

2.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harterti分布于巴拿马东部、哥伦比亚。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58ac25c3941d6e2a9544fbdac97f14357d70f27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