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鸬鹚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印度鸬鹚的图片

印度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fuscicollis,英文名:Indian Cormorant)是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印度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fuscicollis

英文俗名:Indian Cormorant

命名作者:Stephens, 1826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中文属名:鸬鹚属(Phalacrocorax)

繁殖区:东洋界 : India, Southeast As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名称类别

印度鸬鹚
印度鸬鹚
印度鸬鹚
印度鸬鹚【中文名称】印度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fuscicollis

【命名时间】Stephens, 1826

【英文名称】Indian Cormorant

【科属分类】鸟纲、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

外形特征

印度鸬鹚
印度鸬鹚

印度鸬鹚
印度鸬鹚

度鸬鹚是一种中型海鸟,身长63 cm。全身棕褐色,翼和覆羽有银色的光泽;黑色的脖子上有白色羽毛。它有一个长尾巴;瘦长的喙。 雌雄相似,但是幼鸟羽毛是棕色的,并且缺乏脖子羽毛。

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

印度鸬鹚
印度鸬鹚印度鸬鹚分布图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生活习性

印度鸬鹚
印度鸬鹚
印度鸬鹚
印度鸬鹚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它们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31808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烟油选T诨璋档乃拢叼艘话憧床磺辶晕铩R虼耍墙柚羧竦?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245576.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听觉捕捉猎物。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生长繁殖

两性共同在近水的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每次将3-6枚卵下在树上的巢里。巢用树枝及干草等筑成,轮流孵卵。孵28天左右出雏。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

斑鸬鹚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斑鸬鹚的图片

斑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varius,英文名:Australian Pied Cormorant)是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斑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varius

英文俗名:Australian Pied Cormorant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中文属名:鸬鹚属(Phalacrocorax)

繁殖区:澳洲界 : Australia, New Zea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斑鸬鹚

斑鸬鹚
斑鸬鹚斑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varius

【命名时间】Gmelin, 1789

【英文名称】Pied Cormorant

【科属分类】鸟纲、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

外形特征

斑鸬鹚
斑鸬鹚斑鸬鹚斑鸬鹚身长66-81cm; 翼展1.5m ;重量2 kg。上体全部为黑色,从眼睛以上自头顶到尾巴。而下体自面孔和所有腹部白色。腿脚黑色。有一个灰色的长而带钩的鸟喙。眼圈蓝色。

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斑鸬鹚
斑鸬鹚斑鸬鹚分布图)

生活习性

斑鸬鹚
斑鸬鹚斑鸬鹚生活区域包括海洋、内陆水域、沼泽和河流。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海岸湖泊的岩石或树枝上。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主要以海鱼,例如梭鱼和比目鱼及蟹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脚蹼和翅膀并用。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生长繁殖

斑鸬鹚几乎是一个完全地沿海哺养的种类,但筑巢却在内地的Kaikoura和Rotorua湖上。巢用海草和树枝等。

斑鸬鹚
斑鸬鹚斑鸬鹚产1—4枚卵,孵28天左右出雏。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

铜鸬鹚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铜鸬鹚的图片

铜鸬鹚(学名:Leucocarbo chalconotus,英文名:Bronze Shag)是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铜鸬鹚

拉丁学名:Leucocarbo chalconotus

英文俗名:Bronze Shag

命名作者:Gray, GR, 1845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中文属名:蓝眼鸬鹚属(Leucocarbo)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Zealand, Stewart Is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黑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铜鸬鹚

铜鸬鹚
铜鸬鹚铜鸬鹚【中文别名】斯图尔特岛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chalconotus

【命名时间】G. R. Gray, 1845

【英文名称】Bronze Shag、Stewart Island Shag

【科属分类】鸟纲、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

外形特征

铜鸬鹚
铜鸬鹚铜鸬鹚铜鸬鹚身长65-75cm。体羽分黑白两色,背部褐黑色的羽毛呈现出古铜色和蓝绿色金属光泽。双翼折叠时可以看到白色的斑纹,具有桃红色的腿脚。它和毛脸鸬鹚的关系非常密切,外形相似,很容易混淆,但实际上它的喙比毛脸鸬鹚更小更短。

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铜鸬鹚
铜鸬鹚铜鸬鹚分布图)

生活习性

铜鸬鹚
铜鸬鹚铜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海岸附近水域的岩石岛屿上。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它们常脚蹼和翅膀并用。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生长繁殖

两性共同营巢,巢用树枝及海藻或水草等筑成,置于海滨沿岸的岩石上。

铜鸬鹚
铜鸬鹚铜鸬鹚轮流孵卵。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

本文Hash:0f13322815a61a44e66eefd893db2b4b986610a5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