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黑背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lugens)又叫做黑背鹡鸰,有时作为白鹡鸰的一个亚种。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外形特征
黑背白鹡鸰
体长约19厘米。背全黑,飞行时两翼大部为白色。冬鸟背灰色而具黑色点斑。亚种alboides颏黑色,指名亚种有黑色的过眼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双音节的尖叫声chunchun,chunchun。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背鹡鸰和白鹡鸰的区别:根据鸟网femon老师的方法,黑背鹡鸰的判断依据是:小覆羽边缘及中覆羽全白;初级飞羽边缘中部全白!这将作为黑背鹡鸰的判断依据。
黑背白鹡鸰
黑背白鹡鸰
生活习性
黑背白鹡鸰
栖于近水的开阔地带、稻田、溪流边及道路上。受惊扰时飞行骤降并发出示警叫声。
地理分布
黑背白鹡鸰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繁殖于西伯利亚,越冬至中国东部。亚种alboides繁殖于东南亚北部、喜马拉雅山脉;越冬至印度南部及东南亚。迁徙经中国东北省份至福建、台湾及广东越冬。不常见。亚种alboides 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部、云南、四川、贵州;leucopsis的繁殖从东北至青海北部、四川、华东、华南、东南及台湾岛,越冬在华南及东南的沿海省份和台湾;lugens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东部沿海,少数鸟在台湾越冬。
白背矶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白背矶鸫(学名:Monticola saxatilis,英文名:Common Rock Thrush)是鹟科矶鸫属的鸟类。
白背矶鸫(学名:Monticola saxatilis)属雀形目鸫科矶鸫属。体型略小(19厘米)的矶鸫。具两种色型。夏季雄鸟蓝色头部、栗色下体,背白;冬季雄鸟体羽黑色,羽缘白色成扇贝形斑纹。雌鸟比蓝矶鸫雌鸟色浅。多见于海拔较高的地区以及活动于高山坡地草甸岩石间灌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白背矶鸫
拉丁学名:Monticola saxatilis
英文俗名:Common Rock Thrus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矶鸫属(Monticola)
繁殖区:古北界 : s Europe to sc China, also nw Afric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8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蓝色
外形特征
白背矶鸫
体型略小(19厘米)的矶鸫。具两种色型。
夏季雄鸟(繁殖羽):与栗腹矶鸫的区别在缺少黑色脸罩,背白,翼偏褐,尾栗,中央尾羽蓝。
冬季雄鸟(非繁殖羽):体羽黑色,羽缘白色成扇贝形斑纹。
雌鸟:比蓝矶鸫雌鸟色浅,上体具浅色点斑,且尾赤褐似雄鸟。
亚成鸟似雌鸟,但色较浅,杂斑较多。
虹膜-深褐;嘴-深褐;脚-褐色。
叫声包括清晰的diu a chak及似伯劳的轻柔串音ks-chrrr。鸣声似蓝矶鸫,但较轻柔而流畅。
白背矶鸫:亚成鸟
白背矶鸫:亚成鸟
地理分布
白背矶鸫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欧洲、北非至土耳其及俄罗斯的外贝加尔地区和中国北方。冬季迁徙经印度西北部、伊朗及阿拉伯至苏丹及坦桑尼亚南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新疆西北部、青海、宁夏、内蒙古及河北等地的适宜生态环境下。偶尔还见于更往南的地区。
生活习性
白背矶鸫
单独或成对活动,常栖于突出岩石或裸露树顶。有时与其他鸟混群。炫耀时雄鸟尾羽展开振翅飞行,下落时两翼及尾展开轻滑而下。
黑头鹎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黑头鹎(学名:Pycnonotus atriceps,英文名:Black-headed Bulbul)为鹎科鹎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乔木枝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中文学名:黑头鹎
拉丁学名:Pycnonotus atriceps
英文俗名:Black-headed Bulbul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鹎科(Pycnonotidae)
中文属名:鹎属(Pycnon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9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头鹎
中等体型(17厘米)的偏黄色鹎。特征为头辉黑、喉黑而眼蓝。上体黄橄榄色;两翼及尾偏黑,具明显的黄色尾端;下体绿黄色。另一罕见色型为灰色,尾缘白色。
虹膜-浅蓝;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一连串不连贯的短哨音;金属般清脆的chewp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头鹎与与黑冠黄鹎的区别:黑头鹎无羽冠且尾端黄色。
地理分布
黑头鹎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东南亚、巴拉望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罕见留鸟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从低地至海拔900米。
生活习性
黑头鹎
喜林缘地带、次生林及沿海灌丛。单独或结小群,常与其他种类混群。
黑背燕尾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黑背燕尾(学名:Enicurus immaculatus,英文名:Black-backed Forktail)是鹟科燕尾属的鸟类,俗名中国黑背燕尾、中国燕尾、山燕子。分布于中国南疆诸邻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的甘肃、陕西、河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等地,一般栖息于溪流水边的岩石上、或在山间急流附近以及也见停息在沿溪的树丛间或村寨中的水沟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中文学名:黑背燕尾
拉丁学名:Enicurus immaculatus
英文俗名:Black-backed Forktail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燕尾属(Enicur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nw Thai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9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黑背燕尾: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22厘米)的燕尾。背黑,与斑背燕尾的区别在体型较小,胸白;与灰背燕尾的区别在背色较深。
幼鸟背部青石灰色或近褐色,胸具灰色鳞状斑纹而似灰背燕尾的幼鸟。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偏粉。
叫声:短哨音aut-see;第二声高于第一声。但不如灰背燕尾刺耳。也有短促鸣声。
地理分布
黑背燕尾: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北部及泰国北部。
分布状况:郑作新在他1994年的著作《中国鸟类种和亚种分类名录大全》中未将此鸟列为见于中国的鸟类,但有中方的报道说本种在西藏东南部肯定有见,且最近在云南西部的腾冲有记录。
生活习性
黑背燕尾:摄于云南
本属的典型特性,单独或成对栖于多砾石的溪流旁,长尾不停地抽动。
本文Hash:0674c4b9be989ee8b709257956d95c5b6d6382e4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