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爪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铁爪鹀的图片

铁爪鹀(学名:Calcarius lapponicus,英文名:Lapland Longspur)为铁爪鹀科铁爪鹀属的鸟类,俗名铁爪子、铁雀、雪眉子。分布于新旧大陆极北地区、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河北、江苏、湖北、四川、甘肃等地,多生活于开阔地区,冬季栖息于草地、沼泽地、平原田野丘陵的稀疏山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的拉普兰德(Lapland)。

中文学名:铁爪鹀

拉丁学名:Calcarius lapponicus

英文俗名:Lapland Longspu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铁爪鹀科(Calcariidae)

中文属名:铁爪鹀属(Calcariu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c 古北界, s U南美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2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铁爪鹀:形态特征图
铁爪鹀: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6厘米)且矮实的鹀。头大而尾短,后趾及爪甚长。

繁殖期雄鸟:清楚易辨,脸及胸黑,颈背棕色,头侧具白色的”之”字形图纹。

繁殖期雌鸟:特色不显著,但颈背及大覆羽边缘棕色,侧冠纹略黑,眉线及耳羽中心部位色浅。

非繁殖期成鸟及幼鸟:顶冠具细纹,眉线皮黄,大覆羽、次级飞羽及三级飞羽的羽缘为亮棕色。

亚种kamtschaticus较指名亚种色深且有浓棕色渲染;coloratus色彩相似但体型较大且后趾长。

虹膜-栗褐;嘴-黄色,嘴端深色;脚-深褐。

叫声:通常的飞行叫声为生硬的嘟声prrt接短促而清晰哨音teuw,似雪鹀但不如其悦耳。

铁爪鹀:雄鸟繁殖羽
铁爪鹀:雄鸟繁殖羽
铁爪鹀:雌鸟繁殖羽
铁爪鹀:雌鸟繁殖羽
铁爪鹀:非繁殖羽
铁爪鹀:非繁殖羽

生活习性

铁爪鹀
铁爪鹀

群栖,常与云雀混群。于地面奔跑、行走或跳动。停栖于地面或砾石。习性似百灵。

地理分布

铁爪鹀:地理分布图
铁爪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极区的苔原冻土带,越冬至南方的草地及沿海地区。

分布状况:冬季有少量于北纬30°~40°华东沿海的裸露草甸及长江两岸。可能阿尔泰山也有分布。过境鸟见于中国东北的开阔地区。越冬往南至甘肃及青海东部。亚种lapponicus,kamtschaticus及coloratus可能于整个冬季留在中国。

亚种分化

铁爪鹀
铁爪鹀

铁爪鹀东北亚种(学名:Calcarius lapponicus coloratus)。分布于勘察加半岛、乌苏里斯克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江苏、湖北、四川、甘肃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勘察加半岛。

保护现状

铁爪鹀
铁爪鹀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栗耳鹀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栗耳鹀的图片

栗耳鹀(学名:Emberiza fucata,英文名:Chestnut-eared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又叫赤胸鹀,俗名高粱颏儿、赤脸雀。是体型略大(16厘米)的鹀。繁殖期雄鸟具有栗色耳羽,颈部黑色颊纹图案独特,具棕色胸带。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印度、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从东北、经沿海至华南、海南、四川、贵州等地,多生活于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以及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在中国大部可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中文学名:栗耳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fucata

英文俗名:Chestnut-eared Bunting

命名作者:Pallas, 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c,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1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栗耳鹀
栗耳鹀
栗耳鹀
栗耳鹀

体型略大(16厘米)的鹀。

繁殖期雄鸟:的栗色耳羽与灰色的顶冠及颈侧成对比;颈部图纹独特,为黑色下颊纹下延至胸部与黑色纵纹形成的项纹相接,并与喉及其余部位的白色以及棕色胸带上的白色成对比。

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色彩较淡而少特征,似第一冬的圃鹀但区别在耳羽及腰多棕色,尾侧多白。亚种arcuata雄鸟较指名亚种色深而多彩,且项纹黑色重,上背黑色纵纹较少,棕色胸带较宽。相似亚种kuatunensis色深且上体较红,具狭窄的胸带。

虹膜-深褐;嘴-上嘴黑色具灰色边缘,下嘴蓝灰且基部粉红;脚-粉红。

叫声:于矮丛顶上作叫,鸣声较其他的鹀快而更为嘁喳,由断续的 zwee声音节加速而成嘁喳一片,以两声triip triip收尾。叫声为爆破音pzick而似田鹀。

亚种分化

栗耳鹀
栗耳鹀

栗耳鹀指名亚种fucata

栗耳鹀挂墩亚种kuatunensis

栗耳鹀西南亚种arcuata

地理分布

栗耳鹀地理分布图
栗耳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西段至中国、蒙古东部及西伯利亚东部;越冬至朝鲜、日本南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东北(fucata),华中、西南及西藏东南部(arcuata);不甚常见并繁殖于江苏南部、福建及江西(kuatunensis)。越冬在台湾及海南岛,候鸟途经华东大部。

生活习性

栗耳鹀
栗耳鹀

具本属的典型特性。冬季成群。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

保护现状

栗耳鹀
栗耳鹀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山皇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活习性、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山皇鸠的图片

山皇鸠(学名:Ducula badia,英文名:Mountain Imperial Pigeon)是鸽鸠科皇鸠属的鸟类。

山皇鸠(学名:Ducula badia,英文名:Mountain Imperial Pigeon)是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别名大灰斑鸠。是中国体形最大的鸠鸽科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山上的群体每日飞至低地进食。山皇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共分化为6个亚种。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潞西、南部的西双版纳以及海南岛等地,以及西藏东南部。

中文学名:山皇鸠

拉丁学名:Ducula badia

英文俗名:Mountain Imperial Pigeon

命名作者:Raffles, 1822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皇鸠属(Ducul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山皇鸠:形态特征图
山皇鸠:形态特征图

体大(46厘米)的深色鸠。头、颈、胸及腹部酒红灰色;颏及喉白;上背及翼覆羽深紫;背及腰深灰褐;尾褐黑,具宽大的浅灰色端带;尾下覆羽皮黄。

虹膜-白、灰或红色;嘴-绯红,嘴端白色;脚-绯红。

叫声:倒吸一气后接两个抑郁低浑的broom…broom声。

地理分布

山皇鸠:地理分布图
山皇鸠: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东南亚、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griseicapilla为云南西南部、南部(西双版纳)以及海南岛的地方性常见鸟,于海拔400~2300米的山地森林;亚种insignis于西藏东南部。

生活习性

山皇鸠:cuprea亚种,摄于印度
山皇鸠:cuprea亚种,摄于印度

山皇鸠是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常成小群活动,偶尔也见有40只左右的大群。多活动在林中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早晨和傍晚常栖于大树顶端枯枝上沐浴阳光。飞行快而有力,两翅煽动频繁,常发出呼呼作响的振翅声,特别是在大雨到来之前常成群低飞,十分活跃。叫声深沉,给人以悲哀的感觉,鸣叫时弯腰叩头。

主要以植物果实为食,尤其喜欢吃橄榄、乌榄、琼南以及无花果等果实,即使比它的头部大的果实也能全部吞下。

生活习性

山皇鸠:cuprea亚种,摄于印度
山皇鸠:cuprea亚种,摄于印度

繁殖期为4一6月,也有早在3一4月即开始产卵和迟至8一9月还在产卵的,或许有一部分个体一年繁殖2窝。营巢于深山密林中树上,偶尔在路旁树上营巢。巢呈平盘状,主要用枯枝在树杈之间堆集而成。每窝产卵1枚,偶尔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大小为44一49×32一36毫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

保护现状

山皇鸠:摄于海南岛
山皇鸠:摄于海南岛

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和海南岛。数量稀少,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亚种分化

山皇鸠:摄于海南岛
山皇鸠:摄于海南岛

山皇鸠云南亚种(学名:Duculabadiagriseicapilla)。分布于中国南缘自中南半岛至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克伦丘陵。

本文Hash:cda39e8c17a15b6a77965410048f538193f23144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