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白鹳-外形描述 白鹳-叫声 白鹳-地理分布 白鹳-生活习性 白鹳-别名俗名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白鹳-外形描述
描述:体型甚大(100厘米)的白色鹳。飞羽黑色。似东方白鹳但嘴红色而非黑色。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白鹳-叫声
叫声:嘴叩击发出啪哒啪哒的声响。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白鹳-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欧洲、北非至中亚;越冬在非洲及印度。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亚种asiatica为夏候鸟,可能在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区有繁殖。迷鸟至内蒙古东北部。
白鹳-生活习性
习性:于树上、柱子上及烟囱顶营巢。冬季结群活动。取食于湿地。飞行时常随热气流盘旋上升。
白鹳-别名俗名
捞鱼鹳 老鹳
秃鹳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秃鹳-外形描述
描述:体型硕大(110厘米)的黑白色鹳。嘴特形大。两翼、背及尾黑色,下体及领环白色,裸出的头部及喉部粉红,颈裸露部分黄色,头顶具白色绒羽。
虹膜—蓝灰;嘴—灰色;脚—深褐。
秃鹳-叫声
叫声:在巢区发出嗡嗡声,振翼有声,嘴叩击出啪哒声,其余时候无声。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秃鹳-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过去在海南岛、江西、云南及四川均有记录。在中国有否繁殖尚不确定,现于中国可能已绝迹或濒临绝迹。
秃鹳-生活习性
习性:喜多草的湿地、泥滩及红树林。有时见于与其他鹳甚至雕雕一起随热气流翱翔。
白鹇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白鹇-外形描述
描述:雄鸟:体大(94~110厘米)的蓝黑色雉类。尾长而白,背白,头顶黑,长冠羽黑色,中央尾羽纯白,背及其余尾羽白色带黑斑和细纹,下体黑色,脸颊裸皮鲜红色。与黑鹇区别在于尾更长更白,腿红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至栗色,下体具褐色细纹或杂白色或皮黄色,具暗色冠羽及红色脸颊裸皮。与黑鹇雌鸟的区别为脚粉红色,外侧尾羽黑色、白色或浅栗色而非暗褐色。各亚种间,尤其是雌鸟的体羽细微处有别。指名亚种的雌鸟下体为淡褐色;亚种fokiensis的雌鸟下体褐色,外侧尾羽有明显的黑白色蠹斑;rufipes的雌鸟冠羽无黑色羽尖;whiteheadi雌鸟上背黑色具白色矛纹,下体黑色带白色点斑;occidentalis雌鸟外侧尾羽具深重的黑白色蠹斑;亚种omeiensis的雄鸟尾羽内翈具黑色条纹。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鲜红色。
白鹇-叫声
叫声:通常少叫。告警时发出刺耳的ji-go, ji-go声或尖厉哨音。求偶期雄鸟发出轻柔的lu, lu, lu, lu…叫声。进食时常轻叫。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白鹇-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中国南部、海南岛及至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中国南部及东南部大部地区中等海拔高度的常绿林。竹林及灌丛。亚种fokiensis在福建及广东东部;指名亚种在广西;whiteheadi在海南岛;rongjiangensis在贵州;omeiensis在四川南部;beaulieui 在云南南部及东南部;occidentalis在云南怒江以西;rufipes在云南西南部至怒江以东;jonesi在西双版纳怒江和澜沧江之间南接 rufipes。一些著者并不认同所有这些亚种。
白鹇-生活习性
习性:结小群活动。常在取食的猴类和鸠鸽类下拣食无花果。栖于开阔林地及次生常绿林,高可至海拔2000米。
白鹇-别名俗名
白寒鸡 白山鸡 白鹇鸡 长尾白山鸡 地鸡 银鸡 银雉 银雉 越禽
东方白鹳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东方白鹳-外形描述
描述:体大(105厘米)的纯白色鹳。两翼和厚直的嘴黑色,腿红,眼周裸露皮肤粉红。飞行时黑色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与纯白色体羽成强烈对比。与白鹳的区别在嘴黑色而非偏红。亚成鸟污黄白色。
虹膜—稍白;嘴—黑色;脚—红色。
东方白鹳-叫声
叫声:嘴叩击有声。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东方白鹳-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东北亚及日本。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繁殖于中国东北,栖于开阔原野及森林。越冬在长江下游的湖泊,偶有鸟至陕西南部、西南地区及香港越冬。夏候鸟偶见于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高原。在黑龙江的繁殖地对人工营造供其繁殖的”树”有所采用。
东方白鹳-生活习性
习性:同白鹳。
东方白鹳-别名俗名
白鹳 老鹳
本文Hash:44da804a3a6154ddc173998b1f4c034c8556c658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