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鸮的拼音、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拼音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短耳鸮的图片

短耳鸮(学名:Asio flammeus,英文名:Short-eared Owl)是鸮形目鸱鸮科长耳鸮属的一种猫头鹰,又叫短耳猫头鹰,又因为耳羽短于长耳鸮,为此,又叫小耳木兔、短耳猫。眼亮黄色,眼周具黑色眼影,耳羽较短,胸羽为棕色,无细碎斑纹。短耳鸮与一般的鸮类不同,喜有草的开阔地,常能在白昼看见,但是在阳光下飞行不稳定。夜间多食田鼠,白天多食昆虫。大多数为冬候鸟或旅鸟,少数为留鸟。短耳鸮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短耳鸮

拉丁学名:Asio flammeus

英文俗名:Short-eared Owl

命名作者:Pontoppidan, 1763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长耳鸮属(Asio)

繁殖区:Worldwide : 广泛分布 except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拼音

短耳鸮:形态特征图
短耳鸮: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38厘米)的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

虹膜-黄色;嘴-深灰;脚-偏白。

叫声:飞行时发出kee-aw吠声,似打喷嚏。

短耳鸮:飞行图
短耳鸮:飞行图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短耳鸮与长耳鸮的区别:短耳鸮体型、大小均似长耳鸮,区别有:

(1)短耳鸮有黑色眼影;长耳鸮没有。

(2)短耳鸮的眼为光艳的黄色,耳羽不明显;长耳鸮眼红黄色,耳羽明显。

(3)短耳鸮喜开阔草地,白天也活动;长耳鸮却是寒温带的“夜猫子”。

(4)休息时短耳鸮平行趴在树枝;长耳鸮则垂直站立。

短耳鸮
短耳鸮
长耳鸮
长耳鸮

生活习性

短耳鸮(摄于新疆伊宁)
短耳鸮(摄于新疆伊宁)
短耳鸮(摄于新疆伊宁)
短耳鸮(摄于新疆伊宁)

短耳鸮栖息于低山、丘陵、苔原、荒漠、平原、沼泽、湖岸和草地等各类生境中。尤以开阔平原草地、沼泽和湖岸地带较多见。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和猎食,但也常在白天活动,平时多栖息于地上或潜伏于草丛中,很少栖于树上。飞行时不慌不忙,不高飞,多贴地面飞行。常在一阵鼓翼飞翔后又伴随着一阵滑翔,二者常常交替进行,繁殖期间常一边飞翔一边呜叫,其声似“不一不一不一”,反复重复多次。

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小鸟、蜥蜴、昆虫等,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它也是控制鼠害的能手,是人类灭鼠的得力助手。

夜晚,每当人们听到短耳鸮低缓的kau-kau声,总会令人产生一种不愉快甚至不寒而栗的恐惧感,认为闻得“不祥”之鸟的啼鸣,就可能会有不测的祸事降身。显然,这是由于大家对类的其貌不扬、行踪诡秘和鸣声凄厉所引起的恶感,其实却是因误解而使它蒙受了不白之冤。

地理分布

短耳鸮:形态特征图
短耳鸮:形态特征图

短耳鸮在国外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在我国繁殖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和辽宁,越冬时几乎见于全国各地。

分布范围:全北界及南美洲;在东南亚为冬候鸟。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节性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时见于中国海拔1500米以下的大部湿润地区。

生长繁殖

短耳鸮
短耳鸮

繁殖期为4一6月。通常营巢于沼泽附近的地面草丛中,也见在次生阔叶林内朽木洞中营巢。

巢通常由枯草构成。每窝产卵3一8枚,偶尔多至10枚,甚至14枚,一般为4一6枚,卵白色,卵圆形。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4一28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大约经过24一27天即可飞翔。

保护现状

短耳鸮
短耳鸮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生效年代: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命名时间:1763年

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长尾林鸮的拼音、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延伸阅读

长尾林鸮的图片

长尾林鸮(学名:Strix uralensis,英文名:Ural Owl)是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

长尾林鸮(读音:cháng wěi lín xiāo)别名夜猫子,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林鸮属。是一种中等大小及夜间活动的猫头鹰,在欧洲及亚洲北部有达15个亚种。分布在欧洲及亚洲,由东面的库页岛、日本及韩国至西面的斯堪地那维亚。北方临界北纬65°,南方至北方针叶林的尽头。吃啮齿目及中等至大型的鸟类,如松鸦、柳雷鸟及斑尾林鸽。它们的叫声可以远达2公里。

中文学名:长尾林鸮

拉丁学名:Strix uralensis

英文俗名:Ural Owl

命名作者:Pallas, 1771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林鸮属(Strix)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4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拼音

长尾林鸮
长尾林鸮chángwěilínxiāo

外形特征

长尾林鸮
长尾林鸮长尾林鴞俗名猫头鹰、乌尔塔-苏乌勒图、夜猫子,是中大型夜行性猛禽。体长45-54厘米,体重452-842克。头部较圆,没有耳簇羽,面盘显著,为灰白色,具细的黑褐色羽干纹。皱领也很显著。体羽大多为浅灰色或灰褐色,有暗褐色条纹,下体的条纹特别延长,而且只有纵纹,没有横斑。尾羽较长,稍呈圆形,具显著的横斑和白色端斑。虹膜暗褐色,嘴黄色,爪角褐色。

生活习性

长尾林鸮
长尾林鸮

长尾林鴞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特别是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多见,偶尔长尾林鸮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和疏林地带。

长尾林鸮的北方群落栖息在与乌林鸮相似的地方,喜欢在低地森林筑巢,但会避开密林及针叶林。在中欧的群落则喜欢落叶林。它们一般会栖息在开放的林地,尤其是潮湿的地区。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白天大多栖息在密林深处,直立地站在靠近树干的水平粗枝上,由于体色与树的颜色很相似,因此虽然不算十分隐蔽,也很难被发现。有时白天也活动和捕食。寒冷的冬天常在树洞中躲避风雪,有时甚至敲击树干也不飞出。多活动于树林的中下层,只有在进行远距离飞行时才越过树冠之上。当追捕松鼠时则随松鼠的上下而起落,常边飞边发出“呼呼”的恫吓声。飞行时两翅煽动幅度较大,飞行轻快而无声响。多呈波浪式飞行。一般飞行距离不远,每次多在50一60米左右。除繁殖期常发出“蹦蹦一蹦蹦一”的短促而粗犷的叫声外,其他时候一般很少鸣叫。它的叫声略似中杜鹃的声音,但较中杜鹃的声音长而响亮。主要以田鼠、棕背鼠、黑线姬鼠等为食,也吃昆虫、蛙、鸟、兔,以及松鸡科的一些大型鸟类。

叫声:求偶叫声为深沉悠远的whoohoo,四秒钟后转为whoohoo owhoohoo。也发出一连串约八个音的poo声,升调收尾。雌鸟叫声类似但较沙哑,也作似kuveh声如鹭。告警叫声khau khau似犬吠。

生长繁殖

长尾林鸮
长尾林鸮长尾林鸮分布图长尾林鸮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树洞中,也在树根下的地面上或林中河岸的石崖上营巢。每窝产卵2-6枚。卵为白色。孵卵由雌鸟承担,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7-28天。雏鸟为晚成性,大约经过30—35天才能飞翔。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
长尾林鸮
长尾林鸮见于古北界及日本的针叶林。主要是欧洲北部和东部、俄罗斯、蒙古北部、朝鲜和日本等地。分布状况

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北京、辽宁、吉林、河南、四川、青海和新疆等地。稀有留鸟。亚种nikolskii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coreensis 在吉林、辽宁的长白山区,可能在河北也有分布。

保护现状

长尾林鸮
长尾林鸮飞翔的长尾林鸮 1.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生效年代: 1997

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生效年代: 1989

3.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生效年代: 1996

4.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

5.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保护现状

栖息地破坏:主要原因森林被砍伐,人口增多,是适宜的 栖息地逐渐减少,营巢地被破坏。

延伸阅读

黑龙江的长尾林鸮

长尾林鸮还生活在黑龙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它比乌林枭常见,也比乌林枭分布的广。每到四月初,在吉林长白山和临近地区,在内蒙,甚至在华北地区的针阔混交林里黑沉沉的夜晚响起雄性长尾林鸮深沉悠远“爱情的表白”,whoohoo,四秒钟后转为whoohoo owhoohoo。男高音一直向上拔高出一连串poo声,到第八个音节到达顶点戛然收尾。雌鸟嗓子沙哑,虽然不能,却也是以同样的曲调激情回应着“求婚者”。

长尾林鸮又叫东方乌拉山鸮,体形比乌林枭稍小——也算是大体格的猛禽了。在中国五种林鸮中体形居第二位。它的尾羽较长(所以叫长尾林鸮),稍圆。飞翔时好像水中作蛙泳,划出一个一个半园的弧形,它不善长距离飞行,50米——60米左右就要有一个顿歇。

长尾林枭在中国的东北繁殖,也在这里越冬。猎食时长尾林鸮像乌林枭一样有耐心:高踞在乔木上静候,只待猎物经过便突然然袭击。它的食谱比乌林枭丰富,以鼠兔为主,也捕食鸟类,青蛙和昆虫。每年在4——5月繁殖,筑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2——4枚卵。

四川林鸮原来被当作长尾林鸮,四川林鸮(是中国中部特有的一种“猫头鹰”,分布在青海东部和四川的北部、西部和中部海拔2700~4200米的开阔针叶林和亚高山混交林中。与长尾林枭相似,曾经作为它的一个亚种)。

鹰鸮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鹰鸮的图片

鹰鸮(学名:Ninox scutulata,英文名: Brown Hawk-Owl)是鸮形目鸱鸮科鹰鸮属的猫头鹰,别名褐鹰鸮。中型猛禽,外表似鹰,上体深褐色,下体具粗的红褐色纵纹。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于山地阔叶林中,也见于灌丛地带。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东北亚、中国、东南亚、苏拉威西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中文学名:鹰鸮

拉丁学名:Ninox scutulata

英文俗名:Brown Hawk-Owl

命名作者:Raffles, 1822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鹰鸮属(Ninox)

繁殖区:东洋界, 古北界 : e Asia through Orient

非繁殖区:Sulawesi, Lesser Sund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鹰鸮
鹰鸮

中等体型(30厘米)、大眼睛的深色似鹰样鸮鸟。面庞上无明显特征。上体深褐;下体皮黄,具宽阔的红褐色纵纹;臀、颏及嘴基部的点斑均白。

虹膜-亮黄;嘴-蓝灰,蜡膜绿色;脚-黄色。

叫声:圆润的升调假嗓哨声pung-ok,第二音短促而调高,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有时持续很长时间,通常于晨昏时分。

鹰鸮:幼鸟
鹰鸮:幼鸟
鹰鸮
鹰鸮

生活习性

鹰鸮栖息于山地阔叶林中,也见于灌丛地带。常白昼出游,但午夜后才开始鸣叫。飞行迅捷无声,捕食昆虫、小鼠和小鸟等。

在中国北方为夏候鸟,在南方为留鸟。活跃,黄昏前活动于林缘地带,飞行追捕空中昆虫。有时以家庭为群围绕林中空地一起觅食。不时鸣叫,尤其是月悬空中时。

鹰鸮
鹰鸮
鹰鸮
鹰鸮

生长繁殖

鹰鸮
鹰鸮

鹰鸮跟雪鸮有相似的繁殖习性,它们也是随着主要食物的多少来调整每年的产卵量。每年5-6月上旬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2~3枚,卵圆形或椭圆形,呈光滑的白色。

地理分布

鹰鸮地理分布图
鹰鸮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东北亚、中国、东南亚、苏拉威西、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分布状况: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于中低海拔高度,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ussuriensis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华中及华东,南迁越冬;burmanica 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totogo 为台湾包括兰屿及澎湖列岛的留鸟;lugubris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保护现状

鹰鸮
鹰鸮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本文Hash:fedda2ff0045293a5085b1dc53ce77083e7e6ed4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