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鸮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雕鸮的图片

雕鸮(学名:Bubo bubo,英文名:Eurasian Eagle-Owl)属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又叫大猫头鹰、希日-芍布、老兔、大猫王、恨狐、夜猫。夜行性猛禽。雕鸮和毛腿渔鸮是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有一双明亮橘黄色的眼睛。除繁殖季节成对外,平常单独活动。听觉和视觉在夜间异常敏锐。白天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休息。白天看见时总是在被乌鸦及鸥类围攻。于警情中的鸟会作出两翼弯曲头朝下低的宽宏姿态。飞行迅速,振翅幅度小。分布在除海南、台湾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是留鸟。雕鸮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雕鸮

拉丁学名:Bubo bubo

英文俗名:Eurasian Eagle-Ow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雕鸮属(Bubo)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3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雕鸮:形态特征图
雕鸮:形态特征图

体型硕大(69厘米)的鸮类。耳羽簇长,橘黄色的眼特显形大。面盘显著,为淡棕黄色,杂以褐色的细斑。眼的上方有一个大形黑斑。皱领为黑褐色,头顶为黑褐色,喉部为白色。耳羽特别发达,显著突出于头顶两侧。体羽褐色斑驳。胸部片黄,多具深褐色纵纹且每片羽毛均具褐色横斑。羽延伸至趾。

虹膜-橙黄;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沉重的poop声。嘴叩击出嗒嗒声。

雕鸮:飞行
雕鸮:飞行
雕鸮:起飞
雕鸮:起飞

生活习性

雕鸮
雕鸮
雕鸮
雕鸮

留鸟。雕鸮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类环境中。在新疆和西藏地区,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3000~4500米左右。通常活动在人迹罕到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栖息,常缩颈闭目栖于树上,一动不动,但它的听觉甚为敏锐,稍有声响,立即伸颈睁眼,转动身体,观察四周动静,如有危险就立即飞走。飞行时缓慢而无声,通常贴着地面飞行。

雕鸮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但食性很广,几乎包括所有能够捕到的动物,包括狐狸、豪猪、野猫类等难以对付的兽类和苍鹰、鹗、游隼等猛禽,其中大约兽类占55%,鸟类占33%,鱼类占11%,两栖类和爬行类占1%。

由于雕鸮在夜间活动,所以一般认为它并不捕蛇。其实,当它发现蛇从草丛中缓缓爬出的时候,就会立即变得兴奋起来,眼睛发出炯炯的光芒,并且转动着圆圆的脸盘,似乎在估算着双方力量的对比,然后瞄准蛇的头部,从树上猛扑过去。但它也的确是较少捕食蛇类,所以第一次进攻往往并不成功,常常不能抓住蛇的要害。这时蛇就会愤怒地扭动着身体,转过身来准备缠卷住雕鸮。雕鸮则会展开两个宽大的翅膀,抗拒蛇的缠绕,并且用锐利的爪子刺穿蛇的鳞甲,进入肉体,然后寻找一个破绽,用嘴猛地咬住蛇头后面相当于心脏的部位。痛苦万状的蛇经过激烈的挣扎之后,渐渐不支,终于松开了身体,成了雕鸮的一顿美餐。

生长繁殖

雕鸮
雕鸮

繁殖期随地区而不同,在东北地区为4~7月,而西南地区则从12月开始。此时雄鸟和雌鸟栖息在一起,在拂晓或黄昏时相互追逐嬉戏,并不时地发出相互招唤的鸣叫声。交尾之前先互相用嘴整理羽毛,并作亲吻状,雄鸟不断发出“咕、咕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雌鸟则伴随着发出“西、西西西、西西西、西”的声音,反复5分钟左右,然后雄鸟雄鸟跳到雌鸟的背上交尾,并且一起发出欢快的鸣叫声。

交尾后大约一周左右,雌鸟就开始筑巢。通常营巢于树洞中、悬崖峭壁下面的凹处、或者直接产卵于地面上的凹处。由雌鸟用爪刨一小坑即成,巢内无任何内垫物,产卵后则垫以稀疏的绒羽。巢的大小视营巢环境而不同,据5巢的测定,平均大小为直径28.6(27~31.5)cm,深9(6.2~12.5)cm。

每窝产卵2~5枚,以3枚较常见。卵白色,卵呈椭圆形,卵的大小为55~58mm×44~47.2mm,重50~60g。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35天。

雕鸮:刚出生的雏鸟
雕鸮:刚出生的雏鸟
雕鸮:幼鸟
雕鸮:幼鸟
雕鸮:幼鸟
雕鸮:幼鸟
雕鸮:幼鸟
雕鸮:幼鸟

地理分布

雕鸮:地理分布图
雕鸮: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古北界、中东、印度次大陆。

分布状况:虽分布广泛但普遍稀少。栖于有林山区,营巢于岩崖,极少于地面。亚种 ussuriensis为中国东北及华北东部的留鸟;kiautschensis于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tibetanus由华南、东南至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及甘肃南部;tarimensis为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留鸟;yenisseensis于阿尔泰山;auspicabilis在中国西北的天山;hemachalana为新疆西部和西藏西部的留鸟,在青海北部及内蒙古西部也有分布。

保护现状

雕鸮
雕鸮

雕鸮在我国有一定数量,但在不断减少。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濒危原因: 1、人类猎捕和捡拾鸟卵。 2、草原上投放鼠药,使之中毒。

鹰鸮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鹰鸮的图片

鹰鸮(学名:Ninox scutulata,英文名: Brown Hawk-Owl)是鸮形目鸱鸮科鹰鸮属的猫头鹰,别名褐鹰鸮。中型猛禽,外表似鹰,上体深褐色,下体具粗的红褐色纵纹。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于山地阔叶林中,也见于灌丛地带。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东北亚、中国、东南亚、苏拉威西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中文学名:鹰鸮

拉丁学名:Ninox scutulata

英文俗名:Brown Hawk-Owl

命名作者:Raffles, 1822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鹰鸮属(Ninox)

繁殖区:东洋界, 古北界 : e Asia through Orient

非繁殖区:Sulawesi, Lesser Sund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鹰鸮
鹰鸮

中等体型(30厘米)、大眼睛的深色似鹰样鸮鸟。面庞上无明显特征。上体深褐;下体皮黄,具宽阔的红褐色纵纹;臀、颏及嘴基部的点斑均白。

虹膜-亮黄;嘴-蓝灰,蜡膜绿色;脚-黄色。

叫声:圆润的升调假嗓哨声pung-ok,第二音短促而调高,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有时持续很长时间,通常于晨昏时分。

鹰鸮:幼鸟
鹰鸮:幼鸟
鹰鸮
鹰鸮

生活习性

鹰鸮栖息于山地阔叶林中,也见于灌丛地带。常白昼出游,但午夜后才开始鸣叫。飞行迅捷无声,捕食昆虫、小鼠和小鸟等。

在中国北方为夏候鸟,在南方为留鸟。活跃,黄昏前活动于林缘地带,飞行追捕空中昆虫。有时以家庭为群围绕林中空地一起觅食。不时鸣叫,尤其是月悬空中时。

鹰鸮
鹰鸮
鹰鸮
鹰鸮

生长繁殖

鹰鸮
鹰鸮

鹰鸮跟雪鸮有相似的繁殖习性,它们也是随着主要食物的多少来调整每年的产卵量。每年5-6月上旬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2~3枚,卵圆形或椭圆形,呈光滑的白色。

地理分布

鹰鸮地理分布图
鹰鸮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东北亚、中国、东南亚、苏拉威西、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分布状况: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于中低海拔高度,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ussuriensis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华中及华东,南迁越冬;burmanica 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totogo 为台湾包括兰屿及澎湖列岛的留鸟;lugubris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保护现状

鹰鸮
鹰鸮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靴隼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靴隼雕的图片

靴隼雕(学名:Hieraaetus pennatus,英文名:Booted Eagle)属鹰科隼雕属,中型鹰类,主要产于新疆、东北、河北。习性同棕腹隼雕。多生活于森林或林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法国。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靴隼雕

拉丁学名:Hieraaetus pennatus

英文俗名:Booted Eagle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隼雕属(Hieraaetus)

繁殖区:古北界 : sw, sc

非繁殖区:非洲,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0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靴隼雕
靴隼雕

体型略小(50厘米),胸棕色(深色型)或淡皮黄色(浅色型),无冠羽,腿被羽。上体褐色具黑色和皮黄色杂斑,两翼及尾褐色深。飞行时深色的初级飞羽与皮黄色(浅色型)或棕色(深色型)的翼下覆羽成强烈对比。尾下色浅。

虹膜-褐色;嘴-近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高且薄的叫声keee。

靴隼雕
靴隼雕
靴隼雕:成鸟头部细节
靴隼雕:成鸟头部细节
靴隼雕:深色型,飞行图(俯视)
靴隼雕:深色型,飞行图(俯视)
靴隼雕:深色型,飞行图(仰视)
靴隼雕:深色型,飞行图(仰视)
靴隼雕:浅色型
靴隼雕:浅色型
靴隼雕:浅色型
靴隼雕:浅色型

地理分布

靴隼雕
靴隼雕

产于新疆、东北、河北。在新疆天山一带繁殖,冬季偶见于东北、河北一带越冬。

分布范围:繁殖于非洲、欧亚大陆的西南部、印度西北部及中国北部;冬季南迁至非洲、印度;迷鸟至东南亚。

分布状况: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库尔勒及西藏北部。罕见候鸟于中国东北及华东的多个地方。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地林缘,以鼠和小鸟为食。常常在天空中往复盘旋,飞翔速度很快。

靴隼雕
靴隼雕
靴隼雕
靴隼雕

生长繁殖

靴隼雕:雌鸟和雏鸟
靴隼雕:雌鸟和雏鸟

5~6月份繁殖。

保护现状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鹰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鹰雕的图片

鹰雕(学名:Nisaetus nipalensis,英文名:Mountain Hawk-Eagle)属鹰科鹰雕属,原学名为Spizaetus nipalensis,又叫做熊鹰(台湾)、赫氏角鹰。是一种体形偏大的猛禽,一般身长70至72厘米。成年鹰雕的上半身呈棕色,下体有白色纹。翅膀很宽,在飞行时呈V型,未成熟的鹰雕通常拥有白色的头。一般生活于山中的常绿森林。主要以野兔、野鸡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大的昆虫,偶尔还捕食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鹰雕

拉丁学名:Nisaetus nipalensis

英文俗名:Mountain Hawk-Eagle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鹰雕属(Nisaet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Taiwan and Jap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0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鹰雕
鹰雕

体大(74厘米),细长,腿被羽,翼甚宽,尾长而圆,具长冠羽。有深色及浅色型。

深色形:上体褐色,具黑及白色纵纹及杂斑;尾红褐色有几道黑色横斑;颏、喉及胸白色,具黑色的喉中线及纵纹;下腹部、大腿及尾下棕色而具白色横斑。

浅色型:上体灰褐;下体偏白,有近黑色过眼线及髭纹。

虹膜-黄至褐色;嘴-偏黑,蜡膜绿黄;脚-黄色。

叫声:拖长的尖厉叫声。

飞翔时翅膀显得十分宽阔,翅膀下面和尾羽的下面的黑色和白色交错的横斑极为醒目。

鹰雕:亚成鸟
鹰雕:亚成鸟
鹰雕:成鸟飞行
鹰雕:成鸟飞行

地理分布

鹰雕
鹰雕

在中国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台湾、四川、云南、西藏、海南等地。鹰雕全世界共分化为5个亚种,其中中国分布有4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见于西南地区,东方亚种见于东北地区,福建亚种见于东南和华南地区,海南亚种仅见于海南岛。大多数为留鸟,少数在繁殖期后到处游荡,但都极为罕见,有些甚至只有早期的记录。

分布范围:印度、缅甸、中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nipalensis为罕见留鸟于西藏南部及云南西部,高可至海拔4000米。fokiensis 为罕见留鸟于中国东南部、台湾及海南岛,高可至海拔2000米。orientalis为繁殖鸟,于中国东北,越冬在台湾。

生活习性

鹰雕
鹰雕

鹰雕在繁殖季节大多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森林地带.最高可达海拔4000米以上,常在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活动,也出现在浓密的针叶林中。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阔叶林和林缘地带活动。经常单独活动,飞翔时两个翅膀平伸,煽动较慢,有时也在高空盘旋,常站立在密林中枯死的乔木树上。叫声十分喧闹。

主要以野兔、野鸡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大的昆虫,偶尔还捕食鱼类。

生长繁殖

鹰雕:亚成鸟
鹰雕:亚成鸟

鹰雕繁殖营巢于山地森林中高大的乔木树上。巢由树枝构成,结构较为庞大。通常位于树上部靠近主杆的枝杈上。

繁殖期为1—6月。每窝产卵2枚,也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的颜色通常为淡灰白色或白色,没有斑点或者仅有不清晰的淡红色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孵化由雌鸟承担,护巢性很强。

亚种分化

鹰雕福建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fokiensis)。分布于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鹰雕指名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从喜马拉雅山脉到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鹰雕东方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oriental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鹰雕海南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whitehead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五指山。

保护现状

面临问题:族群稀少,又是养鹰者热衷的对象,赖以生存之中、 高海拔原始森林频遭砍伐及人为开发压力,本种的生存汲汲可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

本文Hash:c68e8b4cf6752975c2afa9956cf5dd0273816adb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