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大嘴鵟的图片

大嘴鵟(学名Buteo magnirostris)是分布在拉丁美洲一种体型较细小的猛禽。

外形特征

大嘴鵟
大嘴鵟

大嘴鵟的胸部及下身是棕白相间的,尾巴上有4或5条灰色斑纹。不同的亚种有不同的羽毛。它们的眼睛主要是黄色的,身体一般呈灰色,但翼上会有一些红色,在飞行时特别明显。它们的叫声十分高音刺耳。大嘴鵟在鵟属中算是较为细小的,平均只有36厘米长。它们的特征是长长的尾巴及明显较短的双翼。

生活习性

大嘴鵟主要吃昆虫、有鳞目及细小的哺乳动物,如幼生普通狨及细小猴子。它们也会吃细小的鸟类,但不如白尾鵟或黄腹隼般经常猎食鸟类。混合鸟群会注视大嘴鵟的接近,但并不怎么认为具有威胁。它们在筑巢期带有攻击性,曾有纪录攻击行经的途人。

地理分布

大嘴鵟遍布在由墨西哥经中美洲至安地斯山脉东面的大部份南美洲。它们在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岸至阿根廷东北部出没。除了密林的环境外,它们非常适应其分布地的生态系统。它们也会在城市生活,可能是最为普遍的鹰。

鵟属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鵟属大全

鵟属的图片

鵟(学名:Buteo)是鹰科鵟属29种猛禽的通称,全部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代表性物种普通鵟,体色变化比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羽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大多单独活动,有时也能见到2一4只在天空盘旋。性情机警,视觉敏锐,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左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鵟属(Buteo)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宽翅膀,宽尾巴。一般是上体呈褐色,下体颜色稍淡,尾巴呈红褐色。

生活习性

主要食啮动物,它们喜欢吃田地里的老鼠。有时也食小的哺乳动物、各种鸟类、爬行动物(包括响尾蛇、铜斑蛇)、两栖动物,甚至昆虫。

地理分布

在新大陆、欧洲和非洲可见到。红尾鵟在北美最为普遍,体长60厘米,色彩较多。赤肩鵟在北美东部的太平洋沿岸比较常见,体毛呈红褐色,下部有较密的条纹。体长约50厘米。

鵟属鸟类大全

灰鵟鵟属:灰鵟

学名:Buteo plagiatus

英文名:Grey Hawk
灰纹鵟鵟属:灰纹鵟

学名:Buteo nitidus

英文名:Grey-lined Hawk
赤肩鵟鵟属:赤肩鵟

学名:Buteo lineatus

英文名:Red-shouldered Hawk
里氏鵟鵟属:里氏鵟

学名:Buteo ridgwayi

英文名:Ridgway’s Hawk
巨翅鵟鵟属:巨翅鵟

学名:Buteo platypterus

英文名:Broad-winged Hawk
白喉鵟鵟属:白喉鵟

学名:Buteo albigula

英文名:White-throated Hawk
短尾鵟鵟属:短尾鵟

学名:Buteo brachyurus

英文名:Short-tailed Hawk
夏威夷鵟鵟属:夏威夷鵟

学名:Buteo solitarius

英文名:Hawaiian Hawk
斯氏鵟鵟属:斯氏鵟

学名:Buteo swainsoni

英文名:Swainson’s Hawk
加岛鵟鵟属:加岛鵟

学名:Buteo galapagoensis

英文名:Galapagos Hawk
斑尾鵟鵟属:斑尾鵟

学名:Buteo albonotatus

英文名:Zone-tailed Hawk
红尾鵟鵟属:红尾鵟

学名:Buteo jamaicensis

英文名:Red-tailed Hawk
美洲棕尾鵟鵟属:美洲棕尾鵟

学名:Buteo ventralis

英文名:Rufous-tailed Hawk
王鵟鵟属:王鵟

学名:Buteo regalis

英文名:Ferruginous Hawk
毛脚鵟鵟属:毛脚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Buteo lagopus

英文名:Rough-legged Buzzard
大鵟鵟属:大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Buteo hemilasius

英文名:Upland Buzzard
普通鵟鵟属:普通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Buteo japonicus

英文名:Eastern Buzzard
喜山鵟鵟属:喜山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Buteo burmanicus

英文名:Himalayan Buzzard
棕尾鵟鵟属:棕尾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Buteo rufinus

英文名:Long-legged Buzzard
佛得角鵟鵟属:佛得角鵟

学名:Buteo bannermani

英文名:Cape Verde Buzzard
索岛鵟鵟属:索岛鵟

学名:Buteo socotraensis

英文名:Socotra Buzzard鵟属:欧亚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Buteo buteo

英文名:Common Buzzard
林鵟鵟属:林鵟

学名:Buteo trizonatus

英文名:Forest Buzzard
山鵟鵟属:山鵟

学名:Buteo oreophilus

英文名:Mountain Buzzard
索马里鵟鵟属:索马里鵟

学名:Buteo archeri

英文名:Archer’s Buzzard
赤颈鵟鵟属:赤颈鵟

学名:Buteo auguralis

英文名:Red-necked Buzzard
马岛鵟鵟属:马岛鵟

学名:Buteo brachypterus

英文名:Madagascan Buzzard
非洲鵟鵟属:非洲鵟

学名:Buteo augur

英文名:Augur Buzzard
暗棕鵟鵟属:暗棕鵟

学名:Buteo rufofuscus

英文名:Jackal Buzzard

大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大鵟的图片

大鵟(学名:Buteo hemilasius,英文名:Upland Buzzard)为隼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别名豪豹、白鹭豹、花豹。是一种大型猛禽,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长约70cm,体型比普通鵟、毛脚鵟大。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喜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强健有力,能捕捉野兔及雪鸡。据报道还能杀死绵羊。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中文学名:大鵟

拉丁学名:Buteo hemilasius

英文俗名:Upland Buzzard

命名作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鵟属(Buteo)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9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大鵟:形态特征图
大鵟:形态特征图
大鵟:山东大黑山岛环志站
大鵟:山东大黑山岛环志站

体大(70厘米)的棕色鵟。有几种色型,淡色型、暗色型和中间型等类型,其中以淡色型较为常见。似棕尾鵟但体型较大,尾上偏白并常具横斑,腿深色,次级飞羽具清楚的深色条带。浅色型具深棕色的翼缘。深色型初级飞羽下方的白色斑块比棕尾鵟小。尾常为褐色而非棕色,先端灰白色。跗跖的前面通常被有羽毛。

虹膜-黄或偏白;嘴-蓝灰,蜡膜黄绿色;脚-黄色。

叫声:咪咪叫声,较普通鵟拖长且带鼻音。

大鵟
大鵟大鵟的飞行姿态
大鵟
大鵟
大鵟
大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大鵟的外形和普通鵟、毛脚鵟等其他鵟类都很相似,但体形比它们都大,飞翔时棕黄色的翅膀下面具有白色的斑。另外它们三者的跗跖上的被羽有所不同,普通鵟跗跖仅部分被羽,毛脚鵟的被羽则一直达到趾的基部。

地理分布

大鵟:地理分布图
大鵟:地理分布图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为留鸟,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上海、浙江、广西、四川、陕西等地为旅鸟、冬候鸟。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蒙古、中国中部及东部。

分布状况:在北方分布区甚常见,在南方罕见。繁殖于中国北部和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的部分地区。可能也在中国西北繁殖。冬季北方鸟南迁至华中及华东,偶有鸟至广西、广东及福建。

生活习性

大鵟
大鵟
大鵟
大鵟
大鵟
大鵟

大鵟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冬季也常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农田、芦苇沼泽、村庄、甚至城市附近。

平时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飞翔时两翼鼓动较慢,常在中午天暖和的时候在空中作圆圈状的翱翔。此外还有上飞、下飞、斜垂飞、直线飞、低飞而转斜垂上树飞、树间飞、短距离跳跃飞、长距离滑翔飞、空中驱赶飞、追逐嬉戏、飞获得猎物飞,以及各种打斗时的飞行等方式,堪称花样繁多。休息时多栖于地上、山顶、树梢或其他突出物体上。

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空中飞翔寻找,或者站在地上和高处等待捕获物。它捕蛇的技术十分高超,用脚抓获以后便振翅飞到300米以上的空中,而不甘心束手就擒的蛇弯曲着身体,准备缠绕大鵟的双脚,但大鵟却突然伸直双腿和脚爪,将蛇撒开,使其跌落在地上,然后俯冲而下,再次将蛇抓起,带到空中,重复前面的动作,直到蛇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后,才降落到地面上将其慢慢地吞食。

生长繁殖

即将起飞的大鵟
即将起飞的大鵟

繁殖于中国北部和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的部分地区。可能也在中国西北繁殖。冬季北方鸟南迁至华中及华东,偶有鸟至广西、广东及福建。

繁殖期为5—7月份。通常营巢于悬岩峭壁上或树上,巢的附近大多有小的灌木掩护。巢呈盘状,可以多年利用,但每年都要对巢材进行补充,因此有的使用年限较为长久的巢,直径可达1米以上。巢主要由干树枝构成,里面垫有干草、兽毛、羽毛、碎片和破布。

每窝产卵通常2一4枚,偶尔也有多至5枚的,卵的颜色为淡赭黄色,被有红褐色和鼠灰色的斑点,以钝端较多。孵化期大约为30天。

雏鸟属于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育大约45天,然后离巢飞翔,进行独自觅食的生活。

保护现状

大鵟
大鵟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

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本文Hash:2281181c8bbb596d52ba4c38f35c4fdfb421c008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