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经济价值 人工饲养
大美洲鸵(学名:Rhea americana,英文名:Greater Rhea)是美洲鸵鸟科美洲鸵鸟属的鸟类。
大美洲鸵(学名:Rhea americana)是美洲鸵鸟目美洲鸵鸟科的鸟类,共有五个亚种。体高约1.6米,重达25千克,为美洲最大鸟类。有三个脚趾,又被称作三趾鸵鸟,虽然也不会飞,翼却比较发达。有10枚初极飞羽,指骨3枚。腿强大,3个前趾均具爪。头、颈、腿和围眼部除少数羽毛外均裸出。雌雄羽色相近。体羽轻软,主要为暗灰色,头顶为黑色,无真正尾羽。群居性。分布于南美洲。
中文学名:大美洲鸵
拉丁学名:Rhea americana
英文俗名:Greater Rhea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美洲鸵鸟目(Rheiformes)
中文科名:美洲鸵鸟科(Rheidae)
中文属名:美洲鸵鸟属(Rhea)
繁殖区:南美洲 : s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大美洲鸵
大美洲鸵
拉丁学名:Rheaamericana
别称:大美洲鸵鸟,美洲大鸵鸟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美洲鸵鸟目
科:美洲鸵鸟科
属:美洲鸵鸟属
种:大美洲鸵
亚种:5种
命名时间:Linnaeus,1758
大美洲鸵
英文名称:GreaterRhea
英文名称:CommonRhea
外形特征
大美洲鸵体长80-132厘米,身高120-170厘米,体重25,000-36,000克。头小,颈长,体形略显纤细。各亚种在羽色上有深浅不同,雌雄羽色相近。体羽轻软,主要为暗灰色,头顶为黑色。喙扁平,直而短,呈灰色。翅膀较大,但也不能飞行。没有尾羽。跗跖和脚为灰白色,跗跖前面为盾状鳞,脚上具3趾。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地。
生活习性
大美洲鸵栖息于疏林、灌丛和草原。喜结群,一般为1只雄鸟和5-6只雌鸟。叫声为“隆隆”声。善于奔跑,会游泳。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食性很杂,但以植物的茎、叶、果实等为主,特别是开花的灌木,寄生的匍匐植物,地面蔓生的葫芦科植物和野生无花果等,也吃昆虫、软体动物、小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生长繁殖
婚配为一雄多雌,每只雄鸟拥有5-6只雌鸟。繁殖期为5-10月。雄鸟在地面上筑巢。雌鸟均产卵于同一巢中,
大美洲鸵每巢有20-50枚卵。卵的大小为132×90毫米,卵重600—750克。卵呈金黄色。雄鸟孵卵,孵化期为34-42天。雏鸟为早成性。3-4岁性成熟。寿命约为20-30年。雄性大美洲鸵在交配时,眼神虽然有些飘忽不定,但却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每当交配期来临,雄性大美洲鸵把巢搭建好,并邀请配偶们们把蛋下于此。妻妾的数量有时能达到15只之众。下完蛋,妻妾们就立马离开另觅新欢去了,但雄性大美洲鸵却会留下来孵蛋,蛋的数量在25至50之间。在六周的孵化期里面,雄鸟很少进食,也基本不离窝半步。接下来,它还会喂养这一大窝雏鸟,并非常积极的保卫着它们,任何靠得太近的动物,甚至是雌性大美洲驼,都会遭到它的攻击。
亚种分化
1.大美洲鸵阿根廷亚种(学名:Rheaamericanaalbescens)
大美洲鸵
2.大美洲鸵指名亚种(学名:Rheaamericanaamericana)
3.大美洲鸵玻利维亚亚种(学名:Rheaamericanaaraneipes)
4.大美洲鸵乌拉圭亚种(学名:Rheaamericanaintermedia)
5.大美洲鸵巴拉圭亚种(学名:Rheaamericananobilis)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
大美洲鸵
经济价值
大美洲鸵是是美洲大陆上最大的鸟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它的全身有许多部分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大
大美洲鸵大美洲鸵(卵)美洲鸵的肉在外观上与牛肉相似,富含蛋白质、脂肪、胆固醇含量低,肉鲜嫩,无药物残留(因为极少因病用药),适合现代人类的膳食潮流。它的皮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名贵的皮革之一,以轻柔有弹性、耐用透气性能好和美观(皮上的羽根形成天然圆点图案),其耐力是母牛皮的3-5倍。羽毛经济价值也非常高,用于现代的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也是高档时装的配料。大美洲鸵的卵大,而且味道鲜美,卵壳还是优质的工艺品。此外,其油、眼角膜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人工饲养
大美洲鸵以草食饲料为主食,耐粗饲,不与人类争食,既具有反刍动物的耐粗饲特性,又具繁殖性能强,适于集约化饲养。它有家禽的优秀繁殖能力,并且抗病力强,倍受全球重视,已成为世界性的绿色工程。
大美洲鸵大美洲鸵(雄鸟孵卵)
饲养大美洲鸵发栏舍应建设在僻静处,在可能条件下应尽量大而平坦,适当种植可食的落叶乔木、灌木、苜蓿或禾草等。围栏要坚固,高2米以上.房舍面积也应较大,土地面,上铺沙土(为防鼠也可用水泥底,上铺沙土),冬季和繁殖时垫草。舍内应有操作廊和保温设施,还需注意采光。每对大美洲鸵的栏舍大小为运动场50米×12米,舍内5米×5米。经过人工驯养的大美洲鸵仍保持了其草食特性,具有很强的粗纤维消化能力(盲肠特别发达),对优质的籽实饲料需求量少。成体每天仅需供应1.5-2.0公斤精料,其他为青草,就可以满足正常的生长和繁殖营养需要。大美洲鸵主食混合面窝头、粮食、禾草、树叶、苜蓿、叶菜以及水果、骨粉等。混合面窝头可按下面配方配制:玉米面30%、豆饼面20%、麸皮10%、高粱面22%、白面5%、鱼粉8%、骨粉4%、盐1%。另加不定量的带骨肉末,少量多维素。3月龄以下的幼鸟,青粗饲料可占40%。精料中通常可使用50%草粉。大美洲鸵可一雄多雌饲养。3月龄后大美洲鸵对气温的适应极强,成体除产卵时进入室内外,其余时间均可在露天生活。刮风、下雨、冷热天气对其均无不良影响。但是,在北方地区饲养的冬季需要注意保温,晴朗无风的天气可放出在运动场运动,夏季在无乔木遮荫的场地饲养时应有遮萌设备,中午经常人工淋浴或喷水降温。大美洲鸵在繁殖期好斗,甚至攻击人,因此要注意安全,非接触不可时提高警惕。饲料的卫生消毒和垫草、垫沙的清理与消毒十分重要,夏秋季节应注意杜绝霉菌、内寄生虫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小美洲鸵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小美洲鸵(学名:Rhea pennata,英文名:Lesser Rhea)是美洲鸵鸟科美洲鸵鸟属的鸟类。
小美洲鸵(学名:Rhea pennata)是美洲鸵鸟目美洲鸵鸟科的鸟类,又名达尔文美洲鸵,共有三个亚种,是现存美洲鸵鸟中体形最小的物种。身高92-100 cm,体重15-25 kg。翅发达,但不会飞行。有10枚初极飞羽,指骨3枚。腿强大,3个前趾均具爪。头、颈、腿和围眼部除少数羽毛外均裸出。无真正尾羽。群居性。栖息于安地斯山脉平原的辽阔丛林,稀疏林地、灌木丛和草原。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繁殖期为5-10月,孵化期35-40 天,寿命20-40年。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及秘鲁。
中文学名:小美洲鸵
拉丁学名:Rhea pennata
英文俗名:Lesser Rhea
命名作者:d’Orbigny, 1834
中文目名:美洲鸵鸟目(Rheiformes)
中文科名:美洲鸵鸟科(Rheidae)
中文属名:美洲鸵鸟属(Rhea)
繁殖区:南美洲 : Southern Con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鸟种简介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
拉丁文学名:Pterocnemia pennata
鸵形类中最小的一种,产南美。较美洲鸵稍小,高约1.2米,重约20-30千克。尾羽退化。足三趾,善奔跑。灰褐色,杂棕色。习性与美洲鸵相近。现已人工饲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美洲鸵鸟目(Rheiformes)
美洲鸵鸟目只有美洲鸵鸟科(Rheidae)一科,分大美洲鸵和小美洲鸵两种。大美洲鸵是美洲最大的鸟,但比鸵鸟要小得多,体重只有25千克。小美洲驼体型更小,是体型最小的大型走禽。美洲鸵鸟有三个脚趾,又被称作三趾鸵鸟,虽然也不会飞,翼却比较发达。
外形特征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高90-100厘米,重15-25公斤。双翼较其他鸵鸟大,但仍然不会飞。成鸟通体灰褐,背上和下体具都有很多白色斑点,足具三趾,缺后趾。光滑柔软的羽毛覆盖在大腿和跗骨上,上肢也有羽毛,在每个翅上有一强壮的爪,爪很锋利,是很有效的武器。在繁殖季节小美洲鸵的颈部就会具有明显的环。两性相似,但雄鸟体色略暗,体形略大于雌鸟。幼鸟比成鸟体色暗,背上无斑点,而具有黑、灰和白三色相间的条纹。
地理分布
小美洲鸵栖息在巴塔哥尼亚平原和东部斜坡草原地区及安地斯山脉平原的辽阔丛林,横跨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及秘鲁。
栖息环境
所有小美洲鸵的亚种都喜欢栖息在草原、丛林及沼泽。小美洲鸵其中一些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生活于潘帕斯植被地区(南美洲的温带草原),另一些分布于南美洲西部的自秘鲁南部到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地区,生活于普那植被地区(安第斯山区的山地植被类型)。指名亚种分布在低于海拔1500米以下,而其他的亚种则分布在介乎海拔3000-4500米的地方,南至海拔1500米的地方。
生活习性
小美洲鸵
小美洲鸵奔跑速度每小时60公里,具有很好的视力及听力,成年雄鸟平时愿意独自生活,有与世隔绝的孤独。该物种非常合群,常见不同的年龄组在一起成群活动,在非繁殖期聚群,会以5-30只鸟聚居。在繁殖季节会出现于湖泊,河流和湿地附近,此时雌鸟会主动进入雄鸟的领地求偶,而雄鸟也会出现竞争,以短暂的战斗确保自己的领土。
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食性很杂,但以植物的茎、叶、果实等为主,特别是开花的灌木,寄生的匍匐植物,地面蔓生的葫芦科植物和野生无花果等,也吃昆虫、软体动物、小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生长繁殖
小美洲鸵
婚配为一雄多雌,一般1只雄鸟配2—12只雌鸟。雄鸟在试图吸引雌鸟时,会快速的用翅膀拍打雌鸟,繁殖期为5-10月,孵化期35-40天。雄鸟同时孵化几只雌鸟在一个窝里下的蛋。窝由雄鸟在地面上挖成,比较浅,上面铺一些草。雌鸟在里面每窝下大约50个长约8-13厘米呈黄绿色的蛋。小鸟在孵化6周以后出世,然后由雄鸟抚养6个星期左右。雄鸟在孵蛋时会特别带有攻击性,所以雌鸟会在巢边产后来的蛋,而非在巢内。大部份的蛋都是由雄鸟搬入巢内,其中有些会遗留在巢外变坏,吸引苍蝇,这些苍蝇成了雄鸟和出生的雏鸟的食物。
亚种分化
1.小美洲鸵秘鲁亚种(学名:Pterocnemiapennatagarleppi)
2.小美洲鸵智利亚种(学名:Pterocnemiapennatatarapacensis)
3.小美洲鸵指名亚种(学名:Pterocnemiapennatapennata)
保护现状
小美洲鸵因人为猎杀、捕蛋及栖息地分散而变得近危。农业生产令该物种失去大部份栖息地,其野外分布地只有1百万平方公里。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
大盘尾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大盘尾(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英文名:Greater Racket-tailed Drongo)是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
大盘尾(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为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俗名带箭鸟、长尾姑、大拍卷尾。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热带阔叶雨林、活动于原始密林中以及亦见于林区空旷出处或林间草地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泰国曼谷至Ayuthia。
中文学名:大盘尾
拉丁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
英文俗名:Greater Racket-tailed Drongo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卷尾科(Dicruridae)
中文属名:卷尾属(Dicrur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7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大盘尾
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全长约50cm,共有13个亚种。通体黑色,具紫蓝色金属闪光;头顶额羽发达成簇状羽冠;最外侧一对尾羽特延长,中部羽干部分裸出,其末端的外翈较内翈显著增大,形成“盘状尾”。栖息于热带地区的雨林及季雨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北部、越南北部及中国海南。
中文学名:大盘尾
拉丁学名:Dicrurusparadiseus
别称:大拍卷尾、长尾姑、带箭鸟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卷尾科
属:卷尾属
种:大盘尾
亚种:13种
命名时间:Linnaeus,1766
英文名称:GreaterRacket-tailedDrongo
外形特征
大盘尾
大盘尾是一种中等体形的鸟类,体长约33cm,加上延长的尾羽,可达66cm。雄性成鸟:通体黑色,具金属紫蓝色光泽;额部簇状羽冠甚形发达,耸立在头顶前部,向前把鼻孔覆盖,有的几伸达嘴前端,向后延伸至枕部,冠羽纯黑,羽缘闪光泽;头顶羽端缘呈鳞状斑光泽;眼先、颊及耳羽纯黑色;头颈侧和后颈羽呈披针状,闪紫蓝色光泽;上体背肩部闪金属光泽显著,腰和尾上覆羽仅微沾光泽;尾羽叉状具金属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的羽轴甚形延长,羽轴干部分裸出,其内翈退化或狭窄,外翈宽阔而发达,故尾羽末端的外翈较内翈显著更宽大,向外曲折并盘卷向上,形成一对“盘状尾”;初级飞羽黑色,内翈黑褐、外翈具较著的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覆羽黑色闪光泽。下体颏至尾下覆羽黑褐色或黑色;喉胸部鳞状斑光泽较著、腹和胁光泽较弱;翅下覆羽和腋羽黑褐色,常具灰白色尖端斑。雌性成鸟类似雄鸟但体型稍小;羽稍呈黑褐色且金属闪光较弱。幼鸟体羽显然呈黑褐色,光泽不甚显现;头部簇状冠羽短而狭窄,胸部羽及尾下覆羽具灰白色端缘;翅下覆羽及腋羽暗褐黑色,羽端灰白斑大而显著。虹膜红色到深红色,嘴、脚及爪均黑色。体重♂81-95g,♀73-100g;体长♂460-602mm,♀456-547mm;嘴峰♂35-39mm,♀28-39mm;翅♂162-166mm,♀156-163mm;尾♂300-450mm,♀296-390mm;跗蹠♂25-30mm,♀26-33mm。(注:雄性——♂;雌性——♀)
地理分布
大盘尾分布地区
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老挝、越南、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云南西部盈江、南部西双版纳、绿春,海南岛西部、中部和南部山地
生活习性
大盘尾
主要栖息于热带阔叶雨林,原始密林,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亦遇见于林区间空旷处,或林间草地附近,也经常出现于竹林、农田和村落附近的小块丛林、果园和疏林草坡等开阔地带。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偶而突然起飞,急速追捕过往飞行的昆虫,又返回原栖息枝头处;有时亦飞翔于空旷林间草地,作波浪式的起伏或滑翔,身体后端飘着一对“盘状尾”,追捕地上草丛间受惊飞起昆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有时也见成3-5只的小群。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通常站在树木高处窥视周围动静,发现猎物立刻飞去捕捉,然后飞回原处吞食。
生长繁殖
大盘尾大盘尾(孵卵)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海拔1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多置于阔叶树顶端高处一些小的分枝末端枝杈上,像小孩摇篮似的随风摇摆。巢主要由细枝、芦苇茎、根和枯草等材料构成,牢固地固定在枝权上。巢外壁还有蛛网,有时还或多或少装饰一些苔藓、地衣和树皮等,距地高5m以上。每窝产卵3-4枚。卵为长卵圆形和尖卵圆形两种类型,多为白色,偶尔亦有乳白色,被有淡红色、褐色或紫色深浅两层斑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6-32.4mm×20-22.5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1.邦吉岛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banguey)
2.短尾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brachyphorus)
3.斯里兰卡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ceylonicus)
4.美丽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formosus)
5.大盘尾云南亚种(学名:Dicrurusparadiseusgrandis)
6.马来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hypoballus)
7.大盘尾海南亚种(学名:Dicrurusparadiseusjohni)
8.长尾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lophorinus)
9.尼科巴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nicobariensis)
10.安达曼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otiosus)
11.大盘尾指名亚种(学名:Dicrurusparadiseusparadiseus)
12.金泽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platurus)
13.仰光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rangoonensis)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分布于中国的亚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0c23ace64a5481d5b7b5644c1e4d49c54676e98a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