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鳽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食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迁徙、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食性 地理分布 生长繁殖 迁徙 保护现状

大麻鳽的图片

大麻鳽(学名:Botaurus stellaris,英文名:Eurasian Bittern)为鹭科麻鳽属的鸟类,俗名大麻鹭、蒲鸡、大水骆驼。
大麻鳽是大型鹭类,体长59-77cm, 全身麻褐色,头黑褐色,身体黑色纵纹,翅膀展开为黑色横纹。分布于亚洲东部、欧洲、非洲。多见于河流、湖泊、池塘的芦苇丛及沼泽地。

中文学名:大麻鳽

拉丁学名:Botaurus stellaris

英文俗名:Eurasian Bitter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麻鳽属(Botaur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非洲, 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5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大麻鳽
大麻鳽

体大(75厘米)的金褐色及黑色鳽。顶冠黑色,颏及喉白且其边缘接明显的黑色颊纹。头侧金色,其余体羽多具黑色纵纹及杂斑。飞行时具褐色横斑的飞羽与金色的覆羽及背部成对比。

虹膜-黄色;嘴-黄色;脚-绿黄色。

叫声:仅在繁殖期发出为人熟知的鼓样叫声。冬季寂静无声。

生活习性

大麻鳽
大麻鳽
大麻鳽
大麻鳽

大麻鳽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草丛和灌丛中,以及水域附近的沼泽和湿草地上。

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秋季迁徙季节也见集成5—8只的小群。

夜行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蔽在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有时也见白天在沼泽草地上活动。

受惊时常在草丛或芦苇丛站立不动,头、颈向上垂直伸直、嘴尖朝向天空,和四周枯草、芦苇融为一体,不注意很难辨别。受惊后,不得已时才起飞。

活动时不时发出“会儿,会儿”的叫声,很远即能听见。

飞行

飞行时两翅鼓动慢,飞行迟缓,飞行高度也不高,常贴芦苇或草地上空缓慢飞行。通常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

大麻鳽飞行,翅膀内侧
大麻鳽飞行,翅膀内侧
大麻鳽飞行,翅膀外侧
大麻鳽飞行,翅膀外侧愤怒

大麻鳽受惊愤怒时,怒发冲冠——全身羽毛膨胀,脖子变得更加粗壮,对人很凶。

遇到好心人救助的大麻鳽,仍然对人高度警惕,羽毛膨胀
遇到好心人救助的大麻鳽,仍然对人高度警惕,羽毛膨胀

食性

大麻鳽主要以鱼、虾、蛙、蟹、螺、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大麻鳽捕鱼
大麻鳽捕鱼
大麻鳽捕鱼
大麻鳽捕鱼

地理分布

大麻鳽
大麻鳽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冬候鸟见于东南亚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繁殖于天山、呼伦池及东北各省。冬季南迁至长江流域及东南部沿海省份、台湾及云南南部。繁殖时并不罕见,其余时候罕见。

生长繁殖

大麻鳽
大麻鳽

大麻鳽的繁殖期在5-7月。

常成对孤立的单独营巢。通常置巢于沼泽和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也在灌木丛中或灌木下营巢。巢的结构简单,由草茎和草叶构成,呈盘状。大小为50-90cm,高30-50cm。

每窝产卵4-6枚,卵为橄榄褐色,呈卵圆形,大小为48-58mm×36-41mm,平均52mm×38mm。产卵期不同步,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对之间产卵期亦不一致,最早5月初即有个别开始产卵,大量在5月中下旬,少数迟至6月初。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有时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25-26天。雌鸟孵卵时甚警觉,亦甚恋巢,当人走到很近时,才弃巢而逃。

雏鸟是晚成鸟,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 2-3周雏鸟能行走时即离巢躲在巢附近草丛或芦苇丛中,晚上仍回巢中由亲鸟喂养,1个半月到2个月,雏鸟才能飞翔和进行独立生活。

迁徙

大麻鳽,与周围草丛浑然一体
大麻鳽,与周围草丛浑然一体

大麻鳽除在中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南部省区为留鸟不迁徙外,在中国长江以北均为夏候鸟和旅鸟,长江以南亦有部分迁徙。通常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10月中下旬迁走。常单只或成对迁来,迁走时偶尔见5-8只的小群。

保护现状

遇到大麻鳽,请及时救助和放生
遇到大麻鳽,请及时救助和放生

大麻鳽的种群数量原本较为丰富,但近来很难见到,原因是农田开发和环境破坏,在中国其他地方种群数量亦明显下降。

大麻鳽已被列入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雪雁的简介、外形特征、食物、生长繁殖、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地理分布、迁徙、保护现状

雪雁的图片

雪雁(学名:Chen caerulescens,英文名:Snow Goose)是鸭科雪雁属的鸟类。

雪雁(学名:Anser caerulescens)为鸭科、雁属的鸟类,俗名白雁。分布于北美洲、东至梅尔维尔和哈得孙湾东岸、北极各岛、西伯利亚、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长江口等地,一般栖息于沿海。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的哈德孙湾。

中文学名:雪雁

拉丁学名:Chen caerulescens

英文俗名:Snow Goos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雪雁属(Chen)

繁殖区:北美洲 : n

非繁殖区:s, w U南美洲, n Mexico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雪雁
雪雁

中文学名:雪雁

拉丁学名:SnowGoose

别称:雪鹅、白雁

二名法:Chencaerulescen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雁属

种:雪雁

分布区域:繁殖于北美洲的北极地区,南至墨西哥过冬

命名时间:Linnaeus,1758

外形特征

雪雁两性相似。通体白色,头和颈部有时不同程度的染有锈色。初级飞羽黑色,羽基淡灰色,初级覆羽灰色,其余体羽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短厚,赤红色,脚淡紫色或红色,爪黑色。

雪雁
雪雁

大小量度为:体重2000—2500克,体长548—736毫米,嘴峰49.5—58.4毫米,翅305—455毫米;跗跖71.2—82.5毫米。

叫声:群鸟飞行时发出悦耳的高鼻音,似la-luk,远听似幼狗的吠声。

食物

雪雁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嫩芽、草茎、果实、种子、水生植物的根、块茎、芦苇嫩芽和青草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冬季也常到农田觅食谷物、稻米和农作物幼苗。动物性食物主要为各类小型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雪雁
雪雁

雪雁繁殖在北极苔原地带,它们是高度成群繁殖的鸟类,常常成千上万只集中在一起营巢繁殖,不仅集群个体数量大,而且巢的密度也很高。但是群的结合较松散。对的形成通常在迁徙期间和到达繁殖地后才逐渐形成。对形成时有一系列馍式化行为动作。对的结合较为牢固,一经成对,则基本以对为单位长年在一起生活,除非配偶死亡,一般不随繁殖年代重新组合。

雪雁
雪雁

雪雁通常2—3龄时性成熟。求偶和交配行为是彼此不断的用头浸水和鸣叫,尾竖直起来,两翅半张。然后雄雁爬到雌雁背上进行交配。繁殖期6—7月。营巢和产卵在整个种群中是相当同步的。通常营巢在离水域不远的、位置较低的苔原草地、河汛平原、湖泊、河流和水塘岸边以及盐碱水域和多岩石的苔原上。巢系用苔藓简单堆集而成,内放有少许枯草茎和绒羽。巢通常不高,四周有植物掩隐,不注意难于发现。

6月初开始产卵,一天一枚,每窝产卵3—6枚,一般4一5枚。卵呈黄白色,大小为63.2—88×41.8~57.2毫米。如果部分卵丢失或损坏,还产补偿性的卵。产第一枚卵后即开始抱窝。孵卵全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和担任保卫巢的任务。雌鸟在孵卵期间,每天仅短暂的离巢觅食,特别是在孵卵后期,根本不离巢。恋巢甚烈。雌鸟离巢时,通常用枯草将巢盖住。孵化期22~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活动,并被雌雄亲鸟带到食物丰富又利于成鸟换羽的安全地方,大约经过40多天的幼鸟期生活,幼鸟即已具有飞翔能力。

而那些非繁殖雪雁则会远离繁殖群体及其所在小河、小溪,另寻一块更加安全的区域,在此换毛,进行迁徙前的准备工作。因为,鸟类的换羽大多是逐渐更替的,使换羽过程不致影响飞翔能力。但雁鸭类的雪雁的飞羽则为一次性全部脱落,在这个时期内完全丧失了飞翔能力,所以雪雁必须隐蔽于湖泊草丛之中,以防敌害的捕食。

生活习性

雪雁的活动区域主要是苔原。越冬区一般选在沼泽地、沙洲、湿草甸、沿海的农作地及稻茬地。繁殖于北美极地的苔原冻土带,少量繁殖于西伯利亚的朗格尔(Wrangel)岛;越冬于北美洲的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偶见于日本及中国东部。

雪雁
雪雁
雪雁
雪雁

雪雁性喜结群,从数只至几千只不等。在繁殖季节,雪雁兵分几路,在格陵兰岛的西北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的东北部都留下了它们的踪迹。那些非繁殖雪雁则会远离繁殖群体及其所在小河、小溪,另寻一块更加安全的区域,在此换毛,进行迁徙前的准备工作。因为,鸟类的换羽大多是逐渐更替的,使换羽过程不致影响飞翔能力。雪雁的飞羽则为一次性全部脱落,在这个时期内完全丧失了飞翔能力,所以雪雁必须隐蔽于湖泊草丛之中,以防敌害的捕食。

8月末,繁殖雪雁和它的子女们以及非繁殖雪雁聚集一堂,最多可达10000只,稍加停顿,就开始了飞往越冬区的征程。

雪雁是素食主义者,坚硬的喙很适于挖掘地下植物的根,因此,它主要以植物为食。在北极,它主要摄食不同植物的根茎、耕地玉米种子、杂草和木贼属植物。在越冬区,则主要摄食谷物以及庄稼的嫩枝。

群鸟飞行时发出悦耳的高鼻音,似la-luk,远听似幼狗的吠声。

亚种分化

1.雪雁指名亚种Chencaerulescenscaerulescens分布于位于俄罗斯东北部的弗兰格尔岛自然保护区(OstrovVrangelyaZapovednik),北阿拉斯加东部至巴芬岛。

2.雪雁大西洋亚种Chencaerulescensatlanticus分布于格陵兰西北部和巴芬湾岛屿北部。

雪雁
雪雁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国有分布。

雪雁
雪雁

迁徙

雪雁每年8月末至9月初开始从它们在北极的繁殖地往南部越冬地迁徙。5月末6月初又从越冬地迁来繁殖地。迁徙时整个种群几乎同步进行,因此迁徙群特别庞大,特别是秋季迁徙,常集成上午万只的大群。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大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大鵟的图片

大鵟(学名:Buteo hemilasius,英文名:Upland Buzzard)为隼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别名豪豹、白鹭豹、花豹。是一种大型猛禽,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长约70cm,体型比普通鵟、毛脚鵟大。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喜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强健有力,能捕捉野兔及雪鸡。据报道还能杀死绵羊。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中文学名:大鵟

拉丁学名:Buteo hemilasius

英文俗名:Upland Buzzard

命名作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鵟属(Buteo)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9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大鵟:形态特征图
大鵟:形态特征图
大鵟:山东大黑山岛环志站
大鵟:山东大黑山岛环志站

体大(70厘米)的棕色鵟。有几种色型,淡色型、暗色型和中间型等类型,其中以淡色型较为常见。似棕尾鵟但体型较大,尾上偏白并常具横斑,腿深色,次级飞羽具清楚的深色条带。浅色型具深棕色的翼缘。深色型初级飞羽下方的白色斑块比棕尾鵟小。尾常为褐色而非棕色,先端灰白色。跗跖的前面通常被有羽毛。

虹膜-黄或偏白;嘴-蓝灰,蜡膜黄绿色;脚-黄色。

叫声:咪咪叫声,较普通鵟拖长且带鼻音。

大鵟
大鵟大鵟的飞行姿态
大鵟
大鵟
大鵟
大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大鵟的外形和普通鵟、毛脚鵟等其他鵟类都很相似,但体形比它们都大,飞翔时棕黄色的翅膀下面具有白色的斑。另外它们三者的跗跖上的被羽有所不同,普通鵟跗跖仅部分被羽,毛脚鵟的被羽则一直达到趾的基部。

地理分布

大鵟:地理分布图
大鵟:地理分布图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为留鸟,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上海、浙江、广西、四川、陕西等地为旅鸟、冬候鸟。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蒙古、中国中部及东部。

分布状况:在北方分布区甚常见,在南方罕见。繁殖于中国北部和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的部分地区。可能也在中国西北繁殖。冬季北方鸟南迁至华中及华东,偶有鸟至广西、广东及福建。

生活习性

大鵟
大鵟
大鵟
大鵟
大鵟
大鵟

大鵟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冬季也常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农田、芦苇沼泽、村庄、甚至城市附近。

平时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飞翔时两翼鼓动较慢,常在中午天暖和的时候在空中作圆圈状的翱翔。此外还有上飞、下飞、斜垂飞、直线飞、低飞而转斜垂上树飞、树间飞、短距离跳跃飞、长距离滑翔飞、空中驱赶飞、追逐嬉戏、飞获得猎物飞,以及各种打斗时的飞行等方式,堪称花样繁多。休息时多栖于地上、山顶、树梢或其他突出物体上。

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空中飞翔寻找,或者站在地上和高处等待捕获物。它捕蛇的技术十分高超,用脚抓获以后便振翅飞到300米以上的空中,而不甘心束手就擒的蛇弯曲着身体,准备缠绕大鵟的双脚,但大鵟却突然伸直双腿和脚爪,将蛇撒开,使其跌落在地上,然后俯冲而下,再次将蛇抓起,带到空中,重复前面的动作,直到蛇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后,才降落到地面上将其慢慢地吞食。

生长繁殖

即将起飞的大鵟
即将起飞的大鵟

繁殖于中国北部和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的部分地区。可能也在中国西北繁殖。冬季北方鸟南迁至华中及华东,偶有鸟至广西、广东及福建。

繁殖期为5—7月份。通常营巢于悬岩峭壁上或树上,巢的附近大多有小的灌木掩护。巢呈盘状,可以多年利用,但每年都要对巢材进行补充,因此有的使用年限较为长久的巢,直径可达1米以上。巢主要由干树枝构成,里面垫有干草、兽毛、羽毛、碎片和破布。

每窝产卵通常2一4枚,偶尔也有多至5枚的,卵的颜色为淡赭黄色,被有红褐色和鼠灰色的斑点,以钝端较多。孵化期大约为30天。

雏鸟属于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育大约45天,然后离巢飞翔,进行独自觅食的生活。

保护现状

大鵟
大鵟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

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本文Hash:5bcdd5a11d38a7a477735d631b2e64c39b319e48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