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藏雀的图片

藏雀(学名:Carpodacus roborowskii,英文名:Tibetan Rosefinch)是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

藏雀(学名:Kozlowia roborowskii)属于雀形目雀科藏雀属。分布于青海等地,是中国特有鸟类。一般生活于海拔4000-5400m 间荒芜、多岩石的高山旷野、高山草地和山坡的小灌木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布尔罕布达山脉。藏雀的标本采自青海布尔汗布达山脉,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鸟类。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中文学名:藏雀

拉丁学名:Carpodacus roborowskii

英文俗名:Tibetan Rosefinch

命名作者:Przewalski, 188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朱雀属(Carpodac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w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8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藏雀
藏雀

体大(18厘米)的朱雀。特征为两翼长及尾端,具黄色细嘴。

雄鸟:头闪辉深绯红色而无对比性眉纹,喉深绯红带白色点斑。腰、两胁及尾缘偏粉色;上背灰,羽缘粉红而成扇贝形斑纹。

雌鸟:较雄鸟小。皮黄褐,无红色;纵纹浓密;尾略凹。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深褐。 叫声:通常无声;短促的哀怨哨音或颤音。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深褐。

叫声:通常无声;短促的哀怨哨音或颤音。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1700~5100m人迹罕至的岩石、草原。于地面取食,走姿笨拙但飞行迅捷而姿态优美。

藏雀
藏雀
藏雀-摄于青海久治县年保玉则(2013年6月)
藏雀-摄于青海久治县年保玉则(2013年6月)

地理分布

藏雀
藏雀

为中国特有鸟种。分布于黄河发源处的布尔汗布达山脉、扎陵湖以北的布青山及楚玛河流域。只分布在青海。

1993年7月8~9日在青海和西藏交界处的一条公路上(海拔5200m)见到一群藏雀,有3雄12雌共15只,在有岩石的湿地上吃马先蒿Pedicularus spp. 的花,藏雀在青海的柯柯诺尔向南到达这条唐古拉山公路和所有高处都可能分布(Chikara Otani,1995)。

保护现状

藏雀
藏雀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藏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藏鹀的图片

藏鹀(学名:Emberiza koslowi,英文名:Tibetan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

藏鹀(学名:Emberiza koslowi)为雀科鹀属的鸟类,是中国特有鸟类。分布于青海、昌都北部澜沧江上游一带等地,主要生活于高山草甸、草原和灌丛鸟类以及栖于青藏高原山柳灌丛地带。藏鹀是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特有的珍稀鸟类,自1900年被发现以来,到1990年代仅有不足10次的目击记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鸟之一。

中文学名:藏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koslowi

英文俗名:Tibetan Bunting

命名作者:Bianchi, 190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Himalayas to w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0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藏鹀
藏鹀
藏鹀头部
藏鹀头部

小型鸣禽。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羽似麻雀,此鹀以具有特殊的鲜红栗色背部,及上胸的黑带与下胸的纯灰色等形态特征,与其它各种鹀显著区别。

藏鹀全长约16cm。

雄性成鸟:头顶、后颈、耳羽及颈侧均黑色;眉纹白色,自嘴基向后伸达至颈部;眼先及前颊红褐色;上背及两肩鲜红栗色,腰深灰色;后颈与上背间有一蓝灰色横带,下延至下胸;两翼除大覆羽与背同色外,其余覆羽大都暗蓝灰色,初级覆羽以及飞羽等转为黑褐色,初级飞羽的外缘渐转为与背同色;尾羽黑褐色;外侧二对,除羽基及部分外翈外,纯白色;颏、喉白色;上胸有一宽阔黑带,与颈侧的黑色相连;下胸蓝灰色,并延伸至两胁;腹白;尾下覆羽沾淡肉桂红色;翼下覆羽白色;胁羽灰或灰白色。

雄性幼鸟:上体污灰,满杂以黑褐色条纹;背、肩及内侧翼羽的羽缘均似成鸟的鲜红栗色;下体满杂以黑褐色条纹,但较上体的为细,胸及两胁已呈现成鸟的灰色。

虹膜黑褐;嘴黑色,脚皮黄色,趾稍暗,爪黑褐色。

生活习性

藏鹀
藏鹀

此鸟属于高山草甸、草原和灌丛鸟类,栖息于青藏高原山柳灌丛地带。喜林线以上的开阔而荒瘠的高山灌丛、矮小桧树丛、杜鹃林及裸露地面。冬季结小群活动。食物主为鳞翅目幼虫。鸣声为短促啾啾叫似戈氏岩鹀。飞行叫声为tsip tsip,联络叫声为细而拖长的seee声。

地理分布

藏鹀
藏鹀

为中国特产种。分布于青藏高原青海南部扎多、曲麻莱、东南部河南县,西藏昌都地区北部澜沧江上游。

保护现状

藏鹀
藏鹀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

藏鹀保护者——观鸟喇嘛
“观鸟喇嘛” @扎西桑俄绘制的藏鹀
“观鸟喇嘛” @扎西桑俄绘制的藏鹀
藏鹀观察者——扎西桑俄(居中者)
藏鹀观察者——扎西桑俄(居中者)

扎西桑俄和果洛周杰均为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白玉乡的藏族牧民,自幼喜爱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两人在当地著名寺院白玉达唐寺出家后,藏传佛教里“众生平等”的观念使他们对动物的爱日益深刻,时常连续数日在野外观察,记录它们的习性和变化。扎西桑俄更是以精美绝伦的画作来描绘青藏高原的各种鸟类,成为当地知名的“观鸟喇嘛”。

2005年,他们在当地发现了神秘的藏鹀,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科学家的鼓励下,他们开始以青海省果洛州为中心对藏鹀进行了持续6年的观察。结果显示,藏鹀主要分布在青海的玉树、果洛和四川的阿坝一带海拔3 500~4700 m范围内的适宜栖息地,该分布区比原有认知更靠东北,更为狭小且更高海拔。封面图片由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白玉达唐寺堪布居·扎西桑俄手绘的藏鹀图。

斑海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斑海雀的图片

斑海雀(学名:Brachyramphus marmoratus,英文名:Marbled Murrelet)是海雀科斑海雀属的鸟类。

斑海雀(学名:Brachyramphus marmoratus)为鹳形目鸥科的一种鸟类。体小(24厘米)的黑褐色及白色海雀,眼圈白嘴细长,颏、喉、颈、颈背、下体及肩羽白色,与体羽其余部分的深色成明显对比。栖于沿海及海岸附近。以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

中文学名:斑海雀

拉丁学名:Brachyramphus marmoratus

英文俗名:Marbled Murrelet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海雀科(Alcidae)

中文属名:斑海雀属(Brachyramphus)

繁殖区:北美洲 : nw coasts

非繁殖区:ne 太平洋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5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斑海雀
斑海雀斑海雀嘴较细,尾短,几被藏于尾上覆羽之下。尾羽14枚。夏羽上体黑色,颈、背、腰、肩和尾上覆羽具赭褐色或淡黄褐色羽尖,在上体形成黄褐色或赭褐色横斑;头具窄的白色羽缘;飞羽黑色,翅上覆羽黑色而具灰色羽缘;头两侧黑灰色而缀有白色。尾羽黑色,外侧一对尾羽具有白色大理石样的斑。下体白色而具暗灰褐色羽缘。翅下覆羽褐灰色。冬羽上体暗灰色,基部较淡,头顶较暗,呈黑色,眼周围有一白圈,颈具白色领圈或羽簇,肩缀有白色,胸和下体白色。喉灰褐色,翅下覆羽灰色。

幼鸟和冬羽相似。但下喉和胸具褐灰色羽缘。背具窄的白色羽缘。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前面暗灰色,缀有蓝色,后面和蹼黑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100克,雌性140克,体长雄性263—289毫米,雌性265—295毫米。嘴峰雄性16一19毫米,雌性16—20毫米;翅雄性138~145毫米,雌性138—143毫米;尾雄性37毫米,雌性36毫米。跗跖雄性22毫米,雌性24毫米。

地理分布

斑海雀
斑海雀中国国内分布:辽宁(本溪桓仁、旅顺)、吉林(松花湖)、黑龙江(扎龙、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兴凯湖)、山东(青岛);福建(福州);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

中国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沿海自堪察加半岛沿鄂霍次克海岸向南,包括萨哈林岛、千岛群岛与日本北海道,向东经过阿留申群岛至北美洲西海岸,自阿拉斯加至洛杉矶北部,在上述地区之间的太平洋海域至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包括琉球群岛等海区越冬。

生活习性

斑海雀
斑海雀斑海雀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洋和沿海地区,有时也出现于大的内陆湖泊中。主要以小鱼为食。也吃虾、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斑海雀的繁殖期为6~7月。营巢于海岛松树枝杈上,距地高7米。巢由苔藓筑成。每窝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淡蓝绿色,具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2.5×41.2毫米。

在中国为旅鸟。据以往的资料记载仅分布在青岛和大连沿海。在中国于1984年5月18日在吉林地区的松花湖发现一只雌性个体,标本保存在永吉县旺起林场。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金翅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金翅雀的图片

金翅雀(学名:Chloris sinica,英文名:Grey-capped Greenfinch)是燕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又名金翅、绿雀、芦花黄雀、黄弹鸟、黄楠鸟、碛弱、谷雀,英文名直译为灰顶金翅雀。金翅雀分布于亚洲东部,见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黑龙江流域下游、日本、朝鲜和中南半岛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部地区,东北大部、华北大部、华中华南各地可见,其在中国分布的西限达西北的青海省和西南的云贵川一线。金翅雀的食物主要是树木和杂草的种子,也可用谷物和昆虫充饥。

中文学名:金翅雀

拉丁学名:Chloris sinica

英文俗名:Grey-capped Greenfin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金翅雀属(Chloris)

繁殖区:古北界 : e, also e China to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46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金翅雀:形态特征图
金翅雀:形态特征图

体小(13厘米)的黄、灰及褐色雀鸟。双翅的飞羽黑褐色,但基部有宽阔的黄色翼斑,所谓“金翅”指的就是这一部分的羽毛颜色。

成体雄鸟顶冠及颈背灰色,眼先和眼周部位羽毛深褐色近黑色,背纯褐色,翼斑、外侧尾羽基部及臀黄。

雌鸟色暗,幼鸟色淡且多纵纹。

虹膜-深褐;嘴-偏粉;脚-粉褐。

叫声:金翅雀叫声甚有特色,为轻柔而连续不断的滴滴声,虽声音轻柔但传播甚远。

简要辨识特点:雄的色深,雌的浅,亚成有胸斑!

金翅雀雄鸟,黄色更深,作者刚玉。
金翅雀雄鸟,黄色更深,作者刚玉。
金翅雀雌鸟,黄色较浅,作者刚玉。
金翅雀雌鸟,黄色较浅,作者刚玉。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金翅雀与黑头金翅雀的区别:头无深色图纹,体羽褐色较暖,尾呈叉形。

金翅雀与欧金翅雀的区别:欧金翅雀仅在新疆被观察到,体型较大,绿色较浓,顶冠绿色且嘴较厚重。

生活习性

金翅雀飞翔,作者刚玉。
金翅雀飞翔,作者刚玉。

经常可以见成群齐飞,吱吱喳喳的小精灵,那就是金翅雀了。身着黄橄榄绿色的羽毛,配上粉红色的小嘴,状极可爱;迎着阳光,飞行鼓翅时,翼端有着金黄色闪闪发亮的光泽,便是金翅雀独一无二的标志。

生境
金翅雀
金翅雀

适合金翅雀的生境非常多样,其垂直分布可达海拔2400米的高山区,但在低山和平原地区金翅雀也是常见鸟种,尤其在冬日的平原,在平原他们活动于高大乔木的树冠中,而在山地则穿梭于低矮的灌木从中。

食性
金翅雀
金翅雀

金翅雀的食物主要是树木和杂草的种子,也可用谷物和昆虫充饥。野生金翅雀在松树上筑巢,巢呈杯状,由草根、羽毛等构成。金翅雀的食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是各种草本植物的种子,偶尔取食农作物和昆虫。

繁殖
金翅雀
金翅雀

金翅雀的繁殖期在每年的3~7月,繁殖地点常选择在山中树丛里,多营巢于松树或果树上,巢置于树顶细小枝干间,距离地面高程可达10米,巢以细弱的草根、棉麻纤维为基本材料纠缠而成,呈精致的杯状,巢内垫以兽毛、碎绒、蜘网、羽毛等柔软材料。每巢产卵2~5枚,卵色或白或绿,具褐色斑点,孵化期11~13天。 本物种未列入濒危,但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每窝产蛋4~5枚,颜色为浅绿色,较大的一端有杂色斑点。雏鸟12天左右出壳。雌鸟育雏,先将食物储存在嗉囊中,待充分泡软后再吐出来喂给雏鸟.

地理分布

金翅雀:地理分布图
金翅雀:地理分布图

金翅雀分布于亚洲东部,见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黑龙江流域下游、日本、朝鲜和印度支那半岛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部地区,东北大部、华北大部、华中华南各地可见,其在中国分布的西限达西北的青海省和西南的云贵川一线。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日本、中国东部、越南。

分布状况:常见。几个亚种在中国为留鸟,亚种chabovovi于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东部呼伦池地区;ussuriensis于内蒙古东南部、黑龙江南部、辽宁及河北;指名亚种于华东及华南大部,西至青海东部、四川、云南及广西;kawarahiba繁殖于堪察加(越冬在日本),但有迷鸟至台湾。

保护现状

金翅雀
金翅雀

金翅雀目前尚无人工繁育成功的记录,但却是中国北方普通笼鸟之一。请勿捕捉野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本文Hash:a92b2adc43df941cd0d20ab83df804a3c7e15502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