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鸊鷉的身体特性、相关知识、鸊鷉家族、相关词条、参考链接

导读: 身体特性 相关知识 鸊鷉家族 相关词条 参考链接

北美鸊鷉的图片

中文名称:北美鸊鷉 ,拉丁名称:Aechmophorus occidentalis,英文名称:Western Grebe,科目名称: 鸊鷉目、鸊鷉科。

中文学名:北美鸊鷉

拉丁学名:Aechmophorus occidentalis

英文俗名:Western Grebe

命名作者:Lawrence, 1858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北美鸊鷉属(Aechmophorus)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w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身体特性

北美鸊鷉长约55至73厘米,是鸊鷉中最长的一种。头冠与颈背部

北美鸊鷉
北美鸊鷉

为黑色,背部是褐灰色,以下部位均为白色,颈部长而细,雌鸟略小于雄鸟。嘴长,呈黄绿色。筑巢于水面,常栖息于多草的湖泊和沼泽,冬季栖息在海洋与海湾中。分布: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北部的奇瓦瓦等地都有分布。冬天常见于加拿大与美国沿太平洋海岸。食性:北美鸊鷉是一种肉食性水鸟,捕食昆虫、贝类、鱼类等。哺育繁殖:繁殖选择在食物丰盛的季节。一般有2至6枚白色或奶油色的卵,孵化期在20至30天,鸟巢通常是用水草堆集而成。父母常把幼鸟带在背上,包括潜水或有危险时逃生。北美鸊鷉潜水时间在10至40秒。北美鸊鷉目前大约有2万羽左右。

相关知识

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

北美鸊鷉
北美鸊鷉在传统的分类系统中,鸊鷉目只包括一个科,鸊鷉科。科下有6属22种。 Sibley和Monroe根据基因测序的结果划定了鸟类DNA分类系统,在这套新系统中,鸊鷉目与鹳形目合并,鸊鷉科成为新鹳形目的一个科,但新分类系统对鸊鷉科本身并没有作出调整。鸊鷉目的羽毛松软如丝,头部有时具羽冠或皱领;嘴细直而尖;翅短圆,尾羽均为短小绒羽;脚位于体的後部,跗骨侧扁,前趾各具瓣状蹼。早成性。仅有鸊鷉科1科。鸊鷉目仅有鸊鷉科(Podicedidae),共6属22种,我国有2属5种(即小鸊鷉属的小鸊鷉和鸊鷉属的赤颈鸊鷉、凤头鸊鷉、角鸊鷉、黑颈鸊鷉)。鸊鷉的外形和生活习性都与潜鸟有些相似,与潜鸟目的主要区别是脚趾上具瓣蹼。鸊鷉分布广泛,
北美鸊鷉
北美鸊鷉除两极和大洋中的岛屿外,几乎遍及全球。目前世界各国发行过13种鸊鷉的邮票。

鸊鷉科(Podicedidae):共约20种,中国有1属5种。中国常见种有小鸊鷉。鸊鷉的外形和生活习性都与潜鸟有些相似,与潜鸟目的主要区别是脚趾上具瓣蹼。鸊鷉分布广泛,除两极和大洋中的岛屿外,几乎遍及全球。冬季栖息于溪流,夏季到湖沼中繁殖,在水面以枝、叶等筑浮巢。每窝产卵6~7枚。主要以昆虫和小鱼等为食。

鸊鷉是一种善于潜入水中猎取食物的水鸟,生活在芦苇和杂草丛生的湖泊、池塘、沼泽中。雌雄一起筑巢,它们的巢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鸊鷉的种类较多。它们以小鱼小虾及软体动物和蛙类为食,能够长时间潜入水中,并且会将嘴尖、鼻孔和眼睛露出水面观察动静,遇有危险便在水下潜逃。鸊鷉的求偶行动很特殊且很滑稽,双方从表演到凝视,然后一起扎入水中再浮出水面,面面相觑,摇头晃脑,并各自向对方送上一小撮水草为礼物。

鸊鷉家族

角鸊鷉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游禽,体长 30-40厘米,体重250-500

北美鸊鷉
北美鸊鷉角鸊鷉千克。它长有一个黑色的短嘴,又直又尖,尖端呈黄白色,像尖凿子一样,很适于啄捕鱼虾。翅膀短而圆,尾巴也非常短,两条腿的位置长在尾部,脚趾上有分离的、象花瓣一样的蹼,中趾的爪尖上还有像篦子一样的突起,可以作为清洁羽毛的梳子。夏季头部、后颈和背部的羽毛均为黑色,前颈、颈侧、胸部和体侧是栗红色,下嘴的基部到眼睛有一条淡色的纹,眼睛里的虹膜为红色,最奇特的是从眼睛前面开始向眼后方的两侧各有一簇金栗色的饰羽丛伸向头的后部,呈双角状,极为醒目,故名“角鸊鷉”。(较科学的形态描述:体长约330毫米。夏羽上体灰黑色,头部全部黑色,两侧有金栗色的耳羽丛;颈部栗褐色,背部灰棕,腹部白色。冬羽上体暗灰褐色,头部除贯眼纹以上头淡黑色外,面颊白色,后颈及背部暗褐色。虹膜红色;嘴直,蓝灰色;跗跖苍灰色。) 角鸊鷉在我国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谷地,越冬于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偶尔也到台湾,迁徙时途经东北、华北等地。在国外繁殖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北部;越冬在欧洲南部、亚洲东部和北美洲南部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山东、河南、湖南、新疆等地。角鸊鷉在我国数量很少,并不常见,每年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开始往北方繁殖地迁飞,秋季于10月末至11月初迁往越冬地,迁徙的过程比较缓慢,主要沿海岸和河流进行。迁徙时常常成对或结成小群,偶而也见有单只迁徙。根据1990年和1992年我国学者进行的冬季水鸟普查的结果,1990年共记录到60只,而1992年仅记录到30只。在国外,角鸊鷉的种群数量也不太多,整个亚洲也仅记录到100多只。

黑颈鸊鷉,拉丁名称:Podiceps nigricollis,英文名称:Eared

北美鸊鷉
北美鸊鷉Grebe,科目名称: 鸊鷉目、鸊鷉科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30厘米)的。繁殖期成鸟具松软的黄色耳簇,耳簇延伸至耳羽后,前颈黑色,嘴较角上扬。冬天羽:与角的区别在嘴全深色,且深色的顶冠延至眼下。颏部白色延伸至眼后呈月牙形,飞行时无白色翼覆羽。幼鸟似冬季成鸟,但褐色较重,胸部具深色带,眼圈白色。虹膜-红色;嘴-黑色;脚-灰黑。叫声:繁殖期发出哀怨笛音poo-eeet及尖厉颤音。分布范围:分布不连贯,于北美洲西部、欧亚大陆至蒙古西部、非洲、南美洲及中国东北。冬季分散至北纬30°以南地区。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罕见繁殖鸟及冬候鸟。繁殖于天山西部、内蒙古及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多数地区,越冬于华南和东南沿海及中国西南的河流。可能在云南北部洱海湖也有繁殖现象。在香港为迷鸟。习性:成群在淡水或咸水上繁殖。冬季结群于湖泊及沿海。

银鸊鷉,拉丁名称:Podiceps occipitalis,英文名称:Silvery

北美鸊鷉
北美鸊鷉银鸊鷉Grebe,科目名称: 鸊鷉目、鸊鷉科。概述:银鸊鷉又名白鸊鷉(White Grebe),其种群数量要少于白簇鸊鷉,活动区域也要小于白簇鸊鷉。在野外,非常的轻易识别,其独特的色彩使它很轻易从白簇鸊鷉区分出来。广泛分布于智利、阿根廷及福克兰群岛等地的淡水池塘和小溪流中。每年10月份,在水面植物的遮掩下筑起其浮动的巢,然后于11月和12月份产下两枚卵。以小鱼、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体长:28cm。

相关词条

细纹苇莺 小滨鹬 靴篱莺 眼纹噪鹛 银鸊鷉 玉山噪鹛 噪大苇莺 鸬 白头海雕 斑背噪鹛 斑胸滨鹬 北美鸊鷉 草绿篱莺 长脚秧鸡 橙顶灶鸫 稻田苇莺 海青 黑斑蝗莺 黑脸琵鹭 鸿雁 红颈滨鹬 红头情侣鹦鹉 花脸鸭 加拉帕戈斯水鸦 鸣啭 七彩文鸟 肉垂麦鸡 赛氏篱莺 始祖鸟 水蒲苇莺 泰坦鸟 天鹅 剪尾王霸鹟 金翅雀 金头缝叶莺 距翅麦鸡 军舰鸟 康多兀鹫 旅鸟 矛斑蝗莺

参考链接

北美鸊鷉
北美鸊鷉鸟网论坛:http://www.birdnet.cn/bbs/viewthread.php?tid=6351&extra=page%3D5%26amp%3Bfilter%3Ddigest&page=1

动物王国: http://www.5idw.com/dongwu/ShowClass.asp?ClassID=39&page=32

百科在线:http://www.sinology.cn/WKBK/tag-%E6%BD%9C%E9%B8%9F.html

东草绿篱莺的身体特性、相关物种、相关知识、相关词条、参考链接

东草绿篱莺的图片

东草绿篱莺(学名:Iduna pallida,英文名:Eastern Olivaceous Warbler)是苇莺科靴篱莺属的鸟类。

草绿篱莺,Hippolais pallida,雀形目 > 莺科 > 篱莺属,英名:Olivaceous Warbler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Hippolais pallida

中文学名:东草绿篱莺

拉丁学名:Iduna pallida

英文俗名:Eastern Olivaceous Warbler

命名作者:Hemprich & Ehrenberg, 183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苇莺科(Acrocephalidae)

中文属名:靴篱莺属(Iduna)

繁殖区:古北界 : sc

非繁殖区:e, ne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6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身体特性

描述:体型略小(13厘米)的全褐色莺。具短而近白的眉纹和平展

草绿篱莺
草绿篱莺的顶冠;下体偏白;尾略呈方形,形短的尾下覆羽使尾显长;上体单一浓褐色。较靴篱莺或赛氏篱莺嘴大而眉短。似芦苇莺但尾方形而非圆形或楔形,且外侧尾羽羽缘及尾端均近白色,腰较少棕色,嘴较小。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色浅;脚-蓝灰至灰褐。叫声:鸣声带粗声调而音程高低起伏且极少模仿声。叫声为短促的tec,似麻雀的吱喳声,告警时发tick-tick-tick声。分布范围:西班牙、南欧、伊朗及北非。分布状况:稀少。亚种elaeica有记录繁殖于新疆极西部。习性:特征性习性为向下运动时尾部不停地上下摆动或摇动。

相关物种

靴篱莺(Booted Warbler)隶属雀形目(PASSERIFORMES )、

草绿篱莺
草绿篱莺靴篱莺莺科(Sylviidae)、篱莺属(Hippolais caligata)。 靴篱莺分布于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和我国新疆。栖于干旱灌丛及有矮树的环境。鸣唱时尾不动。常藏而不露。动作显笨拙。卵的长径1.4~1.8厘米,短径1.1~1.3厘米。靴篱莺体形较小(11厘米)的褐色莺。大小及形状均同柳莺(Phylloscopus)但色彩斑纹却似苇莺。嘴甚小,近白的眉纹长而宽且远伸散于眼后。上体纯灰褐;下体乳白,两胁及尾下覆羽沾皮黄。具白色的眼圈。尾平,外侧尾羽白色。甚似赛氏靴莺但区别在体型较小,上体褐色较重,下体多皮黄色,嘴较小。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粉红;脚-粉灰。分布范围:繁殖于俄罗斯及中亚;越冬在印度。罕见留鸟于新疆西部的准噶尔盆地及玛纳斯河谷,高可至海拔2000米。习性:栖于干旱灌丛及有矮树的栖息环境。

赛氏篱莺 体小(12厘米)的褐色莺。大小及形状同柳莺(Phylloscopus)但色

草绿篱莺
草绿篱莺赛氏篱莺

彩斑纹似苇莺。甚似靴篱莺但体略大,上体褐色较少,下体较白,嘴较大。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粉红;脚-偏粉色。叫声:鸣声比靴篱莺响亮缓慢而单调,带较多的哨音及颤鸣。分布范围:繁殖于俄罗斯及中亚;越冬在印度。罕见留鸟于新疆西部的阿尔泰山、莎车、喀什、青河及吐鲁番地区,高可至海拔2000米。偶见于香港。习性:同靴篱莺。 注:常被置放在靴篱莺下(参见郑作新,1987;Inskipp et al., 1996)。尽管在分布重叠区有很明显的混交现象(Cramp, 1992),但基于Glutz & Bauer(1991)以及Sibley & Monroe(1993)对其形态及鸣声的研究,我们感到其应为一物种。它们紧邻而居却能够保持其各自特色,恰是表明其各为独立种的绝好实例。

稻田苇莺:雀形目 > 莺科 > 苇莺属 ,英名Paddyfield Warbler,

草绿篱莺
草绿篱莺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Acrocephalus agricola,描述:体型略小(14厘米)的平淡棕褐色苇莺。白色的眉纹甚短,其上具模糊的黑色短纹。背、腰及尾上覆羽棕色。下体白,两胁及尾下覆羽沾棕黄褐色,且通常过胸。贯眼纹及耳羽褐色。虹膜-褐色;嘴-上嘴的黑色,下嘴粉红;脚-粉色。叫声:鸣声长且流畅,具本属的典型鸣声;不似其他苇莺沙哑。叫声为尖声的chik-chik,含混的zack-zack或沙哑颤鸣。分布范围:繁殖于中亚至中国西部;越冬于伊朗、印度及非洲。分布状况:不常见。亚种capistrata繁殖于新疆西部和南部及青海柴达木盆地[郑作新(1987,1994)以brevipennis为此亚种名]。偶见于香港。习性:于近湖泊及河流的低矮植被中取食。特有习性为尾不停地抽动和上扬并将顶冠羽耸起。注:有著者将远东苇莺及钝翅[稻田]苇莺包括在此种之下(参见郑作新,1987)。但Alstrom et al.(1991)及Inskipp et al.(1996)仅将远东苇莺放在此种下。

相关知识

雀形目(Passeriformes) 1.属鸟纲中的一目,该目种数最多,

草绿篱莺
草绿篱莺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所属鸟类体型一般较小,外部形态和习性都有极大的多样性,大多巧于在树木或灌丛间营巢,雏鸟为晚成性;鸣肌发达,大都善于鸣叫;喙、翼变化甚大;腿较细短;嘴全部角质,嘴基无蜡膜;足趾有四,均于一平面上,三趾向前,一趾向后,适于树栖;后爪较其他爪为长,无距。2.雀形目通常具体划分成4个亚目:①阔嘴鸟亚目,又称亚叫禽亚目,中国只有阔嘴鸟科,如长尾阔嘴鸟。②霸鹟亚目,又称叫禽亚目,中国只有八色鸫科,如蓝翅八色鸫。③琴鸟亚目,琴鸟分布限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中国无。以上3个亚目可统称为亚鸣禽,以与鸣禽亚目相对应。④鸣禽亚目(注:雀形目属鸟类有亚鸣禽和鸣禽之分,鸣禽具有最发达,最复杂的鸣肌,非雀形目鸟类只有简单的鸣肌甚至没有鸣肌,亚鸣禽的鸣肌则介于二者之间。亚鸣禽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鸣禽则遍及世界各地,是数量最多也是最进步的鸟类。)3.雀形目共有64科;中国占34科,不少于650种。

莺科(Sylviidae)在鸟类DNA分类系统中是鸟纲雀形目中的一个科。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莺科的所有种作为鹟科下的一个亚科莺亚科的成员。莺是小型鸣禽,体型纤细瘦小,嘴细小,羽色大多比较单纯,栖息于多种环境中,鸣叫

草绿篱莺
草绿篱莺

声尖细而清晰。莺科包括遍布旧大陆各地的包括林莺、柳莺、苇莺等在内的典型的莺类,分布于北半球并主要生活于针叶林中的戴菊类,分布于美洲的蚋莺类,主要分布于非洲的扇尾莺类和主要分布于澳洲的刺嘴莺类和细尾鹩莺类等,共约有60属447种,我国约19属84种,有人将这些不同类群划分成不同的科,这里只将细尾鹩莺单划成一个科。莺科分布基本限于旧大陆,只有极北柳莺出现在美洲的阿拉斯加,两种戴菊分布于北美洲,几种蚋莺分布于中南美洲。莺科中有不少体型很小的鸟类,其中小嘴刺莺是澳洲最小的鸟类之一,莺类也属于我国最小型的鸟类之列。

莺类属于雀形目科的亚科。本亚科鸟类体形短小或中等;嘴形尖细,有时微具缺刻;体羽大都为纯色,仅少数非洲种彩色较多。共61属345种,中国有19属83种。是旧大陆著名的鸣禽,仅少数种类(如戴菊莺、北极莺)越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但冬季仍返回菲律宾和马鲁古群岛越冬。常见的莺类有地莺属、树莺属、短翅莺属、大尾莺属、蝗莺属、小蝗莺属、苇莺属、芦莺属、靴篱莺属、莺属、柳莺属、戴菊莺属、雀莺属、缝叶莺属、扇尾莺属、鹪莺属。代表种长尾缝叶莺。

相关词条

细纹苇莺 小滨鹬 靴篱莺 眼纹噪鹛 银鸊鷉 玉山噪鹛 噪大苇莺 鸬 白头海雕 斑背噪鹛 斑胸滨鹬 北美鸊鷉 草绿篱莺 长脚秧鸡 橙顶灶鸫 稻田苇莺 海青 黑斑蝗莺 黑脸琵鹭 鸿雁 红颈滨鹬 红头情侣鹦鹉 花脸鸭 加拉帕戈斯水鸦 鸣啭 七彩文鸟 肉垂麦鸡 赛氏篱莺 始祖鸟 水蒲苇莺 泰坦鸟 天鹅 剪尾王霸鹟 金翅雀 金头缝叶莺 距翅麦鸡 军舰鸟 康多兀鹫 旅鸟 矛斑蝗莺

参考链接

百科在线:http://www.sinology.cn/WKBK/tag-%E8%8E%BA%E7%A7%91.html

草绿篱莺
草绿篱莺

欢宠影院:http://www.baidu.com/s?cl=3&wd=%B2%DD%C2%CC%C0%E9%DD%BA

生物科学资料库:http://www.comva.cn/Animal/2007-5-31/CaoLuLiYing-3ee5026.htm

百度鸟吧:http://tieba.baidu.com/f?kz=194175289

科印百科:http://wiki.keyin.cn/index.php?title=Category:%E9%9B%80%E5%BD%A2%E7%9B%AE&from=%E7%99%BD%E5%86%A0%E5%99%AA%E9%B9%9B

银鸊鷉的简介、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殖繁育、鸊鷉家族、相关词条、参考资料

银鸊鷉的图片

中文名称:银鸊鷉,拉丁名称:Podiceps occipitalis,英文名称:Silvery Grebe,科目名称: 鸊鷉目、鸊鷉科

中文学名:银鸊鷉

拉丁学名:Podiceps occipitalis

英文俗名:Silvery Grebe

命名作者:Garnot, 1826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鸊鷉属(Podiceps)

繁殖区:南美洲 : w, 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银鸊鷉
银鸊鷉

鸊鷉银鸊鷉又名白鸊鷉(White Grebe),其种群数量要少于白簇鸊鷉,活动区域也要小于白簇鸊鷉。在野外,非常容易识别,其独特的色彩使它很容易从白簇鸊鷉区分出来。体长约56厘米。枕部具黑褐色羽冠;成鸟上颈部具黑褐色杂棕色的皱领;上体黑褐,下体白色。广泛分布于智利、阿根廷及福克兰群岛等地的淡水池塘和小溪流中。每年10月份,在水面植物的遮掩下筑起其浮动的巢,然后于11月和12月份产下两枚卵。以小鱼、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体长:28cm。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在传统的分类系统中,鸊鷉目只包括一个科,鸊鷉科。科下有6属22种。Sibley和Monroe根据基因测序的结果划定了鸟类DNA分类系统,在这套新系统中,鸊鷉目与鹳形目合并,鸊鷉科成为新鹳形目的一个科,但新分类系统对鸊鷉科本身并没有作出调整。

地理分布

银鸊鷉
银鸊鷉

鸊鷉湖泊正好适合其生存,平时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泊。食物以小鱼、虾、昆虫等为主。性怯懦,常匿居草丛间,或成群在水上游荡,一遇惊扰,立即潜入水中。在芦苇丛中营巢。鸊鷉目仅有鸊鷉科(Podicedidae),共6属22种,我国有2属5种(即小鸊鷉属的小鸊鷉和鸊鷉属的赤颈鸊鷉、凤头鸊鷉、角鸊鷉、黑颈鸊鷉)。鸊鷉的外形和生活习性都与潜鸟有些相似,与潜鸟目的主要区别是脚趾上具瓣蹼。鸊鷉分布广泛,除两极和大洋中的岛屿外,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多数北半球的鸊鷉属鸟类都是候鸟,几乎遍及全球。冬季栖息于溪流,夏季到湖沼中繁殖,在水面以枝、叶等筑浮巢。每窝产卵6~7枚。主要以昆虫和小鱼等为食。栖息于湖泊和较大的水库坝塘之中,多见单个在水中分散活动。善于潜水游泳或贴水面飞行。我国仅分有北方亚种,繁殖于黑龙江,越冬在河北、福建中部、广东等地,迁徙期间经过吉林和辽宁。过去也有资料记载指名亚种曾在我国新疆的特克斯河繁殖,但未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生活习性

银鸊鷉
银鸊鷉

主要在淡水湖区域繁殖,在水边筑巢,是游泳和潜水的好手,以鱼为食。一般下两枚蛋。形似鸭而小。嘴窄而尖,黑色,尖端白色,嘴裂附近黄绿色。虹膜黄色。眼先、颏、上喉黑褐色;下喉、耳羽、颈侧红栗色:上体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苍白;初级、次级飞羽灰褐色,初级飞羽尖端灰黑色,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大、中覆羽暗灰黑色,小覆羽淡黑褐色;尾羽甚短,棕、褐,白等色相掺杂;前胸、胁、肛周灰褐色。前胸羽毛尖端苍白或白色,后胸和腹丝光白色,略沾灰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脚近尾端,石板灰色,趾端具阔爪,趾侧具瓣状蹼膜。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沼。善潜水,常成对或结群游于水面,营浮巢于芦苇丛中。食蛙类、

银鸊鷉
银鸊鷉

小鱼、虾、水生甲虫等。分布亚洲东部的湖沼或泽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都有。鸊鷉在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内陆淡水湖泊,沼泽和大的水塘中,尤其喜欢富有水底植物和芦苇及三棱草等挺水植物的湖泊与水塘,也见于水流平稳的河湾地区。非繁殖期则多栖息于沿海海岸及河口地区。平时在白天活动,常单只或成对活动于水面上,偶尔也结成小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性情机警,行动极为谨慎小心,大多在远离岸边的水上活动,一般不到陆地上,活动和休息均在水中。善于游泳和潜水,能在水面下停留很长时间,面临突然的危险时,大多是通过潜水或游至附近植物丛里匿藏来逃避,一般很少起飞。它的食物主要为各种鱼类、蛙、蝌蚪、昆虫及幼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等小型水生无脊推动物和脊椎动物,此外也吃部分水生植物。觅食方式主要是通过潜水。

生殖繁育

银鸊鷉
银鸊鷉

鸊鷉鸊鷉的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这时鸣叫十分频繁,发出连续的叫声,有时象哭泣一样。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在一起游泳,煽动两个翅膀,然后抬起前身,面对面地直立于水中,两嘴接触,同时羽冠竖直起来,然后再分别游开到一边。营巢于富有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面和水塘中。它的巢也属于浮巢,建在水草丛中,由水生植物堆集而成。通常置巢于水草丛中。每窝产卵通常为4~5枚,也有少至3枚和多至6枚甚至8枚的。刚产出的卵为蓝绿色,随着孵化逐渐变为锈褐色。卵的大小为51.5×35.8毫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0~23天。雏鸟为早成性。赤颈鸊鷉春季于3~4月份进行迁徙,秋季的迁徙则在9月末~10月初。迁徙时成对或结成小群,主要沿着河流和海岸进行。它在我国数量极为稀少。根据水鸟调查的结果,1990年在我国见到1156只,1992年仅见到574只。

鸊鷉家族

银鸊鷉
银鸊鷉

小鸊鷉小鸊鷉鸟纲鸊鷉目鸊鷉科。全长27厘米。体重210克。 留鸟,常单独或结群活动。飞行笨拙,但善于游泳、潜水。在水草丛中建造能随水位升降的浮巢。遇到危险时会将幼鸟藏在翅膀下潜水逃避。清晨和黄昏时常发出快速带颤音的叫声。繁殖季节颈部的羽色栗红,冬季颈部羽色变淡。生境:湖泊、河流、水塘、沼泽。云南省各地,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捕食:潜入水中用嘴捕捉鱼虾,水生昆虫。

银鸊鷉
银鸊鷉

凤头鸊鷉凤头鸊鷉 凤头鸊鷉是体形最大的一种鸊鷉,有鸭子一样大小,体长为50厘米以上,体重为0.5—1千克。嘴又长又尖,从嘴角到眼睛还长着一条黑线。它的脖子很长,向上方直立着,通常与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势。夏季时头的两侧和颏部都变为白色,前额和头顶却是黑色,头后面长出两撮小辨一样的黑色羽毛,向上直立,所以被叫做凤头鸊鷉。它的颈部还围有一圈由长长的饰羽形成的,像小斗蓬一样的翎领,基部是棕栗色,端部是黑色,极为醒目。雄鸟和雌鸟比较相似,身体很象鸭子,但较为肥胖,嘴形直,细而侧扁,端部很尖;鼻孔透开,位置靠近嘴的基部;眼先(即眼睛前面的部位)裸露,颈部较为细长,翅膀短小,具有12枚初级飞羽,但第一枚退化,次级飞羽则缺少第五枚。尾巴更短,仅剩有几根柔软的绒羽,或几乎没有。两只脚的位置在身体的后部,靠近臀部,跗跖侧扁,适于潜水生活;四个脚趾上都有宽阔的像花瓣一样的脚蹼。爪钝而宽阔,呈指甲状,中趾的内缘呈锯齿状,后趾短小,位置比其他各趾为高,或者缺如。身体上的羽毛短而稠密,具有抗湿性,不透水;具有副羽,尾脂腺也被羽。消化道中缺少盲肠;雏鸟为早成性鸟。

银鸊鷉
银鸊鷉

赤颈鸊鷉赤颈鸊鷉体长约45厘米。嘴较短而粗,不如凤头䴙䴘的嘴形似匕首。各型体羽嘴基部均具特征性黄色斑块。略具羽冠。夏羽:以顶冠黑色,颈栗色及脸颊灰白为识别特征。冬羽:与凤头䴙䴘区别在脸颊及前颈灰色较多,嘴的形状及色彩亦不同。虹膜褐色;嘴偏黑,基部黄色;脚橄榄黑色。繁殖期外寂静无声。营巢时甚喧闹,呜呜嚎叫uooh,uooh,uooh,以粗哑嘶叫收尾;也作粗哑的cherk叫声。分布于全北界、斯堪的那维亚至西伯利亚;越冬于伊朗及北非。北美洲及东北亚的鸟越冬在中国、日本及美国南部。在中国繁殖于东北的湿地;迁徙经东北,有记录在河北、福建及广东越冬。潜水时常冒出水面。赤颈鸊鷉共分化为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和北方亚种。指名亚种主要繁殖在欧洲,越冬于北海、亚德里亚海、黑海、里海、地中海、伊朗东部和非洲北部。北方亚种主要繁殖在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以及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越冬在日本、我国东南沿海、朝鲜、阿留申群岛,以及沿太平洋沿岸南至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沿大西洋沿岸至美国的佛罗里达等地

相关词条

细纹苇莺 小滨鹬 靴篱莺 眼纹噪鹛 银鸊鷉 玉山噪鹛 噪大苇莺 鸬 白头海雕 斑背噪鹛 斑胸滨鹬 北美鸊鷉 草绿篱莺 长脚秧鸡 橙顶灶鸫 稻田苇莺 海青 黑斑蝗莺 黑脸琵鹭 鸿雁 红颈滨鹬 红头情侣鹦鹉 花脸鸭 加拉帕戈斯水鸦 鸣啭 七彩文鸟 肉垂麦鸡 赛氏篱莺 始祖鸟 水蒲苇莺 泰坦鸟 天鹅 剪尾王霸鹟 金翅雀 金头缝叶莺 距翅麦鸡 军舰鸟 康多兀鹫 旅鸟 矛斑蝗莺

参考资料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dongwu/index.html

黄颈亚马逊鹦鹉的档案、概况、生活习性、体型、食性、饲养、相关词条、参考资料

黄颈亚马逊鹦鹉的图片

黄颈亚马逊鹦鹉(学名:Amazona auropalliata,英文名:Yellow-naped Amazon)是鹦鹉科亚马逊鹦鹉属的鸟类。

黄颈亚马逊鹦鹉主要以种子、坚果、浆果、花朵、和植物嫩芽为食,主要栖息于任何遍布树木干燥或是潮湿的热带或亚热带林地、树木稀少的平原地区、生长着高大灌木丛林的林地,体长38CM,出了名的说话高手。由于数量稀少,CITES(华盛顿公约)已将黄颈亚马逊的所有亚种全列入一级保育名单内。

中文学名:黄颈亚马逊鹦鹉

拉丁学名:Amazona auropalliata

英文俗名:Yellow-naped Amazon

命名作者:Lesson, 1842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亚马逊鹦鹉属(Amazona)

繁殖区:中美洲 : s Mexico to Costa Ric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主要羽色:绿色

档案

黄颈亚马逊鹦鹉
黄颈亚马逊鹦鹉中文名:黄颈亚马逊

英文名:Yellow-napedParrot

拉丁学名:Amazonaauropalliata

地理分布:太平洋沿海从哥斯达黎加西北、墨西哥、瓜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等地区

繁殖方式:卵生。他们通常会在离地2到3英呎的树洞中筑巢,一次会产下2-4枚卵,一般情况都是3枚,偶尔也会高达5枚,但是不会每枚都孵化。孵化的工作主要由母鸟执行,公鸟从孵化期开始就不会再进巢中,而负责在巢外守护站岗,孵化期约28到30天,幼鸟羽毛长成约2个月。

概况

黄颈亚马逊鹦鹉
黄颈亚马逊鹦鹉黄颈亚马逊(黄领帽)是出了名的说话高手,其说话能力在鹦鹉界中堪称最有学人语能力的鹦鹉之一,合法进口的黄颈亚马逊成鸟与幼鸟的价位均不低,若当 ,公鸟性成熟可能会对饲主有攻击性与侵略性(尤其在5-12岁时),此时妥善的照顾与了解他们的习性有助于改善此情形,3种亚种差异主要在头、颈黄羽的多寡与体型大小差异,有一比较特殊稀有的亚种是罗坦黄颈亚马逊(Amazonao.caribae),它的嘴是腊黄色而不是一般所见的黑色,其它两种亚种分别是洪都拉斯黄颈亚马逊(Amazonao.parvipes)与原生的黄颈亚马逊(Amazonao.auropalliata)。

黄颈亚马逊栖息于海拔600-700m的干燥或半干燥的林地、灌木丛、热带稀树草原内,通常成对或一小群活动,偶尔会一大群聚集,但由于近年野外数量不断地下降,大群聚集的情形已不多见,筑巢在高耸树木的洞穴内,约在2、3月时进入繁殖季,一窝约产2-3颗卵;幼鸟时期颈间通常没有黄色羽毛,在1-2岁时颈后黄色的羽毛会逐渐长出,5岁时会颈部黄羽会完全长成,然而并非每一只都有明显的黄羽。

生活习性

黄颈亚马逊鹦鹉
黄颈亚马逊鹦鹉黄颈亚马逊主要栖息于任何遍布树木干燥或是潮湿的热带或亚热带林地、树木稀少的平原地区、生长着高大灌木丛林的林地。偏好森林的边缘地区,也会定期造访农耕区,果园、以及村庄的附近。他们通常是成对活动,有时候会以小群体出没,甚至高达数百只。从栖息的地区来回飞行的时候非常明显易见,同时他们会分别栖息在许多不同的树上,通常偏好沿着水源附近高大的树木活动;在正午时分炎热的时候,会安静的栖息于树荫下乘凉;在清晨会有规律的飞往水源处沐浴;偶尔他们也会造访农耕区、果园和种植作物的地区,因而造成许多作物的损坏。他们在觅食的时候相当安静并且可以在有限度的距离接近观察;长途旅行的时候他们通常会飞的很高,大部分的时间他们都是在树上休憩以及飞行寻找觅食地点,叫声非常吵杂刺耳。

体型

黄颈亚马逊鹦鹉
黄颈亚马逊鹦鹉

体长38CM。鸟体为绿色,前额、头顶和大腿都为绿色;颈部有着不均匀分布的黄色羽毛;翅膀弯曲的地方为绿色,有些鸟此处也会有少许红色的羽毛散布;鸟喙为深灰黑色,虹膜为橘色。年幼的黄颈亚马逊颈部并不会有明显的黄色羽毛,通常要2-3岁以后才会比较明显,随着年龄增长黄羽会更多。

食性

黄颈亚马逊主要以种子、坚果、浆果、花朵、和植物嫩芽为食。会定前往河岸附近蕴含丰富矿物泥土的地区进食泥土。(【注】因为他们的食物有很多是未成熟的种子或水果,其中含有毒素,进食泥土不但可以补充矿物质,更可以帮助消化并且排出这些身体中的毒素)

饲养

黄颈亚马逊鹦鹉
黄颈亚马逊鹦鹉饲养它们需有耐心,有些黄颈亚马逊会因为对主人的忌妒心及占有欲而变的性情不稳定而有攻击性;饲养成对种鸟上,许多人工繁殖成鸟相当活泼外向不怕人,适应环境、天候、食物与饲主的速度快,一旦适应新环境即相当强健,饲养上宜提供均衡食物,常态地提通混合种子、坚果、蔬果、谷物饲料等等,黄颈亚马逊会变的相当健康与美丽;由于它们相当受欢迎野生鸟交易未成间断,加上人类对栖息地愚蠢的长期破坏,CITES(华盛顿公约)已将黄颈亚马逊的所有亚种全列入一级保育名单内。

相关词条

环颈鹦鹉 无花果鹦鹉 麒麟鹦鹉 小绯胸鹦鹉蓝头鹦鹉 横斑鹦哥 白腹凯克鹦鹉 麦瑟米伦氏鹦鹉

参考资料

1.PK价格.com:http://www.pkjg.com/pet/petinfo/productid/94882

2.生物科学资料库:http://www.comva.cn/Animal/2007-5-31/HuangGengEMaXunYingWu-sb5o02024.htm

本文Hash:edf2af3e2073f26e9053829b9fb26fb096f6e9c3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