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黑领雀的外形特征、灭绝、分类地位

导读: 外形特征 灭绝 分类地位

安娜黑领雀的图片

安娜黑领雀(学名:Ciridops anna,英文名:Ula-ai-hawane)是燕雀科安娜黑领雀属的鸟类。

安娜黑领雀安娜黑领雀(Ciridops anna)是夏威夷一种细小的管舌鸟,已经灭绝。只曾在柯哈拉、希洛及科纳的山区森林见到它们。化石遗骸显示它们曾在其他夏威夷岛屿上生存。

中文学名:安娜黑领雀

拉丁学名:Ciridops anna

英文俗名:Ula-ai-hawane

命名作者:Dole, 187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安娜黑领雀属(Ciridops)

繁殖区:太平洋 : Hawaii (Hawaiian Island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绝灭物种

Extinct(EX)

该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

外形特征

安娜黑领雀约11厘米长。它们整体呈红色,头部、喉咙及上背部都是呈银灰色。冠、双翼、胸部、肩膀及尾巴都呈黑色,而三级飞羽则呈白色。脚及喙都是黄色的。雏鸟整体呈褐色,胸部呈蓝灰色,双翼及尾巴都是黑色的,而背部则是绿褐色的。

灭绝

安娜黑领雀相信是吃及完全依赖斐济榈属的种子及花朵,故这些植物的衰落亦代表着它们的命运。最后见到安娜黑领雀是于1892年,另于1937年亦有指见过类似色彩鲜艳的雀鸟,但未经证实。

分类地位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管舌鸟科 Drepanididae

属:Ciridops

种:安娜黑领雀 C. anna

莫岛管舌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灭绝、分类地位

莫岛管舌雀的图片

莫岛管舌雀(学名:Paroreomyza flammea,英文名:Kakawahie)是燕雀科管舌雀属的鸟类。

雄鸟及雌鸟(上);雏雄及雌鸟(下)莫岛管舌雀(Paroreomyza flammea),又名卡克威西管舌鸟,是已灭绝的雀,出没于夏威夷的摩洛凯岛。它们是由英国鸟类学家杰佛瑞·威尔森(Jeffrey A. Wilson)于19世纪末在雾中失踪,射杀了一只雌鸟及两只雄鸟,并将这些标本带回英国。

中文学名:莫岛管舌雀

拉丁学名:Paroreomyza flammea

英文俗名:Kakawahie

命名作者:Wilson, SB, 189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管舌雀属(Paroreomyza)

繁殖区:太平洋 : Molokai (Hawaiian Island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绝灭物种

Extinct(EX)

该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

外形特征

莫岛管舌雀只有5吋半长,趾上有爪。它们,尤其是雄鸟,全身呈赤红色,仿佛一团火焰。雌鸟的腹部呈淡褐色。它们的叫声像人在远处切断木头的声音。

地理分布

莫岛管舌雀生活在森林中,并于1963年消失。

生活习性

莫岛管舌雀像毛岛管舌雀般会用其短而顿的喙在树中啄出昆虫。它们主要吃甲虫及毛虫,或者花蜜。它们的巢是由苔藓组成。它们在树间跳来跳去捕捉昆虫吃时,就像一团火焰飞来飞去一般。

灭绝

莫岛管舌雀的衰落可能是因失去栖息地、疾病及入侵的掠食者等所致。入侵的蚊带来了致命的疾病,包括家禽疟疾及禽痘,会令莫岛管舌鸟生病及长出疙瘩,最终令雀鸟痳痹及饿死。另外,莫岛管舌鸟亦经常被杀,并摘下羽毛,作为贵族的身份象征。

莫岛管舌鸟最后于1963年被见到,另有指它们生存至1970年代,但之后就肯定已经灭绝。

分类地位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管舌鸟科 Drepanididae

属:Paroreomyza

种:莫岛管舌雀 P. flammea

黑伯劳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

黑伯劳的图片

黑伯劳(拉丁学名:Lanius fuscatus,英文名:Black Shrike),也即棕背伯劳黑色型,属伯劳科伯劳属。前额、眼先至耳羽、颏、喉、肩及尾羽、股羽黑色,余部褐灰;不具翅斑(也有记录观察具白色翼斑的)。中国国内分布于浙江丽水,湖北武昌,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留鸟),亦见于香港。国外分布于越南(留鸟)。黑伯劳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棕背伯劳的一个色型变体,从棕背伯劳的黑色型与棕色型的个体大小、繁殖行为等比较,认为其作为一个独立物种的证据不足。

分类地位

黑伯劳
黑伯劳

江西省科学院戴年华研究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于江西省靖安县九岭山自然保护区发现黑伯劳(Lanius fuscatus),当时定为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一个色型变体。

2009年,钟平华等将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鸟类环志中心冬季发现的黑伯劳作为独立种发表为江西省新记录。记录了黑伯劳(Lanius fuscatus)在江西的新分布区,对黑伯劳起源、进化及分类地位的确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邵明勤等从黑色型、棕色性的个体大小、繁殖行为等比较,分析了黑伯劳的分类地位,认为黑伯劳作为独立物种证据不足,推测黑伯劳可能是棕背伯劳这一祖型处于分化过程正在形成中的亚种或居群或种。并建议从黑伯劳的分布、遗传等方面进行其分类地位的确定。

外形特征

黑伯劳,摄影:杭州老郑,摄于浙江千岛湖,2007年1月
黑伯劳,摄影:杭州老郑,摄于浙江千岛湖,2007年1月

鉴别特征:前额、眼先至耳羽、颏、喉、肩及尾羽、股羽黑色,余部褐灰;不具翅斑(也有记录观察具白色翼斑的)。

形态(依采自福建的标本)雄性成鸟:额羽黑色,自嘴基侧面与黑色的眼先、过眼及眼周、耳羽连成一片;头顶至上背暗灰色,腰、尾上覆羽染土褐色。肩羽黑色;中央2对尾羽深黑,外侧尾羽黑褐;翅覆羽及飞羽烟褐色;腋羽黑色;颏、喉黑色染褐,胸以下与背同色略染褐棕,胁羽染褐,腹羽有散在的黑褐斑;尾下覆羽染褐,股羽黑色。

雌性成鸟:羽色似雄鸟。

幼鸟:前额、头侧、颏、喉及尾羽黑色;头顶、肩 、背、腰及尾上覆羽均沾褐并满布鳞纹,各羽的鳞纹为淡棕缘内夹以一暗黑色横纹构成;翅覆羽及飞羽褐黑,初级飞羽不具翅斑,内侧飞羽有淡棕色外翈缘及端缘;腋羽黑褐。下体褐灰色,胸、腹、胁沾棕,腹与胁羽的羽端具由淡棕与黑褐相间构成的横斑;尾下覆忌暗锈褐色,股羽黑色。

虹膜暗褐;嘴、腿纯黑色。

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原是这样的(左图)。

各种羽色的黑伯劳
黑伯劳,几乎全黑。摄影:好鸟
黑伯劳,几乎全黑。摄影:好鸟
黑伯劳,黑色稍浅。摄影:好鸟
黑伯劳,黑色稍浅。摄影:好鸟
黑伯劳,带白色翼斑!摄影:小隼
黑伯劳,带白色翼斑!摄影:小隼
黑伯劳,羽色介于黑色型与棕色型之间。摄影:林中漫步,摄影2008年12月27日福建闽侯天龙山。
黑伯劳,羽色介于黑色型与棕色型之间。摄影:林中漫步,摄影2008年12月27日福建闽侯天龙山。

地理分布

黑伯劳,摄影:杭州老郑,摄于浙江千岛湖,2007年1月
黑伯劳,摄影:杭州老郑,摄于浙江千岛湖,2007年1月

分布范围: 中国国内分布于浙江丽水,湖北武昌,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留鸟),亦见于香港。国外分布于越南(留鸟)。

本文Hash:7e3fdffd6bcef52ca3cea8624248ba4488160d65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